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II )卷_第1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II )卷_第2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II )卷_第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II )卷_第4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1010 月份月考试卷 月份月考试卷 III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2 分 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 由于时间久远 房屋都看不见了 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 灶洞 门槛 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 材料中的 这里 是 A 北京周口店遗址 B 元谋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2 分 百家争鸣 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 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李冰 3 2 分 我国铜器的出现最早是在 A 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B 原始社会后期 C 商周时期 D 秦汉之际 4 2 分 一同学学习历史时 总结了四句顺口溜 太康失国 少康复国 桀失其国 无人复国 顺口溜指 的朝代是 A 夏朝 B 商朝 第 2 页 共 13 页 C 西周 D 秦朝 5 2 分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A 北京人采集狩猎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制作陶器 D 炎帝教人通商交换 6 2 分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 春秋战国历史 的过程中 搜集到下列信息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铁器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7 2 分 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A 老子和孔子 B 孔子和孟子 C 老子和墨子 D 韩非和孙武 8 2 分 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C 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第 3 页 共 13 页 D 它出现于商朝 9 2 分 战国初年 三家分晋 三家指的是 A 齐楚秦 B 赵魏韩 C 赵魏秦 D 楚齐韩 10 2 分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北 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 猎取动物 采集果实 B 种植农作物 C 养殖 D 放牧 11 2 分 有一个墓葬中的墓主 头戴玉饰冠冕 脚下有许多玉器 说明当时此人已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 利 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是 A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 陕西半坡遗址 C 山东大汶口遗址 D 浙江河姆渡遗址 12 2 分 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位于被称为 中国第一故城 的遗址中 该遗址是 A 彭头山遗址 B 城头山遗址 C 玉蟾岩遗址 D 高庙遗址 第 4 页 共 13 页 13 2 分 秦民之见战也 如饿狼之见肉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 推行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编制户口 14 2 分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是 A 半地穴式 B 干栏式 C 洞穴 D 楼房 15 2 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下列遗址中 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16 2 分 我国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7 2 分 一曲都江堰 唱醉两千年 4 月 5 日 2014 年中国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暨夏日旅游启动仪式在 都江堰举行 时至今日 都江堰的汩汩清流已经成功滋润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 下列与四川地区无关的是 第 5 页 共 13 页 A 三星堆 文化 B 灵渠 C 都江堰 D 道教的兴起 18 2 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 蓝田人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19 2 分 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 女娲造人 的传说 B 河姆渡考古出土的 稻谷 骨耜 C 电影 建军大业 D 小说 三国演义 20 2 分 春秋战国时期 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 该诸侯国是 A 楚 B 晋 C 齐 D 秦 21 2 分 历史学家钱穆说 中国 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 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 学术思想最灿烂 是指 第 6 页 共 13 页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 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C 佛教的传人 D 道教的兴起 22 2 分 春秋时代 社会风雷激荡 烽烟四起 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 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 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 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23 2 分 复旦大学的校训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源自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之一矣 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A B C D 第 7 页 共 13 页 24 2 分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A 井田制 B 土地私有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科举制 25 2 分 史书记载 西周建立后 封建亲戚 以番屏周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 这反映出西周实 行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6 2 分 在下列图片中 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B C D 27 2 分 李萌萌同学在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 说要 家法伺候 妈妈赶紧说 我们要好 好讲道理 使他进步 爷爷慢吞吞地说 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 知道差在哪儿 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其中爷爷的言论与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接近 A 孔子 第 8 页 共 13 页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28 2 分 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B 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 C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叫甲骨文 D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29 2 分 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 稻谷 是 献给祖先最饱满的颂词 我在捡回来的骨头上 蘸上 血液和汗水 打磨 成 一只骨哨 一枚骨针 一把骨耜 诗歌中描绘的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30 2 分 下列有关 北京人 下图 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始使用天然火 B 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第 9 页 共 13 页 C 开始烧制陶器 D 开始培植农作物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3939 分分 31 14 分 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 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农耕 材料三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 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若其事立 耜铁之重 加七 三耜铁一人之籍也 管子海王 1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名称及其培植者 农作物名称 图一 图二 培植的远古居民 图一 图二 2 材料二中的 神农 是谁 依据材料二写出他对农业做出的贡献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2 10 分 材料论述题 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 诸侯并弱 齐 楚 秦 晋 始大 政由方伯 1 材料中的 方伯 指一方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2 有人说 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战乱 对社会化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 也有人说 第 10 页 共 13 页 春秋时代的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也使社会在战斗中发展 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33 15 分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 材料二 禹传子 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材料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并通过军 政官僚机关管理 控制国家的政体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 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 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2 与材料一相比 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 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以哪种制 度所取代 第 11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