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_第1页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_第2页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_第3页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_第4页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摘要 摘要 同治三年 1864 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 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地奏请裁撤湘军 由此 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为何要 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 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 以往的学者只侧重 于经济 军事或政治等某一方面 文章在分析湘军的兴起和特点的基础上 力 图集各家之长 从政治 经济 军事等各方面入手 给此问题一个比较全面的 解答 关键词 关键词 曾国藩 裁撤 湘军 原因 在湘军为清朝剪除内患的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主动奏请裁撤湘 军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 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 我们不 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为何选择裁撤湘军之路呢 笔者以为曾 国藩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 曾国藩之所以裁撤湘军是害怕 功高震主 故以裁撤湘军向朝廷表明 他的忠心 清政府启用曾国藩 并不想他造就一支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国家制兵 八旗与绿营的常规部队 而是想沿用乾嘉时期的办法 建立以靖卫地方为 主的地主武装 团练 故当曾国藩 非别树一帜 改弦更张 断不能办此贼 也 1另立湘军之后 清政府对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即利用 又猜忌 防范和牵 制 并且贯穿于湘军存在的整个过程中 当初曾国藩刚从衡州出师时 咸丰皇 帝就心存戒备 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 心忧之 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 黄州还 赴其水营 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 2 这是明显的提防与猜疑 1854 年 10 月 湘军攻占武昌后 咸丰帝一时兴起 给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 并加恩赏戴花翎 就在咸丰帝授职曾国藩之后 一军机大臣便提醒咸丰说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 犹匹夫耳 匹夫居闾里一呼 蹶起从之者万余人 恐非 国家之福 3 咸丰听后 默然变色者久之 4 于是又改变了他的即兴之作 咸丰帝的这一改变 令曾国藩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立不少战功 却办事多受牵制 极为不顺 特别是在江西筹措湘军粮饷 接连碰壁 令曾国藩心灰意冷 最后 1 曾文正公全集 岳麓书社 1984 年版 第 186 页 2 王闿运 湘军志 岳麓书社 1984 年版 第 23 页 3 薛福成 庸庵全集 庸庵文续编 下卷 第 8 页 4 薛福成 庸庵全集 庸庵文续编 下卷 第 9 页 借父死丁忧回籍去了 曾国藩当时曾说 余前在江西 所以郁郁不得意者 第一不能干预民事 有剥民之权 无泽民之位 满腹诚心无处施展 第二不能 接见官员 凡省中文武官僚晋接有稽 语言有察 第三不能联络绅士 凡绅士 与我营款惬 则或因醋而获咎 坐是数者 方寸郁郁 无以自伸 5特别是在 曾国藩攻陷天京之后 对于这位拥军 30 万 直接统治和节制江 皖 赣 浙 湘 鄂 闽乃至粤 桂 川的重臣 以及控制整个长江水面 拥有半壁江山的 湘军集团 更是严加戒备 清廷的措施有二 一是拔擢湘军其他将领 压抑曾 氏兄弟 以达到牵制曾国藩的目的 在金陵克服之前 清廷提拔其他将领就包 含了牵制曾国藩的意思 而当发生曾国藩与沈葆桢争饷之事时 清廷便有意偏 袒沈 而裁抑曾 从而导致曾 沈不和 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 对曾国荃 清廷也有意贬抑 1863 年 5 月 曾国荃升任浙抚 照例可以单折奏事 但清廷 以国荃在雨花台办理军务 未赴浙就任为借口 加以批驳 令曾氏兄弟惶恐不 安 同时 对曾氏的部下 不但已死去的塔齐布 罗泽南 江忠源 胡林翼 李续宾 李续宜以及仍健在的左宗棠 李鸿章 沈葆桢 杨载福 刘长佑均采 取拉拢与扶植政策 使之与曾国藩离心甚至分庭抗礼 达到控制和利用的目的 金陵克复后 清廷又为千余太平军突围一事 追究曾国荃的责任 还追查天京 黄金之事 