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13节,概述一 、概念: 湿热类温病是由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所 导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主要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概述,二 特点: 1、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 愈,病情复杂多变。 2、既有湿热偏重的特征,又有伤 阴伤阳的不同转化。,概述,三 治疗: 以化湿清热为主,并注意分解湿 热,顾阴护阳。,第一节 湿 温,一、概述 (一) 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初起 以湿热阻遏卫气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 病。,讨论: 1、湿遏卫气证表现: 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 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2、好发季节: 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 之季,全年均可发生.,(二)沿革 1、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伤寒杂病论以半夏泻心汤为代 表,辛开苦降、寒温同用,对后世治疗湿 温有启迪。,沿革,3、晋王叔和脉经首述湿温的病因证治 病因:“尝伤于湿,因而中喝,湿热相搏” 主证:“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 妄言”。 治法: “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4、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出“白虎加 苍术汤主之”为本病治疗的主方。 5、刘河间提出“治湿之法,不利小 便,其治也。”创制天水散(六一散).,沿革,6、清叶天士温热论将温病分为 风温和湿温两大类别,并论述湿热 为患的病理机制. 7、薛生白首撰湿温专著湿热病篇。 8、吴鞠通首立湿温专病,确立其为独 立病种。,(三)范围 现代医学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 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乙型脑炎、 某 些肠道病毒感染、流感等季节,表现 类似湿温可参考。,二 、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外因-湿热病邪 内因-太阴脾土内伤 饱食困脾 过逸脾滞 久饥脾馁 劳倦脾乏等,发病-内外合邪 薛生白:“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 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吴鞠通:“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 感时令之湿”。,(二)病理 三个特征 病变中心-脾胃 主要病理变化-阻滞气机、困阻清阳 基本病变-邪气羁留气分,初期病理,1 邪遏卫气或 邪阻膜原 2 湿象偏重 薛生白:“邪由上受,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中期病理,留恋气分,脾胃为中心1 三种转归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说明中气虚-,邪从湿化,病变偏于太阴脾,- 湿 重热轻,中气实 邪从热化,病 变偏于阳明胃 -热重湿轻,蒙上流下弥漫三焦 上壅咽喉 上蒙心包 下流阻滞大肠 下注小肠 (外蒸、内蕴),极期病理,气分湿热化燥伤阴可引动肝风,易损伤肠 络, 出现闭窍,动风,动血等证,此与温热类 温病病 机相类,但 以易肠络损伤而致大便下 血为特征.,湿热化燥伤阴,动风,动血,闭窍,后期病理,湿重热轻-寒化伤阳,出现“湿胜阳微” 热重湿轻-化燥化火伤阴,入营血,迫血 动血,甚出血过多气随血脱 脾胃虚弱-余邪未净,胃气未醒,脾虚不 运,湿热困阻中焦,湿 热 蕴 毒,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损伤阳气,寒 湿,湿困中焦,蒙上流下,化 燥 伤 阴或动风动血,深 入 营 血,损 伤 肠 络大 便 下 血,蕴阻中焦化燥络伤便血,邪阻膜原,太阴内伤,气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恢复期,湿热病邪,邪遏卫气,初,三、诊断要点发病季节 夏末秋初(农历大暑至白露).,临床表现 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见证为特 征,亦可见邪阻膜原的见证。,发病特点 缓、慢、绵、长、愈后易复发. 病程中可见蒙上流下,弥漫三 焦的变化.,四、辨证治疗原则: (一)辨析要点 1、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关键。 着眼点 发热、汗出、口渴、 二便、舌苔、 脉象。 2、辨别病位上下浅深 3 、 审证情虚实转化,(二)治疗原则1、总原则 分解湿热,湿去热孤。 吴塘:“徒清热则湿不退,徒去湿则热愈炽”。,2 祛湿方法,(1)根据湿热偏重判断祛湿清热的主次 湿重热轻-苦温芳化,燥运脾湿为主, 辅以苦寒清热。 湿热并重-辛开苦降,化湿清热并重 热重于湿-清泄胃热为主, 兼以苦温燥湿。