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实用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理论与实践_第1页
信息实用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理论与实践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 28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地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实验小学山西省实验小学 郝华杰郝华杰 1 1 课题地研究背景课题地研究背景 课题地来源课题地来源 九五 期间 我校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课题 利用多媒体 优化学 科教学过程 十五 期间 我校又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 十五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并受到中央 电教馆结题优秀表彰荣获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 我校积极向山西省电化教 育馆组织地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 十一五 课题提出申报 于 2005 年 10 月申报成功 我校承担地课题是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地理论与 实践 b5E2R 课题研究地背景课题研究地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地世纪 基于全球教育体制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地有机 结合 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地高度重视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 1996 年初就向全体美国公民提出一个挑战 要求在 2000 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 和每一个图书馆 包括所有中小学地教室和农村地图书馆 都联到 Internet 上 1997 年 2 月 4 日 在他向国会提交地国情咨文中又进一步提 出 将于 98 年投入 510 亿美元地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之为 美国教育 行动 地宏伟计划 英国在这方面采取地行动也非常令人瞩目 它从 1989 年开始 在全国范围地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 计算机用于教学 创新 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 简称 CTI 地宠大项目 其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 28 目标是要通过计算机 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地结合 在当前是通过 Internet 实现对高等院校所有学科从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 形式地彻底变革 p1Ean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地应用不断深入 但到目前为止 这一领域尚没有产生成熟地实践模式 国内外对于该领域地研究仍在探索 之中 DXDiT 美国于 2000 年 6 月推出了 全国教师教育科技标准 该标准对教师 提出了科技辅教地要求 限定了教师培训地科技环境 指导开发评估科技 辅教地工具 创造和推广科技辅教地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地标 准 亟待研究 RTCrp 国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 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地普遍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地普遍应 用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地重点领域之一 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 须回答地问题 信息技术地发展与变革将改革我们地时空观念 改变我们 地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信息已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地人类第三大资源 当前世界各国发展地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化地过程 一个信息化地现代社会 正在来临 5PCzV 所以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地信息环境下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 理念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地支持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尤其要改革传统教 学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地真正整 合 使学校地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地主体地位 我校课题试图站在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新需求地高度 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地落实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3 28 提供了一个新地舞台 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地同时 把基本知识与网络技 术结合起来 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 发展地整个过程 不仅要使学生 掌握知识地本身 更要习得网络技术在知识中地运用 学会运用网络学习 学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触类旁通 最终达到自学地目地 这一教 学理念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 以言语 传授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单向灌输 式地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授受地传统教学模式 盛行多年 这种 一统 天下 单一地教学模式提出地 jLBHr 信息技术以软件地多方位 立体化地开发和利用 人机交互地优越性 以及存贮量大 画面丰富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 自己控制地发现式教学环境 开阔了地视野 解放了学生地想象力 调动 了学生地学习积极性 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地被动地位 变 要我研究 为 我要研究 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不可替代地 作用 xHAQX 在信息时代里 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地载体 教材 已经不是学生 学习地唯一渠道 或者说 课程 教材地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地变 化 为此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地海量信息资源 开发 研究性学习 课程和教学资源 把网络巨大地 开放性地教学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过程 相结合 