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11.29).doc_第1页
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11.29).doc_第2页
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11.29).doc_第3页
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11.29).doc_第4页
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11.29).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一、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二、建筑节能途径及建筑节能50%的内涵三、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方法四、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中几个主要指标的概念五、性能性指标设计方法简述六、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相关规定说明七、外墙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八、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实例结语严寒及寒冷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一、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将我国分为五个建筑气候区,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根据编制时的社会经济与建筑物采暖、空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建筑气候区的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如表1.1所列。表1.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分区名称分 区 指 标设 计 要 求主 要 指 标辅 助 指 标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45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暖要求,一般可不考虑防热。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90145天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天,日平均温度25的天数40110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29日平均温度25的天数100200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3,最热月平均温度1825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0天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如图1.1所示,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属寒冷地区,仅北部小部分地区属严寒地区。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表4.2.1中,山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属严寒地区B区,如该标准表4.2.1所列大同等城市。图1.1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 二、建筑节能途径及建筑节能50%的内涵 (一)建筑节能基本原理和节能途径 1、采暖居住建筑的基本特点 居住建筑主要为住宅建筑(约占92%),其次为集体宿舍、招待所、托幼建筑等(约占8%)。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供人们居住使用,而且一般都是昼夜连续使用。因此,在这类建筑中对室温和空气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在采暖地区需设置采暖设备,室内需有适当的通风换气。冬季室内温度一般要求达到1618,较高要求达到20。居住建筑的层高一般为2.73.0m,开间一般为3.33.9m。目前,住宅建筑中人均占有居住面积约为78m2、占有居住容积18.220.8m3;集体宿舍中人均占有居住面积约为34m2、占有居住容积8.110.8m3。城镇居住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大城市有部分中高层和高层住宅。近年来,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出现形式多样化,建筑物体形系数有变大的趋势。例如,在寒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多层住宅的体形系数,已从原来的0.30左右变为0.35左右。但在严寒地区,这种变化较小,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多层住宅的平面和立面仍比较规整,体形系数仍保持0.30左右。 2、采暖居住建筑的耗热量构成及节能的重点部位 采暖居住建筑的耗热量由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两部分构成。以北京地区80住24、8MD1、81试塔1等三种多层住宅为例,建筑物耗热量主要由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约占73%77%;其次为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3%27%。在传热耗热量所占的份额中,外墙约占23%34%;窗户约占23%25%;楼梯间隔墙约占6%11%;屋顶约占7%8%;阳台门下部约占2%3%;户门约占2%3%;地面约占2%。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0%。哈尔滨地区80龙住1,4个单元6层楼,砖混结构住宅,在建筑物耗热量中,传热耗热量约占71%,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9%。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窗户约占28.7%;外墙约占27.9%;屋顶约占8.6%;地面约占3.6%;阳台门下部约占1.4%;外门约占1%。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7.7%。 