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 试验指导试验指导 建筑材料试验试验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一 密度测定 一 主要仪器设备李氏瓶 见图14 1 筛子 孔径0 20mm或900孔 cm2 烘箱 干燥器 天平 称量50 0g 感量0 01g 温度计等 二 测定步骤 1 将石料试样研碎 过筛后放在烘箱中 以不超过110 的温度烘 干 直至其质量不变为止 烘干后的粉料放在干燥器内 备用 2 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或其他对试样不起反应的液体至突颈下部 记下刻度数 将李氏瓶放在盛水的容器中 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水温20 3 用感量为0 01g的天平称取60 90g试样 用漏斗将试样渐渐送入 李氏瓶内 不能大量倾倒 以免妨碍李氏瓶中空气排出而影响粉末继 续下落 使液面上升至接近20cm3的刻度为止 再称剩下的试样 计算送入李氏瓶中的试样质量m g 图14 1李氏瓶 单位 mm 4 将注入试样后的李氏瓶中液面读数 减去未注以前的读数 得试 样的绝对体积V cm3 5 按下式计算密度Vm g cm3 注按规定应做两次试验 求出两 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两次结果相差不应大于2 二 表观密度测定 一 主要仪器天平 称量1000g 感量0 1g 游标卡尺 精度0 1mm 烘箱等 二 测定步骤 1 将石料试件放人烘箱内 以不超过110 的温度烘干至衡重 用游标卡尺量其尺寸 cm 并计算其体积V0 然后再用天平称其质量m g 按下式计算其表观密度0 0Vm g cm3 2 求试件体积时 如试件为立方体或平行六面体 则每边应量三次 求其平均值 然后再按下式计算体积V0 33bbb3321321321caaa cm3 式中a b c分别为试件的长 宽 高 3 求试件体积时 如试件为圆柱体 则在圆柱体上 下两个平行切 面上及试件腰部 按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量其直径 求6次的平均值 d 再在互相垂直的两直径与圆周交界的四点建筑材料2上量其高度 求四次的平均值五 最后按下式求其体积V0 32cmh4 d 三 孔隙率的计算将已经求出的密度和表观密度 用同样的单位表示 代入下式计算孔隙率P0 0 100 四 吸水率试验 一 主要仪器天平 称量1000g 感量0 1g 游标卡尺 精度0 1mm 烘箱 玻璃 或金属 盆等 二 试验方法 1 将试件置于烘箱中 以不超过110 的温度烘干至质量不变为止 然后再以感量为0 1g的天平称其质量m g 并测出其体积V0 2 将试件放在玻璃或金属盆中 盆底放些垫条 如玻璃管或玻璃棒 使试件与盆底不紧贴 水能自由进入 3 加水至试件高度的1 3处 过24h后再加水至高度的2 3处 再 过24h加满 再放4h 逐次加水能使试件孔隙中空气逐渐逸出 4 取出试件 抹去表面水分 称其质量m1 g 5 为检查试件吸水是否饱和 可将试件再浸入水中至高度的3 4处 过24h再称其质量 两次质量之差不得超过1 6 按下式计算吸水率质量吸水率 1001 mmm体积吸水率 v 10 001 Vmm 7 取三个试件的吸水率计算其平均值 试验二水泥试验 一 水泥试验的一般规定 1 水泥取样不同水泥品种的取样规定不同 对硅酸盐水泥 普通水 泥 矿渣水泥 火山灰水泥 粉煤灰水泥的取样规定是水泥出厂前 按同品种 同标号编号和取样 袋装水泥和散装水泥应分别进行编号和取样 每一编号为一取样单位 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生产能力规定建筑材料3120万t以上 不超过 1200t为一编号 60万t以上 120万t 不超过l000t为一编号 30万 t以上 60万t 不超过600t为一编号 10万t以上 30万t 不超过4 00t为一编号 4万t 10万t 不超过200t为一编号 4万t以下 不 超过100t和3d的产量为一编号 取样应有代表性 可连续取 也可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等量试样 总量至少12kg 试样应充分拌匀 通过0 9mm方孔筛 并记录筛余百分数及其性质 2 试验室用水必须是洁净的淡水 3 试验室温度应为17 25 相对湿度大于50 养护箱温度为 20 3 相对湿度大于90 4 水泥试样 标准砂 拌和用水及试模的温度应与试验室温度相同 二 水泥细度检验 80m 筛筛析法 筛析法测定水泥细度是用80 m的 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 用筛网上所得筛余物的质量占原始质量的 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 试验分负压筛法及水筛法 在没有负压筛和水筛的情况下 允许用 手工干筛法测定 一 主要仪器设备 1 试验筛由圆形筛框和筛网组成 筛孔为80 m方孔 分负压筛和水 筛两种 2 负压筛析仪负压筛析仪由筛座 负压筛 负压源及收尘器组成 筛析仪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 6000Pa 3 水筛架和喷头 4 天平最大称量为100g 分度值不大于0 05g 二 试验方法1 负压筛法 1 将负压筛放在筛座上 盖上筛盖 接通电源 检查控制系统 调 节负压至4000 6000Pa范围内 2 称取试样25g 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 盖上筛盖 放在筛座上 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 在此期间 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 可 轻轻敲击 使试样落下 筛毕 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3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 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 使负压恢复正 常 2 水筛法 1 筛析试验前 应检查水中无泥 砂 调整好水压及水筛架位置 使其能正常运转 喷头底面和筛网之间距离为35 75mm 2 称取试样50g 置于洁净的水筛中 立即用淡水冲洗至大部分细 粉通过后 放在水筛架上 用水压为 0 05 0 02 MPa的喷头连续冲 洗3min 筛毕 用少量水把筛余物冲至蒸发皿中 等水泥颗粒全部沉淀后 小心倒出清水 烘干并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3 手工干筛法 1 称取水泥试样50g 倒入干筛内 2 用一只手执筛往复摇动 另一只手轻轻拍打 拍打速度每分钟约 120次 每40次向同一方向转动60 使试样均匀分布在筛网上 直 至每分钟通过的试样量不超过0 05g为止 建筑材料4称取筛余物质量 三 