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_第1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_第2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_第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_第4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专题第三专题 社会支持网理论社会支持网理论 一 社会支持研究简介一 社会支持研究简介 1 社会支持概念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社会支持就已存在 所以 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 不陌生 但是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作 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当时 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 健康的影响 Homes 行为支持 如分担劳动等 亲密的互动 如倾听 表示尊重 关怀 理解等 指导 如提供建议 信息或指导 反馈 对他人的行为 思想和感受给予反馈 正面的社会互动 即为了娱乐和放松而参与社会互动 这 6 种形式有些是有形的 有些是无形的 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李强认为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支持应该被界 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缓解精神紧张状态 提高社会 适应能力的影响 李强 1998 章谦 张建明撰文指出 在笼统的含义上 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 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郑杭生主编 1996 319 肖水源 1987 12 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客观的 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 包 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 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 二是主观的 体验到的或情 绪上的支持 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 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 三 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 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 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张友琴认为 社会支持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 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 持 前者指来自政府 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 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 如各 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 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 如工会 共青团 妇联等实施 后者则主要指来自家庭 亲友 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此外 张文宏 阮丹青 蔡禾 陈成文 贺寨平等都对社会支持做出过不同的努力 总之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客观的 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 团体关系 的存在与参与 前者如人 财 物或服务的支持 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网络 如家庭 婚姻 同学 朋友 亲属等 或不稳定的社会关系 如非正式团体 暂时的社会交际等 的 大小和可获得的程度 二是主观的 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 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 被支持 被 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3 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 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感受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 因为 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 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 而正是心理的现 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体现在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上 社会支持的研 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 有些人虽可获 得支持 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并且 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个人在支 持别人的同时 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因此 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 支持和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 3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 一般而言 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 客体 内容 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1 社会支持的主体 社会支持的施者 索茨 Thoits 对社会支持定义中 我们可以透视出 其社会支持的主体为 重要的他人 如家庭成员 朋友 同事 亲属和邻居等 马特 G M 范德普尔 1994 章谦 张建明认为 社会支持的主体是 各种社会形态 即国家 企业 社团和个人 在他们看来 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国家支持 主体是国家 经济领域支持 主体是企业 和 狭义的社会支持 主体是社团和个人 三个层次 郑杭生主编 1996 319 张文宏 阮丹青 陈成文 贺寨平 李强也有相关的论述 可见 在大多数学者的视野里 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2 社会支持的客体 社会支持的受者 社会支持的客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呢 对此 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 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 如章谦 张建明认为 社会支持的客体是 社会脆弱群体 他们指出 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 它 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 郑杭生主编 1996 359 陈成文 指出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陈成文 2000 131 另一派观点认为 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 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 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 马特 G M 范德普尔 1994 蔡禾等 1997 贺寨平 200l 李强 1998 一般而言 就国内的已有的研究看来 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 体 尤其是从朱镕基总理在 200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正式以官方的名义提出 弱势群 体 一词以来 社会支持几乎成了弱势群体的专利 而国外学者大多认为 社会支持应该网 络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3 社会支持的介体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 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社会支持的介体 陈成文 2000 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 4 的纽带 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是内在统一 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支持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手段 换言之 有什么样的社会支 持内容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手段 4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都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 对于社会支 持的作用机制 学术界则可谓见仁见智 总的看来 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模型即主 效果模式 the Main effect Model 缓冲器模式 the Buffering Model 和动态效应模 型 the dynamic effect model 1 主效应模式认为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它不仅在心 理应激的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 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 益 李强 1998 宫宇轩 1994 社会支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增益作用 是因为个体所 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 以 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另外 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在使个体获得归属感的同时 