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专用车架设计_第1页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专用车架设计_第2页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专用车架设计_第3页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专用车架设计_第4页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专用车架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车架的设计 摘 要 目前 国内公路型重型载货自卸汽车整车的生产 主要由改装车厂在 整车厂提供的基本型载货汽车平台上派生的自卸汽车底盘上 根据用户需 求进行自卸作业系统的设计和改装生产 实现最终的自卸汽车整车 随着 我国重型载货汽车快速发展 专业用户对自卸汽车综合性能及可靠性要求 的不断提升 使得改装设计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自卸汽车细分市场的发 展需求 将重型自卸汽车以底盘与上装一体化设计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 径 取消副车架自卸车的设计不仅能实现轻量化 而且可降低整车的重心 提高行驶稳定性 因此 进行取消副车架的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车架的 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从重型自卸汽车车架与上装作业部分一体化设计为主线 通过对 装有副车架的 TY 1 型自卸车车架为分析对象 提出设计硬点参数 在此 基础上 取消副车架 提出直接与上装作业部分实现对接的专用自卸车车 架总成结构设计方案 并进行分析 为专用自卸汽车整车一体化设计 提 供核心部件的设计参考依据 首先以装有副车架的 TY 1 型自卸车车架为研究对象 运用有限元方 法对其进行静载工况 卸载初工况和货箱举升至 45 工况的结构强度分析 并分析其自由模态 获得该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动态特性 并对该车架 进行了模态试验 得到车架前 8 阶自由模态频率和振型 验证有限元模型 的可信性 在此基础上 取消了副车架 并重新设计主副一体式车架 该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车架纵梁的结构形式为工字型 基于等强度考虑 纵梁前部采用变截面结 构 论文设计了四种纵梁截面尺寸的车架结构 且车架的静弯曲应力都能 满足强度要求 其次 对所设计的新车架进行相同工况下稳态力学分析 并比较各车 架结构参数 通过综合分析对比 确定 TY G3 型车架为所设计车架形式 该车架的强度优于 TY 1 型车架 重心降低 14 35 重量降低 11 18 满 足设计要求 TY G3 型车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显示 车架的一阶频率 有所提高 动态性能得以改善 最后 结合尺寸优化和拓扑优化的方法对 TY G3 车架结构进行优化设 计 车架的重量减少了 0 29t 降低幅度为 19 2 在实现车架轻量化的同 时 车架的材料布置更加合理 强度也得以提高 关键词 低重心 重型自卸车 副车架 变截面 优化设计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I HEAVY DUTY DUMP TRUCK INTEGRAL FRAME DESIG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oad type heavy duty truck dump truck production the basic type of truck platform provided by the modified car factory in the vehicle on the dump truck chassis derived according to user needs to design the dump operation system and modified production realize self unloading automobile final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heavy truck dump truck professional users requirements fo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ake the modification design mode of productio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arket segments of the dump truck Heavy dump truck chassis and is provided with integrated design is the main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Cancel the auxiliary frame design of dump truck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lightweight but also can lower the center of gravity improve driving stability Therefore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heavy duty dump truck integral frame design to cancel the auxiliary frame This paper with the frame of heavy dump truck is part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oper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to the TY 1 type with a subframe dump truck frame as the analysis object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oint parameters on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V the basis of this to cancel the auxiliary