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 章  消食剂_第1页
第17 章  消食剂_第2页
第17 章  消食剂_第3页
第17 章  消食剂_第4页
第17 章  消食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7 章 消食剂,一、含义 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等作用,治疗食积证的方剂,称为消食剂。属于“八法”中消法的 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 削之”、“结者散之”是其理论依据。,二、适应证 消食剂属消法中的一种,适用于饮食停积,临床多见恶食呕恶,脘腹痞满,嗳腐吞酸,苔腻脉滑等症。,三、分类 食积证的形成有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亦有因脾胃虚弱,饮食难消而成的。治法均应消食化积,但前者以邪实正不虚,治宜消食导滞;后者虚实夹杂,治宜消补兼施,故消食剂按病证分为消食化积、健脾消食两类。,四、注意一、消食剂与泻下剂均可用于饮食停积证,但作用机理不同。消食剂以消食药为主组成,作用缓和,通过渐消缓散使停留于中脘的宿食得以化解,适用于病情轻缓之食积不化,其剂型多用丸剂。泻下剂以泻下药为主组成,作用峻猛,收效快捷,通过攻逐荡涤,使停留于中脘的宿食等积滞从大便排出体外,适用于病情重,病势急的积滞证,其剂型多用汤剂。二、食积内停多兼气血郁滞、痰湿凝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因此临证须注意辨证,分清标本缓急,灵活配伍。三、不宜长期使用,以免耗损正气,对纯虚无实之证应禁用。,第 1 节 消食导滞,1.适应证:消食化滞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脘腹痞满,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2.组方特点:以消食导滞药,如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莱菔子等为主组成。饮食内停,易滞气机,配理气药,如枳壳、厚朴、陈皮、青皮等。兼胃失和降者,配和胃降逆之品,如陈皮、半夏、砂仁等。积滞较重,痛急难忍者,配泻下导滞之品,如大黄、槟榔、枳实等。食蕴生湿,可配祛湿之品,如苍术、茯苓、藿香、等。食积日久,酿生湿热者,可配清热燥湿之品,如黄连、黄柏、黄芩等。若兼脾气虚弱,宜配益气健脾之品,如白术、党参、山药等。,保 和 丸 丹溪心法,【组成】山楂六两(180g) 神曲二两(60g) 半夏 茯苓各三两(90g)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一两(30g)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夏加,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方解】,【配伍特点】消食化积之中兼以理气、祛湿、清热、和胃,纯消无补,平和力缓。 【辨证要点】本方为消食化积的常用方,适用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之证。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 张,男,2岁,2000年3月5日初诊。昨日中午在外食入大量肉食及冷饮,下午开始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哭闹,但不发烧。发病至今呕吐酸臭食物5次,腹泻不消化食物6次。诊时见小儿烦哭不止,唇红腹胀,手足心热,肠鸣音亢进,舌红有津,苔白腻,指纹紫滞。血常规:6 5109/,中性0 38,淋巴0 62。大便常规:脂肪球 ,细菌培养阴性。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西医诊断: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医诊断:小儿泄泻伤食型。证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治以运脾和胃,导滞止泻。,处方:枳实、黄连、苏梗各6,生大黄、山楂、神曲、陈皮各3,黄芩、炒白术、川木通、姜汁竹茹各9,茯苓、泽泻各15,车前草30。嘱忌食肉食及不易消化食物,多饮米汤。服药1剂,吐止,便次减至日2次,呈软便状。刘宇.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80例观察. 四川中医.2004;22(10):74,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泽泻二钱(6g)【方歌】枳实导滞曲芩连,苓术泽泻大黄丸, 消导之中兼清利,湿热积滞服之痊。【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函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方解】,【配伍特点】本方下消结合,清利并施,下以消积;克伐之中兼以健脾,邪正兼顾,克伐不伤正,寒凉不败胃。【辨证要点】本方为治湿热食积,内阻肠胃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泻痢或便秘,舌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类方比较】,第 节 健脾消胃,1.适应症:健脾消食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 。 2.组方特点:常用益气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肉、扁豆等,配伍消食药如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神曲等组成。食积内停,易滞气机,致脘腹胀满痞闷,故常须配伍理气药如木香、陈皮、砂仁、枳壳等;若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者,又当配伍和胃降逆之品如半夏、生姜、陈皮、竹茹等;食积不化,可生湿化热,导致腹泻、痢疾,组方时可权衡湿热轻重,酌配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之品,或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之品;脾胃虚弱,积从寒化者,宜配伍温里散寒之品干姜、吴茱萸、丁香等。,健 脾 丸 证治准绳,【组成】白术炒,二两半(75g) 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22g) 白茯苓去皮 二两(60g) 人参一两五钱(45g)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取面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裹煨热,纸包槌去油,各一两(各30g) 【方歌】健脾四君药三仙,香砂陈连肉蔻添, 脾虚食积脘痞满,消补兼施此方先。,【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方解】,【配伍特点】本方消补兼施,补大于消,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虚食积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少难消,脘腹痞满,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 钟某,男,4岁,2001年5月15日初诊。其母代述:厌食6月余。患儿平日饮食不节,食欲全无,食后即欲解大便,大便时溏薄。曾多次在外院就诊,服用多酶片、小儿化积积口服液等,收效甚微。诊见:面色苍白,形体瘦小,肌肉松软,毛发稀疏,目眶黧黑,动则汗出,且易患咳嗽、感冒诸疾,舌苔白微腻,指纹淡紫,脉细弱。诊为厌食症。治以健脾益气,运脾开胃。,处方:健脾丸,每次3g,每天3次。连服3疗程后,胃纳渐增,每餐可食1小碗饭,目眶黧黑消失,肌肉丰满,面色红润,大便成形,每天1次,诸症悉除。,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组成】干生姜 炙甘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6g)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9g) 厚朴炙四钱(12g) 枳实 黄连各五钱(各15g)【方歌】枳实消痞朴姜连, 麦芽夏曲四君添, 脾虚气滞心下痞, 脾健痞消病自痊。,【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方解】,清热燥湿止 痢,【配伍特点】消补兼施,以消为主;寒热并用,寒大于温;苦降辛开,苦降为主。【辨证要点】本方为行气消痞的重要方剂。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食少体倦,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典型病案】患者,陈某,男48岁,1999年8月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闷胀不舒3余,加剧1个月。6前因胃穿孔行胃部分切除术,3来经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辰下症见胃脘闷胀疼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嗳气嘈杂,纳食不振,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胃脘痛。证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升降失司,气滞湿聚。治宜行气健脾,调解寒热。,处方:枳实消痞丸加青木香10,服药7剂后,症状基本缓解。效不更方,服药1个月后,诸症缓解,电子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嘱饮食有节,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随防1无复发。吴慧忠.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 福建中医药. 2005;36(3) :48,葛 花 解 酲 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木香五分(1.5g) 人参去芦 猪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各一钱五分(各4.5g)白术 干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各二钱(各6g) 青皮三分(1g) 缩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钱(各15g)【方歌】葛花解酲泽二苓, 香砂青陈蔻仁并, 姜曲参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