由上可见,窗户是耗热的薄弱环节,是节能的重点部位,改善建筑物窗户(包括阳台门)的保温性能和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关键措施。但是,加强窗户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是以保证室内最低限度的换气次数(或空气质量)为限度的。窗户过于密闭,一则室内空气质量达不到基本的卫生要求,二则会使窗户造价提高。因此,窗户的气密性达到3级和4级即可。 从传热耗热量的构成来看,外墙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窗户,以下是楼梯间隔墙(在有不采暖楼梯间情况下)和屋顶,阳台门下部、户门和地面所占比例较小,但这些部位的保温也是不可忽视的。 3、影响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的几个主要因素 (1)体形系数。在建筑物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耗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成直线上升(见图2.1)。低层和少单元住宅对节能不利。图2.1 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耗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的变化(北京地区) (2)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在建筑物轮廓尺寸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耗热量指标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的降低而降低。采用高效保温墙体、屋顶和门窗等,节能效果显著。 (3)窗墙面积比。在寒冷地区采用单层窗、严寒地区采用双层窗或双玻窗条件下,加大窗墙面积比,对节能不利。 (4)楼梯间开敞与否。多层住宅采用开敞式楼梯间比有门窗的楼梯间,其耗热量指标约上升10%20%。 (5)换气次数。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换气次数由0.8次/h降至0.5次/h,耗热量指标降低10%左右。 (6)朝向。多层住宅东西向比南北向耗热量指标约增加5.5%。 (7)高层住宅,层数在10层以上时,耗热量指标趋于稳定。高层住宅中,带北向封闭式交通廊的板式住宅,其耗热量指标比多层板式住宅约低6%。在建筑面积相近条件下,高层塔式住宅的耗热量指标比高层板式住宅约高10%14%。体形复杂、凹凸面过多的塔式住宅,对节能不利。 (8)建筑物入口处设置门斗或采取其他避风措施,有利于节能。 综上所述,为了有利于节能和改善热环境,以及降低造价,在采暖住宅建设中,应尽量避免建造单元少,特别是点式平面的低层住宅;朝向宜采用南向和接近南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寒冷地区多层住宅不应采用开敞式楼梯间,不采暖楼梯间与住户之间的隔墙应加强保温;严寒地区的采暖楼梯间应设置避风门斗;门窗应有较好的密闭性;窗墙面积比应予以控制;高层住宅宜建带封闭式交通廊的板式住宅,不宜建凹凸面过多,体形复杂的塔式住宅。 4、采暖建筑节能基本途径 在冬季,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建筑物必须获得热量,建筑物的总得热包括采暖设备的供热(约占70%75%),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窗户和其他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约占15%20%)和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约占8%12%)。这些热量再通过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和门窗等)传热和空气渗透向外散失。建筑物的总失热包括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约占70%80%)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约占20%35%)。当建筑的总得热和总失热达到平衡时,室温得以保持。因此,对于建筑物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减小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内部得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供热量(即节能)的目的。 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只能将燃料所含热量的55%70%转化为有效热能(亦即锅炉的运行效率为0.550.70)。这些热量通过室外管网输送,沿途又将损失10%15%(亦即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为0.850.90)。剩余的热量供给建筑物,成为采暖供热量。因此,对于采暖供热系统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 5、房屋外围护结构需要的保温隔热性能要求 房屋外围护结构(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需要的保温隔热性能,一般是根据表2.1中三方面的要求计算确定:表2.1 确定外墙与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要 求冬 季夏 季低限要求在冬季采暖条件下,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即iti.d,应计算低热传热阻Ro.min房间在自然通风良好条件下,内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室外最高气温,即i.maxte.max热舒适环境要求在冬季采暖条件下,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不低于3(舒适温差),即当采暖温度为18,内表面温度不低于15在夏季空调制冷条件下,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应不超过3(舒适温差),当空调温度为28时,内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31,即i.maxte+3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节能30%、50%要求的传热系数K(外墙为Km)节能50%要求的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 (二)建筑节能的两条基本途径 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规定,为了节能50%的目标,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即建筑物的节能率应达到35%(或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应降低35%);供热系统即采暖设备的节能率应达到23.6%(或采暖设备的耗热量指标应降低23.