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II )卷_第1页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II )卷_第2页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II )卷_第3页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II )卷_第4页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7 页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III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2 分 在学完 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课后 同学们开展了模仿 北京人生活的一天 的体验活动 在活 动的场景中 与史实相符的是 A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 种植水稻 C 穿着麻布衣服 D 烧烤食物 2 2 分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而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 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 生活状况是 A 会使用火 B 会种植水稻 C 会烧制彩陶 D 会制造青铜器 3 2 分 七年级同学在中国原始社会图片展中 能见到的有关半坡氏族居民生产 生活的图片有 用铁制鱼钩钓鱼 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用牛耕地种粟 用彩陶盆盛水 A B C D 4 2 分 小华在暑假里和父母一起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参观 在博物馆中 小华不可能看到的展品是 第 2 页 共 17 页 A 色彩艳丽的彩陶 B 用于打猎的骨制箭头 C 出土的大量粟粒 D 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5 2 分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彩陶 B 黑陶 C 白陶 D 黄陶 6 2 分 历史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 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 时期的生产生活资料 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A 中国的朝代更替 B 中国的礼仪文化 C 中国的农耕文化 D 中国的青铜文化 7 2 分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时间是 A 约五六十万年前 B 约四五千年前 C 约公元前 2070 年 D 约公元前 2007 年 8 2 分 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正确的有 目的是巩固政权 第 3 页 共 17 页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 让他们镇守疆土 保卫王室 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 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 B C D 9 2 分 如图所示的青铜器物是 A 司母戊鼎 B 青铜立人像 C 四羊方尊 D 青铜神树 10 2 分 下列战役属于晋楚霸中发生的是 A 城濮之战 B 即墨之战 C 桂陵之战 第 4 页 共 17 页 D 长平之战 11 2 分 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牧野大战 城濮大战 围魏救赵 长平之战 A B C D 12 2 分 据 史记 载 商鞅治秦 集小都 乡 邑聚为县 置令 丞 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 促进农业的发展 13 2 分 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代 是因为这一时期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新旧制度更替 D 百家争鸣 14 2 分 今天 我们要想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 可以查找的一部重要古书是 A 论语 B 春秋 C 国语 D 老子 第 5 页 共 17 页 15 2 分 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在 时期 A 商朝 B 西周 C 战国 D 秦朝 16 2 分 秦朝确立了 天下之事无大小 皆决于上 的规则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 皇权专制 B 任免官吏 C 思想控制 D 言即法律 17 2 分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 临洮 咸阳 B 临洮 辽东 C 陇西 辽东 D 临洮 函谷关 18 2 分 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 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 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 古代丞相制的设立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汉朝 B 西汉和唐朝 C 唐朝和明朝 D 秦朝和明朝 19 2 分 毛泽东讲 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 制 指的是 第 6 页 共 17 页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20 2 分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 阳在中国古代中的人文史记 诗词曲艺 史话传说 礼仪风俗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以下政权曾定都洛阳的 是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北魏 A B C D 21 2 分 贾谊在 治安策 中提出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亡 邪心 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 派张骞出使西域 B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颁布 推恩令 D 反击匈奴 22 2 分 历史剧 汉武大帝 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 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 皇帝 那么 下列哪项不是其大一统的措施呢 A 平定 七国之乱 B 颁布 推恩令 C 统一铸币权 第 7 页 共 17 页 D 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3 2 分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正直的官员受到陷害 B 继位的皇帝年幼 C 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D 帮助皇帝夺权的宦官有功 24 2 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绿林农民起义 C 赤眉农民起义 D 黄巾军起义 25 2 分 一带一路 构想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古丝绸之路是 A 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B 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C 南北经济交流的通道 D 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航路 26 2 分 爱旅游的小明暑假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 请你确认他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 遵义 B 敦煌莫高窟 C 唐招提寺 第 8 页 共 17 页 D 大昭寺 27 2 分 下列关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B 王羲之 洛神赋图 C 司马迁 史记 D 孙思邈 丹经 28 2 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西汉早期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内地 C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 史记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9 2 分 下图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 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 D 使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30 2 分 参考下图你认为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 老臣 是 第 9 页 共 17 页 A 刘备 B 曹操 C 诸葛亮 D 周瑜 二 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5 5 题 共题 共 8181 分分 31 5 分 思考与探究 诸子百家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你认为哪些学派的观点在今天的班级管理中有用 请举例说明 要求写出 哪一学派及其主张并结合班级管理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2 20 分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 武不循古而王 夏 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巡礼者不 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 王制遂灭 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请回答 1 管仲相桓公 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 找出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依据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 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至少两点 不得摘抄原文 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 第 10 页 共 17 页 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33 20 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时 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 他们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汉武帝采纳大 臣的建议 不费一兵 不损寸土 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 上 材料三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 国家便无法进 钱乘旦 材料四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 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 更加具有批 判的精神和意识 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 一切传统观念 都被当做不合理的 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 周弘 欧洲文明的进程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 禁行标志 针对的是哪些人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汉武帝采纳了哪位 大臣的建议 巧妙地解决了什么问题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英国是如何限制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 的 为此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启蒙学者眼中 不合理的东西 指什么 34 25 分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一个形成 发展 巩固 强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第 11 页 共 17 页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 实行 推恩令 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后 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 于 1380 年 将丞相胡惟庸诛杀 在随后的十年里 大 肆捕杀其党羽 株连杀戮 3 万余人 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五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 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 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 议的制约 权力有限 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 后来 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 材料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 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2 材料二是哪位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3 依据材料三 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 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 4 根据材料四 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 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 5 根据材料五 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设置了哪一机构 请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 35 11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 其中部分展 板及文物如下图 第 12 页 共 17 页 材料二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看中国古 代君臣关系发展图 材料三 两汉时期 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生病了 皇帝还要 亲自前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到了宋代 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明清 大臣奏事连站 都不行了 必须跪着 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 I 政治文明历程 第 13 页 共 17 页 材料四 朱元璋建立的明代专制政权 不鼓励任何向权威挑战的思想 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 规定读书人 只能读 四书 五经 其中 孟子 还必须删节 去除他认为对君主大不敬的章节 这种桎梏思想的做法 造成了明一代读书人思想范围的狭窄和偏颇 他们正如 儒林外史 中形容的读书人那样 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 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 他们对 四书 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 但只要能背诵范文 就可以应付考试 改编自许倬云 中西文明的对照 1 依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 请在横线上划 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请在横线上划 材料没有涉及的 请在横线上划 燕国是西周的西北重镇 燕侯是与周王同姓的诸侯 周人的礼仪重视维护社会等级 周王分封给诸侯的主要是土地和人口 各诸侯国共同抵御 戎 狄 等 2 依据材料二 三并结合所学 给图 3 的 处拟定一个标题 这种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以 明清两朝为例列举皇帝实现这种变化的措施 明清各列一例 3 依据材料四 概括明代科举制的特点并解释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考试制度有什么影响 第 14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