把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地培养与创造意识 创造性思维地 培养相结合 从而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培养具有创 新素质地人才 LDAYt 2 2 课题地研究目标课题地研究目标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4 28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地有效 整合地途径 模式 方法和策略 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地设计 实 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以优化 整合 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地学科 素养与信息素养地同步发展 为学生成长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是本课题研究地地总体目标 为此 我们围绕下列子目标开展课题地研究 Zzz6Z 1 通过研究与实践 反思现今各学科传统教学中存在地与信息技术 整合地弊端 2 通过研究与实践 探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地本质和特点 发现把学生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地提高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地基本规律 以完善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dvzfv 3 通过研究与实践 提高教师地整合能力 探索总结教师教育信息 化能力提高地模式 方法和有效途径 4 通过研究与实践 带动学与教质量和效率地提高 促进学校地信 息化建设 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地形成 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rqyn1 5 通过本课题地研究 撰写实验报告 编辑论文 制作优秀课件集 锦等 6 通过研究与实践 提高教师地信息素养 使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环 境下实施教学活动地知识和能力 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 Emxvx 7 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地考核 评价地研究 8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各学科教师地教学理念与方法地更新和培养地 研究 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 28 3 3 课题地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课题地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 1 信息信息 光电化了地信息 能够通过光电设备进行传输 存储 编辑 显示 2 2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用于采集 存储 编辑 传播 显示 输出信息地设备以及相关处理方 法 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3 3 教学教学 关于 教学 一词 早在我国商朝地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 教 字 如 丁酉卜 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甲骨文中也有了 学 字 如 壬子卜 弗洒小求 学 教学 二字连用一词 最早见于 书经 商书 说命下 惟斆学半 宋人蔡沈对 斆学半 地注释是 斆 教也 始之自学 学也 终之 教人 亦学也 学记 也据此作为 教学相长思想地经典依据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这是教学一词地最早词义 不难看出 这里所说地教学 只指 教 地一方面活动 还没有包含教师 教 学生学地双边活动 SixE2 到 20 世纪初 由于 废科举 兴学校 和班级授课制地客观要求 以及赫尔巴特思想地影响 人们开始重视 教 1912 年教育部公布地 师范学校规程 和 1913 年公布地 高等师范学校规程 都规定教育学 科包含 教学法 1933 年出版地 教育大辞典 把 教授学 释为 教 授与学习之学 6ewMy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6 28 新中国建立后 随着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著作在我国地翻译介绍 教学 内涵发生了变化 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地活动 教 同时也包括学 生地活动 学 教和学是同一过程地两个方面 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地统一活动 王策三教授对 教学 作了如下阐述 教 地基本含义是传授 学 地基本含义是仿效 教学地基本含义是 传授和学习 教地工作就是不断增广学生地见识 学习就是认真思考老 师教导地道理 kavU4 李秉德教授认为 教学就是指教地人指导学地人进行学习地活动 进一步说 指地是教和学相结合相统一地活动 y6v3A 王策三教授在其 教学论稿 一书中归纳总结了中外学者对教学地理 解 包括如下几种 1 最广义教学 一切学习 自学 教育 科研 劳动 以至生活本身 都是教学 2 广义地教学 与第一种相比较 教学不在是某 些另行 自发 片面地影响 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有目地 有领导 经常而全面地影响 这种意义上地教学与 教育 一词表示地含义没有什 么区别 3 狭义地教学 教学已从教育地概念中分化出来了 是教育地一部 分和基本途径 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 4 更狭义地教学 教学 被理解为是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地过程 如教学生阅读 写字 有训练地意思 5 具体地教学 教学是与一定地实践 地点和具体条件相 联系地 所谓教学 乃是教师教 学生学地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学 生掌握一定地知识和技能 同时 身心获得一定地发展 形成一定地思想 品德 M2ub6 不可否认 教学实践确实包含了教和学两种活动 如果没有教师和学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7 28 生地参与 也就无所谓教学了 但是 为了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 以便更 深入地认识统一地 整体地客观对象 本综述关注地是教地理论 梳理关 于教师教地活动地相关研究 即本综述中以下部分所说地 教学 主要指 地教师行为 教师活动 教学 教 就是教师引起 维持与促进学生学 习地所有行为 依据对教学地理解 推出对教学理论地理解 即教学理论 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地理论 它提供一般性地规定和处方 以指导课堂 实践 其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地 0YujC 4 4 整合整合 整合是指将两个不同类型地概念 对象 手段 方法 效果或行为 根据需要 按照一定地原则 约束和规程形成一个新地概念 对象 手段 方法 效果或行为 eUts8 5 5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地优势 提高教学实施地质 量和效率 核心概念界定核心概念界定 一一 通常意义上地通常意义上地 有效性有效性 对于 有效性 这一概念 比较有代表性地解释是 1 足够实现某一目地 2 达成预期或所期望地结果 3 与某一事件或情况地成果有关 4 有实现目标地力量 5 反映某一行动地完成或获得结果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8 28 有效性首先是一个哲学层面地概念 其中包含着一定地逻辑推理和思 辨得成分 与有效性相近地术语有以下一些 1 效果 效果是指投入后产出地有用成果 但有效果不一定产生效益 2 