frame the direct part and is provided to the work to achieve special dump truck 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design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or the special dump truck vehicle integration design provides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design reference Based on the TY 1 type with a sub frame of the dump truck fram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its structural strength in the condition of static state the beginning of the unloading and cargo lift to 45 cond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ree mod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me was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es have been done obtaining first 8 order free modal frequency and vibration validating the credibility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On this basis cancel the auxiliary frame and redesign the integral frame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 longitudinal beam is I shaped Based on strength considerations the fron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convert into variable cross sec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designed four kinds of longitudinal beam cross section size and the frame static bending stress can meet the strength requirements Secondl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analyzing the steady state of the redesigned frame and comparing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each frame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t was confirmed that its form is the TY G3 frame The new frame strength is better than TY 1 type the mass is reduced by 1 6 and the centre of gravity is decreased by 11 18 The finite element mod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order frequency of new frame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 increase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Finally optimization design is made on TY G3 frame combined with the size optimization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s The frame weight is reduced 0 29t reduced by 19 2 While the frame weight is lighted the material layout more reasonable and the strength can also be improved KEY WORDS low gravitational center Heavy duty dump truck sub frame variable cross section optimization design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I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 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 1 1 1 课题来源 1 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 2 1 国内商用车车架优化设计的研究 3 1 2 2 国外商用车车架优化设计的研究 5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7 第二章 车架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9 2 1 车架分析理论 9 2 1 1 车架传统设计方法 9 2 1 2 有限单元法在车架分析中的应用 10 2 2 TY 1 型自卸车车架基本结构 11 2 3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2 2 3 1 有限元软件及单元的选择 12 2 3 2 网格划分及质量控制 14 2 3 3 悬架的模拟 16 2 3 4 零件连接方式的处理 18 2 3 5 车架整体有限元模型 19 2 4 本章小结 20 第三章 TY 1 型车架性能分析 21 3 1 车架稳态力学分析 21 3 1 1 车架基本载荷的确定 21 3 1 2 静载工况分析 23 3 1 3 卸载初工况分析 27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III 3 1 4 货箱举升至 45 工况分析 30 3 1 5 应力结果综合分析 32 3 