%)。若在总节能50%中按比例分配,建筑物约承担30%,供热系统约承担20%。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规定,按本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的有关规定。在总节能50%的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分担的节能率约为25%13%;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的节能率约为20%16%;照明设备分担的节能率约为7%18%。若将空调、采暖与照明设备系统归为一类,相当于建筑围护结构与空调、采暖、照明设备系统的节能率各占约25%。 3、由以上二个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目前建筑节能的范围,主要是在确保室内热环境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即建筑途径),和提高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照明设备与系统的能效比(设备途径)两条基本途径,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未采取这两条节能途径前相比,至少要减少50%,并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建筑的环境热舒适度紧密结合。 尽可能利用本地区地理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情况,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采暖、空调的基础能源,不仅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建筑节能50%的内涵 提出建筑节能50%的目标,是有其比较基准的。它是以一个时期的“基准建筑”围护结构和采暖、通风空调、照明设备及系统的参数,都按当时的设计使用情况选取。在保持与目前标准中约定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条件下,计算“基准建筑”全年的采暖、空调及照明能耗,并将它定为100%。然后再将该“基准建筑”按所要求的建筑节能50%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对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采暖、空调及照明设备与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并计算其全年采暖、空调与照明的能耗,此能耗应不超过原“基准建筑”能耗的50%,这就是建筑节能50%的内涵。“基准建筑”的选取对象和条件是: 1、居住建筑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通用住宅设计作为比较能耗的基准,在其能耗水平上节能50%,节能投资不超过土建工程造价的10%,节能投资回收期不超过10年,节约吨标准煤的投资不超过开发吨标准煤的投资。 2、公共建筑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设计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准,也是在其能耗水平上节能50%。 以上规定的比较能耗的基准建筑称为“基准建筑”(Base line)。 “基准建筑”围护结构的构成,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均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期做法。严寒与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是以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8规定的各地区的低限保温隔热性能为基准。公共建筑则是以哈尔宾和北京地区的低限保温性能为基准,即外墙K值取1.28W/(m2.K)(严寒地区)、1.70W/(m2.k)(寒冷地区);屋顶K值取0.77W/(m2.K)(严寒地区)、1.26W/(m2.K)(寒冷地区);外窗K值取3.26W/(m2.K)(严寒地区)、6.40W/(m2.K)(寒冷地区);遮阳系数均取0.80;采暖热源设定燃煤锅炉,其效率为0.55;空调设定为水冷机组,离心机能效比为4.2,螺杆机能效比为3.8;照明参数取25W/m2。 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目标走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节能30%,第二阶段是节能50%,部分地区已开始实施65%。建筑节能50%的目标就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通用设计图为基准,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及照明设备效率两条途径来分担。 (四)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1、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及其节能措施,是建筑节能途径中一个主要的、首要的途径,是通过建筑的手段达到节能,是从建筑群体规划与建筑个体设计,到施工、验收和建成投入使用全过程都能主动地控制的一个途径。国外发达国家将这一建筑节能途径称之为被动式建筑节能。 2、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是居住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主要章节,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中的第四章、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的第四章。 三、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方法 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一章中,除一般性规定外,还以强制性条文形式明确规定,有二种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一)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法(即标准中的第四章) 亦称单项指标控制法 1、建筑方面的控制指标 (1)建筑的体形系数; (2)建筑各向的窗墙面积比及遮阳系数。 