意在敲打曾氏兄弟 二是在军事上布置兵力 形成对曾国藩及其湘 军的包围之势 当时金陵克复后 清廷派官文守武昌 据长江上游 富明阿 冯子材分守扬州 镇江 据长江下游 僧格林沁屯兵皖 鄂之交 虎视南京 这 样 只要曾国藩及其湘军有异动 四面围剿便可展开 当湘军攻陷天京 完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之时 清政府对这一支已达 30 万兵力的剽悍之师疑惧日深 对其统帅曾国藩更加戒备 采取各种措施加以 防范 熟悉历史的曾国藩当然知道清廷的用意何在 为了表示他对清廷的忠诚 他采取了裁撤湘军 自剪羽翼的办法 求保晚节 其实 作为一个对清廷忠诚 不贰的理学家 早在几年之间 就开始思考退路了 1858 年 他写信告诫曾 国荃说 阿兄忝窃高位 又窃虚名 时时有颠坠之虞 吾通阅古今人物 似 此名位权势 能保全善终者极少 深恐吾全蹙之时 不克庇荫弟等 吾颠坠之 时 或致连累弟等 惟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 庶几免于大戾 6 天 5 曾文正公全集 家书 一 岳麓书社 1984 年版 第 360 页 6 曾文正公全集 家书 一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第 348 页 京合围之后 曾国藩更敏感地感到清廷戒备的影子 认为 用事太久 兵柄过 重 利权过广 远者震惊 近者疑忌 打算 藏热收声 引谦谢事 拟于近日 毅然行之 7他还说 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 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 弟虽至愚 岂不知远权避谤之道 8 所以 他下定决心 万一金陵克复 拟 即引退 避贤者路 非爱惜微名 而求自全也 9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当 天京克复 曾国藩便开始了裁撤湘军 自剪羽翼的行动 且动作很快 从而赢 得了清廷的赞赏 曾国藩生活的时代 修齐治平 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在此 环境下 曾国藩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教育 有浓厚的 忠君 思想 在京城为官时 他 既与唐镜海太常游 究心儒先语录 后又为六书之学 博 览乾嘉训诂诸书 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 10 理学经世派的 匡时济世 情怀 使他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 他对朝廷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 是出于一 种历史文化的认同 他不像行伍出身的纠纠武夫 毫无信仰可言 他受恩愈重 对朝廷愈加忠诚 总是思图回报 曾国藩在受到清廷的重用之后 就多次表示 一介贫窭 身跻六曹 且兼摄两职 若尚不知足 再生觖望 则为鬼神所不 许 11 受恩深重 官至二品 不为不尊 堂上则诰封三代 儿子则荫任六品 不为不荣 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 更待何时乃可建言 自是以后 余益 当尽忠报国 不得复顾身家之私矣 可以说 尽忠报国 是曾国藩以儒生特 起从戎的书生儒将对清政府的基本态度 清廷对汉人官僚的歧视和猜忌 曾氏 非不深知 但由于强烈的忠君思想作用 他并没有也不愿意接受他的心腹们所 出的取清廷而代之的劝告 为万全计 在剿灭太平军之后 终于决定裁撤湘军 以保持忠臣的晚节 落得个 善终 裁撤湘军是曾国藩的明哲保身之策 二 湘军具有很大独立性 朝廷不易节制 对朝廷造成了很大威胁 曾国 藩创建湘军 一方面下决心 不用营兵 尽募新勇 不杂一兵 不滥收一 弁 扫除陈迹 特开生面 12 完全不用营兵 而按照 技艺娴熟 年轻力 7 曾文正公全集 书札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卷 43 8 曾文正公全集 书札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卷 4 9 曾文正公全集 书札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卷 7 10 欧阳兆熊 金安清 水窗春呓 卷上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第 17 页 11 曾文正公全集 书札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卷 30 12 曾文正公全集 岳麓书社 994 年版 第 346 页 壮 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者为上 其油头滑面 有市井气者 有衙门气者 概不 收用 13 的标准自主在社会上招募兵员 采取层层招募的办法 先设将 由 将招兵 兵随将走 这样 弁兵的进退弃取皆由长官决定 各级军官便成为大 帅的私属 士兵亦成为军官的私兵 军队的实权也就不再为清朝中央政府所有 而逐步落到统兵将帅的手中 于是 兵为将有取代了兵为国有 从而一改清代 世兵制的传统 而开近代募兵制之先河 另一方面实行兵饷自筹 兵饷供应是 兵权的标志 军队由谁发饷 谁就实际掌握了军权 以往清朝的各级武装力量 皆由中央政府供饷 兵权也无疑为国家所有 曾国藩编练湘军 由于清政府国 库空虚 除少数款项由户部指拨和外省协济外 其所有饷需几乎全部自筹 