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doc_第1页
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doc_第2页
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doc_第3页
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doc_第4页
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河北省廊坊市 马星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4日 02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一碗米饭,春种、夏管、秋收、冬储,再经过多少道加工工序,才到餐桌上。这背后凝结了多少人的劳动、心血和汗水?在物质富裕的当下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浪费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算算这笔“劳动账”,也许我们从中无法体会“粒粒皆辛苦”里的那种切肤的苦和累,但至少我们应该懂得学会节俭。因为学会节俭,就是学会尊重,这是立身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学会节俭,是对农民的尊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虽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粮食产量逐步增加,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业还是离不开农民,没有农民的辛劳与汗水,粮食从何而来?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学会节俭,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其实就是对农民劳动果实的一种尊重。学会节俭,是对父母的尊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大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对于自己的父母经历的生活磨难我们早已无法体会。但父母曾经为一粒米、一分钱发愁的辛酸,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而起早贪黑的劳累,这些都是父母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无声教诲,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不易,懂得知足感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就是对父母一种最好的尊重。学会节俭,是对贫穷同学的尊重。和烟台大学学生一样,我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我们的周围有一群和我们一样年轻而有活力,怀揣理想和追求的同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在为吃饭发愁。他们可能在食堂的某个角落独自就餐,或者当大多数同学离开食堂后他们才会去吃饭。因为“你随手扔掉的饭菜看似不起眼,可能就相当于其他人的一顿饱饭。”学会节俭,不让浪费而使贫穷同学的内心再次受伤。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浪费行为应有的反思。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不该只是那些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们才知道去践行的生活准则,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节俭是一个人道德、品格和素养的体现。所以,节俭的人应当是快乐的,因为他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懂得理解和体谅别人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因为如他们自己所说“勤俭节约的传统在他们老年人脑海中有着很深的烙印,已经成为了习惯。”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就更应该懂得节俭。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之余,也让那些只把节俭当做口号的人感到羞愧。期待一场可持续“勤俭教育”各界青年热议“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本报记者 王素洁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4日 01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节俭能改变什么90后大学生王晨对节俭最深的记忆,来自年近八旬的外婆。他记得每次吃饭时,外婆都要将大家吃剩的饭菜又重新“清扫”一遍,直到“光盘”,而老人在饭桌上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不吃就浪费了。近来,关于浪费与节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11月18日,本报刊发别“剩”一文,报道了烟台大学7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一事,引发众多80后、90后参与讨论。读到这篇报道时,王晨的第一感觉是:“像我外婆一样,节俭、不浪费对老一辈人来说,已是一种生活习惯,而这些身体力行的勤俭教育,给我们年轻人的触动更大。”烟台大学光电学院2012级学生李文洁得知此事后,心里的滋味有些“复杂”。她一方面体会到了老一辈人的节约精神,觉得这些“吃过苦”的老人比年轻人更懂得粮食的珍贵;另一方面,也更意识到“我们大学生一定不能失去节俭意识,这种品质是需要传承下去的。”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80后职工刘璐看来,节俭需要大力提倡,但长期吃剩饭的行为可敬并不可取。刘璐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应在生活中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但凡事都有个度,剩饭存在食品安全卫生隐患,若因过度节俭损害身体健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我认为应倡导适度节俭。” 也有不少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大学食堂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合资企业工作的80后徐蒙蒙认为,大学生的浪费行为首先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在“勤俭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很多孩子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成长起来的,甚至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使人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年轻人需要可持续的勤俭教育”。其次,学校也应该反思,如何向学生提供饭量适当又比较可口的饭菜,引导学生健康均衡饮食。此外,对于新时代如何重塑节俭之风,一些青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某电视台工作的青年单雅认为,今天倡导节俭,不是提倡大家去做穿草鞋、吃糠咽菜的“苦行僧”,重复过去那种贫穷困苦的生活方式,而是弘扬一种勤俭朴素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克服贪图安逸、追求奢华的思想。“从个人来说,节俭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品德素养;从国家来看,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还有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仍在为温饱问题而奔忙,浪费让人寒心呐。”