2、建筑围护结构方面的控制指标 (1)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 (2)屋面的传热系数K; (3)外窗(含外门透明部分)及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K; (4)分户墙及隔墙的传热系数K; (5)楼地板及地下室外墙的传热系数K; (6)户门(含阳台门下芯板及其他外门)的传热系数K。 (二)性能性指标设计方法(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中的第3章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第4.3节) 亦称综合指标控制法或性能化的设计方法,需通过全年的能耗计算进行判断。 以上二种设计方法比较: 1、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法直观、简明、可操作性强,易于被建筑设计及施工图审查等单位工程师所掌握; 2、性能性指标设计方法是在设计的规定性指标中某一项指标不符合规定时,需要通过计算全年的采暖、空调及照明能耗进行判断,专业性强,计算较复杂,不易被建筑师所掌握,特别是受采用动态计算方法计算全年的采暖、空调能耗,计算方法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所以,在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中,最好是优先采用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法。 目前,各地区都有单位在以建筑师的施工图设计软件为基础开发相应的建筑节能计算软件,为建筑师和暖通工程师提供准确、简捷,且操作方便的建筑节能设计计算工具。 四、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中几个主要指标的概念 (一)建筑的体形系数Cf/V Cf/V 1、规定建筑体形系数Cf/V不超过某一限值的目的在于减少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冷耗。为此,要求建筑的形体设计应尽可能少凹凸。 2、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建筑物体形系数Cf/V宜控制在0.30及0.30以下,若Cf/V大于0.30,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其传热系数应符合该标准4.3.1的规定。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4.1.2条规定,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当超过0.40时,应按该标准的4.3节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二)建筑各向立面上的窗墙面积比及窗的遮阳系数 1、窗墙面积比 2、遮阳系数So 窗的遮阳系数So是窗本身(含窗框及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与内、外遮阳的遮阳系数的乘积,亦称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即So)。 3、严寒与寒冷地区的采暖居住建筑未对窗的遮阳系数So进行规定。 4、公共建筑中的遮阳系数So是与建筑的体形系数、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有关,在北方只对寒冷地区作了规定,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表4.2.2-3所列,具体计算方法如附录A。 5、各向窗墙面积比与窗的传热系数限值 不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设计中应首先严格控制窗墙面积比,否则将会以提高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来补偿。窗墙面积比过大会带来噪声干挠、眩光、热(冷)能耗大、私密性差、安全性弱及造价增加等弊病。目前,建筑中的窗是越开越大,而可开启部分则是越来越小,这是一个不好的设计倾向。所以,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1)采暖居住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如标准中表4.3.2,窗户是包括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即北向不超过0.25,南向不超过0.35,东、西向不超过0.30。同时还说明,如窗墙面积比超过以上限值,则应调整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使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注: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窗墙面积比定义是单个房间的窗墙面积比。) (2)公共建筑中的窗(含阳台门的透明部分)及玻璃幕墙的保温隔热性能在标准中都是同时对应考虑窗墙(或幕墙)面积比及窗(或幕墙)的传热系数。如该标准中表4.2.22和表4.2.23所列。 6、常用玻璃与建筑窗的热工性能如表4.1、表4.2所列。表4.1 常用玻璃的热工性能参数玻璃类型普通单层玻璃9mm厚空气层的普通中空玻璃12mm厚空气层的普通中空玻璃12mm厚空气层的中空低辐射玻璃传热系数w/(m2.k)5.86.43.23.52.83.21.61.8遮阳系数0.90.80.80.6表4.2 常用建筑窗的保温性能窗类型传热系数K,w/(m2.k)备 注铝合金窗6.06.7单层玻璃塑 料 窗4.35.7单层玻璃铝合金窗3.84.5普通中空玻璃塑 料 窗2.53.2普通中空玻璃铝合金隔热窗3.03.4普通中空玻璃;隔热型材塑 料 窗1.72.0中空低辐射玻璃铝合金隔热窗2.12.6中空低辐射玻璃;隔热型材 7、关于建筑窗与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在建筑节能设计时需注意: (1)同种玻璃配置的塑钢窗的保温性能优于断热桥铝合金窗,但是,断热桥铝合金窗经优化设计后,保温性能有较大的提高。 (2)由于玻璃配置、空气间层厚度、结构工艺、生产厂商等的不同,同种类型窗的传热系数会有较大差异。 (3)玻璃的传热系数不能作为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应综合考虑玻璃幕墙类型(如明框、隐框)以及明框的连接方式等等。如为明框玻璃幕墙,明框的连接方式对玻璃幕墙整体的传热系数会有较大的影响。 (4)当采用隐框玻璃幕墙时,可近似参照玻璃的传热系数来确定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如采用12mm厚空气层的中空低辐射玻璃的隐框幕墙,其传热系数一般在2.0w/(m2.k)。 (5)当采用中空低辐射玻璃还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可采用在中空低辐射玻璃的空气层中充惰性气体。充惰性气体的中空低辐射玻璃的传热系数可降低0.2w/(m2.k)左右。 (6)对热工性能要求较高的玻璃幕墙,可采用通风式双层低辐射玻璃幕墙。