试验结果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F WRs 100 式中F 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 s R 水泥筛余物的质量 g W 水泥试样的质量 g 结果计算至0 1 负压筛法与水筛法或手工干筛法测定的结果发生争议时 以负压筛 法为准 三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 安定性测定 一 主要仪器设备1 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叶片转速为90r min 搅 拌锅内径为130mm 深为95mm 锅底 锅壁与搅拌翅的间隙为0 2 0 5mm 2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 300 2 g 金属空心试锥 锥底直径为40mm 高为50mm 图14 2 装净浆用的锥模 上口内径为60mm 锥高为75mm 图14 3 图14 2标准稠度及凝结时间测定仪图14 3试锥及锥模 单位mm 3 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 240mm 310 mm 蓖板结构应不影响试验结果 蓖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m m 箱的内层由不易锈蚀的金属材料制成 能在 30 5 min内将箱内试验用水由室温升至沸腾并可保持沸腾状 态3h以上 整个试验过程中不需补充水量 4 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 如图14 4 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 另一根指针的 根部再挂上300g质量的砝码时 两根指针的针尖距离增加应在17 5 2 5 mm范围以内 即2x 17 5 2 5 mm 当去掉砝码后针尖的距 离能恢复至挂砝码前的状态 雷氏夹受力示意图如图14 5所示 建筑材料5图14 4雷氏夹 单位mm 图14 5雷氏夹受力示意图5 量水器最小刻度为0 1ml 精度1 6 天平能准确称量至1g 7 湿气养护箱应能使温度控制在 20 3 湿度大于90 8 雷氏夹膨胀值测定仪如图14 6 标尺最小刻度为1mm 二 试样及用水 1 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 通过0 9mm方孔筛并记录筛余物情况 但 要防止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2 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淡水 如有争议时也可用蒸馏水 三 试验室温湿度 1 试验室的温度为17 25 相对湿度大于50 图14 6雷氏夹膨胀值测量仪 2 水泥试样 拌和水 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四 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1 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法和不变 水量法 2 水泥净浆的拌制搅拌锅 搅拌叶片用湿棉布擦过 将称好的500g 水泥试样倒入搅拌锅内 拌和时先将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 升至搅拌位置 开动机器 同时 徐徐加入拌和水 慢速搅拌120s 停拌15s 接着快速搅拌120s后停 机 采用调整水量法时拌和水量按经验加水 采用不变水量法时拌和水 量为142 5m1 3 标准稠度测定 1 拌和结束后 立即将拌好的净浆装入锥模内 用小刀插捣 振动 数次 刮去多余净浆 抹平后迅速放到试锥下面固定的位置上 将 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 然后突然放松 让试锥自由沉入净浆 中 到试锥停止下沉时记录试锥下沉深度 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 5min内完成 2 用调整水量法测定时 以试锥下沉深度 28 2 mm时的净浆为标 准稠度净浆 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 P 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如下沉深度超出范围 须另称试样 调整水量 重新试验 直至达 到 28 2 mm时为止 建筑材料6 3 用不变水量法测定时 根据测得的试锥下沉深度S mm 按下式 或 仪器上对应的标尺 计算得到标准稠度用水量P P 33 4 0 185S当试锥下沉深度小于13mm时 应改用调整水量法测 定 五 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测定 1 测定凝结时间时 仪器下端应改装为试针 装净浆用的试模采用 圆模 见图14 7 2 凝结时间的测定可以用人工测定 也可用自动凝结时间测定仪测 定 两者有矛盾时 以人工测定为准 图14 7试针及圆模 单位 mm 3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将圆模放在玻璃板上 在内侧稍稍涂上一层机 油 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 指针应对准标尺零 点 4 试件的准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加水 并按水泥标准稠度试验中净 浆拌和的方法 拌成标准稠度水泥净浆 立即一次装入圆模 振动数次后刮平 然后放入湿气养护箱内 记录开始加水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5 凝结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 第一次测定 测定时 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圆模放到试针下 使试针与净浆面接 触 拧紧螺丝l 2s后突然放松 试针垂直自由沉人净浆 观察试针 停止下沉时的指针读数 当试针沉至距底板2 3mm时 即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当下沉不超过1 0 5mm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 由加水至初凝 终凝状态的时间分别为该水泥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 间 用小时 h 和分 min 表示 测定时应注意 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 应轻轻扶持金属棒 使其徐 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 