2 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33 3 2 1 模态有限元模型 34 3 2 2 模态分析结果 34 3 3 车架的模态试验 36 3 3 1 模态试验的实施 37 3 3 2 模态试验结果 38 3 3 3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及评价 40 3 4 本章小结 41 第四章 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车架的结构设计 43 4 1 主副一体式车架的设计 43 4 1 1 主副一体式车架的设计要求 43 4 1 2 车架结构形式的设计 44 4 1 3 纵梁断面尺寸的选择 46 4 1 4 车架结构参数的对比 49 4 2 主副一体式车架稳态力学分析 49 4 2 1 TY G1 型车架结果分析 50 4 2 2 TY G2 型车架结果分析 55 4 2 3 TY G3 型车架结果分析 58 4 2 4 TY G4 型车架结果分析 60 4 3 主副一体式车架的选型 61 4 4 主副一体式车架的模态分析 63 4 5 本章小结 65 第五章 主副一体式车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67 5 1 优化设计理论 67 5 2 车架结构尺寸优化 67 5 2 1 优化模型的建立 68 5 2 2 优化结果分析 68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X 5 3 车架结构拓扑优化 70 5 3 1 优化模型的建立 71 5 3 2 优化结果分析 72 5 4 本章小结 77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79 6 1 全文总结 79 6 2 工作展望 80 参考文献 81 致 谢 8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项目支持 87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X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2012 年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 今后 10 到 15 年 全国每年 GDP 新增量中 将有 16 17 由汽车产业提供 汽车将成为对中国国民经济拉动力最强的产业 中国 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2012 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1927 18 万辆和 1930 64 万辆 中国汽车产销双双再次刷新全球纪录 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 1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产品竞争日益激烈 为满足差异化的需求 市场 细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商用车领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市场细分使得专用车的发 展前景更加广阔 商用车专用化时代已然到来 2012 年我国自卸车共销售 14 7 万辆 作为专用车领域所占比例较大的自卸车 其专用化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工程专用自 卸车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2 1 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 1 1 课题来源 本研究得到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项目名称 工程专用自卸车开发 项 目编号 2011 2368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项目名称 LNG 液化天然气重型载 货车 项目编号 20111101035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 基于用户使用条 件的典型工况重型自卸车燃油经济性分析研究 项目编号 2012011024 2 以及山西 省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 2012 3025 的支持 本文结合项目对重型自卸车 车架进行专用化设计 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自卸车底盘的研发不能适应工程专用自卸车发展的趋势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 治理超载以及不断推出 节能减排 政策 国内专用车厂也对自身产品进行了轻量化设 计 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自卸车上装企业与主机厂一般分离开来 自卸汽车上装的开 发和生产以改装为主要渠道 通常是在整车厂家提供的基础通用底盘上加装副车架的 方式实现 这种以改装为主要手段的自卸汽车的开发 使得自卸作业部分与底盘的匹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配不尽合理 整车技术含量较低 整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 底盘专用化是实现工程 专用自卸车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 车架作为汽车的装配基体和承载基体是底盘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其性能关系到整车的寿命 因此 开展适应于自卸车专用底盘的车架设 计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许多自卸车车架存在变形 断裂等问题 这是因为传统的自卸汽车副车架与 主车架设计属于经验性设计 在其它同类成熟车型车架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测绘等手 段反求出所设计产品的结构参数 借助类比方法设计出产品 这种设计方式仅仅是验 证了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不能主动获得所设计车架的结构形状和参数 即使是在原 方案上所做出的改进设计 其方法并不科学 一般由改装车厂家提出对车架进行局部 加强和安装加强板 增加横梁的数量等 其结果导致车架的局部强度不断增大 出现 刚度突变 