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B卷_第1页
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B卷_第2页
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B卷_第3页
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B卷_第4页
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福建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B B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隋文帝主要的功绩 在于统一全国后 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使连续 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 全国安宁 南北民众获得休息 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以下历史活动与隋文帝无关的是 A 建立隋朝 B 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C 灭陈朝统一全国 D 创立科举制 2 2 分 581 年 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的人是 A 杨广 B 杨坚 C 刘邦 D 杨勇 3 2 分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与上述诗句反映的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4 2 分 他统治时期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虚心纳谏 出现了 贞观之治 的局面 他是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第 2 页 共 13 页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5 2 分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 当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6 2 分 张某是唐代中央机关的小吏 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 他所在的部门属于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军机处 7 2 分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珍品是 A B C 第 3 页 共 13 页 D 8 2 分 唐朝第二代皇帝任用贤臣 善于纳谏 曾向他建议 200 多次的著名大臣是 A 狄仁杰 B 房玄龄 C 杜如晦 D 魏征 9 2 分 贞观十五年 吐蕃的一位赞普说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为幸实多 题中的 赞普 和 公主 指的是 A 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B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 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10 2 分 唐太宗时纳谏次数最多的大臣 A 房玄龄 B 魏征 C 杜如晦 D 宋璟 11 2 分 某校举办 西藏历史变迁 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的是 第 4 页 共 13 页 唐蕃会盟碑 玄奘西行 金奔巴瓶 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 A B C D 12 2 分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 历史上 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 A 天竺 B 新罗 C 日本 D 波斯 13 2 分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 800 多年了 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 北宋与辽的争战 B 北宋与金的争战 C 南宋与辽的争战 D 南宋与金的争战 14 2 分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特征 是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15 2 分 1127 年 赵构称帝是在 第 5 页 共 13 页 A 东京 B 洛阳 C 应天 D 临安 16 2 分 南宋时候 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 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A 茶树 烟草 B 棉花 大豆 C 棉花 茶树 D 棉花 玉米 17 2 分 早在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的商业就十分繁荣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这种纸币是 A 会子 B 关子 C 交子 D 人民币 18 2 分 蒙古政权建立后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 1227 年灭掉的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南宋 19 2 分 法国人谢和耐在 南宋社会生活史 中说 宋代中国 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货币经济 纸钞 流通票据 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第 6 页 共 13 页 B 谢和耐是外国人 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 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 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 商业繁荣 20 2 分 辛弃疾是两宋时期 豪放派 词风的重要代表 他的词气势豪迈 雄健奔放 下列各项中 属于 辛弃疾词作的是 A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B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C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D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21 2 分 今天中国一些传统的节日 比如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等在古代哪个朝代就都已经有了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22 2 分 1271 年 铁木真的孙子建立了元朝 他是 A 李隆基 B 元昊 C 吉备真备 D 忽必烈 23 2 分 在某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中 我们宿迁地区位于 河南江北行省 这一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第 7 页 共 13 页 C 唐朝 D 元朝 24 2 分 下列关于 马可 波罗行纪 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 B 是马可 波罗亲笔所写 C 记述马可 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 D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25 2 分 如图中人物的主要贡献是 A 反抗辽的压迫 B 灭西夏 金 C 统一蒙古 建立蒙古政权 D 定国号元 统一全国 二 二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8080 分分 26 25 分 综合探究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 自信开放的时代 具体体现在它政治开明 经济繁荣 文化昌达 民族和睦 中外交 往活跃等 请结合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之盛 始于贞观年间 开元时达到极盛 材料二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唐 杜甫 春水 第 8 页 共 13 页 材料三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 陆龟蒙 秘色越器 材料四 中国被称为 诗的国度 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 全唐诗 收录的诗作就有 48000 多首 改编自仪平策 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五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由于开放 各族人民你来我往 有的还联姻结亲 奏响民族交 融的和谐乐章 由于开放 各国使节纷纷来华 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 有的西行 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1 为了实现 唐朝之盛 贞观和开元年间 两位皇帝在政治上都采取了哪些较为开明的措施 2 材料二中 连筒灌小园 指的是哪种灌溉工具 材料三描述了唐朝哪一部门的成就 3 结合所学知识 你认为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 试举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一例 5 由以上材料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 并说明出现这些时代特征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27 25 分 农村 农业 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探究历史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古代农业进步 材料一 公元前 356 年 秦国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 僇 l 力本业 努力搞好农业 耕织致粟帛 多者 复其身 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 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 下图 现代农业变革 第 9 页 共 13 页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 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见下图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 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单位 亿吨 当代发展思考 1 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 想一想 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 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2 农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3 材料三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 观察材料四 从 F 到 G 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5 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 综合以上材料 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新 的发展 最重要的应该做什么 28 30 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绵延不断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根本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哪一朝代 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 2 元朝统一了全国且疆域空前辽阔 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元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 元朝时我国加 强对台湾地区管辖的措施是什么 清朝时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了台湾 3 西藏是何时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 请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两项 4 近代史上 面对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维护国家主权 尽显英雄风采 请举出近代史上中国 人民英勇抗争的史实两例 第 10 页 共 13 页 5 20 世纪 90 年代 我国成功运用 一国两制 的构想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是什么 6 纵观中国历史 结合当前形势 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第 11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