节能减排调查报告_第1页
节能减排调查报告_第2页
节能减排调查报告_第3页
节能减排调查报告_第4页
节能减排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长兴地区关于长兴地区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 的调查分析的调查分析 1 1 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关于长兴地区 节能减排 的调查分析 2 2 实践目的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对节能减排的背景 形势 机制以 及百姓在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措施 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总结分析 城镇居民以及中小学生响应节能减排号召的方式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当天在例行新 闻发布会上介绍 今年以来 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 4 7 天 较常年 同期 2 4 天 偏多 2 3 天 为 1961 年以来最多 其中 黑龙江 辽 宁 河北 山东 山西 河南 安徽 湖南 湖北 浙江 江苏 重庆 天津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刚刚过去的 10 月份 中东部雾霾呈现高发态势 陈振林介绍 10 月以来 我国华北大部 黄淮 江淮 江汉 江南中部和北部 华南中西部及四川东部 重庆等地雾霾日数在 5 天以上 其中山西南 部 河南 江苏 浙江中北部 安徽北部 湖北中北部 四川中东 部 湖南中部 广东西部和广西东部 北京 天津达 10 至 15 天 山 西东南部 河南大部 江苏大部达 15 至 20 天 部分地区超过 20 天 展望 11 月上旬 中东部地区仍难彻底摆脱雾霾困扰 陈振林介 绍 11 月 1 日至 2 日及 4 日至 7 日 华北 黄淮 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间歇性雾霾天气 我们要拒绝雾霾再度入侵我们的家园 3 3 正文正文 1 相关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提出了 十 一五 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减少 10 的约束性指标 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 作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其主要 目标是 到 2010 年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 2005 年的 1 22 吨标准煤下降到 1 吨标准煤以下 降低 20 左右 单位工业增加 值用水量降低 30 十一五 期间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到 2010 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由 2005 年的 2549 万吨减少到 2295 万吨 化学需氧量 COD 由 1414 万吨减少到 1273 万吨 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达到 60 以上 即能源供应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能源节约取得明显成效 能源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结构进一步优 化 技术取得实质进步 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宏观调控 市场监管 法律法 规 预警应急体系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能源与经济 社会 环 境协调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 2008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 比 2007 年增长 4 0 2008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28 5 亿吨标准煤 增幅略有回落 比 2007 年增幅下降了 3 8 个百分点 但同时 我 国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庞大 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经济 摆脱贫困 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中国是 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能源供应持续增长 为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为世界 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正在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努力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作出更大贡献 2 2 时间时间 2014 7 16 2010 7 22 3 3 地点地点 古城街 齐山植物园 绿城广场等在城市居民流动多的 休闲场 4 调查方式 查阅国家有关节能减排以及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 分析国家特 别是我省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的进步及成就 随机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对于节能减排的了解以及 节能的措施 同时以宣传展板的形势向市民宣传 节能减排 4 研究成果报告 在调查之后 发现其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1 汽车尾气排放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 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 汽车 环境污染及能量消耗问题也更加引人关注 私人交通的便利与国家 能源紧张之间的矛盾 显得更加尖锐 目前 我国石油消耗已经位 居世界第二位 交通用油呈快速上升趋势 年平均增长 10 左右 进口石油迅速增长 市场油价猛涨 国家能源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另外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 要排放大量的碳 氮 硫的氧化物 碳氢化合物 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 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汽车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2002 年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中 中国有 5 个城市 榜 上有名 交通污染占全部污染的 70 90 以上 我国二氧化碳 排放居世界第二 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 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氮 氧化合物 二氧化硫 SO2 烟尘微粒 某些重金属化合物 铅化合 物 黑烟及油雾 臭气 甲醛 CH2O 等 据统计 每千辆汽车 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 3000kg 碳氢化合物 200 400kg 氮氧化合物 50 150kg 美国洛杉矶市汽车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 污染物总量的 90 汽车尾气可谓大气污染的 元凶 汽车尾气对大气 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危害都是相当大的 碳 氢化合物 CnHm 一氧化碳 CO 和氮氧化物 NOx 这三种物质对人 体都有毒害 其中 CnHm 及 NOx 在阳光及其他适宜条件下还会形成光 化学烟雾 危害更大 2 燃煤排放 中国煤炭资源特点是难选煤多 高灰 高硫煤比重大 大部 分原煤灰分在 25 左右 1994 年国有重点煤矿的商品煤平均灰分 19 8 原煤中约 12 8 的煤含硫高于 2 且高硫煤产量将逐年增加 原煤入洗率仅 21 9 煤炭直接燃用也是造成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 的主要原因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05 年 我国 一次能源消费量 22 25 亿吨标准煤 其中 煤炭消费量 21 4 亿吨 折标煤 15 29 亿吨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由于近 70 的原 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 造成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分别占 全国总排放量的 70 和 90 二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 面积的三分之一 工业用能居高不下 2005 年 一 二 