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我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能珍爱生命,通过感悟体验妈妈的辛苦。2、利用不同的模型进行解释,形成探究的结论。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的生育方式,认识繁植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讨论引入:“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就揭开此秘密,顺应大家的好奇心理。(板书课题:1、我从哪里来)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交流我们获得的信息。1、学生对“我从哪里来”这个话题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取长补短。(二)活动二:你知道吗? 1、展示“胎儿发育过程”的图片。2、师介绍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过程的文字资料。3、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学生分小组研究。(三)活动三:我还想知道1、让学生针对胎儿的形成及发育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让学生猜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自由活动: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合作完成)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生育方式,认识了繁植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四、拓展活动: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1、我从哪里来 精子 + 卵子受精卵1个月(像小鱼) 3个月(脑部发育完成) 5个月(有记忆功能)7个月(视膜网形成) 9个月(就要出生)教学反思: 2、人的一生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 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3、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了人的生育方式,认识了繁植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活动准备: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2、人的一生 二、探究活动:1、活动一: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让学生出示搜集的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2)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3)师归纳: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到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2、活动二:从上学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1)让学生查阅自己的体检表,说说从上面的数据感觉到什么?(2)学生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进行研究。(3)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说说自己的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3、活动三:青春期应该如何搞好卫生保健?(1)师问: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2)生讨论回答: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吸毒、不参加赌博,不和坏人交朋友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 4、自由活动:推测未来的我。(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三、拓展活动: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板书设计: 2、人的一生 发育期 成熟期 渐衰期 衰老期 青春期保健:加强体育锻炼,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睡眠。 3、细胞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观察的细胞。2、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活动准备: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片装、口腔上皮细胞片装。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3、细胞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我们来观察不同生物体的细胞。1、教师讲解显微镜的主要构建和使用方法。2、分小组用显微镜观察研究细胞。(二)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1、学生表述观察结果。(用语言表述,也可用图画表示)2、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3、学生观察课本6种细胞图谱,充而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同的。三、自由活动:我们来制作细胞模型。 让学生回忆自己用显微镜看到的某种细胞的样子,然后照样子来制作模型。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长的。板书设计: 3、细胞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显微镜构件:目镜、物镜、调焦螺旋、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用法:安放、对光、观察。课后反思: 4、我像谁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2、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教学重难点: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教学准备: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以免镜子,同一株植物的多片叶子、花、果实。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1、用谚语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各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现象。(板书课题:4、我像谁)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找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可以用镜子边观察边比较。2、填写调查表,进行研究观察自己的哪些身体特征与家人相似,哪些地方与他们有差异。3、学生记录研究情况,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二)活动二: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白的现象呢?1、学生讨论交流对动植物的观察情况。2、阅读课本遗传和变异的资料卡,明确定义。三、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了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四、自由活动: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从人、动物 、植物中选取研究对象)五、拓展活动: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板书设计: 4、我像谁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5、生物繁殖新技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3、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教学重难点: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活动准备: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5、生物繁殖新技术二、探究就活动:(一)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1、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信息。2、全班进行交流。(二)活动二: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呢?1、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3、师归纳:(1)利:克隆人体的各种器官可为人类造福。(2)弊:克隆人,违背了人类伦理道德,克隆人并没有科学研究价值。(三)活动三: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1、学生阅读课本两个有关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卡。2、教师介绍杂交水稻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水稻杂交的难度。三、自由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畅想,大胆猜测预言。四、拓展活动:以克隆技术为题,搜集资料办一份“手抄报”。(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5、生物繁殖新技术 利:克隆人体的各种器官可为人类造福。弊:克隆人,违背了人类伦理道德。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重难点:牢记所复习的概念题和简答题。教学准备:小黑板书写上填空题、简答题。教学方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复习课。二、出示习题,进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复习。A 、填空:1、“多利”于1996年7月5日出生于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它是通过(克隆)而来的。2、2003年2月14日“多利”因患严重(肺病)而接受安乐死。3、随着(人体器官)克隆技术的发展,某些疾病将(不复存在)。4、(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5、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称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B、简答:1、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答:克隆人体的各种器官可用来替换人体病变的器官,克隆人却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三、课堂巩固: 让学生课堂上把以上习题熟读背诵。教学反思: 6、火山和地震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够模拟火山和地震的形成。2、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3、意识到火山和地震可以带给人类好处,更会给带来灾难。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的利与弊。教学准备:毛巾、木棍、土豆泥、番茄酱、火山和地震的有关资料。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2、板书课题:6、火山和地震二、探究活动: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提问: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2)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3)全班交流、小结: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2)分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8)讲解: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挤压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3、火山和地震有哪些危害?(1)谈话:火山和地震都是自然现象。