使得易断裂部位转移到车架其他位置 结构的整体强度不均匀 材料强度 特性不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3 本文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 采用结构优化的手段 旨在 设计一款自卸车专用底盘的车架 以期达到降低整车重心以及轻量化的目的 其意义 如下 1 底盘专用化的需求 目前 国内重型载货自卸汽车的开发和生产以配置上装方式 改装为主渠道 通常由具有改装资质的厂家 在整车厂家提供的基础通用底盘上进行专用化二次设计 进行改装生产 为了满足不同工程环境及使用工况的需求 改装厂家在上装作业专用 化设计时 往往对底盘提出专用化的结构需求 但整车厂提供的批量生产的基础通用 底盘又不可能实现这种多样性结构变化 由于上装与底盘不协调 改装厂家通常会根 据上装需求 局部改变底盘的结构 同时对底盘承载系统也进行改装 这种以改装为 主要手段的自卸汽车的开发 使得自卸作业部分与底盘的匹配不尽合理 改装成本难 以降低 整车技术含量较低 整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 故障率较高 其故障模式统 计通常以底盘故障率占较大比例 底盘专用化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整车的优化设计 使产品适应性更佳 制造成本降低 同时 掌握专用车总体开发技术是生产企业保持 自主创新 占有国内市场绝对份额的战略需要 2 有效降低汽车重心 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 行驶稳定性是衡量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 低重心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具有无法比 拟的优越性 如果在高重心状态下颠簸行驶 稍有不慎便有侧翻危险 自卸车由于重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心较一般载重货车高 发生侧翻的几率更高 这也是自卸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卸车副车架截面高度一般在 200mm 左右 去除副车架后 为保证车架强度 主车架 纵梁高度虽略有增加 但相对同车型车箱底部距地面高度明显降低 从而使整车重心 降低 行驶稳定性提高 同时有效降低了道路颠簸造成的冲击载荷 提高了车辆的可 靠性 3 轻量化的要求 汽车轻量化可以降低燃油消耗 车辆每减重 100kg 每百公里燃油消耗平均减少 0 5L 4 车架的轻量化对自卸汽车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车架自重是 整车整备质量的重要贡献源 5 6 自卸车副车架自身质量一般在 500 700 kg 约占底 盘总重的 5 去掉副车架的主副一体式车架能有效降低整车整备质量 从而降低燃油 消耗 对自卸车来说 减轻自身质量还能提高有效载质量 即增大了质量利用系数 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国内商用车车架优化设计的研究 国内在商用车车架分析设计方面亦做过大量研究 尤其是近些年取得很大进步 2007 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潍坊宝利汽车公司设计生产的 WFG9280 重型车车 架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 在详细分析车架的静态和动态性能的基础上 采用尺寸优化的手段实现了车架的轻量化设计 车架质量降低了 17 9 7 2009 年武汉理工大学王兴宇从货箱和车架的改进设计方面对大吨位自卸车的轻量 化做了研究 选取弯扭和举升工况对该自卸车主副车架进行了有限元稳态力学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 对副车架做了改进 消除了副车架中间小横梁与油缸拉杆支架接头区 域的应力集中 以车架的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副车架部分零件截面尺寸进行优化设 计 优化后车架体积相比原设计方案降低了 0 023138m3 8 2012 年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赵震对 TY 1 型重型自卸车车架进行了稳 态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预测了车架在常用工况下易出现失效的位置 并 对车架动态性能做出了评价 提出车架轻量化和提高车架低阶模态频率的方案 对车 架的结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经过大量研究表明 与在原车架结构上进行尺寸优化与形状优化相比 整体拓扑 优化结果能极大地改进车架结构并实现轻量化 10 合肥工业大学做过大量车架拓扑优 化设计方面的工作 在车架设计之初 选取以车架实际尺寸的薄板作为拓扑优化的基 结构 设定车架的纵梁为非设计区域 通过拓扑优化区域材料的分布寻找车架横梁合 理的布置位置 实现了车架的设计 并对所设计的车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结果表明 车架的强度和动态性能均得到提高 11 12 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国仙以某型 SUV 车 架为研究对象 在整体拓扑优化结果上得到实心结构车架模型 然后根据弯曲刚度标 准 转化为等刚度空心结构车架 并对车架各纵 横梁的壁厚值做了尺寸优化 为避 免纵横梁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对连接处进行了形状优化 13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翟云 龙在整车环境下对车架进行扭转工况和弯曲工况的静力分析 并提出了静态拓扑优化 理论 在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减轻了车架重量 14 国内在自卸车无副车架设计方面也提出过大量可行性建议并已生产过无副车架自 卸车产品 国内以前就有无副车架的自卸车用于工程作业和道路运输 比如航天泰特 的矿用自卸车和徐工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品 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研发的无副车 架自卸车采用了等高等宽的箱型车架结构 降低了整车重心 增加了行驶稳定性和举 升安全性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推出了主副一体式车架前顶自卸车 采用了 U 形车厢 翻转轴套式结构 有效减少了整备质量 