读大学时就一直参与助学工作的青年志愿者郭萍,在走访了西部上百个贫困学生的家庭后,深深感到:节俭,这是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命题,“看过那些营养不良、一年到头吃不到几片肉的孩子,就会深刻领悟到浪费食物是多么可耻的事情了”。还有不少年轻人呼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将节俭进行到底。刚走出大学校门的80后青年何宁说:“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把它聚集起来,就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了。如果13亿人,人人、年年、月月、日日坚持不懈地积累下去,对国家又将是多么可观的财富啊!。”学会节俭意味着尊重别人河北省廊坊市 马星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4日 02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一碗米饭,春种、夏管、秋收、冬储,再经过多少道加工工序,才到餐桌上。这背后凝结了多少人的劳动、心血和汗水?在物质富裕的当下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浪费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算算这笔“劳动账”,也许我们从中无法体会“粒粒皆辛苦”里的那种切肤的苦和累,但至少我们应该懂得学会节俭。因为学会节俭,就是学会尊重,这是立身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学会节俭,是对农民的尊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虽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粮食产量逐步增加,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业还是离不开农民,没有农民的辛劳与汗水,粮食从何而来?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学会节俭,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其实就是对农民劳动果实的一种尊重。学会节俭,是对父母的尊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大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对于自己的父母经历的生活磨难我们早已无法体会。但父母曾经为一粒米、一分钱发愁的辛酸,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而起早贪黑的劳累,这些都是父母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无声教诲,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不易,懂得知足感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就是对父母一种最好的尊重。学会节俭,是对贫穷同学的尊重。和烟台大学学生一样,我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我们的周围有一群和我们一样年轻而有活力,怀揣理想和追求的同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在为吃饭发愁。他们可能在食堂的某个角落独自就餐,或者当大多数同学离开食堂后他们才会去吃饭。因为“你随手扔掉的饭菜看似不起眼,可能就相当于其他人的一顿饱饭。”学会节俭,不让浪费而使贫穷同学的内心再次受伤。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浪费行为应有的反思。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不该只是那些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们才知道去践行的生活准则,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节俭是一个人道德、品格和素养的体现。所以,节俭的人应当是快乐的,因为他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懂得理解和体谅别人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因为如他们自己所说“勤俭节约的传统在他们老年人脑海中有着很深的烙印,已经成为了习惯。”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就更应该懂得节俭。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之余,也让那些只把节节俭能改变什么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4日 02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云猫: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前辈的一些优良品德。那些非物质的遗产,是我们的精神瑰宝。攀比、奢糜,除了得到虚荣,能得到自我的充实与尊贵吗?也许,铺张浪费能偶尔引来羡慕的目光,可迷失的是我们自己。绍兴文理学院共青团:挑喜欢吃的,并且要吃光;买到味道不喜欢的,本着不浪费发原则也要尽量吃!武军伟:有时候,不要总是把自己当个多么高贵的人,因为,你连“盘”都光不了。经管学院宣传蔀葛金穗:节约粮食,当你浪费时,想一想那些吃不上饭的人。大圈:我是挑食,所以每次买饭都会买自己想吃的,但是每份饭都那么多,怎么吃完?吃多了对胃不好,不吃完又是浪费,同样的价钱,买同样的食物,但我们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了食物,难道不能找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吗?asswift:为了避免由于浪费引起内心的不安,我从前的做法是只买最简单的饭菜:馒头、米饭、素炒土豆丝、芹菜香干,每次都成功“光盘”。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委:勤俭节约是一种群体的习惯,一个人的努力不足以触动整个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我们从自己做起,珍惜丰厚的物质条件带给我们的幸福,珍惜别人的劳动,也许这样,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就好很多。北京工商大学:“节俭”一词的践行需要全体学生去自发支持,从不浪费粮食的小事开始做起。小伙伴们,今天的你有多少剩菜?又对食堂有哪些建议呢?相爱在此:节约粮食,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原因在于食堂并不满意的供给和学生层次不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供给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美味化;另一方面,类似于“光盘行动”有效的引导需求的做法值得推广和提倡。节约是一种“富有的继承”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0日 03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节俭能改变什么本报烟台11月19日电(记者郑燕峰)烟台大学7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行为(本报11月18日一版报道)在大学生中引起反响。富裕了是否还要提倡节俭、如何处理好节俭与消费的关系成为大学生谈论的话题。“我们可以享受,但绝不可以浪费。”烟台大学的崔潇同学认为,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节俭还是一种必需的素质。该校韩冰同学说:“节俭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对土地、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尊敬。祖父说,那是历史教会的美德和苦难后的感恩;母亲说,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不仅是贫穷的后遗症,更是一种富有的继承。”齐鲁晚报今日烟台的摄影记者韩逸2012年从烟台大学毕业,今年10月16日她回母校时发现7名保洁员吃剩饭,就拍了照片。 她当初以为老人们捡剩饭是为了回家喂宠物,发现他们是自己吃时很震惊。