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读书笔记_第1页
礼记读书笔记_第2页
礼记读书笔记_第3页
礼记读书笔记_第4页
礼记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礼记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礼记 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寒假中 通过阅读我增长了知识 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让自己在专业课的学习能力上又进了一步 通过对中国儒家经典 礼记 的阅读 我深深体会到了礼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 也明白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 礼记 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总会觉得带有某种戏剧性 它最初的身份不过是 礼 的附庸 而后来竟蔚为大观 而原来的 主子 则黯然失色 非独此也 不仅 礼记 一书作为一个整体 日益走红 而且从 礼记 中剖离出来的 大学 中庸 2 篇 更是红得发紫 被编入了朱熹撰写的 四书 在西汉时期 五经 中的 仪礼 并非 礼记 但在西汉的 政治生活中 礼记 却显得非常活跃 而 仪礼 却相形见绌 例 如 汉书 宣帝纪 元平元年四月 昭帝崩 秋七月霍光奏议 曰 礼 人道亲亲故尊祖 尊祖故敬宗 大宗无嗣 择支 子子孙贤者为嗣 孝武皇帝曾孙病已 有诏掖庭养视 至今年十八 师受 诗 论语 孝经 操行节俭 慈仁爱人 可以嗣孝昭皇 后 奉承祖宗 子万姓 奏可 这是涉及立皇位继承人的大事 霍光从 礼记 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礼记 的被重视 由此可见一 斑 到了三国时期 礼记 正式升格为经 礼记 的升格 以为 着它已经取得与 礼仪 平起平坐的资格 已经摆脱了附庸的名分 蔚为大观 而随着 礼记 地位的上升 仪礼 的地位则日趋式微 北史 儒林传旭 诸生尽通 小戴礼 于 周礼 仪礼 兼通者 十二三焉 唐初 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撰 五经正义 五 经正义 中的 礼 已经不是仪礼 而是 礼记 了 换句话说 仪礼 的 礼经 地位已被 礼记 取而代之了 此后 仪礼 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礼记 与 仪礼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何在 我 想到的有三点 第一 仪礼比较难读 唐代的韩愈 当过国子博士 国子祭酒 但犹说 余尝苦 仪礼 难读 则一般人可想而知 第二 从宋代开始 仪礼 失去了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 中国的读 书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你考试什么 我就学什么 你不考试我就不 学 这是很实际的事情 读书人不会在这方面犯傻 第三 仪礼 和 礼记 的内容不同 因此影响了人们的取舍 仪礼 17 篇 偏偏都是一大堆繁琐的礼节单 篇与篇之间又多雷同 其枯燥无味 自不必说了 更严重的是 它脱离现代 脱离生活 近乎一堆僵硬 的教条 在这种情况下 统治者将其弃之如敝屣也就不足为怪了 礼记 则不然 礼记 虽然也记载了一些礼之末节 但分量很小 它的内容是系统的讲理论 讲礼的原则和意义 譬如说 中庸 上 说 非天子不议礼 不制度 统治者看到这句话会不喜上眉梢吗 正是由于 礼记 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极具弹性的礼治理论 而这 种理论正好满足了统治者 安上治民 的需要 所以赢得了历代统 治者的青睐 所以才产生了上述戏剧性的变化 清代学者焦循 礼 记补疏序 说 以余论之 周礼 仪礼 一代之书也 礼 记 万世之书也 记 之言曰 礼以时为大 此一言也 以蔽 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 何谓 礼以时为大 用今天的话说 就 是要与时俱进 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 礼记 日益走红的根本原因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 而赢得这个美誉的最大功臣应是 礼记 三礼 之中 周礼 原叫 周官 是讲中央政府的设官分职的 严格地讲 和礼仪有点不搭界 仪礼 是讲礼仪的 它一共讲了 15 种人生礼仪 好是好 问题是它讲的礼仪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僵死 的教条 后世很少与有人问津 时过境迁 已是明日黄花 可谓有 历史意义而无现实意义 在礼仪文明形成的长河中 唯有 礼记 与时俱进地陪伴着我们 礼记 是讲究礼仪的百科全书 在中国书的海洋里 最具有 此种功能的书非 礼记 莫属 平天下需要讲究礼仪 治国需要讲 究礼仪 齐家需要讲究礼仪 修身也需要讲究礼仪 最高统治者需 要讲究礼仪 一般士大夫需要讲究礼仪 普通百姓也需要讲究礼仪 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 都有你需要讲究的礼仪 这些礼仪在其它书 中你或者看不到 或者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而在 礼记 中你都可 以看得到 比较而言 礼记 最切近人们的生活 他离我们并不遥 远 举些例子来说吧 从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始 小康 小康社会 小康水平 小康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等词语不仅高频率的出现在各 种媒体上 而且也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一部部落实在每个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 小康 一次的取义 便是癞子 礼 记 礼运 我们看到土葬时所用的棺木前方写一个大大的 奠 字 我们 看到花圈中央也写着大大的 奠 字 这是为何 或曰 这是表 示祭祀亡灵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写一个 祭 字 让人一看 就明了呢 礼记 檀弓下 说 奠以素器 以生者有哀素之心 也 孔颖达疏云 奠 为始死至葬之时祭名 以其时无尸 奠置 于地 故谓之奠也 朱熹 仪礼经传集解 云 自葬以前 皆谓 之奠 其礼甚简 改哀不能文 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 之也 自虞以后 方谓之祭 由此可知 葬前之祭 只能叫奠 不 能叫祭 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 都是在下葬前 所以只能写 奠 如今的中国高校一般都有校训 校训的文字一般非常简练简洁 寓意深远 耐人咀嚼 一般是 8 个字 多者 16 字 少者 4 字 2 字 而很多大学的校训都和儒家经典有关 其中 尤以与 礼记 者有 关者为多 1 中山大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礼记 中庸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 行之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 至善 2 湘潭大学 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博学 笃行 出自 中庸 见上 礼记 礼器 礼器是故大备 大备 盛德也 礼记 大学 汤之盘铭 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3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又云 致知在 格物 4 香港城市大学 敬业乐群 礼记 学记 三年视敬业乐群 校训中有取于 礼记 者甚多 我们知道 校训是格言 是座 右铭 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价值取向 培养目标 它不仅镌 刻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 以期达到警示作用 而且嵌印在每个学子 的脑海之中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么多高校的校训不约而同 的选自 礼记 这至少表明在中国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 礼记 是一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儒家经典 在塑造中国未来的 栋梁的国民性的事业中大有用武之地 当然 礼记 中也有糟粕 例如 礼记 郊特性 说 妇 人 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 嫁从夫 夫死从子 这就是所谓 三 从 束缚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