如北京某工程,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该类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达到1.0w/(m2.k)。 (7)寒冷地区的建筑玻璃幕墙应采用隐框幕墙,明框幕墙应采用断热桥铝合金型材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断热措施;其他地区的建筑玻璃幕墙宜采用隐框幕墙,明框幕墙宜采用断热桥铝合金型材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断热措施。 (8)寒冷地区的透明幕墙应采用空气层厚度不小于9mm的中空玻璃或其他类型的相同保温性能的节能玻璃。 (三)传热系数K 1、传热系数K的概念 传热系数K是评价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一个指标,它是表明在冬季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温度相差为1K(或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K值小说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好。单位是w/(m2.k)。 2、传热系数K的计算 K1/Ro,Ro传热阻,单位为(m2.k)/w RoRi+R+Re Ri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k)/w,取Ri1/8.70.11(m2.k)/w; Re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2.k)/w,取Re1/230.04(m2.k)/w; R 结构本身的热阻,(m2.k)/w, RRj(即各层材料热阻之和) Rj (详见计算实例六) 3、热阻的计算关键 各层材料的热阻计算关键是导热系数的取值,应取考虑使用位置及湿度影响修正后的计算导热系数c,即: ck 为实验室干燥状态下的测定值,k为大于1的修正系数。 (四)平均传热系数Km 1、平均传热系数Km的概念 由于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性冷(热)桥较多,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大(1.74w/m.k),是粘土砖砌体导热系数的2倍以上。为此,标准规定:应考虑冷(热)桥部位对外墙热工性能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Km。 2、平均传热系数Km的计算 平均传热系数Km由外墙上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Kp与面积Fp和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Kb与面积Fb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求得,即 Km Km的计算也可根据Fp和Fb在外墙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一般砖混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面积占外墙面积的20%25%;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面积占外墙面积的30%35%;框剪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面积占外墙面积的45%50%。 (五)关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修正系数的意义 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中规定,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是采用“有效传热系数法”进行计算。该标准的第四章第二节式(4.2.2)中,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i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i的乘积,即为围护结构的有效传热系数Kieff,亦即: Kieff iKi 因此: iKieff /Ki 可见,围护结构有效传热系数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比值,即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它实质上是考虑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对围护结构传热产生的影响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与围护结构有效传热系数的区别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系指在两侧空气温差为1K,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在此,认为传热仅仅是由两侧空气温差引起的。但在实际的围护结构中,不仅存在两侧空气温差引起的热损失(qaa),而且还存在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得热(qsol),以及由天空辐射引起的热损失(qs)。这三部分传热的代数和即为围护结构的净热损失: qnetqaa+ qsqsol 净热损失除以两侧空气温差即为有效传热系数: Kieff 因此,有效传热系数的定义是:在两侧空气温差为1K时,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净热损失。 3、有效传热系数的计算 窗户和外墙通常要受到邻近建筑物和树木的遮挡,屋顶则不然,因此在计算有效传热系数时,前者不考虑天空辐射的影响,后者则予以考虑。窗户的有效传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KGeff式中:KG窗户通常传热系数,W/(m2.K); ti室内计算温度,取18; te室外计算温度,取采暖期各月的平均温度,; q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W/m2; q窗户吸收太阳辐射热后向室内的传热,W/m2。 q(DID+FIF)式中:D玻璃的直射辐射透过系数; F玻璃的散射辐射透过系数; ID、IF分别为垂直面上的直射和散射辐射照度,W/m2; 窗户的太阳辐射通过系数(考虑窗框和阳台等遮挡的影响); 太阳热利用系数(考虑采暖期末因室外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向阳房间可能超过室内设计温度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窗户结霜影响系数。 