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Ⅱ 热点3 百年辛亥沧桑巨变_第1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Ⅱ 热点3 百年辛亥沧桑巨变_第2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Ⅱ 热点3 百年辛亥沧桑巨变_第3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Ⅱ 热点3 百年辛亥沧桑巨变_第4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Ⅱ 热点3 百年辛亥沧桑巨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20122012 考前冲刺历史考前冲刺历史 热点热点 3 3 百年辛亥 沧桑巨变百年辛亥 沧桑巨变 第 2 页 热点材料 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 2011 年 10 月 9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胡锦涛在讲话中说 100 年前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开启了中国前所 未有的社会变革 今天 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 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 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激励海内 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胡锦涛评价孙中山先生是 伟大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驱 他指出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的历史任务 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深度分析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 辛亥革命作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巨变之一 必然 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 从历史发展的背景看 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李文海 颜军的论文 纪念辛亥革命专论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此指出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 发展 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其中坚 力量和骨干成员 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 识分子 这部分社会力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 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和新军 没有早期现代化 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 而 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 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2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巨变来看 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 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所窃取 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 了 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 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确立 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 要一步 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3 从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来看 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辛亥 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 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 为解放生产 第 3 页 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兴办实 业的热潮 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民国创建伊始 南京临时政府主持制订 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 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 黄金时代 短暂的春天 4 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看 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 统治思想的基础 它砸碎了专制枷锁 给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各种主义 思潮并存 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 败的反思中 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5 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 促使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 辛亥革 命前男子蓄辫 妇女缠足 崇信 三纲五常 主仆等级森严 辛亥革命后 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法令提倡 自由 平等 友爱为纲 的公民道德 革除历代官厅 大人 老爷 等称 呼 禁止蓄辫 缠足 赌博等 6 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缘由看 多种原因的交错综合使其失败不可避免 辛 亥 落后小农经济土壤依然存在 高效训练 1 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 大定 所谓 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 都非所问 这个观 点表述的是 A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 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 民众对 民国共和 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 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 辛亥革命并未发动广大群众 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民众对 民主共和 的 本质并不知晓 答案 A 第 4 页 2 辛亥革命 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 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 主要指它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 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 进 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解析 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 是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另外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 这点要注意 答案 A 3 有学者认为 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 杨 而亡于孙文 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 三剑一击 清王朝就玩完了 其史论 史观和史料反映出 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英雄创造历 史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 是革 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A B C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动力 故可排除 答案 C 4 共和国成立首日 一则更正启事被 人民日报 郑重置于头版 本报二十九日所刊 义勇军进行曲 词 最大的吼声 应为 最后的吼声 特此更正 人民日报 刊发 义勇军进行曲 的时代背景是 A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解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词 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 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第 5 页 中华民国国歌 1912 年 材料二 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 成立于 1924 年 位于上 海美租界 刊登在 1926 年 10 月 10 日 申报 上的一则 孙文牌 香烟 广告 材料三 它 辛亥革命 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界标 意义 远远超过 1840 年鸦片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力 从社会转型的 角度上说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因为 随着辛亥革命 中国社会才发生真正的结构上的变化 沈渭滨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民国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主要体现在哪些 方面 孙中山在捍卫 民国荣光 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贡献 2 运用材料二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 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题示例 主题 国民大革命 理由 广告刊登时间为 1926 年 广告中有孙中山像 革命尚未成功 标语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述你对辛亥革命具有 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 的理 解 解析 第 1 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第 2 问分析材料二 仿照示例进行回答 本 问 答案 1 体现 倡导民主共和 或倡导三民主义 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 中华民国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理论贡献 提出新三民主义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 2 主题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工业曲折中求发展 理由 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做广告 第 6 页 主题 实业救国思潮 理由 广告中有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 革命尚未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