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C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C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C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C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人教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 3 3 月月考历史试卷月月考历史试卷 C C 卷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2016 清河模拟 下列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成就的一项是 A B C D 2 2 分 2017 巴彦淖尔模拟 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 短暂而耀眼 下列属于隋朝时 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第 2 页 共 12 页 科举制 大运河 长城 都江堰 A B C D 3 2 分 某导演拍摄电视剧 隋文帝 时 布置了四个场景 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它是 A 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 征发大量人民开凿大运河 C 建立隋朝 D 发展经济 使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 2 分 2016 七下 晋江期中 学完隋唐历史之后 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 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 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 近代前夜的危机 C 繁荣与开放 D 多元文化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5 2 分 2017 七下 东莞期中 唐太宗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的思想认识 主要来自对下列哪一历史 事件的深思 A 春秋诸侯争霸 B 汉末军阀割据 C 魏晋北民南迁 D 隋朝暴政而亡 6 2 分 2018 七下 双城月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佳话反映的是 第 3 页 共 12 页 A 唐与南诏的关系 B 唐与吐蕃的关系 C 唐与突厥的关系 D 唐与日本的关系 7 2 分 2017 七下 启东月考 唐朝初年之所以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 其主要原因是 A 统治阶级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 B 安定统一的环境 C 广大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 D 唐太宗有雄才大略 8 2 分 2016 七下 达州期中 帮助唐军收复长安 洛阳的少数民族军队是 A 蒙古 B 南诏 C 吐蕃 D 回纥 9 2 分 2017 七下 楚雄月考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 货币 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古代金币 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第 4 页 共 12 页 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证明唐代日本 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0 2 分 隋唐时期 中印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A 玄奘 B 戒贤 C 鉴真 D 戒日王 11 2 分 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 改进造纸术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 C 黄帝 D 蔡伦 12 2 分 2017 七下 合肥月考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 金刚经 B 古兰经 C 诗经 D 圣经 13 2 分 2017 七下 回民期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以下关于中国文化事物和相关人 物的搭配 错误的一项是 A 元曲 关汉卿 窦娥冤 B 唐诗 苏轼 赤壁怀古 C 四大发明 蔡伦造纸术 第 5 页 共 12 页 D 书法 王羲之 兰亭序 14 2 分 2017 七下 崇仁月考 假如你七世纪时居住在长安 你要到哪里去购买日用品 A 宫域 B 坊 C 行 D 市 15 2 分 2017 七下 内蒙古期中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总结卡片 在卡片横线处应当填写的 内容有 唐朝繁盛所产生的吸引力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科举制的创立 A B C D 16 2 分 2017 莒县模拟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 A 唐玄宗统治前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 C 唐高祖统治时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第 6 页 共 12 页 17 2 分 2018 七下 怀仁月考 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是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 况的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B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C 月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D 千歌万舞不可数 犹中最爱霓裳舞 18 2 分 2018 七下 建湖开学考 全球通史 中写道 这一制度 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 他们 通过考试 品评人才的优劣 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 是指 A 监察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19 2 分 2017 七下 徐州月考 徐州市某初中曹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据地图内容 判断 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 大一统的王朝 B 和同为一家 C 民族政权并立 D 元朝拓展疆域 第 7 页 共 12 页 20 2 分 2017 七下 宣城期中 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 射雕英雄传 中两个重要的 人物 他们名字中的 靖 康 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A 西夏建立 B 澶渊之盟 C 金灭北宋 D 元朝建立 21 2 分 射雕英雄传 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 并各赠一剑 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 国耻 是指 A 金灭北宋 B 辽灭北宋 C 辽灭金 D 蒙古灭南宋 22 2 分 2017 七下 无锡月考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以下几个关键词 精忠报国 抗金名将 莫 须有 搜索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A 霍去病 B 岳飞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23 2 分 2016 七下 黄石期中 五代十国中 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A 东北地区 B 江南地区 C 黄河流域 D 长江流域 第 8 页 共 12 页 24 2 分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舍己为人传道 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三首诗词 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 郑成功 岳飞 鉴真 B 戚继光 鉴真 张骞 C 鉴真 郑成功 玄奘 D 郑和 岳飞 鉴真 25 2 分 2017 七下 内蒙古期中 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真理 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 被枪杆子左右 早在一千年前 赵匡胤就做到了 他采取的政策是 A 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 崇武抑文 C 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 重文轻武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26 25 分 2018 七下 泰兴期中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至今令人神往 让我们穿越时空 梦回 唐朝 1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 魏征 贞观之治 时期的皇帝是谁 材料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唐太宗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治理国家 举出一个例子 2 盛世经济 唐朝经济繁荣 农业发达 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 举出一个例子 3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正月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 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为幸实多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材料中的 公主 是指谁 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海内知己 下图可见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与亚洲以至非洲 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第 9 页 共 12 页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 你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7 15 分 2017 七下 东莞期中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 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 被历史淘汰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 皆怀牒 证件 自列于州县 的自 由报考原则 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举凡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天文 地理 民族等各种 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 皆可为考试内容 一切以程文 文章 定去留 为草野寒之十开辟了登仁之途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仁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 广 丁韪良 西学考略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 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休相适应的人才 而科举制度依旧执 迷于八股文 小楷试贴 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帮 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 据材料一 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第 10 页 共 12 页 据材料三 指出科举制 被历史淘汰 的主要原因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答案 略 2 答案 略 3 答案 略 4 答案 略 5 答案 略 6 答案 略 7 答案 略 8 答案 略 9 答案 略 10 答案 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