但是现有产品大多未对车架做出 合理设计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缝 断裂等问题 或存在材料未得到合理利用 因此 主副一体式车架自卸车在开拓市场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 2005 年 国内学者曹琦从底盘设计和举升方式的选择方面入手 着重分析了前举 升机构的优势 指出前举升方式将逐步取代机构举升方式 并与取消副车架的重型自 卸车相结合并最终做出轻量化是今后自卸车技术发展趋势 但文中仅提出取消副车架 后车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并未给出具体设计思路或相关产品 未验证取消副车架的 可行性 15 2009 年陕汽集团技术研发人员介绍了主副一体自卸专用车架的设计过程 16 取消 副车架后 在弯曲应力较为集中的自卸车驾驶室后的位置增加第三层纵梁 车架纵梁 前端由双层 6 5mm 改为 6mm 的单层 并对纵梁做了强度校核 纵梁危险截面的最大 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车架纵梁满足要求 该设计方法验证了自卸车通过加强主 车架的方式取消副车架的可能性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2010 年 12 月 山东讯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前顶式自 卸车上装减负的可行性 并对无副车架自卸车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自身优势特点作 了详细介绍 最后给出了 HOWO 8 4 前顶式自卸车无副车架结构示意图 他们认为目 前前顶式自卸车取消副车架不存在底盘承载技术和上装结构设计问题 而是要尽早打 破传统观念 创新设计理念 3 从以上车架设计研究状况可以看出车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型化 轻量化 以及 降低重心等三方面 重型化是为了满足载重的需求 提高运载效率 汽车轻量化是汽 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研究课题 低重心 可有效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 取 消副车架可以降低整车的整备质量和重心 并提高自卸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汽 车行业技术人员对自卸车去除副车架的态度是接受的 只不过推行无副车架还面对一 些现实问题 但是现今 对主副一体式自卸车车架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相关 学者仅给出设计思路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参数 市场上现有的主副一体式自卸车 车架采用的是直接取消副车架 通过加强纵梁的方式实现 该类型车架存在许多不合 理的地方 1 2 2 国外商用车车架优化设计的研究 国外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 在车架设计和结构改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 理论分析经验 形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库 设计改正记录和设计规范 建立在分 析和试验基础上的各种优化方法为车架设计提供了多种实用的选择方案 使车架设计 从经验设计到优化设计跨出了一大步 17 现阶段 作为先进设计技术的代表 CAE 技 术已成为汽车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的有效手段 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产品的概念 设计 详细设计及样车验证中 18 车架是汽车最早应用有限元计算的总成之一 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系 D T Anderson 和 B Mills 使用有限元法得到汽车底盘结构前 9 阶固有频率 他们提出相对 简单结构 理想化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更准确 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结构分析人员定 义了汽车有限元整车模型 Kamal 和 Wolf 全面评述了有限元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情况 Li Haigan 等人在 Anays 中建立了自卸式垃圾车副车架的有限元模型 分析了该 车架在弯扭工况和制动工况下的静态及动态特性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19 2005 年 Helmut Darnnbauer 等人对车架结构的焊缝和点焊连接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 20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汽车轻量化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研究课题 Ming Tsung Chang 通 过改变材料和连接方式 对电动车车架做出轻量化研究 在保证车架的弯曲刚度和扭 转刚度前提下 实现车架减重 25 21 Alusuisse Road Rail 公司采用焊接的铝制车架 实现了自卸车车架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 1 1 所示 其纵梁由两根不同形式的 T 形铝材 AlMgSi1F31 制造 考虑到铝材焊接处强度低的特性 下端 T 形铝材的短辐板保证两条 纵向焊缝不是出现在应力大的翼面上而是位于主要承受弯曲载荷的横截面中性层上 纵梁前端鹅颈形斜坡通过冷弯曲加工成型 上端 T 形铝材的高辐板一直延续到前端 在前端将边缘切除 以便弯曲成所希望的斜坡形 22 图 1 1 Alusuisse Road Rail 公司采用焊接的铝制车架 Fig 1 1 Welding aluminum frame of Alusuisse Road Rail company 底盘刚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辛辛那提大学 William Steed 提出一种测量底盘抗扭刚度的新方法应用于一级方程式底盘设计 文中采用多种 测试方式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分析法检测 F1 车架可靠性 