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 试针贯入位置至少应距圆模内壁10mm 临近初凝时 每隔5min测定一次 临近终凝时 每隔15min测定一次 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 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 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 每次测定不得让试针落入原针孔 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 圆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 整个测定过程中要防止圆模受振 六 安定性的测定1 安定性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可以用饼法也可用 雷氏法 有争议时以雷氏法为准 饼法是观察水泥净浆试饼沸煮后的外形变化来检验水泥的体积安定 性 雷氏法是测定水泥净浆在雷氏夹中沸煮后的膨胀值 2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若采用雷氏法时 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 80g的玻璃板两块 若采用饼法时 一个样品需准备两块约100mm 100mm的玻璃板 每种方法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 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3 水泥标准稠度净浆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加水 按前述方法制 成标准稠度水泥净浆 4 试饼的成型方法将制好的净浆取出一部分分成两等份 使之成球 形 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玻璃板上 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过的 小刀由边缘向中间抹动 做成直径70 80mm 中心厚约10mm 边缘 渐薄 表面光滑的试饼 接着将试饼放入湿气养护箱内养护 24 2 h 建筑材料75 雷氏夹试件的制备方法将预先制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 稍擦油的玻璃板上 并立刻将已制备好的标准稠度净浆装满试模 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15次左右然后抹平 盖上稍涂油的 玻璃板 接着立刻将试模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 24 2 h 6 沸煮 1 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 使其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没过试 件 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 同时又保证能在 30 5 min内升温至 沸腾 2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 当用饼法时先检查试饼是否完整 如已开裂翘曲要检查原因 确认无 外因时 该试饼已属不合格 不必沸煮 在试饼无缺陷情况下 将 试饼放在沸煮箱的水中蓖板上 然后在 30 5 min内加热至沸 并 恒沸3h 5min 当用雷氏法时 先测量试件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 精确到0 5mm 接 着将试件放入水中蓖板上 指针朝上 试件之间互不交叉 然后在 30 5 min内加热至沸 并恒沸3h 5min 7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即放掉箱中热水 打开箱盖 待箱体冷却至室 温 取出试件进行判别 1 若为试饼 目测未发现裂缝 用直尺检查也没有弯曲的试饼为安 定性合格 反之为不合格 当两个试饼判别结果有矛盾时 该水泥的安定性为不合格 2 若为雷氏夹 测量试件指针尖端间的距离C 记录至小数点后一 位 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 C A 的平均值不大于5 0mm时 即认 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 当两个试件的 C A 值相差超过4mm时 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 试验 四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法 GB T17671 1999 一 范围抗压强度测定的结果与ISO679结果等同 如用标准规定的 代用标准砂和振实台 当代用结果有异议时以基准方法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 粉 煤灰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 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 压强度的检验 其他水泥采用本标准时必须研究本标准规定的适用性 二 方法概要本方法为40mm 40mm 160mm棱柱体试体的水泥抗压强 度或抗折强度测定 试体由按质量计的一份水泥 三份中国ISO标准砂 用0 5的水灰比 拌制的一组塑性胶砂制成 中国ISO标准砂的水泥抗压强度结果必须与ISO基准砂的相一致 胶砂用行星搅拌机搅拌 在振实台上成型 也可使用频率为2800 3000次 min 振幅为0 75mm的振动台成型 试体连模一起在湿气中养护24h 然后脱模在水中养护至强度试验 到试验龄期时将试体从水中取出 先进行抗折强度试验 折断后每 截再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三 试验室和仪器1 试验室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 20 2 相对湿度不低于50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 20 1 相对湿度不低 于90 建筑材料8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 20 1 范围内 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 一次 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湿度至少每4h记录一次 在自动控制的 情况下记录次数可酌减至一天记录两次 在温度给定范围内 