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旅游的认识_第1页
户外旅游的认识_第2页
户外旅游的认识_第3页
户外旅游的认识_第4页
户外旅游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对户外旅游的认识我对户外旅游的认识 户外旅游是指包含自助游 自驾游 野营 徒步 飞行 水上 登山 攀岩 探险 滑雪 轮滑 小轮车 极限运动等在内 注重体验和感受的旅游与运动 休闲的集合 户外旅游参与者注重往往具备一定素质 有一定经济实力 注重 环保 具有公益 慈善和乐于助人之心 阿尔卑斯式登山 阿尔卑斯式登山 一种不依赖他人 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从事自身力量从事攀登各 种山峰的登山活动 因系阿尔卑斯山区登山运动的早期活动形式 故名 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后逐渐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所取代 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恢 复和发展 1978 年 5 月意大利登山家莱茵霍尔特 梅斯纳尔和彼得 哈贝勒首 次不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0 年 8 月莱茵霍尔特 梅斯纳尔又单人从海拔 6400 米的营地不用氧气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为这一登山活动形式的发展开创 了新途径 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 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 一种依靠大量雇佣人员的高山登山活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国际登 山运动曰益发展 攀登的高度不断上升 装备与食品的重量和运输量迅速增长 登山者本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在全部登山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任务 故需大量 雇佣当地山区居民为登山队服务 登山队的人数与雇佣人员的人数比例一般为 一比三 即一个登山者配备三个辅助人员 组成金字塔形的层层设站 站站留 人的 兵站式 运输和支援线 此种登山活动已逐渐失去原先的体育意义 七十 年代中期起 国际登山组织开始大力提倡 阿尔卑斯式登山活动 以恢复登山的 体育运动意义和作用 技术登山 技术登山 一种依靠熟练的攀登技术和各种技术装备专门攀登悬崖峭壁的登山活动 始于十九世纪末 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世界著名难攀的阿尔卑斯山三大险 峰 玛达霍隆 埃格尔和古兰特 焦拉斯 的北壁路线均已被各国登山者征服 八十年代起 随着攀登陡险山崖峭壁所用的各种装备不断改进 此种登山活动 已从欧洲的低山区引向亚洲的高山区 保护 保护 登山运动术语 安全措施之一 是登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分自我 保护和互相保护 前者指依靠自己的保护措施做好本人的保护工作 如在身后 的可依托保护物 如突起的岩石或打好岩石锥 上固定好保护自己的绳索等 后者指在攀登陡险的岩壁或冰裂地区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地区时 队员与队员 之间相互进行的各种保护措施 最基本的方法为 立式 与 坐式 两种保护方法 冲顶 冲顶 登山运动术语 指攀登高山过程中 在适应性训练 运输和建营等一系列 登顶前准备工作就绪后 向顶峰的冲击 成败主要基于两个因素 人的身体和 精神状态 天气的好坏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统计 各国登山队在喜马 拉雅高山登山活动中 因天气恶劣而导致登顶失败的 占全部失败总数的 68 单攻 单攻 以单一座山为冲顶目标 登顶后沿原路下撤 登山旅游 登山旅游 一种不登顶峰的旅行游览活动 登山爱好者背负必要的登山食品和装备结 组进入山区 观赏奇峰险岭 进行摄影和采集标本等活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初 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而兴起 登山营地 登山营地 为登山运动员的适应休息和运输物资等需要而设置的营地 攀登海拔 5500 米以上高峰时 一般设 基地营 和 中间营地 两种 前者是一次登山活动的指挥 部和后勤供应总站 也是登山队员经过适应性行军后 在突击顶峰之前进行休 整的总营地 设置位置要求 安全 无洪水 滚石 冰雪崩 便于观察所登 目标的路线 便于取水 能避风 曰照时间长 地势平坦 能以汽车与附近城 镇进行联系 后者主要为登山者适应高山特殊环境保境 缺氧等 而设置 在 升高过程中 能逐步适应环境对人体各部器官的基本要求和运输物资供应需要 营地之间的距离适中 