最终通过车架台架试验验证了 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23 一般情况下 车架在平稳运行状态下不易遭到破坏 其动态性能对车架的寿命起 决定性影响 英国利兹大学 I M Ibrahim 等人做了车架弹性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影响的研 究 利用有限元法获得的车架动态特性与之前的试验数值一致 结果表明 车架弹性 对车身和驾驶室的振动影响较大 24 皮特什蒂大学 Stefan Tabacu 等人对越野汽车车架 进行动态分析 提出越野车多体动力学应用研究方法 得出车架纵梁受力变形仿真结 果 然后运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 通过比较二者分析变形曲线得出一致的结果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并且分别分析了二者优缺点 为车架分析提供参考 25 近年 优化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产品之中 Altair 公司以福特汽车中的一款 SUV 车架为研究对象 在不牺牲任何刚度的条件下实现了该车架轻量化设计 在车架 设计之初采用建立概念设计模型整体拓扑优化的方法寻找出该优化空间的最佳材料布 局 整体拓扑优化方法在实际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所求结果已接近设计目标 避免了盲 目设计 然后采用局部拓扑优化的方法重新定义车架中部的设计空间 使该部位的材 料分布更加合理 最终通过详细设计优化方法实现车架的全新设计 26 Chen C J 等人 应用多种优化设计方法对车架进行了改进设计 27 国外学者利用 LS DYNA 软件对城 市清扫车车架进行了结构分析及拓扑优化设计 提高了车架的刚度和动态特性 同时 减轻了车架质量 28 总的来讲 国外将有限元法应用于车架分析计算比较早 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 了对车架的有限元分析 国外十分重视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车架结构进行辅助设计 分 别从车架的静态 动态特性和结构优化方面做了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降低自卸车重心并实现车架轻量化的目的 设计一款主副一体式重型自 卸车专用车架 在新车架设计之前 首先对基础对标车架 TY 1 型自卸车车架 进 行有限元稳态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 然后根据 TY 1 型车架的分析结果进行新车架的设 计 并对新型车架进行尺寸优化和拓扑优化 为新型主副一体式车架设计提供了有价 值的参考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论述了车架分析的基本理论 介绍了传统的车架设计方法和 CAE 技术在车架 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 TY 1 型车架的结构参数 在 HyperMesh 软件中建立了车 架的有限元模型 2 针对静载 卸载初 货箱举升至 45 等三种典型工况对 TY 1 型自卸车车架进 行有限元稳态力学分析 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和模态试验对车架的动态性能作出了评 价 3 结合车架传统设计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 重新设计车架的结构形式 选取了 四种纵梁截面尺寸分别进行了有限元稳态力学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车架选型 并对所选车架做了模态分析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4 建立主副一体式车架的尺寸优化模型 设定车架构件的厚度为变量 实现了车 架的轻量化设计 尺寸优化结果显示车架前部仍具有轻量化空间 所以对车架纵梁前 部做了拓扑优化设计 寻求最优材料分布 1 陈士华 2012 年汽车及摩托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N 中国汽车报 2013 1 11 8 2 孙博 胡顺安 周俊等 国内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发展现状研究 J 煤矿机械 2010 08 15 16 3 张红涛 赵建霞 李芳等 前顶自卸车上装减 副 探析 前顶自卸车上装结 构设计需打破传统 J 商用汽车 2010 S9 57 60 4 B 克莱恩 轻量化设计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 5 5 A M Sherman Light weight material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J Materials Charactizaon 1995 35 1 3 9 6 王铁 赵震 陈峙等 某车架结构基于灵敏度分析的优化设计 J 机械科学与技 术 2013 4 545 550 7 赵慧慧 重型汽车车架的结构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研究 D 南京航空航天大 学 2007 8 王兴宇 大吨位自卸车的轻量化研究 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9 赵震 重型自卸车车架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D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 2012 10 Wang Jing xin Wang Tie Yang Yan chao etc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 Heavy Truck Frame C Proceedings of the FISITA 2012 World Automotive Congress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3 195 219 227 11 卢利平 载货汽车车架拓扑优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D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12 柏林 重型载货汽车车架有限元分析及拓扑优化 D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13 张国仙 