当 军饷由国库供应 将士得到口粮和赏赐后会深感皇恩浩荡 思想如何报效国家 一旦兵饷自筹 军队就成为了统兵将帅的私产 即使由户部指拨和各省协济的 款项 亦由统兵将帅发放 这样 当弁兵的粮饷名为公费实则出自将帅的私恩 时 他们感恩图报的对象 也就只能是湘军的统兵将帅和各级长官而不是国家 了 于是兵权和饷权就合二为一 落到统兵大员手中 曾国藩创建湘军 各级 将官不由朝廷任命 而是各将帅自行选择任命 补授实缺虽必须由朝廷批准 但亦主要决定于大帅的密奏保举 故各级将领名义上是朝廷命官 实际是统兵 将帅的私党 因而在湘军中讲究私谊死党 同乡同学关系 逐渐发展成为以一 个将领为中心的武装集团 由于上述原因 湘军中养成了一种风气 除非招募 选拔过自己的顶头上司 其他人无论官职大小 地位高低 皆拒不从命 所以 不仅湘军以外的人不能对它进行指挥 即使湘军内部亦须节节鈐束 层层下 令 谁都难以指挥下级部队 但凡不是招募和选拔自己的军官担任指挥 打起 仗来就弃之不顾 以致使湘军将领皆不敢带领别人招募的部队打仗 一旦指挥 易人 军队就必须重新改编 另行选募 否则不能作战 这样的军队虽受到忠 君教育 但很大的独立性 朝廷指挥不易这就对统治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引 起了他们的疑虑 三 湘军自身素质的蜕变 是迫使曾国藩果断裁撤湘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湘军兴起后的确给晚清政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为平定太平军力下了汗马功劳 但盛极必衰 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规律 经过十数年的南征北战 至 13 王闿运 湘军志 岳麓书社 1984 年版 第 463 页 1864 年 7 月攻陷金陵后 湘军已由极盛走向衰败 出现了许多弊端 罗尔纲 在 湘军兵志 中将其概括为六点 一为将士厌苦行间 二为沾染官场习气 三为缺额严重 四为骚挠之事时有发生 以致归民有官兵不若长毛之叹 五 为将士以军营为传舍 任意远 投效他处 六为重蹈八旗绿营兵败不相救的覆 辙 在攻克金陵之事 后 湘军更形 强弩之末 失去原有的旺盛战斗力 曾 国藩指挥湘军进犯太平天国时 对天国居民极端残暴 早在他出省顽抗太平军 之前 他要对起事农民必须 草薙而擒洗之 他这样说了 也这样做了 出省 作战后 其凶恶残暴变本加厉 李元度在江西作战时 所部弁勇杀掳焚淫 四 者兼备 曾国藩指示李元度说 各属民未厌乱 从逆如归 希 无惑于妄伤 良民 恐损阴鸷之说 斩刈草菅 大局或有转机 14 在安庆保卫战期间 1861 年夏 曾国荃将菱湖诸垒中出降的太平军七八千人悉数斩杀 事后 曾国 荃自己也吓得神魂不安 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说 既已带兵 自以杀贼为志 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此贼 流毒南纪 虽使周孔生今 断无谋不诛灭之 理 既谋诛灭 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15 到了太平天国晚期 曾国藩对太平 天国居民的凶狠残暴 发展到了灭绝人性的程度 采用了灭绝人寰的抢光杀光 烧光的 三光 政策 以防止太平军卷土重来 自从曾国荃等攻陷太平天国的 安徽省根据地后 湘军的三光政策 把好端端的安徽摧残成 烟火断绝 耕者 无颗粒之收 相率废业 死亡载道 16 攻陷天京后 湘军更是大开杀戒 以 致天京城内血流成河 湘军的蜕变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批评 更令曾国藩感到害怕的是 哥老会势力开始在湘军内部蔓延 湖南会匪 其源盖发于蜀 根株最深 蔓延最广 当事者苟幸目前无事 相与漠然置之 属吏承风 益怀观望 或更粉饰其词以闻 17 可见 湘军内部早有结盟的现 象 而直接促使湘军士兵加入哥老会的原因则在于名利分配 占有的差距太大 我们知道 曾国藩虽主要是以 忠义血性 治湘军 但并不排除以名利相诱导 即 得官的得官 得赏的得赏 18 湘军尽管在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大肆 烧杀抢掠 所得钱财不少 但仍存在着赏罚不一 欠饷过多的问题 那些来自 14 曾文正公全集 书札 卷五 第 41 42 页 15 曾文正公六种 家书 第三册 第 79 80 页 16 曾文正公全集 奏稿 卷 21 第 44 页 17 郭振墉 湘军志评议 岳麓书社 1983 年版 第 223 页 18 曾文正公全集 诗文 岳麓书社 1994 第 453 页 乡间的农民 虽不奢望都能升官 但对于发财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 他们大功 告成之后仍不能得到实惠 故心理很不平衡 加之 有的湘军将领处事不公 亲疏远近之分较为明显 所以就使得部分湘军加入哥老会 结盟 闹饷 抗官 乃至起义的事件也就时有发生 面对发财的将士思归 没有受利的士兵加入哥 老会的趋势大增 曾国藩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裁撤湘军 他在给朋友的书 信中说 最要者兵勇十万 欠饷已逾五百余万两 若不急筹遣撤 将来愈欠 愈多 资遣愈难 后患无穷 19 他认为 只有这样 才能保全湘军的大节 才能保全他本人及所有 功臣 们的富贵平安 如使湘军成为叛军 那么他的 千秋名节 一生抱负 将付之东流 总之 出于种种原因 曾国藩在攻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