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孔子世家之感初中时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只可惜当时由于文史功底的原因,没有读懂,现在再次翻开这本史家之绝唱,再次读这篇关于圣人的作品,觉得受益颇多。太史公对于孔子的评价很高,原文如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一个“圣”字道尽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之情。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展现孔子作为圣人的不平凡的一生呢?(一) 礼史书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可以认为孔子就是那个时代“礼”的代表人物,所以,礼也是最能展现孔子的风采。史记中主要用了四个部分展现孔子的“礼”。首先,在对孔子幼年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从小就学习礼仪,演习各种礼仪动作。对于一个普通孩子而言,在这样的年龄大概还不太清楚何为礼仪吧,但是孔子这时就已经接触礼仪,并开始学习礼仪,由此可以看出,礼仪对幼年的孔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空口无凭,太史公接下来这样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以孔子葬母这件事情充分证明了孔子在礼仪方面的突出表现。之后,太史公还添上了这样的评价: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更是展现了孔子年少好礼的杰出表现。其次,对于孔子的礼仪描述源于晏婴的一段话:“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段话从表面看上是晏婴对孔子好礼的批评,他认为孔子的礼不能用来引导国民,这样的繁文缛节是不可能治理国家的,但是对于晏婴反对孔子之礼的原因又很特别:“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他认为孔子在礼这一方面造诣很高,其中的学问是几代人都不可能学会的。这一段看上去是对孔子之礼的否定,实则是赞叹孔子在礼仪上的成就很高,所谓“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太史公对孔子之礼的佩服由此看出,这里也不得不感慨太史公文笔的精妙,试想:若是这样的评价直接写出来该有多么无趣和空洞啊,但是太史公却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心中的想法,真可谓神来之笔!第三,如果太史公对孔子之礼的描写就到此为止,那也太可惜了,所以在叙述了孔子的其它经历之后,太史公再次回到了“礼”上。这次司马迁记载了定公十年齐鲁会见的事情,在这次会见中,孔子两次打断齐国的演奏,以礼乐不符为由,把齐国的乐人赶下台,优倡侏儒尽数腰斩。对于这件事情,“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最后“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孔子仅仅凭借着“礼”就征服了齐王,可见孔圣在礼这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何种境界。除此之外,这段文字还可以与之前齐景公不采用孔子之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表现了孔子在“礼”上的成就,而且通过事实直接否定了晏婴对孔子之礼的批评,这样的写法的确很精妙。第四,为了展现孔子之礼,太史公还这样写道:“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一段文字是孔子对礼的论证,他认为“礼兴”的最初根源是“名正”,而“礼不兴”的后果是“刑罚不中”,刑罚都没有保障,国君又如何治理人民呢?这也是孔子世家中最直接展现孔子之礼的文字。对于孔子之礼的描述,太史公采用了各种手法,有举例直接证明,有通过别人的评价,还有鲜明的对比,孔子对礼的直接表述等等,这么多种多样的手法让读者觉得孔子在礼上的造诣的确是前无古人,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刻画出一个精通礼仪的圣人形象。(二) 乐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作为六艺之一,乐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乐也就不可不提了。孔子世家中对于孔子善乐的描述不多,明显的只有两处:1.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这个点典故的最早出处是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而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多了“学之”二字,虽然不知道这是否是司马迁考证而得,但是多了“学之”二字,使得这件事更加合理,使“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不再显得突兀。当然,有无“学之”二字,文章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无“学之”,突出的是“韶音”,表现的也是韶音的魅力,但是,有了“学之”,突出的就是孔子,而且这样的写法不仅展现了孔子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强调了孔子好学的精神。为学“韶音”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何等的专心,对音乐又是何等的痴迷。仅仅加了两字,孔子的形象顿时大有改变,除去此事的真假性,不得不说这两个字加得好!2. 关于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鼓琴的记载。原文不写孔子学琴如何刻苦,只通过孔子与师襄子的几句对话便展现出孔子的形象。这一个典故除了史记以外,在韩诗外传、列子中都有记载。说实话,对于这个故事,我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虽然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但即使这样,估计也很难猜出音乐的作者是谁吧?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应该有过严密的考证吧?