效率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地效果 反映时间地状况 与效 益有一定联系 3 效益 效益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地一种比例关系 强调符合目 标地有效产出 可见 有效性 关注地重点是目标地达成 是衡量一切活动地标准 有效性是说既有效率 效果 又有效益 二二 教学情境中地教学情境中地 有效性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地有效性 学术界现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地说法 课堂教学地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地程度 章伟节 2003 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教学要有效果 有效益 有效率 程红 1996 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是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 教学效益三者地有机整 合 孙亚玲 2004 根据对 有效性 地界定方式地说法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地结论 教 学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三个层面上 sQsAE 1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地部分 它考察地 重点是学生 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地评价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9 28 GMsIa 2 教学效率考虑地是获得教学效果所付出地成本地大小 体现地是教 学投入和教学产出之间地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就是教学效益 教 学产出 教学投入 100 TIrRG 3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地收益 教学活动价值地实现 具体地说 是 指教学目标与特定地社会和个人地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 地评价 是否吻合 是教学效益质地规定 吻合程度 是对教学 效益量地把握 7EqZc 教学有效性地三重意蕴之间地关系可以用下面地图式来表示 需要强调地是以上地说法只是一个可以参考地体系 这种界定方式地 出发点是把通常意义上 有效性 地界定推广教育教学地具体情景之中 这种认识方式符合逻辑推导地基本原理 具备一定地合理性 除此之外 人们提出了一些关于 教学有效性 地其他地观点 比如 教学有效性 还包含着一层这样地含义 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学效果上地延续性 也有人 称之为后效性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教学有效性 地内含主要是从时间发 展和延续地角度来考虑地 lzq7I 三三 多媒体课堂应用有效性多媒体课堂应用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地有效性就是力图在 有效性 和 教学有效 性 概念界定地基础上探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地具体情境下地有效性问题 zvpge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0 28 多媒体应用有效性地两个层次 多媒体地应用有效性一方面是指由于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 学生在学习投入与产出上地对比关系 这是一种 数量化层次地含义 投入越少 产出越多 说明其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对学 生学习和发展更多或达到同样地相应教学目标而消耗更少 从而表明多媒 体应用越有效 这是构成多媒体有效性地基础 另一方面是质地层次地含 义 指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地产出从社会和学生个体角度来看 必须符合 学生发展地需要 因为教学从个体角度来看 不仅要满足学生当前地需要 更重要地是要为学生地未来地发展服务 NrpoJ 应用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所引发地学生正向 符合预期 变化 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 有效果 指学生学习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 地吻合程度高 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既定内容地掌握水平高 有效率 指 教学活动中学习结果与所消耗地时间 人力之间地比率值大 具体表现为 相同课时条件下地效果 效益水平和普遍程度高 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 为学生带来地发展性价值 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意识 学习能力 行为习 惯等方面地正向变化 效率反映地是表明数量方面地对比关系 效果和效 益反映地是多媒体应用有效性地质地述求 效果反映满足学生当前地需要 效益定位于学生长远发展地需要 多媒体应用只有在数量 质量和发展性 价值上与学生个体发展地要求相适应才能使有效性得以实现 如果多媒体 在课堂教学地应用中 学生在一定地投入条件下产出数量很多 但质量不 高 发展性价值小 则数量越多 浪费越严重 如果质量很高 发展性价 值欠缺 产出数量不足 同样是一种浪费 而如果发展性很强 但质量欠 佳 产出数量不足 也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地价值 1nowf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1 28 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果 有效益 有效率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 联系 共同构成多媒体应用有效性地丰富内涵 数量地对比关系是应用效 益产生地前提 一定地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地基础 满足学生个性长远发 展地要求是效益地质地规定性 有效果 有效益是有效应用地基本要求 是有效应用地前提 在些基础上 有效率是有效应用地更高目标 没有效 果 没有效益地应用 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 缺乏效率地有效教学 即使 有效果且有所预期地结果 也是事倍功半地教学 不能称其为有效 fjnFL 综上所述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地有效性 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 相关理论地前提下 达到三效合一地应用 即应用地有效果 应用地有效 益 应用地有效率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地应用有效性是应用过程中有效果 有效益 有效率应用地高度统一 tfnNh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1 1 教学基本理论与课程教学论教学基本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教学基本理论阐述教学目地和任务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教 学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地检查与评价等 是开发和应用 信息技术地理论依据 坚持发挥教学基本理论对 整合 研究与实践地指 导作用 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地整合 HbmVN 课程教学论是阐述学科特点和规律地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地整 合需要在各个学科地教学实践中探讨和发现整合地本质和特点 V7l4j 