基于拓扑优化结果的车架设计及分析 D 燕山大学 2011 14 翟云龙 整车环境下商用车车架的静态刚度优化设计 D 吉林大学 2011 15 曹琦 无副车架的重型自卸汽车 J 重型汽车 2005 04 16 17 16 俞东海 苏军琪 田海洲 自卸车专用车架设计 J 专用汽车 2009 12 48 50 17 刘威 某重型载货汽车车架的设计分析与实验研究 D 湖南大学 2011 18 丁渭平 汽车 CAE 技术 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 15 19 Li Hai ga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heavy duty dump tuck sub frame based on ansys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7 20 Helmut Dannbauer ChristianGai Klaus Hofwimme Fatigue Analysis of welding Seams and Spot Joints in Automotive Struetures J SAE Paper 2005 46 50 21 Ming Tsung Chang The Development of Ligtweight Electric Vehicle Frame C The 25th World Battary Hybrid and Fule Cel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Exhibition 2010 22 Erich Hoepke 载货汽车技术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59 160 23 William steed Torsional Stiffness Measuring Machine TSMM Automated Frame Design Tools D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2010 24 I M Ibrahim D A Crolla D C Barton Effect of frame flexibiliTY 1 on the ride vibration of trucks J Computers Structures 1996 58 4 709 713 25 Stefan Tabacu Dynamic analysis of an off road vehicle frame Non Linear Analysis 2006 16 263 290 26 李楚琳 张胜兰 冯樱等 Hyper Works 分析应用实例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 2011 27 ChenCJ UsmanM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automotive applieation J Int J Vehiele Design 2001 25 2 126 139 28 Zhou Bing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a Sweeper Vehicle Frame J Insititute of Space Teconology 2010 6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 车架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 1 车架分析理论 2 1 1 车架传统设计方法 车架传统设计方法是按照静弯曲载荷来确定车架纵梁的断面尺寸 车架弯曲计算 的核心是计算纵梁各段的弯矩 然后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许用应力可算出纵梁截面系 数 作用在车架纵梁上的载荷很多 采用弯矩差法可以将作用在纵梁上的弯矩 M 的计 算大为简化 29 纵梁上所受的力如图 2 1 所示 在力作用的 i 点的弯矩为前面所有力对 这点的力矩和 即 2 1 i 1 ikki k 1 MP L 此处为 k 1 至 k i 1 各点到 i 点的距离 ki L 同样在 i 1 点的弯矩为 2 2 i 2 i 1kki 1 k 1 MP L 和的关系为 i M i 1 M 2 3 i 1 ii 1ki 1 ii 1i 1 ii 1 k 1 M MP LQ LP 此处 在处的剪力 i 1 Q i 1 k k 1 P i 1 P 即和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 用表示 i 1 i L i P i 1 Pl 故相邻二个力作用点的弯矩关系为 2 4 ii 1i 1 lMMQ 按式 2 4 计算纵梁面的弯矩最后一个力作用点处弯矩值应零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 图 2 1 用弯矩差法求弯矩 Fig 2 1 Solving bending moment by moment difference 2 1 2 有限单元法在车架分析中的应用 在外力作用下 任何一个弹性体与支撑结构都会发生变形 变形导致扭曲 扭曲 则导致应力 由于车架结构比较复杂 应用传统的数学解析方法不可能求出车架各处 的应力和位移 有限元法可有效求解结构的力学问题 其本质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 个互不重叠的单元 在每个单元内 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 单 元上所作用的力等效到节点上 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 30 通过建立弹性体平衡微分方 程可以得出平面问题中应力分量和体力分量的关系 通过建立几何方程可以导出微分 线段上的形变分量和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建立材料的物理方程导出形变分量和 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并加载边界条件即可求得个分量 通过车架结构强度和刚度的有限元静力分析 能够找到车架在各种工况下各个部 件变形和应力的分布情况及最大值 基于分析结果 可获得车架性能的相关参数 对 下一步车架的结构改进和开发设计新的车架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 连续体被离散为单元后 由单元的位移函数和弹性体的几 何方程可以得到单元体内的应变 应力与单元节点位移的关系 2 5 ee u L N u uLB 2 6 e uDD B 其中 u 为单元内任一点位移矢量 N 为单元的形函数 e u 为单元节点位移矢量 为应变 L 为单位位移的微分矩阵 u 