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1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2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3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4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路径临床路径 一 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肩凝证 TCD 编码为 BNV262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 ICD 编码为 M75 011 二 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 效标准 肩周炎诊断标准 1994 年 6 月 28 日 2 西医临床分期诊断 参照李平华编著 肩周炎 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年 2 病期诊断 1 粘连前期 肩周部疼痛 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风寒湿证 瘀 滞证多见 2 粘连期 肩痛较轻 酸重不适 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瘀滞证 气血 虚证多见 3 证候诊断 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 肩 关节周围炎 诊疗方案 见附件 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证 瘀滞证 气血虚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 炎 诊疗方案 见附件 1 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肩凝证 肩关节周围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治疗时间 20 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 TCD 编码为 BNV262 和肩关节周围炎 ICD 编码为 M75 011 2 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 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4 除外合并有心血管 脑血管 肝 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 神病患者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 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 次症 舌 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 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肩关节 X 线检查 必要时行 MRI 检查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如血沉等 八 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 1 体针 2 经皮穴位电刺激 3 电针 4 温针灸 5 平衡针灸 6 拔罐 7 穴位注射 8 TDP 照射 2 辩证的选择口服中药或中成药 1 风寒湿型 治宜驱风散寒 利湿通络为主 2 瘀滞型 治宜活血祛瘀 舒筋通络为主 3 气血虚型 治宜补养气血 通络止痛为主 3 其他疗法 如肩关节周围推拿 肩关节松解术 小针刀治疗 康复治疗 九 完成路径标准 1 肩部疼痛改善 视觉模拟评分 8 分 2 肩关节活动度改善 肩关节活动功能达到 4 级 十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 退出本路径 2 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 退出本路径 二 肩凝证 门诊 中医临床路径表单二 肩凝证 门诊 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中医 肩凝证 TCD BNV262 西医 肩关节周围炎 ICD M75 01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 20 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第 第 1 1 天 天 年年 月月 日日 第 第 5 5 天 天 年年 月月 日日 第 第 1010 天 天 主要诊疗工作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 肩关节 X 线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确定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 肩关节周围推拿 肩关节松解术 康复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志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变异变异 记录记录 无 有 原因 无 有 原因 无 有 原因 医师医师 签名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第 第 1515 天 天 年年 月月 日日 第 第 2020 天 天 主要诊疗工作主要诊疗工作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制定随访计划 变异变异 记录记录 无 有 原因 无 有 原因 医师医师 签名签名 附附 肩凝症诊疗方案肩凝症诊疗方案 肩凝症 又称 五十肩 漏肩风 冻结肩 属西医之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 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 肌腱 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病 变 以肩部疼痛 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 50 岁 左右的中老年人群 女性多于男性 病性顽固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多有外伤史 或慢性劳损史 或感受风寒湿邪史 本治疗方案适用于肩凝症病情发展的各个时期 尤其 对肩凝症早期 粘连前期 治疗效果更好 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程度 一一 诊断诊断 一 诊断依据 一 诊断依据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肩周炎诊断标准 1994 年 6 月 28 日 二 临床分期 二 临床分期 参照李平华编著 肩周炎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年 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 二二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1 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A 粘连前期 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 夜间加重 甚至影响睡眠 肩关节功能活动正 常或轻度受限 主穴 肩前 肩髎 肩髃 臑俞 外关 合谷 配穴 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 风池穴 若湿重 可加用曲池 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 针疗法 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 阳陵泉 条口穴 治疗方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 带有直径为 3 厘米的 不干胶电极板 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 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 隔次交替使用 和合谷 外关二穴 刺激参数为 连续波 高频 100Hz 刺激 10 分钟后转为低频 2Hz 刺激 30 分钟 强度 10 2mA 合谷 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隔日治疗 10 次为一个 疗程 电针刺激 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 得气后肩前 肩髎 或 肩髃 臑俞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 合谷 外关分别接电针 刺激参数为疏密波 2Hz 100Hz 强度 8 2mA 合谷 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留针至 30min 温针灸 在肩前 肩髎 肩髃 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 选用 2 3 个腧穴实 施温针灸 连续施灸 2 3 壮 每壮 3 克艾绒 合谷 外关采用毫针刺激 用泻法 留针 30 45 分钟 平衡针疗法 主穴 肩痛穴 配穴 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 a 肩痛穴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 1 3 处 b 颈痛穴 在手背部 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 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 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 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 左侧患病针刺 