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厥阴病_第1页
太阴病厥阴病_第2页
太阴病厥阴病_第3页
太阴病厥阴病_第4页
太阴病厥阴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阴病、厥阴病病脉证并治,临床基础教研室余洁英,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太阴病、厥阴提纲证 2.掌握太阴病虚寒证、厥阴寒热错杂证、厥阴寒证的辨证。 3.熟悉太阴病、厥阴病的病机特点。,学习内容,太阴病:生理及病理概括 提纲证 太阴本证虚寒证(理中汤)厥阴病:生理及病理概括 提纲证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寒证(当归四逆汤),第一节、 太阴病,一、太阴病概论,1.太阴病概述 2.太阴病的病因、病机 3.太阴病生理、病理、诊断 4.太阴病的治则、方药5.病情转化,一、太阴之生理:(一)太阴之气是脾主运化功能的概括。 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二)足太阴脾经的经络深布于腹内。(三)太阴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脾与胃: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 受纳,以降为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与肾:脾之运化赖肾阳的温煦。,足太阴脾经的循经走行,二、太阴之病理:,(一)太阴病是因脾运失常所引起的病变。(二)病机: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寒湿内停。(三)性质:脾虚寒湿证。(四)病位:在脾。(五)成因 :误治转属、自然传变、邪盛直中。,太阴病发病示意图:,素体阳虚,过食寒凉凉药伤中,三阳病,痊愈,少阴病厥阴病,太 阴 病,寒湿直中,损伤脾阳,损伤脾阳,阳复脾振,病邪内传,阳明病,阳复太过,三、太阴病的诊断:,(一)主要依据:主证、主脉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主脉:缓(虚证)。(二)辅助依据:经络循行因太阴经络深布腹内,故腹满也是经络症状。,四、太阴病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五、代表方;理中汤(四逆辈),六、太阴病治禁:禁吐下、慎用苦寒药。,七、病情转化: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 转化2、若脾阳损及肾阳,则有病转少阴之机3、脾阳恢复有三种情况: 阳复适当,其病向愈; 阳复太过,化燥成实,转属阳明; 阳复太过,邪热与体内停湿相搏而为湿热发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二、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提纲(273/P292),太阴腹满 脾阳不足,寒湿郁滞 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 肠间燥屎阻结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若以有腹满痛,误认为是阳明实证而泻下,必使中气更虚。气虚不运,寒湿更凝,则胃脘部痞结胀满。(伤寒论今释:“非人参不可救也。”),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附桂理中/四逆汤,太阴病本证病机、辨证要点及治则,病,证候,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理中丸(人参汤) 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 理中者,理中焦(159),寒湿得去吐利自止,坐镇中州中气既立,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人参补中益气,干姜温中祛寒,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补虚,升降复序,第二节、厥阴病,“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杂凑成篇”。 陆渊雷,一、厥阴病概述,第一,阴气最少的意思。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就是指太阴和少阴,两阴发展到了尽头就是厥阴。 六经的分类是按照内经中提出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那么具体到三阴,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一)什么是厥阴?,举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厥阴之为病,消渴”。 所以太阴称“三阴”,少阴称“二阴”,而厥阴称“一阴”,这个一、二、三就是量的概念,就是多少的概念,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的“气有多少,异用也。”,第二,阴阳之枢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中讲到:“一阴至绝作朔晦(shu hu)。” 一阴就是厥阴;朔就是新月,农(夏)历每月初一(的月亮)。晦,月尽也,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月亮即将完全隐去,是夜朦胧,难以见物);作,就是发生的意思。,从正弦曲线上考察阴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阳,少阴,太阴,厥阴,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厥阴包含两个脏:肝和心包,经络循行:如图。 脏腑功能: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第四,与少阳互为表里。 厥阴和少阳相表里。 少阳主表里之枢,厥阴主阴阳之枢。 少阳病特征性的症状:“往来寒热”,就是一会儿寒,一会儿热 厥阴病特征性的症状:“厥热胜复”,就是一会儿手足凉,一会又发热。