,祛湿方法,(2) 根据三焦部位选择祛湿方法 湿郁上焦-宣肺化湿为主,酌加芳化。 湿阻中焦-温运化湿为主,酌选苦温、 辛开、芳香之品。 湿流下焦-淡渗利湿为主。,(三) 湿温初起治禁,“三禁”-禁汗 禁下 禁滋阴 吴鞠通: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 欲言,下之则洞泄, 润之则病深不 解。”,湿温论治 1 邪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雷氏宣疏表湿法 2 邪阻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 3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王氏连朴饮 5 热重湿轻蕴阻中焦-白虎加苍术汤 6 湿热蕴毒-甘露消毒汤 7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 至宝丹 8 湿热化燥络伤便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9 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 10 余邪留恋-薛氏五叶芦根汤 11 余邪留扰,气阴两伤-薛氏参麦汤,第二节 暑湿,一、概述(一)定义 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引起的、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好发季节:夏末秋初。,身热 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二)沿革 清以前皆以暑兼湿立论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 “冒暑毒,加以着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沿革,张元素 : “所发暑病多夹湿,宜渗泄之法, 以五 苓散为主方治之。” 王伦明医杂著: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李梴医学入门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治宜利湿,杂以消 导,祛暑宜香薷饮、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和中 宜大小承气汤。” 清叶天士幼科要略中强调“暑必兼湿”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首立暑湿伤寒专节。 王孟英认为“暑多兼湿” 。,沿革,沿革,何廉臣重印名医验案类编列暑湿为专病 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把暑湿分为十三 症,系统描述暑湿病因、证、脉治。,(三)范围: 西医学中夏季多发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胃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热以及部分流行性乙性脑炎可参照本病辩证论治。,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外因:暑湿病邪 内因:脾胃虚弱,元气不足 盛暑之季,脾胃运化呆滞。 饮食不节,劳伤正气,脾胃更虚。,曹炳章云: “人在此气交之中,受其炎, 元气强者,三焦精气足,或可 抗邪,元气虚者,三焦精气不 足,无隙可避,可见正气亏虚 是本病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 病也。”,(二)病机: 1、初起肺先受病 病在上焦肺卫,气失调畅, 外邪困肌肤,内邪阻肺络。 叶天士:“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 “暑湿皆客邪也,原无质,故初起头 胀胸满,但伤上焦气分耳。”,外:,外:邪困肌表,内:肺络受伤,肺卫,病机,2、传人气分: (邪气留连,病情缠绵,病变部位广泛) 壅滞肺络 邪干肠胃 弥漫三焦 暑湿困阻中焦(多见),3、暑热夹湿内陷心营。(神志) 暑湿化燥损伤肺络。(出血) 邪郁成毒 黄疸 4、后期暑湿耗伤肺阴,或暑湿伤气证。 5、恢复期暑湿余邪蒙绕清窍。,暑湿病理特点,发病急骤,病势缠绵。 既可邪留气分,亦可内陷营血。 既有暑热见证,又有湿邪郁阻的症状。,暑湿病邪,肺卫,暑湿郁遏肌表,暑湿郁蒸上焦,暑湿内蕴,复感外邪,(留恋)气分,邪干胃肠,暑湿困阻中焦,暑湿弥漫三焦,暑湿损伤气阴,暑湿伤气,营分,(余同其他温病),暑热挟湿内陷心营,血分,暑伤肺络,(余同其他温病),邪退正复 痊愈,暑湿余邪 未净,邪盛正衰,死亡,三、诊断: 1、发病季节:夏末秋初。 2、起病急骤,初起暑湿郁阻肺卫为主。 3、临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暑热内 盛证,又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 内阻证。 4、病程中常有黄疸、出血见证。,四、辨治原则: (一)辨析要点: 1、辨部位 2、辨吉凶 肺络损伤咯血或暑湿化毒, 毒犯肝经,出现黄疸、神昏、 多处出血者属于危重证候。,(二)治则治法: 1 治则: 清暑热,化湿浊, 调气机,和脾胃。,2 治法,初起邪在肺卫 清暑化湿,透表祛邪。 病在气分 暑湿干扰胃肠,清解暑热,化气利湿 困阻中焦,辛寒泄热为主,兼化脾湿。 弥漫三焦,清化、宣通三焦暑湿,暑湿损伤气阴,清暑化湿,补益气阴。化燥入血,邪伤肺络,当清暑凉血安络。暑湿内陷心营,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后期,余邪未尽,芳香清化。