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 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3 6 72 3 13 6 和 10 5 其中工业用能 占 70 8 1990 年以来 我国工业用能水平一直保持在 70 左右 与国外能源消费结构相比 明显偏高 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主要由碳 氢 氧 氮 硫和磷等元素组成 而碳 氢 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 95 以上 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 氢 氧 硫等元素 碳是煤 中最重要的组分 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 泥炭中碳含量 为 50 60 褐煤为 60 70 烟煤为 74 92 无烟煤 为 90 98 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 煤燃烧时 其中硫生 成 SO2 腐蚀金属设备 污染环境 煤中硫的含量可分为 5 级 高 硫煤 大于 4 富硫煤 为 2 5 4 中硫煤 为 1 5 2 5 低硫煤 为 1 0 1 5 特低硫煤 小于或等于 1 煤中硫又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大类 根据煤中伴生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可分为有益元素 有害元 素和指相元素 3 类 有益元素主要有锗 镓 铀 钒等 可被利用 有害元素主要有硫 磷 氟 氯 砷 铍 铅 硼 镉 汞 硒 铬等 硫是煤中常见的有害成分 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含量一般不 高 但危害极大 如砷是一种有毒元素 煤在燃烧中 硫是造成城 镇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源 当然 对有害元素如果收集 处理得当 也可变成对人有用的财富 煤中伴生元素 有各自的地球化学性质 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中 因此 可根据元素的相对含量 元素的 共生组合关系及元素的比值 来判断相和沉积环境 3 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 2001 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 433 亿吨 比上年增加 4 3 生 活污水排放量 230 亿吨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53 2 与 2000 年所占 比率相同 生活污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 9 4 亿吨 增加了 4 3 工 业废水排放量 203 亿吨 占 来自公文有约 废水排放总量的 46 8 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 8 4 亿吨 增加了 4 3 其中 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 182 亿吨 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89 7 非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 21 亿吨 占工业废水排放总 量的 10 3 2001 年 废水中 COD 排放量 1405 万吨 比上年减少 2 9 生活污水中 COD 排放量 797 万吨 占 COD 排放总量的 56 7 2000 年占 51 2 生活 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加 57 万吨 增加了 7 7 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 608 万吨 占 COD 排放量的 43 3 工业 COD 排放量比上年减少 97 万吨 减少了 13 8 其中 重点企业工业 COD 排放量 541 万吨 占工业 COD 排放量的 89 1 非重点企业工 业 COD 排放量 66 4 万吨 占工业 COD 排放量的 10 9 2001 年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 125 万吨 其中 生活氨氮排放 量 84 万吨 占氨氮排放量的 67 0 工业氨氮排放量 41 万吨 占 氨氮排放量的 33 0 工业氨氮排放量中 重点企业工业氨氮排放量 36 万吨 占工 业氨氮排放量的 86 9 非重点企业工业氨氮排放量 5 万吨 占 工业 COD 排放量的 13 1 2001 年 工业废水中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 包括汞 镉 六 价铬 铅 砷 挥发酚 氰化物 石油类 氨氮 排放量为 44 6 万 吨 其中石油类排放量 2 9 万吨 与上年相比 有毒有害污染物 不包括氨氮 排放量平均下降 19 5 除六价铬基本持平外 其 他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挥发酚下降 40 历年来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排放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全国 工业废水中铅 砷的排放量直线下降 汞和镉的排放量基本维持不 变 5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 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致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 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 隐患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 直至威胁到人类 自身的生存 如温室效应的出现 水污染等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 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 一 切问题都可以迎忍而解 忽视了环境保护 事实上 只有科学的发 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 这是其一 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对环境污染所带 来的问题 社会的主体是人 节能减排的主体也必须是人 节能减 排必须从每一个来抓起 由于个体的认识不足或者忽视 致使一个 水 电等白白的浪费掉 汽车无情地冒着黑烟 不是没有人注 意到环境的恶化 已经所带来的危害 而是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问 题离自己很遥远 不是自己的事情 也不是浪费自己的钱财 甚至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有钱 无所谓浪费 殊不知 水 电 气这些都 是人类共同的资源 现在的浪费 就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隐患 因 此 节能减排人人有责 需要人人参与 这是其二 6 关于节能减排的建议 1 首先控制增量 调整和优化结构 要控制高耗能 高污染 行业过快增长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 政策措施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 发展 2 加大投入 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 程 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推动燃煤电 厂二氧化硫治理 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 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 推进 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 依靠科技 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 体系 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 夯实基础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 责制 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 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 健全法制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 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 完善政策 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 品价格改革 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 实行有利于节能减 排的税收政策 8 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 能宣传周 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 地球日 水宣传日 活动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