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 取坐姿膝直位 选用 3 寸无菌毫针 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 1 5 寸左右 提插 针刺手法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 动作由慢到快 用力不宜过猛 不留针 针感要求 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 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 胀感为宜 颈 痛穴 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 麻 胀感为宜 拔罐 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 1 3 只 留罐 10 15 分钟 若瘀滞 严重可刺络拔罐 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 使少量出血 再加拔火罐 1 2 只 留罐 10 15 min 穴位注射 选取以上穴位 1 3 个 将 1 利多卡因注射液 2ml 与曲安奈德注射液 40mg 的混合物 建议不用西药 或香丹注射液 注射至每穴 1ml 每周注射 1 次 4 次为 一个疗程 TDP 照射 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 每次 30 分钟 治疗疗程 隔日治疗 5 次为一个疗程 二 粘连期 肩痛较为减轻 但疼痛酸重不适 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各方向 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 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主穴 肩前 肩髎 肩髃 臑俞 外关 合谷 配穴 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 风池穴 若湿重 可加用曲池 阴陵泉穴或采用平 衡针疗法 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 阳陵泉 条口穴 治疗方法 温针灸 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 向肩髎穴 向肩前穴 向臂臑穴方向 在肩前 肩髎 肩髃 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 选用 2 3 个腧穴实施温针灸 连续施灸 2 3 壮 每壮 3 克艾绒 合谷 外关采用毫针刺激 用泻法 留针 30 45 分钟 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 带有直径为 3 厘米的 不干胶电极板 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 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 隔次交替使用 和合谷 外关二穴 刺激参数为 连续波 高频 100Hz 刺激 10 分钟后转为低频 2Hz 刺激 30 分钟 强度 10 2mA 合谷 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电针刺激 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 得气后肩前 肩髎 或 肩髃 臑俞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 合谷 外关分别接电针 刺激参数为疏密波 2Hz 100Hz 强度 8 2mA 合谷 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留针至 30min 平衡针疗法 主穴 肩痛穴 配穴 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定位 1 肩痛穴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 1 3 处 2 颈痛穴 在手背部 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 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3 升提穴 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 1 2 寸 取穴原则 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 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 左侧患病针刺 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 取坐姿膝直位 选用 3 寸无菌毫针 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 1 5 寸左右 提插 针刺手法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 动作由慢到快 用力不宜过猛 不留针 升提穴向前平刺 1 2 寸 可留针 针感要求 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 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 胀感为宜 颈 痛穴 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 麻 胀感为宜 拔罐 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 1 3 只 留罐 10 15 分钟 若瘀滞 严重可刺络拔罐 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 使少量出血 再加拔火罐 1 2 只 留罐 10 15 min 穴位注射 选取以上穴位 1 3 个 将 1 利多卡因注射液 2ml 与曲安奈德注射液 40mg 的混合物 同上 或香丹注射液 注射至每穴 1ml 每周注射 1 次 4 次为一个疗程 TDP 照射 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 每次 30 分钟 三 治疗疗程 以上病例均隔日治疗 以 5 次为一个疗程 2 中药治疗 1 风寒湿型 治法 祛风散寒 利湿通络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藁本9g 防风9g 蔓荆子6g 川芎12g 甘草6g 生姜3片 元胡 9g 偏风寒 可加桂枝6g 偏湿重 可加威灵仙 或采用蠲痹汤 羌活10g 独活10g 秦艽10g 当归6g 川芎6g 桂枝3g 木香6g 乳香6g 茯苓12g 防风9g 桑枝15g 海风藤15g 炙甘草3g 中成药 大活络丹 一次 1 丸 一日 3 次 或用代温灸膏 每次 1 3 片 贴患处 2 瘀滞型 治法 活血祛瘀 舒筋通络 方药 舒筋活血汤加减 当归12g 川芎12g 熟地15g 川牛膝9g 威灵仙15g 苍术12g 陈皮6g 白芍 12g 防己9g 防风9g 羌活12g 白芷12g 茯苓12g 醋元胡9g 生姜3片 中成药 七厘胶囊 3 粒 一日 3 次 3 气血虚型 治法 补气养血 通络止痛 方药 八珍汤加减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12g 熟地15g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醋元胡9g 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9g 桑寄生15g 杜仲9g 川牛膝9g 细辛3g 秦艽9g 茯 苓12g 桂枝3g 防风9g 川芎9g 党参12g 当归12g 炙甘草6g 中成药 黄芪生脉饮10 ml 一日三次 或参麦地黄丸9g 一日两次 三三 疗效观察指标疗效观察指标 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症两大主症 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 的依据 肩部疼痛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 使用痛 尺 在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进行积分计算 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采用 颈肩痛 周秉文主编 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 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 摸背实验和摸口 耳 实验 将以上 4 项指标测定 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 A 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内旋 肩外展 900 达不到 900者采取最大外展 肘屈 900 前臂旋后 将角度盘缚于 前臂背面正中 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 准备如上 将前臂旋向头部 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 正坐于凳上 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 尽量向上移动 用卷尺测量指端 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 以厘米计 摸耳 口 正坐 头保持正直 举手屈肘 经头顶摸对侧耳 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 肩关节活动评分 分数内旋 度 外旋 度 反手摸背 cm 左手摸耳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57 52 47 42 37 32 27 22 17 12 左头外侧 左耳 左耳上方 左顶部 头顶中线 右顶部 右耳上方 右耳上 1 3 右耳中 1 3 右耳下 1 3 注 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C 肩关节功能分级 功能级别功能情况4 项指标总分 0 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