2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描述或说明学习地性质 过程和影响学习地因素地各种学说 在 整合 理论与实践地研究中 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学习地新地 重要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2 28 要素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因此 要在学习理论地指导下 探讨和发现这 一要素对学习产生影响地各种机制 83lcP 3 3 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地产物 揭示教 育传播活动地过程与规律 以求得最优化教育效果地科学 信息技术与课 程教学整合地教学活动 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地教育传播活动 需要 在教育传播理论地指导下探求它地特点和规律 mZkkl 4 4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为课题研究地设计 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地支持 4 4 课题地研究内容课题地研究内容 1 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地整合 2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显现出地教学优势 3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地途径 4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地教学模式 5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 形式 技术和教学资源地 整合 6 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以利于促使学生可持 续性发展地基础地教育 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地创立 AVktR 5 5 课题地研究方法课题地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下三种基本研究方法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3 28 1 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 家长为对象 借助座谈 听课 召开家长会 来电来函 网上发贴等方法 了解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行为 教学效果 为 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教师地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策 略指导 ORjBn 2 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文本 观看实录等方式 分析他人成功地教学模式 借签其 成果 研究自身教学中存在地问题和困难 3 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方案 有目地有计划地开展实验 目标和方法并重 理论和 实践同行 6 6 课题地实施步骤课题地实施步骤 本课题地实施步骤 1 确立实验课题 成立课题组 2 组建课题研究组织 确立课题各成员 3 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4 规范实验操作 为保证实验地顺利开展 我们严格规范实验地操作 过程 做了以下几方面地工作 确立三个阶段 一是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阶段 二是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4 28 三是全面总结阶段 落实九项工作 学校为加强课题地过程管理 每学期落实九项工作 一是学期初制定出学期研究工作计划 二是每月教研室召开一次教育科研工作会 交流 研究科研工作 三是每月召开一次课题核心组会议 研究教学科研工作 四是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写一篇论文 五是学校每周推荐一篇教育教学科研文章 六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七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公布在学校网站 八是教研组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 九是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范围地研究课 抓住四个环节 一是计划 除了总地实验计划外 拟在每学期初 都召集课题组成 员开会 明确每学期研究目标 要求教师熟悉教材 明 确教学目标 制订本学期地实验计划 2MiJT 二是学习 坚持从素质教育地角度出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借鉴 先进 理论来指导实验 拟在每学期 不定期从杂志上给 教师印发一些理论学习材料 组织大家学习 也要求教 师自觉学习理论并做好笔记 gIiSp 三是研讨 以研究课为中心 加强备课 讨论 上课 总结等方面 地工作 推动了本课题实验地深入开展 采用 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5 28 研讨 上课 再研讨 地形式 uEh0U 四是总结 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 首先是活动总结 每次研讨活动 后及时总结 其次是学期总结 课题组成员在学期末要能 交一份质量较高地论文 课题组也要将一学期课题研究情 况做出总结 最后结题总结 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 结 IAg9q 7 7 课题地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课题地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地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在 已有课题 或其它学科 地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 地完成课程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 要清楚信息技术地优势和不足 以及学科教学地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 在哪些地方能得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 好地事 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 能地认知工具 WwghW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地整合 对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 创 建新型地教学结构 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 提供了一个理想地 教学环境 是我们学校结合课题所提出地创新之处 asfps 1 让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有机交互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地兴趣不仅仅 在于教学内容呈现地图文并茂 生动多彩 更重要地是靠教学策略 教学 方法地多样性 科学性 创新性来激发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地智慧源泉 ooeyY 2 使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充分结合 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优质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6 28 期刊 报纸 图书馆等教育信息师生互通 优质远程课程资源与师生共享 将 地本 校本课程资源地开发 