一些国家的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 大多建立六个 营地 其高度大致为 5300 米 基地营 6100 米 1 号营 6400 米 2 号 营 6900 米 3 号营 7400 米 4 号营 7900 米 5 号营 和 8500 米 6 号营 登山名词解释登山名词解释 低压舱 低压舱 测试和锻炼登山运动员对缺氧耐力的装置 不一完全密闭的小室 依靠抽 气装置造成舱内的低压缺氧状态 并可按照需要调节至几千米或万米以上的模 拟 高空 气压 登山运动员通过在低压舱的耽留时间 可测试出其对缺氧的耐 力 并由此测出运动员的登高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 也可利用低压舱作为锻炼 缺氧耐力的手段 高山病 高山病 也称 高山适应不全症 人体对高山缺氧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各种 临床表现的总称 主要症状有头晕 头痛 耳鸣 恶心 呕吐 脉搏和呼吸加 速 四肢麻木 严重的可引起昏迷 给氧吸入后症状可缓解 又可分为高山反 应 高山脉水肿 高山昏迷 高山高血压 高山红细胞增多症 高山心脏病 慢性高山适应不全混合型等七型 高山反应 高山反应 登山运动术语 凡急速进入高山地区 或在高海拔山区居住期间 由于对 缺氧不能完全适应而发生头痛 心慌 气促等症侯群 统称 高山反应 无器 质性的损害 一般在一周左右即痊愈 亦有少数持续达数有者 持续三个月以 上称 慢性高山反应 登山装备登山装备 登山运动中使用的器材 工具 服装等的统称 分三大类 1 宿营装备 包括帐篷 炊具 寝具和各种燃料等 2 技术装备 包括登山绳 氧气装备 侧量仪器 高度计 干湿度计 钢锥 登山铁锁 升降器 挂梯 滑车 雪铲 等 3 个人装备 包括登山服装 登山鞋 高山靴 头盔 电筒 手套 防 护眼镜等 其特点是 轻便易携 坚固耐用 便于拆卸 一物多用 登山绳登山绳 登山运动装备 分主绳与辅助绳两种 主绳长 60 100 米 直径约 10 毫米 每米重量要求在 0 08 公斤左右 抗拉力要求不小于 1 800 公斤 过去多用 黄麻制作 近已改用尼龙纤维作原料 另有一种直径为 8 9 毫米的主绳 每米 重 0 06 公斤 抗拉力不小于是 1 600 公斤 用于攀登陡险岩壁 辅助绳长 度根据各地区的活动要求而定 无统一规格 绳直径为 6 7 毫米 每米重量不 超过 0 04 公斤 抗拉力不小于 1 200 公斤 原料与主绳相同 用作自我保 护和在主绳上使用各种辅助绳结进行保护 以及搭绳桥渡河 用牵引绳桥运输 物资等 铁锁 铁锁 登山运动装备 有十多种型号 常用的有 D 形 阿兰形 O 形和混合形四 种 另有安全环锁与下降专用锁 用途广泛 诸如结组 保护 渡河 攀登 救护和运送伤员等均需使用 多以钢或铝合金制成 抗拉力均需达 1800 公斤 挂梯 挂梯 登山运动装备 用于攀登缺乏自然支点 地形陡峭的岩壁或冰墙 有长梯 短梯和小挂梯三种 长梯一般长 5 米 梯边用合股的细钢丝 抗拉力要求在 2 000 公斤左右 梯梁 即横梁 用空心铝管 抗拉力要求在 300 公斤左 右 制成 两个梯梁之间的距离为 30 50 公分 两条长梯可以从任何一端互相 连接 用于攀登 7 000 米或 8 000 米以上高峰时跨越陡险的冰墙 雪坡和裂 缝区 短梯一般长 1 1 50 米 梯边用辅助绳构成 梯梁长 12 厘米 宽 3 厘 米 厚 3 5 毫米的用铝片制成 梯梁之间距离为 50 厘米 小挂梯一般只有两 条梯梁 有时也特制三条梯梁 形成与短梯同 近又有用尼龙带制成的软式小 挂梯 更为轻便 升降器升降器 登山运动装备 用于攀登陡峭岩壁 分上升器和下降器两种 上升器原是 德国陆军山岳师团用以攀登岩壁和冰壁的工具 名鸠玛尔 JUMAR 故又称 鸠玛尔式上升器 只需一人首先登上岩壁 后继者即可用之向上攀登 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中 随高山登山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曰渐为各国登山者用作通 过危险地区时的重要自我保护装备 型式有钩式和片式等多种 下降器为用于 沿垂直的陡壁 岩 石或冰 下降时的轻便装备 型式有 8 字形 双环式多种 氧气装备 氧气装备 登山运动器材 用于攀登海拔 8 000 米以上的高峰或因登山缺氧产生的 各种高山病的抢救 由钢瓶 面罩 输气管道 流量调节器 气压表和背架组 成 绳结 绳结 登山运动中发挥绳索作用的手段之一 有三十多种式样 常用的主要有六 种 1 拴马扣 国际上称 布林结 用于保护和自我保护 2 通过结 用于保护和自我保护 或固定绳索 3 抓结 用于上攀下降的保护 以及渡 河搭绳索桥时 将横挂在两岸支点上的绳子绷紧 4 马镫结 也称 双套结 攀登陡峭岩壁时与抓结并用 用于双脚上攀 5 平结 用于连结两条绳子 6 交织结 用途与平结同 结组 登山运动 登山旅游的重要安全措施之一 按全队成员的性别 年 龄 体力 体质 以及登山经验 技术水平和处理突然事件的能力等 编成便 于以强助弱 安全登山的小集体 并由有组织能力和登山经验的队员担任组长 通过地形复杂和危险地段时 必须使用绳索或其他保护措施 有组织的安全通 过 攀岩竞赛 攀岩竞赛 登山运动比赛项目 分四个单项 个人单攀赛 双人结组赛 集体攀登赛 和自选路线赛 倡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起逐渐发展 