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2 设备 1 试验筛金属丝网试验筛应符合GB T6003的要求 其筛网尺寸如 表14 1所示 表14 1试验筛系列网眼尺寸 mm 系列网眼尺寸 mm 2 0R201 61 0R200 50 160 080 2 搅拌机搅拌机属行星式 应符合JC T68l的要求 见图14 8 图14 8搅拌机 单位mm 3 试模试模由三个水平的模槽组成 可同时成型三条截面为40mm 40mm 长160mm的棱柱体试体 其材质和制造要求应符合JC T726的 要求 见图14 9 图14 9典型的试模 单位mm 建筑材料9成型操作时 应在试模上加一个 壁高20mm的金属模套 当从上往下看时 模套壁与模型内壁应该重 叠 超出内壁不应大于1mm 为了控制料层厚度和刮平胶砂 应备有播料器和金属刮平直尺 见 图14 10 图14 10典型的播料器和金属刮平尺 单位mm 4 振实台振实台应符合JC T682的要求 见图14 11 振实台应安装在高度约400mm的混凝土基座上 图14 11典型的振实台 单位mm 5 抗折强度试验机抗折强度试验机应符合JC T742的要求 试件在夹具中受力状态如图14 12所示 建筑材料10图14 12抗折强度测定加荷图 单位mm 抗折强度也可用抗压强度试验机 来测定 此时应使用符合上述规定的夹具 6 抗压强度试验机抗压强度试验机 在较大的五分之四量程范围内 使用时记录的荷载应有 1 的精度 并具有按 2400 200 N s速 率加荷的能力 试验机压板应由维氏硬度不低于HV600的硬质钢制成 最好为碳化钨 厚度不小于10mm 宽度为 40 0 1 mm 长不小于40mm 当试验机没有球座 或球座不灵活或直径大于120mm时 应采用抗压 夹具 试验机的最大荷载以200 300kN为佳 7 抗压强度试验机用夹具夹具应符合ITC T683的要求 受压面积 为40mm 40mm 见图14 13 图14 13典型的抗压强度试验夹具 四 胶砂的组成1 砂 1 ISO基准砂ISO基准砂是由德国标准砂公司制备的SiO2含量不低于 98 的天然的圆形建筑材料11硅质砂组成 其颗粒分布在表14 2规定的范围内 表14 2ISO基准砂颗粒分布方孔边长 mm 累计筛余 方孔边长 mm 累计筛余 方孔边长 mm 累计筛余 2 01 607 51 00 533 567 50 160 0887 599 1砂的湿含量是在105 110 下用代表 性砂样烘2h的质量损失来测定 以干基的质量百分数表示 应小于0 2 2 中国ISO标准砂中国ISO标准砂完全符合 IS 基准砂颗粒分布和湿含量的规定 中国ISO标准砂可以单级分包装 也可各级预配合以 1350 5 g的量 用塑料袋混合包装 但所用塑料袋材料不得影响强度试验结果 2 水泥当试验水泥从取样至试验要保持24h以上时 应把它贮存在 基本装满和气密的容器里 这个容器应不与水泥起反应 3 水仲裁试验或其他重要试验用蒸馏水 其他试验可用饮用水 五 胶砂的制备1 配合比胶砂的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 三份标 准砂和半份水 水灰比为0 5 一锅胶砂成三条试体 每锅材料需要量见表14 3 表14 3每锅胶砂的材料数量单位g材料量水泥品种水泥标准砂水硅酸盐水 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 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450 2 1350 5 225 1 2 配料水 泥 砂 水或试验用具的温度与试验室相同 称量用的天平精度应 为 1g 当用自动滴管加225ml水时 滴管精度应达到 1ml 3 搅拌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 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 然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把水加入锅 里 再加水泥 把锅放在固定架上 上升至固定位置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 低速搅拌30s后 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 地将砂子加入 当各级砂分装时 从最粗粒级开始 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 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停拌90s 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 中间 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 时间误差应在 1s以内 建筑材料12 六 试件制备1 尺寸尺寸应是40mm 40mm 160mm的棱柱体 2 成型 1 用振实台成型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 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 振实台上 用一个适当的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两层装入试 模 装第一层时 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 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 套顶部 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 接着振实60次 再装入第二层胶砂 用小播料器播平 再振实60次 移走模套 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 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 的角度 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 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 另一端移动 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 并用同一直尺以近 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2 用振动台成型当使用代用的振动台成型时 在搅拌胶砂的同时 将试模和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的中心 将搅拌好的全部胶砂均匀地装入下料漏斗中 开动振动台 胶砂通 过漏斗流入试模 振动 120 5 s停车 振动完毕 取下试模 用刮平尺以 振实台成型 中规定的手法刮 去其高出试模的胶砂并抹平 接着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 七 试件的养护1 