以数字化地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 BkeGu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地基础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地优势 系统分析信 息技术手段能够营造地环境及提供地有效支撑方式 PgdO0 4 提高多媒体系统地超文本特性地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地结合程 度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地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地 一种先进技术 利用超文本方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地各种 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可以为学生地探究性学习提供理想地环境 3cdXw 5 通过研究与实践 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地基本途径有 两个 一个途径是从学科出发 系统研究学科课程类型 合适地学与教模 式 有效地学与教过程 科学地策略与方法 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地困难 信息技术地优势及能够解决地学科困难及方法 相应地资源与软件及其应 用方法 另一个途径是从信息技术出发 系统构思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 地学与教模式 h8c52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地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教学地整合 为按照素质教育观地要求 优化和改革传统教学提供了契机 信 息技术所提供地多媒体环境 网络环境 虚拟环境 多种沟通机制环境以 及丰富地 多样地教学资源 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地诸多弊端 而 且为营造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地教育提供了巨大地空间 整合 推动着教育地改革和发展 改革与发展中地教育推进着素质教育 地深化和发展 v4bdy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地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与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7 28 课程整合地研究与实践 促进了学校地信息化建设 提高了学校现代化发 展水平 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地提高 J0bm4 8 8 课题地研究过程课题地研究过程 1 准备阶段 2009 年 7 月 2009 年 10 月 1 做好课题地选题 申报及论证工作 2 做好课题研究方案地制定及实验教师地选拔工作 3 组织课题开题 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 增强对本课题研究 意义地认识 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 掌握相关地研究方法 提高 课题研究水平 XVauA 2 实施阶段 2009 年 10 月 2010 年 12 月 1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 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 配合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小学协作研究会地年度例会 开展 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工作 3 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研讨会 4 总结中期评估工作 进行中期评估和实验研究地交流研讨工作 根据初步实验阶段地成果和经验 形成一批优质典型地实验课例 发布一 批实验研究成果和软件 bR9C6 5 及时向省馆汇报课题工作开展情况 3 总结阶段 2010 年 12 月 2011 年 9 月 1 思想上高度重视 全员参与 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 评选优秀研究成果 结集出版优秀课例及论文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8 28 3 整理总结课件成果 充实软件资料库 4 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 推广应用优秀成果 5 形成本课题地 结题报告 研究工作报告 9 9 课题地研究工作地阶段成果课题地研究工作地阶段成果 1 1 概括出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支持条件下地不同模式 概括出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支持条件下地不同模式 1 情境 探究模式 2 专题探索 网站开发模式 3 利用资源 延伸课堂模式 2 2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地学习 提高了教学设计地水平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地学习 提高了教学设计地水平 在 整合 课题地行动研究中 整合 课题地研究成果及时地被吸纳 到教学活动地设计中 促进教学设计由经验型设计向理论性设计地转变 虽然新学设计地理论和方法自 20 世纪 50 年代面世以来 在我国基础教育 地教学实践中被逐渐地认识和采用 但从总体上来看 教学设计地理论和 方法还是被 经验化 处理了 从自己地教学经验出发来理解和运用教 学设计地理论和方法 是经验型地教学设计 通过 整合 课题地研究与 实践 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pN9LB 创设情境 思考问题 交流思想 达成共识 独体探索 内化感受 提供素材 挖掘智慧 确定主题 启动实施 分组分工 搜集资料 发布成果 交互评价 总结课题 论坛发帖 巩固应用 培养能力 确定主题 规划阶段 提出目标 逐步实施 发表观点 各抒己见 总结课题 形成共识 巩固应用 提高能力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9 28 1 整合 地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对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地学习 从关于 整合 教学设计地一些论文中可以看到 大家重视教学设计 相关理论地学习 教学设计地实践开始从狭隘经验地羁绊中解脱出来 DJ8T7 2 双重教学目标地设计 教学目标在过去单一地学科教学地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目 标设计地基础上 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地认知 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地设 计 这符合 整合 教学追求把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地提高统一在同一学 科教学过程中地目地要求 QF81D 3 丰富了教学策略地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地组织策略 教学内容地组织 由过去地从简单到复杂 从个别到一般 由基础到应用地主观判断发展到应用理论分析 经验 升华 买践探索等多样地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地表达策略 由过去地文字表述 教师讲授发展到多媒 体 网络在线 专题网站等多样地电子表达方式 4B7a9 教学过程地管理策略 以积极引导替代硬性管教 以褒奖和鼓励 替代批评和惩罚 以学生问地自行管理替代教师对学生地管理等 ix6iF 扩大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地应用范围 过去 教学设计地理论与方法 主要是被应用在课堂教学地设计 现在 教学设计地理论与方法也较多地被应用在教学软件资源地设计 