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她认为老人是把节俭当成一种习惯,年轻人也要有这种节约意识,只有意识到了才能行动起来。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李辛未觉得节俭应该是融入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道德品质。节俭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和责任。现今,大学生的生活水平都很好,小时候很少吃苦,所以心中节俭的意识或许比较淡薄。在家中,剩饭热热再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学校保洁员吃剩饭我们不应该觉得丢人,而是对大学生节俭意识的一种唤起。新闻101-2的刘爱爱同学觉得在大学生群体中铺张浪费情况很严重。“不管是饭菜、衣物或是其他日常生活用品,随意丢弃现象比较普遍。”她说,节俭的道理都懂,但在不被提醒的状态下,这种意识却很少被调动出来,这一点需要引起每个大学生反思。烟台大学刘明静同学觉得“节俭”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像这次“保洁员吃剩饭”问题,许多人会认为,大学生太浪费,不懂珍惜粮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餐厅窗口的许多做法也有不妥,比如饭菜的量,许多同学吃不下这么多,但餐厅窗口却没有不同的量化标准。要让节俭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应该从多方面去完善。烟台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周兰说,“保洁员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课,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同学们的节俭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们,虽然大环境好了,咱优秀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节约粮食要从自身做起。”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杨雨薇说,浪费也许是一种无心之过,但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节俭的习惯,重要的是要培养节俭的意识。谢芸芸同学曾经因为自己吃得干净被人认为“太小气”,也曾有过剩饭的冲动。她说:“很庆幸,现在的食堂中,我不孤单了。身边的同学朋友盘中慢慢少了剩饭。我想节省还是好事。很多同学认为吃得干净丢人,那是扭曲的价值观。”经管学院的冯莎莎同学非常赞同节俭,也一直尽力去做。她说,节俭就是吃饭的时候不浪费,购物的时候不盲目。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的赵晶晶同学认为,一些大学生有“虚荣攀比”心理,便导致了聚餐铺张浪费、剩菜剩饭不打包的现象,应该继续宣传“光盘行动”,提高同学们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光盘”行动的认知,让人们觉得“光盘”行动是骄傲,主动去“光盘”而不是被迫。该校政法学院12级的刘亚莉认为,浪费的问题不只在大学有,是个普遍问题。但作为年轻人,应该更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学校也在响应号召,提倡“光盘行动”。我们没有保洁员吃剩饭,但这也同样影响着我们,我们也会给卖饭的阿姨说一声“给我少来点儿,吃不完就浪费了”。山东工商学院编辑出版专业11级的张琳婉说,节俭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珍惜,以小汇大,才有动力继续前行,继续发展。节俭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节俭美德不能“断片儿”节俭能改变什么本报记者 苗晓雨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5日 01 版)扫一扫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民政专家夏学銮有一次去韩国访问,走进餐厅看到韩国人吃完饭的餐桌上完全没有剩菜,盘子全是空的,他顿时心生敬意,“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个民族有这样节俭的习惯与意识,真的让人敬佩”。近日,本报报道的“烟台大学7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一事,更让夏学銮等专家学者欣慰地看到,“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引起全民关注。“提倡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摆设任何花卉,这种提倡节俭的做法不仅在官方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社会各界也都在厉行节约。从政府到民间,节俭意识蔚然成风,是让人欣喜的。”夏学銮说,我们从小就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让自古传承的节俭美德“断片儿”。“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报道见报当天,致力于推动“光盘行动”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徐志军在微博上转发报道并评论:“我很尊重并敬佩他们的行为。”他告诉记者,尽管出于健康的考量不提倡这一做法,但对于保洁员们提倡节俭的思想觉悟他表示十分钦佩。今年年初开始的“光盘行动”,倡导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光盘”几乎已经成为人们外出就餐的共识,提倡节俭也脱离开“政府官员”的范畴,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家庭外出就餐时,会选择适量点餐,吃不完的饭菜会打包回家;在学校,学生开始按需打饭,很多食堂也推出“半份菜”,避免学生剩饭浪费;自助餐厅贴出了“吃多少,打多少”的标语,提醒顾客节约粮食。徐志军表示:“现在提倡节俭的社会氛围比以前好多了,刚开始推广光盘行动时难度很大,大家出去吃饭总害怕面子过不去,点菜都很放得开。现在,周围朋友的节俭意识越来越强,出门吃饭点菜都变得适量,剩菜一定打包。”他说:“原来在单位食堂吃饭,中午一顿饭下来,剩下的饭菜差不多快要两桶;现在早上和中午两顿饭加起来,剩菜也就一桶。大家越来越有光盘的意识。”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陈及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全世界都是如此。“不论古今,节约都是被提倡的道德。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餐厅都有这样的习惯:在顾客用餐完毕之后,服务人员会把客人吃剩的干净饭菜打包好,留给家境贫困的主妇或者需要帮助的流浪汉。”所以说,提倡节俭是一种普世的观念。我国资源匮乏,仍然有许多贫困人口,厉行节约更有必要。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专家周孝正表示,在我国,还有将近10亿的低收入群体,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的贫困人群。在全社会倡导节俭的风气,也是间接地帮助他们。“光盘行动”推行将近一年究竟节约下多少资金,徐志军表示,到年底会有准确数据公布。但目前经过他自己的大致测算,节省下来的金额约有1000亿元。“省下来的这些钱可以更好地反哺教育、养老等民生项目,可以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瘦身”十艺节劲吹节俭新风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12日 02 版)本报济南10月11日电(记者邢婷)一场简短却不失隆重的开幕式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艺节”)格外与众不同。没有明星云集,舍弃奢华制作,16分钟的开场仪式后,常规的综艺演出随之被主办方山东省的重点推荐剧目吕剧百姓书记所取代。从开闭幕式设计,到场馆建设、票务、餐饮等各处细节,十艺节秉持为民、节俭、务实、清廉原则,力求“身瘦形美”,彻底向简约转型。据十艺节组委会介绍,按照之前方案,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