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 立即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架子上养护 湿空气应能 与试模各边接触 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 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取 出脱模 脱模前对试件编号或做其他标记 二个龄期以上的试件 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件分在两 个以上的龄期内 2 脱模脱模应非常小心 对于24h龄期的 应在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 对于24h以上龄期的 应在成型后20 24h之间脱模 3 水中养护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 20 1 水中 养护 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蓖子上 并彼此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以让水与 试件的六个面接触 养护期间试件之间的间隔或试件上表面的水深 不得小于5mm 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 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 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 不 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 除24h龄期或延迟至48h脱模的试件外 任何到龄期的试件应在试验 破型 前15min从水中取出 揩去试件表面沉积物 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 4 强度试验试件的龄期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 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下列时间里进行 24h 15min 48h 30min 72h 45min 7d 2h 28d 8h建筑材料13 八 实验程序1 程序先测定抗折强度 然后在折断的棱柱体上进行 抗压强度试验 受压面是试件成型时的两个侧面 面积为40mm 40m m 当不需要抗折强度数值时 抗折强度试验可以省去 但抗压强度试验应在不使试件受有害应力情况下折断的两截棱柱体 上进行 2 抗折强度测定将试件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 试件长轴 垂直于支撑圆柱 通过加荷圆柱以 50 10 N 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 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 直至折断 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 抗折强度按下式计算 tf35 1bLFf式中Ff一 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 N L一一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 m m b一一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 mm 结果评定取三个测值的平均计算抗折强度 若三个测值中有一个与 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大于 10 时 则取剩余二个测值的平均计算抗折 强度 计算至0 1MPa 3 抗压强度测定抗压强度试验用规定的仪器 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 上进行 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 0 5mm内 棱柱体露 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10mm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 2400 200 N 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 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cf AFc式中Fc 破坏时的最大荷载 N A 受压部分面积 mm2 40mm 40mm 1600mm2 结果评定取六个测值的平均计算抗压强度 若六个测值中有一个与 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大于 10 时 则取剩余五个测值的平均计算抗压 强度 若五个测值中再有超出它们平均值的相对误差 10 时 则此 组结果作废 计算至0 1MPa 试验三混凝土用骨料试验 一 细骨料试验 一 取样与缩分 1 用大型工具运输的 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 用小型工具运 输的 以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 不足上述数量的以一批论 建筑材料14 2 在料堆上取样时 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 层铲除 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共8份 组成一组样品 3 每组样品的取样数量 对每一单项试验 应不少于表14 4所规定的最少取样数量 须做几项试验时 如确能保证样品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 验的结果 可用同组样品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表14 4每一试验项目所需砂的最少取样数量单位g实验项目最少取样数量 筛分析表观密度吸水率紧密度和堆积密度含水率44002600400050001 000 4 样品可用分料器或人工四分法缩分 当用人工缩分法时 将样品置于平板上 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 并堆成厚度约为200mm的 圆饼 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 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 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 