,二、厥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病位:肝、心包 病性:寒热虚实错杂(二)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随证治之,(三)分型及代表方: 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本证 寒证:当归四逆汤 热证:白头翁汤,二、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心,胃,肝,脾,肝气、肝火,消渴 饥,火热,心中痛热气上撞心,下之利不止,蛔虫,吐蛔,提要: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病在肝木乘犯,胃热脾寒,寒热错杂的提纲。 发病如右图:,消渴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虚)气上撞心肝气横逆。心中疼热胃中灼热、泛酸。肝气肝火犯胃,并循经上扰。饥而不欲食脾虚不运。食则吐蛔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因食而上窜扰乱。下之利不止若误用下法,则更损中气,下寒转甚,故下利不止。,厥阴之为病,饥而不欲食,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少阳病与厥阴病比较:厥阴有饥太阴与厥阴比较:一个是食不下,一个是不欲食,太阴病的食不下,是强调客观的食不下,强食之必不舒服,必生胀满。少阳、厥阴之不食,则是强调主观之食欲。太阴俱土性,少阳、厥阴俱木性,故知饮食一事,食不食主要在土(脾胃),欲不欲则主要在木(肝胆)也。,食则吐蛔,吐蛔不是一个常见的证,将这样一个证摆在提纲里,并不是说厥阴病一定会吐蛔,而是借这个吐蛔来反映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特征。 蛔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一种寄生虫,有喜温避寒和喜钻孔洞的特性,当人体在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现内环境失调,尤其是上热下寒的时候,对环境极其敏感的蛔虫就会不安其处而上行,于是就可能钻入胆胆和胃中,但胃为酸性环境,不适合于蛔虫生存,于是便会出现吐蛔现象。,厥阴寒热错杂证如何治疗?,二、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释义,肝气冲逆气上撞心肝火犯胃心中痛热肝火灼津消渴 上热火盛消谷易饥肝胃不和不欲食火失敷布、脾虚肠寒吐蛔、下利下寒,肝失疏泄相火内炽,治则用方: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方解:乌梅得酸则静,酸敛止利,滋补肝阴 黄柏、黄连得苦则下,清上热 桂、附、姜、川椒、细辛得辛则伏,温下寒 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白蜜、米粉扶正祛邪,析疑,“又主久利”启示的意义是什么?1、乌梅丸的临床主治思路(非专治蛔方)2、关键在“久”字,凡病久(尤其久利)一般病机复杂,寒热虚实兼夹,即属此方适应症。3、主要乌梅,量大味酸,酸味入肝,故柯琴主张用此方治厥阴提纲证。,冠心病误治案姜建国 老年妇女,慢冠,活血化瘀为治,常治常犯。后据上半身燥热汗出,膝以下寒凉如冰,治以乌梅丸原方。意外收效,非但上热下寒愈,心绞痛亦明显好转。 辨证思维提示: 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 心包络易属厥阴,乌梅丸为治厥阴主方; 调整整体阴阳,冠心病亦取效,乌梅丸临床应用,呕吐、胃痛、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霉菌牲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泄泻、久疟、五更泻、寄生虫病等。 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胃内酸度,降低肠道上部和胆汁的pH,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不利于肠道上部及胆道内蛔虫的生存,驱使蛔虫退回肠道下部。引流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肯定。对钩虫病、血吸虫病以及胆囊鞭毛虫症也有一定的效果。,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分析:,患伤寒,本是寒性下利追溯病情医复吐下之更伤脾胃,寒格,更逆吐下,且:食入口即吐胃热盛的特点,病证:胃热脾寒(肠),上下不调治宜:温脾阳散寒,清胃中郁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芩、黄连清泻胃中郁热干姜、人参温脾散寒补中,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调和阴阳,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提要】,(二)寒证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素体血虚、阳虚 手足厥寒 血虚寒厥证寒邪直中厥阴 脉细欲绝 (经脉),病机:血虚寒凝,当归芍药通草桂枝细辛大枣甘草久寒(肝胃素寒),补血活血去寒通络补益气血,温阳养血活络,吴茱萸生姜,温脏祛寒,三大功能,加,治寒凝经脉之名方,方解:,【现代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使血流增快,红细胞聚集减少,加速外周血液循环。,【临床应用】,1.血管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雷诺氏病等。2.痛证 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痹等。3.妇科病 痛经、闭经、不孕证、盆腔炎等。4.骨科病 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等。5.皮肤病 荨麻疹、银屑病、冻疮等。,知识拓展当归四逆汤,【知识拓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提高人体深部体温,增加心排出量和末梢血流量。,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如神经痛、少腹痛、寒疝痛、骨质增生性疼痛、胃脘痛等。 妇科:痛经、缩阴证等。 其他:肢端青紫证、冻疮、阳萎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三)热证白头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