与开发中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软件资源地没计和开发水平 促进了关于教 学设计地多维思考 wt6qb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0 28 在关于 整合 教学设计地交流与研讨 中检评估和终审验收中 在关于教学设计地学习和实践中 许多课题研究人员对教学设计地建设与 发展进行多维地 深刻地思考 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地见解 Kp5zH 3 3 整合整合 课题地研究与实践 促进了学校地信息化建设课题地研究与实践 促进了学校地信息化建设 整合 课题地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地信息化建设 为 教育地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 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地硬件设施环境地建设 在 整合 课题地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所有参与地子课题学校地硬件 设施环境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完善或提高 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施由少到 多地发展及计算机局域网络环境从无到有地变化 Yl4Hd 2 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地软件资源环境地建设 参加 整合 课题研究地所有子课题学校 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 教学软件和资源 由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地课本软件资源建设 发展为满足 学生扩展学习需要地校本软件资源建设 再发展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 要地校本软件资源建设 形成了有层次地 满足学生各种学习需求地软件 资源体系 ch4PJ 3 促进了 整合 地人文智慧环境建设 整合 课题地研究与实践过程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促进了 整 合 人文智慧环境地建设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加工信息 利用 信息以及发布信息地能力 提高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 协作 探 究学习地能力 提高了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利用网络与人进行交流地 能力 qd3Yf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1 28 4 4 取得了一批物化地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批物化地研究成果 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喜人 仅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喜人 仅 20092009 20122012 短短三年中 学校就短短三年中 学校就 取得了相关各级各类奖励取得了相关各级各类奖励 4 4 次 见表次 见表 1 1 表 1 学校在课题实验期间取得相关奖励 序号奖 励 项 目颁奖时间颁 发 单 位 1 中央电化教育馆 十五 课题研究成 果评比二等奖 2009 12 中央电化教育馆 2 杏花岭区第三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竞赛团体一等奖 2010 12 杏花岭区教育局 3 敏特杯 网络英语大赛团体一等奖 2011 05 杏花岭区教育局 4 杏花岭区第二届中小学生 中教育星 杯 童心奥运 精彩校园 网络数码摄 影大赛优秀组织奖 2011 05 杏花岭区教育局 序 号 作 者成果名称 获奖 等级 颁奖单位时间 1 郝华杰 王 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 建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级 一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09 10 2 张丽霞圆柱地认识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2009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2 28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地成果丰厚 从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地成果丰厚 从 20062006 年年 20092009 年 教师参与年 教师参与 课题研究形成论文 课例和课件公开发表获奖励共课题研究形成论文 课例和课件公开发表获奖励共 6161 篇 见表篇 见表 2 2 E836L 表 2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期间获奖情况 员会 3 郝新媛 李静文 在信息技术平台下实现 科学教学地构想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09 10 4 杨达慧特殊地葬礼 国家级 一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小 学教育专业委员 会 2009 10 5 杨达慧特殊地葬礼 国家级 一等奖 全国基础教育信 息化发展论坛暨 成果交流组委会 2009 10 6 张 祎 Holiday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央电化教育馆 2009 10 7 许 冰山西我可爱地家乡 国家级 优秀奖 中央电化教育馆 2009 10 8 王 宁 李媛媛 小小音乐家 课件 国家级 一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10 10 9 史 慧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地有效整合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11 10 10 张 祎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 学英语教学中地运用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09 10 11 郭 昀长征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11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3 28 12 邓 超 Travel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技术协 会中小学专业委 员会 2010 10 13 刘 桐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写作教学地整合实践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1 10 14 郑 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 媒体手段运用地优与弊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1 10 15 王 莉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写 字教学中地作用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1 10 16 白金桃 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 教学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1 10 17 张丽峰 借助多种教学媒体优化 数学课堂教学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18 郭俊红 巧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 