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内容:(1)通过了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决定以 为国旗,以 为代国歌,以 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 纪年。(4)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2、历史意义:标志着 .第二课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1、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 3、战斗英雄: 、 4、结果: 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5、意义:(1)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课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年 年)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3、内容:废除 所有制,实行 所有制。4、意义:(1)彻底摧毁 (2)巩固了 , 大大解放了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年 年)1、背景:新中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化和国防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主要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制定: 年9月,由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主要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颁布 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五课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2、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 转变为社会主义 。3、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 ,进入社会主义 阶段。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背景: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表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4、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5、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教训: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1、 :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2、 :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3、 :两弹元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1、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斗争。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3、结束:1976年10月,粉碎 ,结束了“文革”这场内乱。4、“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5、教训和启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2、时间、地点: 年底,北京。3、内容: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4、影响: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 责任制(1)开始: 1978年, 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从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 企业改革。(2)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9课 对外开放1、开始 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扩大开放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3、格局形成了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作用: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党的十二大(1982年),邓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3、党的十三大(1987年),邓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 为中心,坚持 ,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思想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宏伟蓝图中国梦的内涵:实现 、 、 。实现中国梦,必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 。新发展理念指的是: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2、实行: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第十三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 年 月 日香港回归, 年 月 日澳门回归,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2、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四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台湾;2、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4、 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 年,台湾当局调整“ ”,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 ”达成共识(即“ 共识”)。3、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三、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总之,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第15课 钢铁长城一、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 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 、 、 。2.1971年自行研制 ,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3.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二、空军1.人民空军建立之初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三、导弹部队: 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奉行 外交政策。二、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 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内容: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万隆会议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出现转机。2、过程:(1) 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 年2月,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4、中美建交: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 年10月25日,第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中日建交: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18课 第19课一、 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指 、 和 )(1) 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2) 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3)1970年,我国成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观察身体活动方案
- 高等男友考试题及答案
- 品牌市场推广与广告服务协议细节说明
- 稳定供货周期及质量承诺书4篇范文
- 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模板与操作指南
- 法医证考试题及答案
- 员工绩效管理目标设定与跟踪表
- (正式版)DB15∕T 3661-2024 《内蒙古东部区丹参育苗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371-2024 《油莎豆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特点介绍与赏析教案》
- 2025年检查检验项目分级审核制度
- 2025年新版汉字听写大赛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供应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件-第8章+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 2024年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反思
- 四川普通高中会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营造林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上册1单元动物大家族2《鱼类》教案
-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PPT课件(PPT 43页)
- JIS G4305-2021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