那么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讲解:火山喷发的危害有摧毁建筑,吞噬生命,污染大气等;地震的危害有: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发生海啸而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4、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1)讨论:如果遇到地震时,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呢?(2)讲述: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是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躲藏等等。三、自由活动:思考:火山和地震对人类来说,除了有害的一面,还有没有有益的一面呢?四、拓展活动: 1、搜集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 2、了解避震小知识,模拟避震演习。板书设计: 6、火山和地震挤压拉伸 释放能量地壳岩层褶皱断裂地震岩浆侵入裂缝冲出地面 火山喷发7、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目的: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 2、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3、愿意合作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教学重难点: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各种矿物标本。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7、各种各样的矿物。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各种各样的矿物1、准备几种常见的矿物,让学生一一观察、辨认。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认识这些矿物。3、交流观察研究结果。4、教师总结补充:观察矿物从颜色、光泽、硬度、条痕几方面进行。(二)活动二:矿产和人类的关系1、提出问题:关于矿物,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2、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了解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3、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4、教师讲解:古代炼铁、现代炼铁,古代煤的开采、现代煤的开采。5、师问:你们知道铁矿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一说。6、学生研究讨论,广泛发言。7、学生查资料了解矿产的保护,进行讨论和交流。8、教师总结:对人类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物,我们要保护好矿产。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四、拓展活动:根据插图推想煤的形成原因。板书设计: 7、各种各样的矿物 颜色、光泽、硬度、条痕 能源矿产 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教学反思: 8、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 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 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3、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泥石流的资料。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8、地表的变化。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1、师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2、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表变化的。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4、师述: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5、小结: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二)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3、汇报归纳: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及大规模施工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提供了细沙;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三、自由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四、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8、地表的变化 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泥石流 流水、冰川、风、气温、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9、做一块卵石教学目的: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模拟实验。2、喜欢大胆想像,愿意合作交流。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教学重难点:能用简单器材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教学准备:各种卵石模型。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9、做一块卵石二、探究活动:1、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1)教师展示各种卵石。(2)学生尽情欣赏卵石。2、活动二:做一块卵石。(1)学生想一想做卵石需要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2)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做卵石,师生共同参与。 (3)学生展示作品。3、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1)提问:大自然做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各组选一代表到班上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得出卵石形成的结论:岩石的风化、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三、拓展活动: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9、做一块卵石 卵石形成:岩石的风化、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教学反思: 10、摆的秘密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钟摆的秘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归纳探究法。 教学重点: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10、摆的秘密。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师提问:大家见过摆吗?用图片展示类似摆的现象。2、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其他类似摆的现象。3、各组选出代表班级交流汇报。(二)活动二:做一个摆,研究它的秘密。1、自主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摆。2、展示各自制作的摆。3、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4、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三)活动三: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 1、学生让摆摆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 2、师提问: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学生提出猜想,小组交流。4、师归纳:静止的摆在外力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转化,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三、自由活动:应用所学知识制作独特的摆。四、拓展活动:用自己制作的摆,观察沙漏现象,探究其中奥妙。(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10、摆的秘密 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与摆锤重量无关 摆 + 外力摆动 摆动的摆 + 外力停下来11、钻木取火教学目的:1、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2、 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3、 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教学准备:钻木取火的有关图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11、钻木取火。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1、师问: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会事吗?你能用能量转换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达成共识。4、学生动手做一做验证,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填写到课本空白处。(二)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2、各组选一代表到班上汇报交流。3、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热能、电能、光能、声能)三、自由活动:实验摩擦产生热。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古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钻冰取火)板书设计: 11、钻木取火 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声能 机械能热能:钻木取火、切割金属、玩滑梯、飞机起落。 古人取火方法: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钻冰取火教学反思: 12、通电的线圈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教学重难点: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教学准备: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铁钉、包皮细电线、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12、通电的线圈。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它们是怎样工作的?1、利用电铃、电话听筒、马达、高音喇叭的废旧物品进行拆卸,探究其内部构造,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特点。2、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结果。3、师归纳:(1)电磁铁的基本结构:铁芯和线圈。(2)电磁铁的作用: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二)活动二:做个电磁铁,研究它的特性。1、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和自己对电磁铁结构的认识组装电磁铁。2、师问:什么样的电磁铁磁性大?电磁铁有没有极性?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3、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探究活动。4、引领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活动,共享探究成果。三、自由活动:做个电磁起重机。1、提示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电磁起重机。2、学生开展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吊起重物的比赛活动。四、拓展活动:1.生活中人们利用电磁铁的地方很多,找一找,它们都有什么作用?2.