q为窗户吸收太阳热后向室内的传热(W/m2),可按下式计算:单层窗: q(DID+FIF)双层窗: q(D2ID+F2IF)+ (D1ID+F1IF)式中: Re窗户外表面换热阻,m2K/W; Ro窗户总热阻,m2K/W; Ra空气层热阻,m2K/W;D2、F2分别为外层玻璃的直射和散射辐射吸收系数;D2、F2分别为内层玻璃的直射和散射辐射吸收系数。 其余符号同前。 外墙的有效传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KWeff式中:KWeff外墙的有效传热系数,W/(m2.K); KR屋顶原传热系数,W/(m2.K); tseq天空辐射当量温度,按下式计算: tseq(tets)(1Cn)式中:er外表面与天空的辐射换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erCo式中:表面黑度; Co辐射常数,取5.67W/(m2.K4); 温度系数; C云量减弱系数; n冬季计算云量; e外表面换热系数,W/(m2.K); te室外计算温度,; ts当量天空温度,按下式计算: ts0.552(te+273)1.5273 有效传热系数可按地区、围护结构类型及朝向等,对采暖期各月(包括采暖期两端不足一个月的那几天)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按每月的天数求加权平均值。 4、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中i的取值注意事项 (1)关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i的取值,在该标准附录三附表3.1中已有的8个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其他地区可根据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就近采用。必要时,也可按上述方法进行计算。 (2)南、北、东、西4个朝向和水平面,可按附录三附表3.1直接采用。东南和西南向可按南向采用,东北和西北向可按北向采用。其他朝向可按就近朝向采用。必要时,可根据不同朝向的太阳辐射照度(见附录九附表9.1)并按上述方法进行计算。 (3)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以及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等的i应以温差修正系数n代替。温差修正系数n的取值见表4.3。 (4)封闭阳台内的窗户和阳台门上部按双层窗考虑。封闭阳台内的外墙和阳台门下部;南向阳台,取i0.5;北向取台,取i0.9;东、西向阳台,取i0.7;其他朝向阳台按就近朝向采用。 (5)接触土壤的地面,取i1。表4.3 温差修正系数n值围护结构及其所处情况n值带通风间层的平屋顶、坡屋顶顶棚、与室外空气相通的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等0.90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 16层建筑 730层建筑0.600.50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外墙上有窗户时 外墙上无窗户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时 外墙上无窗户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时0.750.600.40 注:表中数值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五、性能性指标设计方法简述 综合指标控制法或性能化的设计方法 不论是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当设计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单项控制指标均符合或优于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可以不进行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直接判定该建筑设计为采暖、空调节能建筑设计。若设计建筑物的某项控制指标大于标准规定限值,则应采用“参照建筑对比法”进行采暖、空调节能建筑设计判定。 (一)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中,没有明确这样的规定,只是在该标准的第三章中提出不同地区居住建筑耗热量指标规定限值,并规定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采暖耗煤量指标计算方法”。 在北京地区2004年7月1日实施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中也引入了“参照建筑对比法”,该方法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4章中4.3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方法类似。 (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4章中的4.1.2、4.2.2和4.2.6条分别规定: 当设计的公共建筑的“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及可见光透射比”和“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能满足该条文的规定时,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该标准第4.3节规定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的依据、条件、相关的计算参数和能耗计算方法。 依据:即4.3.1条; 条件:即4.3.2条; 相关计算参数:即4.3.3条; 计算方法:即4.3.4条。 以上条文可以归纳为: 1、“权衡判断”是采用与参考建筑对比的办法。“权衡”是在相同的计算输入参数情况下(内部冷、热源情况、室内设计参数),同时计算参考建筑的全年耗热量、耗冷量和所设计建筑的年耗热量、耗冷量,通过参考建筑与设计建筑的年耗热量和耗冷量之和的比值,判断确定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 2、参考建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1)建筑的几何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 (2)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完全符合标准中规定节能50%的要求。 (3)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条件、计算温度和电器设备的功率与工况制度完全与所设计建筑相同。 3、参考建筑计算原则: (1)围护结构参数、遮阳措施、窗墙比、通风换气按以上参考建筑的规定设定。 (2)空调采暖控制温度、湿度、人员新风量根据不同使用功能,按照设计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设计参数设定,或者按照相应的规定设定。 (3)室内灯光设备发热量、人员密度及其作息制度均按设计建筑的要求设定。 (4)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均采用典型气象年气象数据。 (5)全年耗热量、耗冷量计算中均计入新风负荷。 4、设计建筑(即所判断建筑)的计算原则: (1)围护结构参数、窗墙比、遮阳系数、通风换气按照设计建筑的设计参数输入。 (2)其他与参考建筑的计算条件完全相同。 (三)性能性指标设计的实质 从以上4方面可以明显看出: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时,由于某项规定性指标不能满足要求,为使所设计的公共建筑能够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标准引入了“建筑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达到要求的权衡判断”。 2、性能性指标设计的实质是“不检查各个控制参数是否都满足要求,但要求总体性能必须满足要求。 3、性能性指标设计的实质表明,完全可以用一个综合性的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作为建筑节能综合性节能的控制指标。国外有这种综合性指标控制法。 (四)尽可能采用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法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是采用动态方法计算建筑物的采暖和空调能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细节都会影响能耗的计算结果。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必须作出许多具体的规定。而且实施权衡判断时,计算结果并非是实际的采暖和空调能耗,而是某种“标准”工况下的能耗,这个工况也只能是尽可能的接近实际工况。 可以说,性能性指标设计方法尽管灵活,但较复杂,计算结果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值而以,特别是计算过程中的部分主要计算参数的选择还很不切合实际。 所以,最好是采用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法进行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虽然是“死板”一些,但是“简单”,可操作性强。 六、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相关规定说明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相关规定基本相同,现以居住建筑部分中的主要规定予以说明。 (一)关于建筑的朝向、体形系数及楼梯间与外廊和出入口的规定 1、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物朝向对太阳辐射得热量和空气渗透耗热量都有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传热耗热量要比南北向的高5%左右。建筑物的主立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会使空气渗透耗热量增加。建筑物的朝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仅仅取决于采暖能耗。因此,在规定的用词上用“宜”。 2、建筑的体形系数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建筑物耗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的增长而增长。从有利于节能出发,体形系数应尽可能地小。对于绝大多数的多层板式住宅建筑,当层数达到6层,单元数达到4个以上,体形系数控制在0.30以下是不难做到的,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建筑更容易做到。但是,由于近年来要求住宅建筑多样化和房间尽量多争取对外窗口等原因,建筑物的体形变得复杂,平、立面出现过多的凹凸面。这样的多层建筑,其体形系数容易超过0.30。在用词上采用“宜”,表示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但并非硬性规定都要达到。对于体形系数超过0.30的住宅建筑,采取表4.3.1的规定,加强屋顶和外墙保温的做法,以便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控制在规定水平,总体上实现节能50%的目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建筑的体形系数作为强条规定。 3、采暖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外廊和出入口 在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的楼梯间一般都不采暖,入口处也不设门斗。在北京以南地区,住宅建筑的楼梯间不但不采暖,有些没有单元门,有些甚至是开敞式的,有些居住建筑的外廊也不设门窗,对节能很不利。计算表明,一栋多层住宅,楼梯间采暖比不采暖,耗热量要减少5%左右;楼梯间开敞比设置门窗,耗热量要增加10%左右,因此,从有利于节能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暖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和外廊应设置门窗;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为0.16.0的地区,楼梯间不采暖时,楼梯间隔墙和户门应采取保温措施;在6.0以下地区,楼梯间应采暖,入口处应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 (二)关于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规定 1、不同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限值 本条规定的基本出发点是保证绝大多数的采暖住宅建筑,其耗热量指标小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数值(即图4.2.1标准要求);允许占极少数的采暖住宅建筑,其耗热量指标大于标准规定的数值。这样,就能从总体上保证实现节能50%这一目标。目前,我国城市新建的多层和中高层住宅建筑,其体形系数一般小于或等于0.30,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和住宅建筑的体形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多层住宅建筑的体形系数突破0.30,达到0.35左右,在制定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时,考虑了这种情况,表4.3.1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是分别针对体形系数等于0.30和0.35的住宅建筑,其耗热量指标均满足标准规定要求,并按标准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的。