1974 年正式成 为国际竞技体育项目 同年开始举行国际攀岩锦标赛 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 坡地难度等级 坡地难度等级 登山运动攀登难度的分类 分三级 1 容易 仅用双脚即能登上的山坡 2 稍难 除双脚外 尚需借用双手才能登山的山坡 3 难度大 除四肢 外 尚需使用各种绳索和攀登器材才能登上的山坡 从第二级开始 登山者必 须具备一定的山间常识并掌握一定的攀登基础技术 如三拍法 之字形攀登以 及特殊地形攀登法等 牵引渡河法 牵引渡河法 登山运动技术名词 基本技术之一 主要用于山涧水流急端 水深 河底 多尖石 水温低而河面不很宽的河流 先将牵引绳捆扎于河一端树上 由一人 涉水或绕道貌岸然上游过河 将绳另一端固定于河对岸较低树干或地面上 后 继者即以滑车或铁 锁在牵引绳上滑行渡河 三大北壁 三大北壁 阿尔卑斯山上三座险峰的北壁登山路线 分别为 1 玛达霍隆峰 Matterhorn 海拔 4478 米 位于意大利与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上 北壁 垂直高度为 1100 米 海拔 3 400 4478 米 平均坡度为 55 度 60 度 中间 夹杂冰雪坡 2 古兰特 焦拉斯峰 Grandesorasses 海拔 4208 米 北 壁的垂直高度为 1200 米 海拔 3 000 4200 米 全程平均坡度为 70 度 80 度 3 埃格尔峰 Eiger 海拔 3970 米 北壁垂直高度为 1800 米 海拔 3 000 4208 米 平均坡度为 70 度 是国际化认的三条难险度很高的登山路 线 三点固定法 三点固定法 登山技术名词 登山运动中攀登陡峭坡面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安全攀登方 法 在攀登较陡峭的岩石峭壁时 双手和双足形成人体用力的四个支撑点 轮 流使用其中三个点 使之保持于岩面上呈暂时固定状态 而移动一手或一足继 续向上攀登 三拍法 三拍法 登山技术名词 攀越陡峭 雪坡时的基本方法 如在较硬的支坡上攀登时 按三个步骤地行 1 双手和横握冰镐头的两边 将镐底钉插进斜坡雪内 2 随即以走尖用力蹬破雪的表层 构成一个支点 3 再将另一足提上前 蹬破另一部分雪的表层 再构成一个支点 因按三个步骤构成等高的台阶形脚 迹逐步上攀 故名 三拍法 适应性行军 适应性行军 在登山运动中 指为提高适应能力的登山活动 攀登海拔 6000 米以上的 高山 因高差较大 人体的各种官不能立即适应高山缺氧的环境 难以从基地 营一次攀登直达顶峰 一般多采取逐段适应升高的方法 如从 4000 5000 米的 基地营出发 经过数次行军到达 6 000 7 000 米的高度并取得一定适应后 再从基地营升高到 8000 米以上 以适应特高的海拔高度的缺氧环境 山间危险 山间危险 登山运动术语 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危险 一般分两大类 天然危险和人为 危险 前者指自然界对登山者构成威胁的各种危险 如滚石 雪崩 冰崩 冰 裂缝 山间急流 曰晒 大风 大雪 低温 云雾和雷电等 此类危险常给登 山者造成伤亡 后者生要指登山者由于不熟悉山间自然变化规律 或缺乏坠跌 入冰裂中 或悬崖冰壁下 也有人为引起雪崩和滚石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 雪崩 雪崩 山地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现象 由积雪本身重量 大风 新旧积雪面摩擦 力减少 积雪底部融解 气温骤升 以及地震 暴风雪等引起 一般多发生在 25 度 40 度之间的斜坡上 登山者误入雪崩区 切断了积雪表面的平衡 也能 导致雪崩的发生 雪盲 雪盲 高山病的一种 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表面的强烈反射对眼部所造成的损 伤 患者开始的两眼肿胀难仍忍 怕光 流泪 视物不清 经久暴于紫外线者 可见眼前黑影 暂时严重影响视力 故误认为 盲 登山运动员和在空气稀薄 的雪山高原上工作者易患此病 配备能过滤紫外线的防护眼镜 可起预防作用 雪线 雪线 终年积雪区与入夏积雪融化区之间的分界线 其高度一般随各地区纬度的 不同而差异 例如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平均海拔 2 500 米左右 中国天山 的平均高度为海拔 4 400 米 珠穆朗玛峰附近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高度为海拔 5 600 米 雪洞 雪洞 登山运动中在雪坡上人工挖的宿营地 多在山坡陡峭 风力较强 不适于 支设帐篷的深雪坡面上挖筑 可避风 比帐篷舒适而暖和 越岭 越岭 以翻越棱线为登山路线 或登顶棱线附近的山头 纵走 纵走 连走数座同一山系之山头的长程登山路线 之字形攀登法 之字形攀登法 登山技术名词 在攀登比较陡险的草坡 碎石坡或冰雪坡面时 为减少直 线上攀所产生的难度和滑坠危险而采用的上攀法 因系曲折蛇形路线 形似 之 字 故名 户外旅游必备户外旅游必备 一般探险时会遇到的一些状况有迟归 耗尽体力 恶劣天气 夜行军 人 员受伤或生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