还使个体 易于获得必要的帮助以避免一些负性生活经历 如经济问题 法律纠纷等 这些负性生 活经历往往会增加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在这个模型中 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 一个 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 功能 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 个体的行为方式 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 如吸烟 酗酒 滥用毒品 不愿就医 等 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 如合群 主动寻求帮助 努力应对困境等 由此也能促 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 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 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 压力情境 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House et al 1982 有的研究者将社会交往 社区参与 良好的婚姻状况 朋友互 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 其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效应模式 Lin etal 1979 在主 效应模式的倡导者看来 只要增加社会支持水平 必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 缓冲器模式认为 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 它缓冲压力 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 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明显的 压力存在 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效果 该模式认为 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 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 主要指那些影 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 调节心理刺激与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 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 发挥作用的 Cohen 1984 认为 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 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 见图 2 首先 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 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 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 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 5 伤害性 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 其次 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 获得之间 起到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 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 减轻压力 李强 1998 宫宇轩 1994 3 动态效应模式 the dynamic effect model 认为 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 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 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 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 模型在索茨 Thoits 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索茨 Thoits 1982 35 认 为社会支持 应激 健康或心理困扰等建构在概念 方法学 与实证上应为复合性关系 compound relation 理由是 第一 社会支持与健康 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 第二 社会支持的丧失本身就是应激事件 许多生活应激事件包括社会支持的丧失 如婚姻破 裂 丧失亲人 搬迁等 Ullah etal 1985 社会支持 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不是简 单的直线关系 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 有时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阀限 threshold 的关系 目前 动态效应模式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 当前的研究 还是集中在主效应模式和缓冲器模式两个方面 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有 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型 有的支持缓冲作用模型 有的研究甚至支持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其实 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基本功能 维护健康和预防 疾病 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 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功能 5 社会支持的测量 1 测量内容 社会支持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支持的测量 因研究目的 方法的不同 对社会支持 的测量方面也有所不同 从测量维度上看 社会支持的测量可从两个维度分类 一是从测量结构和测量功能 来分 二是从总体测量或特定测量来分 即社会支持的测量也可以说 主要有结构测量 和功能测量两大类 结构测量指社会支持包括了哪几个方面 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网络整体的或者 是单一维度的测量 它又分为整体结构测量和特殊结构测量 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 持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测量 包括邻里状况 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 与亲属的互动 图式 特殊结构测量法测量的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维度 可能是数量上的 也可能是质量 上的 常见的指标有 朋友的数量 来访的次数 亲属的数量等 使用整体结构测量其 结果倾向支持主效果模型 Schaefer 1982 功能测量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特定支持的程度和质量 是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 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 它又分为整体功能测量和特殊功能测量 6 整体功能测量是将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在一起 计算出一个总分作为支持指标 使用这种方法既可能支持主效果模型也可能支持缓冲器模型 宫宇轩 1994 特殊功 能测量是直接利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 最早使用 的此类的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 Cohen Hobeman 1983 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 评价支持 如自信 信息支持 工具支持及归属支持等情况 这种测量方法倾向于支持 缓冲器模型 2 测量方法 社会支持有三种测量方法 自我报告法 即通过被试回顾以往向哪些人寻求支持 从哪些人那里获得了支持 这种支持的程度有多大 这种自我报告的方法因为是基于个体的回忆 所以在评估到底 是知觉到的还是切实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不足 个体可能会因为回忆或认知方面的差 错而导致这种判断的错误 结构化问卷 即根据一些事先编写好的问题 让被试回忆某一阶段中获得社会支 持的情况 结构化访谈 这样的测量方法收集的数据比较的可靠 真实 同时也增加了处理 的难度 3 测量工具 萨拉森 Sarason 1981 美国华盛顿顿大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 的社会 支持问卷 SSQ 该问卷有 37 个项目 分两个维度 社会支持的数量 即在需要的时候 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 主要涉及客观支持 对所获得支持的满意度 评定的是对支持的 主观体验 Henderson 1981 的社会交往调查表 ISSI 社会支持分为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 的社会关系的合适程度两个维度 相互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 SSQT 测量了五种类型的社会支持 日常情感性支持 与 问题有关的情感性支持 社会成员身份 日常的工具性支持 与问题有关的工具性支持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 Furman 等 1992 的 社会关系网络问卷 该问卷包括 8 个维度 其中工具性 支持 情感支持 陪伴娱乐性支持 亲密感 价值增进五个维度用来考察个体对重要他 人 包括父母 最好的同性朋友 异性朋友 教师和亲戚 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主观感觉 对关系的满意度以及冲突与惩罚三个维度用来全面了解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Zimet 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该量表共 12 个条目 可分为家庭内支持 和家庭外支持两个纬度 所有条目分数之和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 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 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 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 7 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 