表中,外墙列有两列数据,一列数据适用于体形系数小于或等于0.30的建筑物,另一列数据适用于体形系数大于0.30的建筑物。实际上,按表4.3.1执行,当体形系数小于或等于0.30时,耗热量指标将小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数值;当体形系数大于0.30,小于或等于0.35时,耗热量指标也将小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数值;当体形系数大于0.35时,耗热量指标将大于标准规定的数值。由于在体形系数小于或等于0.35的建筑物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耗热量指标小于标准规定的数值,因此,虽然有一小部分体形系数大于0.35的建筑物,其耗热量指标大于标准规定的数值,但就总体而言,耗热量指标是不会超过标准规定数值的。 由于标准要求集体宿舍等采暖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达到当地采暖住宅建筑相同的水平,因此,表4.3.1不仅适用于采暖住宅建筑,同时也适用于其他采暖居住建筑。 2、在满足标准耗热量指标条件下,对窗户、外墙和屋顶传热系数做出适当调整。 表4.3.1中规定了窗户传热系数限值,但实际采用的窗户传热系数可能比规定限值要低得多。例如,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4.0地区,表中规定的窗户传热系数为4.0(单框双玻钢窗)和4.7(单层塑料窗),但实际采用的窗户传热系数可能为3.5(单框双玻钢塑复合窗)和2.6(单框双玻塑料窗),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对窗户、外墙和屋顶的传热系数做出调整。调整的方法是,在满足标准规定的耗热量指标条件下,按标准规定的方法,重新计算确定外墙和屋顶所需的传热系数。 3、对外墙传热系数应考虑周边热桥影响的规定 建筑物因构造和抗震的需要,在外墙上有不少钢筋混凝土贯穿构件,周边往往需要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抗震柱。这些部位与主体部位构造不同,形成热流密集的通道,故称为“结构性冷(热)桥”部位。冷(热)桥部位必然增加传热损失,如不加考虑,则耗热量的计算结果将会偏小,或是所设计的建筑物将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近年来,国外一些国家已开始考虑这一影响,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考虑周边冷(热)桥的影响,用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来代替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另一种是,将周边冷(热)桥部位与主体部位分开考虑,周边冷(热)桥部位另行确定其传热系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原有工作基础,普遍采用前一种。具体做法是,外墙因受结构性冷(热)桥影响,其平均传热系数按面积加权平均法求得(参见附录四)。表4.3.1中规定的外墙传热系数实际上系指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也就是说,按面积加权平均法求得的外墙传热系数值,应小于或等于表4.3.1中规定的外墙传热系数限值。采取这种做法,将使通过外墙的传热热损失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接近一步。考虑到平屋顶等一般都是外保温结构,受混凝土圈梁等周边热桥的影响较小,故不予考虑。 4、窗墙面积比 与节能30%目标相比,节能50%目标时,东、西向和南向的窗墙面积比保持不变。北向的窗墙面积比由节能50%时的0.20改变为0.25。主要原因是,对于开间为3.3m,层高2.7m的墙面,窗墙面积比为0.20时,窗户面积约为1.2m1.4m,这种大小的窗户,对于北向稍大面积的房间来说常嫌太小,在实践中容易突破;此外,由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已有较大辐度的提高,寒冷地区一般也将采用双玻窗,因此,北向窗户稍稍开大一些也是合理的。 5、窗户的气密性 过去常采用的普通钢窗,其气密性较差,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单层钢窗一般都在5.0m3/(m.h)以上;双层钢窗一般都在3.5m3/(m.h)以上。近年来,由于改善居住环境和保温节能的需要,在主管部门,门窗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以及有关科研、设计、厂家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种类型的保温节能门窗开始大量涌现,门窗的保温和气密性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在节能建筑中采用气密性较好的门窗,已经具备了物质基础。对窗户气密性等级的要求,按建筑层数分两档来规定:在16层建筑中,不应低于国标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9-2002)规定的3级,相当于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qL2.5m3/(m.h);在730层建筑中,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4级,相当于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qL1.5m3/(m.h)。 6、房间应具备适当的通风换气条件 在建筑物采用气密窗或窗户加设密封条的情况下,从卫生要求出发,房间设置可以调节的换气装置或其他可行的换气设施(如设在窗户上的换气小窗或换气孔,设在墙上的换气设施等)是必要的。 7、冷(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 从防止冷(热)桥部位内表面结露出发,该部位应采取适宜的保温措施,且冷(热)桥部位采取保温措施也有利于减少附加传热损失。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第4.2.3条也作了这样的规定。 8、在严寒地区,建筑物周边直接接触土壤的外墙和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 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低于5.0的严寒地区,建筑物外墙在室内地坪以下的垂直墙面,以及周边直接接触土壤的地面,如不采取保温措施,则外墙内侧墙面,以及室内墙角部位易出现结露,墙角附近地面有冻脚现象,并使地面传热热损失增加。鉴于卫生和节能的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