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II )卷_第1页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II )卷_第2页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II )卷_第3页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II )卷_第4页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1 页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 天津市历史中考试卷 III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1515 题 共题 共 3030 分分 1 2 分 下列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使用工具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打制石器 铁农具 磨制石器 青铜器 A B C D 2 2 分 在下列图片中 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B C D 3 2 分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 尧 B 舜 C 禹 D 炎帝和黄帝 第 2 页 共 11 页 4 2 分 如图 2008 年 5 月 17 日 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 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 并以大禹陵 见下图 为起点 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 你知道哪项关于大禹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 自称为 始皇帝 建立皇帝制度 C 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 是治水英雄 最早实行禅让制 5 2 分 北京人的发现 原始的农耕生活 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 禅让 是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要点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 你应该选择 A 史前时期 B 国家的诞生 C 国家的统一 D 民族的交融 6 2 分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 会种植庄稼 B 能人工取火 C 能建造房屋 D 会制作陶器 7 2 分 史记 记载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 姓姒 s 氏 材料反映的史 实标志着 A 世袭制的确立 第 3 页 共 11 页 B 郡县制的确立 C 华夏族的形成 D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8 2 分 下列青铜器 记录周兴商亡战争的青铜器是 A 三星堆青铜面具 B 利簋 C 毛公鼎 D 四羊方尊 9 2 分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对中国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用图形 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 指事 B 象形 C 会意 D 形声 10 2 分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中能够反映出商朝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兵马俑 司母戊鼎 甲骨文 铁农具 A B C D 第 4 页 共 11 页 11 2 分 根据史书记载 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 800 多个 到了春秋初年 还剩下 170 多个 战国之初 只 有十几个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弱肉强食 B 分裂已成定局 C 逐步走向统一 D 适者生存 12 2 分 史记 记载 平王立 东迁于洛邑 辟 避 戎寇 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 齐 楚 秦 晋始大 政由方伯 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周天子威望下降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B C D 13 2 分 诗人岑参在 石犀 诗中说 江水初荡潏 蜀人几为鱼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李太 守 的主要贡献是 A 治理黄河 B 修筑都江堰 C 奖励耕战 D 发明水排 14 2 分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同学对各种主流思想进行整理 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第 5 页 共 11 页 封建正统思想的奠基者 法治思想的建立者 朴素辩证法的提出者 兼爱非攻的倡导者 按顺序它们分别 代表 A 儒 道 墨 法 B 法 儒 道 墨 C 儒 法 道 墨 D 道 法 墨 儒 15 2 分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毛泽东在 沁园春 雪 中提及了中国古代 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 汉武 最主要的功绩是 A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结束割据 实现国家统一 C 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 D 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二 二 简答题简答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3535 分分 16 20 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 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 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 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 奈何遗址中 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 材料一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 6 页 共 11 页 2 材料二中的两种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分别是哪种原始居民居住的 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 3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哪些不同 17 15 分 我国历史悠久 疆域辽阔 对于如何管理国家 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是历代帝 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 时期 更替示意图 部分 请回答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 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 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 四国之地 已紧密地联为一体 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 为了有效地维系 大一统 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 用以规范 整齐全 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 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 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 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 大一统 之梦 材料四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 天下共苦 战斗不休 以有诸侯 王初并天 下 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 乃更号日 皇帝 命为制 令为诏 除谥法 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 郡置 守 尉 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 处应该填写的朝代 时期 分别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 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2 根据材料二 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汉武帝选择的 统治思想 是什么 举一例说明 追求统一仍始终是 共同 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4 从材料四中看出 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 大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剧实行了什么制度 初并天 下 发生在何时 它反映出 王 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这两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秦始皇既是千古 第 7 页 共 11 页 一帝 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请列举出他暴政的表现 5 综上所述 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三 三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8 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探儒学之风 材料一 材料二 教育部就 11 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 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 中华教师节 的提案 作出积极答复 提案 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 矣 看百家争鸣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 各国纷纷变革 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出现了诸子百家 教育 的兴起 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 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访校园生活 材料五 某中学是一所新建成的美丽校园 可是 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 例如 校 园里原来洁白的墙壁已印有脚印 球印 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 1 请将关于孔子的知识卡片内容补充完整 2 请写出以孔子诞辰日作为 中华教师节 的理由 3 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4 依据材料四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第 8 页 共 11 页 5 历史活动课上 四位同学在表演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论治国的短剧时 说了下列台词 请在横线上写 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以及学派 民贵君轻 仁政于民 精神自由 顺其自然 兼爱非攻 提倡节俭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6 请你选择儒家或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处理 19 20 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的许多历史人物 他们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有人评价他实行的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 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内容是什么 这场变法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 他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为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 帝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地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聚敛财富的问题 3 西汉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以其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请问这位史学家是谁 这部纪传体通史的名称是什么 4 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 文学家曹操在 53 岁时曾写下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未已 一诗 他的 壮心 是什么 因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 最终失败于哪一次战役 此后天下形成了什么局面 第 9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1515 题 共题 共 303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