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 有较高的 信度和效度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简介 由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 该量表有十个项目 分三个维度 客 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共十个项目 其中第 2 6 7 项反映的是 客观支持 第 1 3 4 5 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 第 8 9 10 项则是社会支持的利用 度 该量表信度 0 80 效度 0 89 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近 30 项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 究证明 重测一致性为 0 76 0 89 这些维度的分数高 反映受试者主观支持 客观支 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好 附件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1 计分方法 1 第 1 4 8 10 条 每条只选一项 选择 1 2 3 4 项分别计 1 2 3 4 分 2 第 5 条分 A B C D 四项计总分 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 1 4 分 3 第 6 7 条如回答 无任何来源 则计 0 分 回答 下列来源 者 有几个来源就 计几分 2 分析方法 1 总分 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 2 客观支持分 2 6 7 条评分之和 3 主观支持分 1 3 4 5 条评分之和 4 对支持的利用度第 8 9 10 条 二 社会支持网理论二 社会支持网理论 社会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支持模式 这是一种重大的理论与行动取向 上的缺陷 而社会支持网理论 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演变出的网络结构理论 社会资 源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则弥补在这一不足 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拉诺维特以其网络结构观取代传统的地位结构 观 他把人与人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 任何主体 与其他主体的纽带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发生影响 他特别关注个体社会行为的 嵌入 性 如社会网络中所嵌入的某种资源 笔者注 以及个体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 他 在发展 嵌入性 这一概念时指出 信任是网络的机制 它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可以大 大降低人们经济行为的交易成本 在社会学研究中最早提出社会资源理论的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指出 有些资源不但可 以占有 而且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摄取 因为这种资源嵌入在个人的社会网络之 中 人们可以超越占有关系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去摄取到 在他看来 可以通过建立某 8 种关系而被交换 借用 摄取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源 这一观点否认了资源只有被占有才 能使用的观点 克服了重资源的占有关系和占有量多少的传统观念的局限 是社会网络 研究的一大突破 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和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 科尔曼为代表的社会资 本理论 将社会网络 网络摄取以及个体所参与的社会团体作为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认为个人的社会网规模越大 异质性越强 其社会资本就越丰富 而社会资本是积累人 力资本的条件 社会支持网理论的根本指向是 通过社会网络关系 摄取社会资源 并将其转化为 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其自身的社会支 持网 提高他们摄取资源的能力 无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支持 将有可能提高社会支持 的效能 社会支持网有助于社会个体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和危机的解决 维持社会个体的日常 生活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有助于减缓生活压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 有直接影响 相反 社会支持网的不健全 将会损害社会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更严重的 是 将会使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 三 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工作模式三 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工作模式 1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设计 从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开始 通过支持与被支持双方的平等互动 使弱势群体建立起 自己的社会支持网 2 基本思路和过程 整合社会支持资源 形成相互联系的支持网络 提高支持的整体效能 传递社会支 持 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被支持方通过网络摄取各种社会资源 被 支持方自主开展互助与自助 解决自身的困难 3 基本实践原则 1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基本点是整合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在内的社会支持资源 帮助弱势群体建立与完善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非单个个人的能 力所及 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即靠政府的支持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的力量 以及专 业化的工作者的努力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方面有自身的优势 比如他们更容易接近被服务对 象而被称为 一线 工作者 由于处于 一线 而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反应比较敏感 工 作方式比较灵活 支持内容更加个性化 其民间的身份也较适合于处理一些棘手的社会 问题 因此 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承担起为弱势群体编织社会支持网的任务 社会工作者 与政府在支持弱势群体这一目标上是相同的 因此 能够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并争取获 9 得政府的有效支持 2 社区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 从单向式的社会支持模式转向以网络互动式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是 变 条条 的垂直支持为 条块 结合的网络支持 因此 必须找到工作的落点 社区是比较理想的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 理由有三 第一 社区是弱势群 体最集中的地方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的 单位人 转变为 社会人 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 工作单位已逐渐向原功能实体回归 单位对个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谋生 的职业上 其他的保障功能已逐渐社会化 社会成员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成员 回到社区去 由于弱势群体中绝大部分是缺乏就业保障 无业 失业或半失业 或已退 出就业领域 退休 工伤等 的社会成员 社区就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 第二 社区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 在社区建设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社区不仅是一个 生活共同体 同时也是社会支持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之一 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最终要流 向居住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 第三 社区意识有助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长期居住会在 人们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通过互动而相识的社区成员容易产生信任感 而信任又是社会 网络得以存在与维持的基础 3 资源共享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理念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运作必然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问题 如果仍然以小 生产的传统观念指导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将无法运行 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两者似乎 是一对矛盾 但实际上嵌入在社会支持网中的社会资源大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即非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比如政策 权力 公共信息 以及社会免费捐赠物品 志愿者服务 等 其效益的体现在于使用人数的多寡 越多人使用 资源的效益越高 而对于一些具 有排他性的物品 除了一方面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外 还要提倡 双赢 的理念 即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 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实现社会的稳 定与和谐 于人于己于社会均有利 因此 社会工作者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