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 板书设计: 12、通电的线圈 电磁铁:铁芯、线圈 电能电磁铁 通电有磁性 电磁铁断电无磁性 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电池极性、绕线方向、线圈匝数13、无处不在的能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2、 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教学重难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准备:风轮、马达、导线、小灯座、小灯泡、小皮筋。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2、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生活中的能量。1、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2、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3、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4、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二)课堂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板书设计: 13、无处不在的能量 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 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都是能量在起作用。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法。教学准备:风轮、马达、导线、小灯座、小灯泡、小皮筋。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生活中,你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2、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电能转化成光能、热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二)自由活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能联系起来。1、从电视的声和像到电磁波,再到电,再到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最终归结到太阳能。2、从电视的声和像到电,再到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最终归结到太阳能。三、小结:能量的转化是在物体工作时发生的,物体不工作,就没有能量的转化。四、拓展活动:留心观察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试着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及形式。板书设计: 13、无处不在的能量 电能灯泡光能、热能 能量:源泉、生活、学习、工作、生长、降落、发光。 太阳能电视的声能、光能教学反思: 14、太阳家族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能制作简易的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各行星的特点、制作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14、太阳家族。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师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地围绕太阳运动,还有哪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及图片。3、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太阳家族的认识。4、教师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活动二:探究太阳家族。 1、师提问: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会发光吗? 2、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3、教师小结: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会发光,其他星体都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4、学生阅读课本的资料卡,加深对对太阳家族的认识。 (三)活动三:制作太阳系模型。 1、谈话: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 5、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课堂小结: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四、自由活动:继续完善各自制作的模型。五、拓展活动:让我们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 14、太阳家族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行星:绕日运动、近球形状、轨道清空15、四季更替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活动中愿意合作探讨。3、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公转有关。教学重难点: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公转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灯具、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那四个季节?为什么大家习惯说春夏秋冬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按照规律循环的,这也叫更替。(板书课题:15、四季更替)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四季更替带来了哪些变化?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四幅图,了解在同一时刻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变化。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四季更替是由什么引起的呢?3、学生交流汇报。(二)活动二: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大胆猜测、自由发言。2、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进行实验模拟,形成认识。3、学生交流,教师演示总结: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4、学生将发现和认识填写在课本的空白框中。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四、拓展活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还编写了节气歌。它是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呢?让我们去研究吧。板书设计: 15、四季更替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南北回归线:热带、南北温带天文界线 南北极圈:温带、寒带天文界线 教学反思: 16、探索宇宙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2、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人类对太空的认识,知道一些重要的探索宇宙工具,了解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而付出的艰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走进神秘的银河系。 1、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银河系的侧视图,了解银河系的结构和太阳系的位置。 2、学生阅读课本的资料卡,了解光年的由来和定义。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感知银河系的庞大。(二)活动二:浩瀚的宇宙。 1、根据搜集和整理的资料情况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2、根据银河系与宇宙的关系,推理出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与宇宙的关系。(三)活动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学生阅读课本望远镜发展历史的资料卡,了解人类观察天体所使用工具的发展历史。 2、阅读课本,了解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 3、学生阅读课本的资料卡,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4、交流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5、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三、拓展活动: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板书设计: 16、探索宇宙 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银河系:恒星、星云、星团、星际物质 望远镜发展顺序: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空间望远镜 1光年=9.5万亿千米17、生物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自己设计研究葱叶承受压力大小的对比实验。2、能利用葱叶的外形及特点以及其它仿生学知识,初步体会仿生创造发明的过程。教学重难点:了解仿生学知识,初步体会仿生创造发明的过程。教学准备:葱叶、木板、胶水、砝码、硬卡纸、塑料垫板、橡皮泥。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17、生物的启示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葱叶的启示。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葱叶,玩一玩,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讨论,交流发现。 4、师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受能力强。5、学生根据葱叶的结构性能,把纸卷成筒状,看是否比展开承受的压力大。 6、教师总结:同学们进行的两项研究,实际上经历了以下过程:发现生物性能建立生物模型检验模型是否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7、师述: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二)活动二:许多重大发明都受到生物的启示。1、观察课本三种仿生产品及相对应的仿生生物。 2、让学生说说其他的仿生产品。 3、师述:联想和创新思维是研制仿生产品的重要途径。三、课外拓展: 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板书设计: 17、生物的启示 仿生研究过程:发现生物性能、建立生物模型、检验模型、开发新产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2、能引发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继续学习探究仿生学知识。3、了解仿生学以及仿生技术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教学准备:仿生学资料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仿生研究的过程是什么? 2、什么叫仿生?二、继续探究:(一)活动三: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发下进行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1、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 2、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他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3、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二)活动四: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1、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它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 2、同学之间交流。 3、进行仿生设计。三、自由活动: 1、谈发现,谈设想。 2、大胆制作,独立完成。四、课后延伸:继续调查身边的仿生实例,了解人们是怎样模仿思维来设计产品的。板书设计: 17、生物的启示 壁虎 能在墙壁上爬行 仿照壁虎的脚设计登山鞋教学后记: 18、科学就是力量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搜集、分析并整理信息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