再堆成圆饼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必须的量为止 二 砂的筛分析试验1 主要仪器设备 1 试验筛孔径为10 00mm 5 00mm 2 50mm的圆孔筛和孔径为1 25m m 0 63mm 0 315mm 0 160mm的方孔筛 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 天平称量1000g 感量1g 3 摇筛机 4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5 浅盘 毛刷 容器等 2 试样制备取样后用四分法缩分取不少于4400g试样 先通过10mm 筛 并算出筛余百分率 然后称取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 分别倒人两个浅盘中 在 10 5 5 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 冷却至室温备用 3 试验步骤 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 置于按筛孔大小 大孔在上 小孔在下 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 5mm筛孔 上 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 筛分时间为10min左右 然后取出套筛 再按筛孔大小顺序 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 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0 1 时为止 通过的颗粒并 入下一个筛 并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 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直至每一个筛全部筛过为止 无摇筛机时可改用手筛 2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 精确至1g 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 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 其相差不得超过1 4 筛分试验结果计算 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 精确至0 1 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 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的各 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 精确至1 3 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 建筑材料15 4 按下式计算砂的细度模数f 精确至0 01 f 1165432100 式中654321 分别为5 00mm 2 50mm 1 25mm 0 63mm 0 315mm 0 16mm各筛上 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5 筛分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平行试验 细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 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 精确至0 1 如两次试验所得细度模数之差大 于0 20时 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三 砂的表观密度测定1 主要仪器设备 1 天平称量1000g 感量1g 2 容量瓶500m1 3 干燥器 浅盘 铝制料勺 温度计等 4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5 烧杯500m1 2 试样制备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 105 5 的烘箱中 烘干至恒重 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3 试验步骤 1 称取烘干试样300g m0 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 2 摇转容量瓶 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 塞紧瓶塞 静 置24h左右 然后用滴管添水 使水面与瓶颈刻度齐平 再塞紧瓶塞 擦干瓶外水分 称其质量 m1 3 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 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 再向瓶内注入与上 次水温相差不超过2 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 塞紧瓶塞 擦干瓶外 水分 称其质量 m2 4 试验在15 25 的范围内进行 试验过程中温度相差应不大于2 4 表观密度的计算 精确至10kg m3 0 11200ammmm 1000 k m3 式中m0 试样烘干后的质量 g m1 试样 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 g m2 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 g 1a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见表14 5 以两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 m 3时 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表14 5不同水温下砂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水温 151617181920a1 0 0020 0030 0030 0040 0040 005水温 2122232425a10 0050 0060 0060 0070 008建筑材料16 四 砂的堆积密度试验1 主要仪器设备 1 案称称量5000g 感量5g 2 容量筒金属制 圆柱形 内径108mm 净高109mm 筒壁厚2mm 容积约为1L 筒底厚5m 3 烘箱 铝制料勺或漏斗 直尺 浅盘等 2 试样制备用浅盘装试样约3L 在温度为 105 5 的烘箱中烘干 至恒重 取出并冷却至室温 再用5mm孔径的筛子过筛 分成大致相 等的两份备用 