,注意,暑湿郁阻,蒸迫肝胆而见黄疸,化燥伤 络而见出血,此时除辨证论治外,尚应 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控制病情发展。,伏 暑,一、概述(一)定义 伏暑是夏季受暑湿病邪,发于秋冬季节,初起以暑湿郁蒸气分或热炽营分为主要见证的急性外感热病。,讨论,1 伏暑属于伏气温病。 2 初起证候特征 暑湿内蕴气分:高热、心烦口渴、脘痞 苔腻 暑热内炽营分:高热、烦躁。口干不甚 渴饮,舌绛苔少,3、发病季节:秋冬。 有晚发、伏暑晚发、伏暑秋发、伏 暑伤寒、冬月伏暑之称。 吴鞠通:“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 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 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二)沿革,理论源于内经“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 伏暑作为病因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确立病名,“暑邪久伏 而发者,名曰伏暑。”清代许多温病学家设专章讨论伏暑含义,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使理论和治疗日臻完善。,(三) 范围 西医学中秋冬季重型流感、流行性出血 热、散发性肠炎等疾病与之相似,可按本 病辩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与发病 (主因) 暑湿或暑热病邪 外因 (诱因)秋冬时令之邪诱发 内因 气虚,温病条辨“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其有气虚甚者,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俞根初“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夏季感受暑邪是否发病,决定于正邪两方面,不病:正盛邪轻,邪不敌正则不病。即病:正虚邪重,或正盛邪实,则可感 邪即病,如即发暑温或暑湿为新 感温病,气虚相对较强。不即病:气虚较甚,不足以抗邪外出, 邪得以潜伏于内,不断耗伤正 气, 待秋冬寒凉之气激发后发 病。,讨论1 为什么邪伏? 正气较弱,邪气较微,正弱不能及时驱 邪外出,邪微而不能立即致病,邪正双 方处于相对平衡,邪气才得以伏藏而不 出现症状。,讨论,2 为什么秋冬发病? 至秋冬季节,阳气内藏,腠理致密,所伏之邪无由外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伏邪不断暗耗正气,邪正双方亦失去平衡,一旦秋冬时令之邪激惹体内阳气,阳气抗御之时,所伏之邪乘正气无力制伏之机,亦随之而起,遂发为伏暑。,讨论,3、某些年份多发,某些年份少见,可能岁运与邪盛、邪微之间存在某些关系,或有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二)病理: 初期,暑湿内郁气分,暑热内炽营分,时令之邪诱发,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暑湿病邪伏于“阳明之躯”,亦可随人身之气而变,化燥化火深入营分,中期病理,暑湿内蕴气分 郁阻少阳 困阻脾胃 与 胃肠积滞胶结于肠道,暑湿化燥深入营血 心营热盛下移小肠 热瘀交结内闭包络 瘀热蕴结下焦,后期病理 肾气大伤,下元亏虚,固摄失职,伏暑病理示意:,暑湿病邪,伏于,气分,卫气同病,郁阻少阳,郁阻脾胃,暑湿夹滞阻于肠道,秋冬时邪,暑热病邪,营分,痰热蕴结下焦,热在心营,下移小肠,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热瘀气脱,卫营同病,邪退正复痊愈,肾气亏损固摄失职,后遗症(震颤瘫 痪),死亡,夏日感受,(三)诊断:,1、发病季节秋冬。 2、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病势缠绵, 病情较重,初起见证暑湿内蕴证或暑 热内炽营分证。 3、严重可见阴伤尿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700字(7篇)
- 企业人才储备及发展路径规划工具
- 纪检业务实战培训课件
- 五子棋争霸赛250字12篇
- 2025年日语能力测试N1级词汇语法强化训练试卷
- 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管理合同
- 2025年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评估实务(中级)试卷
- 宁德三年级数学试卷
- 鄱阳二中数学试卷
- 邳州初中考数学试卷
- 质量信得过班组申报材料
-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化验检测及临床意义
-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2
- 酒店客房样板间装修验收记录表
- 2024高钾血症急诊处理专家共识要点
- 2024年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酒店行业前台接待礼仪与形象管理培训
- 体育开学第一课课件
- 失语症筛查评定表
- 浙江云格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万台车载压缩机冰箱及制冰机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高考英语词汇词形转换之动词变名词清单(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