为位移矢量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 通过上式可求得节点位移和应力结果 然后根据强度要求和材料的特性 选择最 大应力对构件进行强度校核 11 2 2 TY 1 型自卸车车架基本结构 1 本文研究的 TY 1 型车架为 6 4 重型自卸车车架 该自卸车相关参数如表 2 1 表 2 1 TY 1 型自卸车参数 Table 2 1 TY 1 dump truck parameters 发动机型号WP10 340E32 整车长 宽 高 mm 8435 2496 3490 轴距 mm 3800 1350 前轮距 后轮距 mm 2020 1860 总质量 整备质量 t 25 12 5 整车前悬 后悬 mm 1430 1850 车架的三维模型如图 2 2 所示 主车架主要由 2 根纵梁 5 根横梁以及管状横梁和 变速箱下包梁组成 为边梁式梯形结构 车架长 7540mm 为前宽后窄的结构 前端 宽 1000mm 后端宽 850mm 高 300mm 其轴距为 3800 1350mm 纵梁为槽钢结构 截面为 300 80 8mm 纵梁内侧贴合着通衬梁 第 2 根横梁为拱形结构 第 4 横梁为 背靠背结构 副车架由两根纵梁和五根横梁组成 截面均为箱型结构 副车架上安装 有举升缸底座及翻转座 主副车架之间采用连接板以及 U 型螺栓相连接 自卸车车架 前端安装前板簧支座 后端安装平衡悬架支座及平衡轴在图中也一并给出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图 2 2 车架三维模型 Fig 2 2 Fram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2 自卸车车架常用钢材的种类有 16Mn 钢板 510L 汽车专用大梁材料 WL510 材料和 WL590 材料 该车架所用材料为 WL510 各种材料具体力学属性如表 2 2 所示 表 2 2 车架的材料属性 Table 2 2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牌号弹性模量 MPa 屈服强度 MPa 抗拉强度 MPa 密度 t mm3 泊松比 16Mn2 1 1053454907 85 10 90 3 510L2 1 1055106407 85 10 90 3 WL5102 1 1054685737 85 10 90 3 WL5902 1 1055576217 85 10 90 3 2 3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 3 1 有限元软件及单元的选择 1 有限元软件 在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软件为 HyperWorks 其中用到的主要功能模块有 HyperMesh HyperView HyperGraph OptiStruct 等 所研究车架有限元前处理在 HyperMesh 中进行 使用 HyperWorks 自带的 RADIOSS 求解器进行求解计算 然后在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4 HyperView 中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后处理 HyperMesh 是针对 CAE 主流求解器的前处理软件 其具有 CAD 模型导入功能 通过 Import 子面板可以将三维建模软件的 CAD 模型导入到 HyperMesh 数据文件 并 通过选择几何方式导入外来的 CAD 文件 通过 FE 方式导入有限元文件等 借助模型 导入功能可实现网格的快速划分 大型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可通过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 HyperMesh 在网格划分方面具有其他软件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格划分是有限元分析计 算的基础 也是其中心工作之一 而且工作量大 耗时多 利用 HyperMesh 可自动划 分网格并自动调整网格质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HyperMesh 在螺栓连接和铆接的模 拟上也较为方便 并且连接模拟效果较好 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2 单元的选择 本文所研究的重型自卸车车架是由板型材料加工组合而成 所用板材的结构特征 是在厚度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在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 属于薄壁结构 对于薄壁结构 在进行网格划分时最好采用壳单元 根据壳体结构的基本的理论假设 薄壳发生微小 变形时 忽略沿壳体厚度方向的挤压变形 且认为直法线假设成立 即变形后中面法 线保持为直线且仍为中面的法线 薄壁结构采用壳单元模拟不仅能准确反映车架的应 力状态 相对于实体结构其计算量也大大减少 如果选实体单元模拟 薄壁结构在厚 度方向的单元层数过少 当承受弯矩的时候 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反而不如壳单元精 确 所以 HyperMesh 中模拟纵梁和横梁时采用壳体单元 PSHELL 如图 2 3 所示 单 元每个节点具有 6 个自由度 沿 X Y 和 Z 方向的平动自由度以及绕 X Y 和 Z 轴的 转动自由度 图 2 3 PSHELL 单元 图 2 4 六面体单元 Fig 2 3 PSHELL element Fig 2 4 Hexahedron element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5 图 2 5 四面体单元 Fig 2 5 Tetrahedral element 对于钢板弹簧支座 选用实体单元模拟 实体单元的各个节点仅具有 3 个平动自 由度 实体单元有六面体单元和四面体单元 如图 2 4 和 2 5 所示 由于钢板弹簧支座 处应力为非重点考虑区域 以及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 本文对板簧支座的模拟选择 的四面体单元完全能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 对于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螺栓连接和铆接的 模拟选用 HyperMesh 中的螺栓连接单元 钢板弹簧支座与主车架之间的连接采用刚性 单元 该单元本身不产生变形 仅起到连接的作用 2 3 2 网格划分及质量控制 对于壳单元的网格划分在 HyperMesh 软件的 2D 子面板中进行 本文在有限元模 型建立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