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 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 3 试验步骤取试样一份 用漏斗或铝制料勺徐徐装入容量筒 漏斗 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口不应超过50mm 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 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向两个方向刮平 称其质量 4 试验结果计算砂的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 0 V mm12 100 kg m3 式中m1 容量筒的质量 kg m2 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 kg V 容量筒的容积 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五 砂的含水率试验1 主要仪器设备 1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2 天平称量2000g 感量2g 3 容器如浅盘等 2 测定步骤由样品中取各重约500g的试样两份 放人已知质量 m1 的干燥容器中称取质量 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m2 将容器连同试样放人温度为 105 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称量 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m3 3 结果计算砂的含水率按下式计算wc 1332mmmm 100 式中 m1 容器质量 g m2 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g 建筑材料17m3 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二 粗骨料试验 一 取样与缩分 1 用大型工具运输的 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 用小型工具运 输的 以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 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验收批论 2 在料堆上取样时 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 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石子1 5份 在料堆的顶部 中部和底部各由均匀分布的五个不同部位取得 组成一组样品 3 每组样品的取样数量 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少于表14 6所规定的最少取样数量 须做几项试验时 如确能保证样品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 验的结果 可用同组样品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表14 6每一试验项目所需碎石或卵石的最少取样数量单位kg最大粒径 mm 实验项目1016202531 5406380筛分析表观密度含水率吸水率堆积 密度 紧密密度108284015828402082164020821640301231680401632 48060244241208024632120 4 将样品置于平板上 在自然状态下拌和均匀 并堆成锥体 然后 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 取其对角的两 份重新拌匀 再堆成锥体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必须的量为止 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 堆积密度 紧密密度检验用的试样 不经缩 分 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二 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1 主要仪器设备 1 试验筛孔径为100mm 80mm 63mm 50mm 40mm 31 5mm 25mm 20mm 16mm 10mm 5mm 2 5mm的圆孔筛 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 一只 2 天平或案称精确至试样量的0 1 左右 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4 浅盘 2 试样制备试验前 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略重于表14 7所规定的试样所需量 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14 7筛分析所需试样的最小质量最大公称粒径 mm 1016202531 54063 80试样质量不少于 kg 2 03 24 05 06 38 012 616 03 试验步骤 1 按表6的规定称取试样 2 将试样按筛孔大小顺序过筛 当每号筛上筛余层的厚度大于试样 的最大粒径时 应将该建筑材料18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 再次进 行筛分 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 1 当筛余颗 粒的粒径大于20mm时 在筛分过程中 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3 称取各筛筛余物的质量 精确至试样总质量的0 1 在筛上的所 有分计筛余量和筛底剩余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 其 相差不得超过1 4 试验结果计算 1 由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质量 计算得出该号筛的分计筛余 百分率 精确至0 1 2 每号筛计算得出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号各筛的分计筛余 百分率相加 计算得出其累计筛余百分率 精确至l 3 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三 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试验 简易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最大粒径 