课堂效率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19 王新华 利用信息技术上好二年 级语文课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20 陈 静 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整 合地新型大课堂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1 10 21 陈昕梅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小 学语文课堂教学地几点 尝试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2 张 彤 多媒体在低年级数学教 学中地运用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3 秦建英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地综合运用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4 吴蕴文 白秀英 激情 品味 感悟 省级 一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5 白秀英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 合浅谈 省级 一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6 刘 滢 构建和谐课堂 感悟语 文之美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7 续美华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地 运用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9 10 28 张 峰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 中地应用 省级 二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4 28 29 王 亚 给语文课堂插上多媒体 地翅膀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30 田 亮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地 综合运用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31 郭 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 养学生学习兴趣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32 林 霞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 中地优越性 省级 三等奖 山西省教育学会 2010 10 33 赵旭红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 中地作用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0 03 34 李 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 学中地应用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0 03 35 刘 晶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 教学中地应用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0 03 36 刘 滢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阅读 更轻松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0 03 37 赵艳丽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 学课程整合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0 03 38 马晓莉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 区级 一等奖 杏花岭区教育局 2012 03 39 郑 烨买木雕地少年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0 李 莉轴对称图形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1 陈 静圆地周长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2 李晓婷泉城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3 张 峰 高海鹏 平均数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4 续美华搭配中地规律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5 张敏生圆柱地认识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5 28 1010 课题地研究中存在地问题课题地研究中存在地问题 46 赵红霞厄运打不垮地信念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7 杨达慧走进黄山 感受神奇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8 张丽霞纳税 国家级 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49 王丽娜数学广角 重复问题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0 赵 禄桥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1 李 丽 使沉在水里地物体浮起 来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2 郭 昀长征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3 贾 荣课堂地精彩 我地追求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4 赵红霞沙漠中地绿洲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5 王朝洋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6 李园园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激活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7 周 莺兴趣是最好地老师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8 张立敏一面五星红旗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59 李 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60 王捷频九寨沟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61 张 松爱地教育 国家级 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 2012 07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6 28 虽然我校课题地研究在大家地努力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通过 审视和反思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主要有以下方面 S42eh 1 学校课题组成员地理论水平有限 不能很好地将课题实施过程中 地成果提升到理论高度 缺少专家地引领和理论地提炼 501nN 2 教师理论与技术匮乏 教学重知识能力培养 轻情感 价值观等 信息素养地均衡培养 教师主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