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太史公引用这段典故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孔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以及他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多的应该是点明孔子继承了文王、周公等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同时,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通过写音乐而展现人物的志趣、品行和心性,在成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善乐者之后,更加增加了他的伟大与不朽。综上,司马迁对于孔子在乐方面的描述不多,并且多是引用,但却有着鬼斧神工的效果,无论是“学之”二字的增加,还是关于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都突出表现了孔子的精神,也使得这个人物是有血肉的,而不是一堆干枯的历史事件。(三) 才作为一个善礼法、通音乐的圣人,孔子自然是有才的,但是他的才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在治理国家上,他也有别人难以比及的才华。那太史公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表示孔子的才华呢?1, 直接引用孔子世家中,太史公多次引用孔子对治国之法的直接论述,比如“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通过这些引用,不仅展现了孔子的睿智与才华,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引用能准确的表达出孔子对于治理国家和朝政的思想与态度。2, 阐述结果除了引用孔子的言论之外,太史公还根据史实描述了孔子治理朝政之后的效果,比如: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这段阐述了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后的情况,结果是三月之后,“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这样显著的治理效果完全证明了孔子在治理国家上有强的能力。3, 侧面描写文中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其他诸侯和官员对于孔子的态度,主要分为(1)畏惧型,比如齐国,听说孔子当政后都说“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最后只有采取送美女给鲁国国君的方式把孔子赶走。再比如陈蔡两国,对于楚国聘请孔子十分恐慌: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用围困孔子这种卑劣的手段来阻止他当政;(2)后悔型,比如季桓子,临死前,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由此可见,季桓子对自己“赶”走孔子这件事非常后悔,希望后人能重用孔子,使鲁国得到发展。(3)若即若离型,这种情况我个人很是不理解,明明知道孔子有能力,在迎接孔子时也十分热情,但是对于孔子给出的意见却从不理睬,甚至最后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可能是朝中阻力太大或者对孔子的能力半信半疑吧?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综上,太史公从孔子自身的言行,参与国政后收到的效果以及其他人对孔子的态度,清晰的刻画出孔子才华横溢的形象,而且这三种手法缺少其一都无法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试想,如果没有孔子自身的言论,如何让后人真切感受到孔子的能力;如果没有参与国政后的效果,又如何能体现孔子实施的法令的有效性;如果没有了其他人的态度,又如何能表现孔子的才华在别人心中造成了多么巨大是影响。至此,真是感慨司马迁构思之精密,技巧之娴熟,佩服,佩服啊!时光如梭,岁月悠悠,曾经的风流人物又有几多能名垂千古,最终不过是黄土一抔,终化为灰,正如太史公所言:“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但孔子,一介布衣,其学说与精神历经百余世而不衰,可谓圣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百家之言”。其志不小,其为可嘉,其行艰险,而其作流芳百世。至今想来,在编写史记时他一定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而这些不仅仅是每一遍文章后的“太史公曰”,还流淌于字里行间。读孔子世家,读到的不仅仅是那段历史,更多的是太史公那精妙的文笔,还有文章中洋溢出的太史公的情感。孔子世家大概读了不下十遍吧,每一遍都有新的感觉和认识,而每一遍读完都越发的觉得那段“太史公曰”当真是点睛之笔,在纵论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小区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合同
- 时间倒计时课件
- 售后服务维修合同书
- 产品设计开发与产品化工具集合
- 时刻和时间课件
- 销售合同标准化模板及要点解读
- 商务谈判策略及方案参考
- 早期殖民扩张
- 草原放牧:自然美景与人文关怀教案
- 早教自行车课件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 GB/T 17449-1998包装玻璃容器螺纹瓶口尺寸
- 熵权法教学讲解课件
- PMC知识培训课件
- 医师病理知识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
-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讲座课件第五章-三角函数
- 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工作底稿模板
- 婚育情况登记表
- 安宁疗护服务流程
- 久日新材料(东营)有限公司 年产87000吨光固化系列材料建设项目环评公示版
- 热分析DSC培训new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