不超过40mm的碎石或卵石 1 主要仪器设备 1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2 天平称量5kg 感量5g 3 广口瓶1000ml 磨口 并带玻璃片 4 试验筛孔径5mm 5 毛巾 刷子等 2 试样制备试验前将样品筛去5mm以下的颗粒 用四分法缩分至不 少于2kg 洗刷干净后 分成两份备用 3 试验步骤 1 按表14 8的规定称取试样 表14 8表观密度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少质量最大粒径 mm 10 016 020 031 540 063 080 0试样质量不少于 kg 2223466 2 将试样浸水饱和 然后装入广口瓶中 装试样时 广口瓶应倾斜 放置 注入饮用水 用玻璃片覆盖瓶口 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 除气泡 3 气泡排尽后 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 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 使其紧贴瓶口水面 擦干瓶外水分 后 称取试样 水 瓶和玻璃片总质量 m1 4 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中 放在105 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取出 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m0 5 将瓶洗净 重新注入饮用水 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 擦干瓶外 水分后称取质量 m2 4 试验结果计算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 精确 至10kg m3 0 11200ammmm 1000 kg m3 式中m0 烘干后试样质量 g 建筑材料19m1 试样 水 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 g m2 水 瓶 玻璃片的质量 g 1a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见表14 9 表14 9不同水温下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水温 151617 1819202122232425a10 0020 0030 0030 0040 0040 0050 0050 0060 0060 0070 008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两次结 果之差应小于20kg m3 否则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 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值超过20kg m3 可 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四 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试验1 主要仪器设备 1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 5 2 天平称量5kg 感量5g 3 容器如浅盘等 2 试验步骤 1 取质量约等于表5所要求的试样 分成两份备用 2 将试样置于干净的容器中 称取试样和容器的质量 m1 并在10 5 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3 取出试样 称取试样和容器的质量 m2 3 试验结果计算含水率按下式计算 精确至0 1 wc 3221mmmm 100 式中m1 烘干前试样与容器的质量 g m2 烘干后试样与容器的质量 g m3 容器的质量 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试验四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 一 普通混凝土拌和物试验室拌和方法 一 一般规定 1 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应符合技术要求 并与施工实际用料相同 在拌和前 材料的温度应与室温应保持20 5 相同 水泥如有结块现象 应用64孔 cm2的筛过筛 筛余团块不得使用 2 拌制混凝土的材料以质量计 称量的精度骨料为 1 水 水泥及混合材料为0 5 建筑材料20 二 主要仪器设备1 搅拌机容量75 100L 转速为18 22r min 2 磅秤称量50kg 感量50g 3 其他用具天平 称量5kg 感量1g 量筒 200cm 3 1000cm3 拌铲 拌板 1 5m 2m左右 和盛器 三 拌和方法1 人工拌和 1 人工拌和在钢板上进行 拌和前将钢板及铁铲清洗干净 并保持 表面湿润 2 将称好的砂倒在拌板上 然后加入水泥 用铲自拌板一端翻拌至 另一端 如此反复 直至充分混合 颜色均匀 再加上石子 翻拌 至混合均匀为止 3 将拌好的干混合料堆成堆 中间扒开 凹坑 加入一半拌和用水 外加剂一般随水一同加入 仔细拌和并徐徐加入剩余的水 继续拌 和 至少拌和6遍 每翻拌一次 应用铁铲将混凝土铲切一遍 直至 拌和均匀 4 拌和时间从加水时算起 应符合拌和物体积为30L以下时 4 5m in 拌和物体积为30 50L时 5 9min 拌和物体积为51 75L时 9 12min 5 拌好后 根据试验要求 立即做坍落度测定或试件成型 从加水 时算起 全部操作必须在30min内完成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年文明岗工作汇报
- 月子中心店长年终总结
- 道法教师工作总结
- 物流仓储智能化讲解
- 服务公司工作总结
- 阀门厂厂长年终总结报告
- 翻转课堂学习成果汇报
- 2025设备购买合同登记流程
- 2025年网络直播艺人经纪合同范本
- 利润分成合作协议7篇
- 文言文基础知识测验(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九 设备与管线部品
- 柴油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 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教学设计
-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之一SPC
- 2069-3-3101-002WKB产品判定准则-外发
- (正式版)JBT 14587-2024 胶体铅酸蓄电池 技术规范
- 医疗健康知识科普活动总结
- (高清版)DZT 0216-2020 煤层气储量估算规范
- 武汉过早文化研究报告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