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_第1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_第2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_第3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_第4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欢迎来到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为大家带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大学生社会支持 人际 信任与 学 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 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班 级 心理 0802 班 学 生 林乐超 学 号 指导教师 二 一 二年六月八日 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专 业 学生 论文题目 大学生社会支持 人际信任 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 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 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 在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方面 目 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唐民等人的研究表明 男生的孤独感 水平高于女生 李传银采用 UCLA 量表的调查结果相反 发现 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 国外 Borys 和 Perlman 的研究得到男 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样的结果 在城乡 差异方面 蒋艳菊等人的研究表明 生源地对于大学生孤独感 体验的影响在总分上并不显著 但是在人际孤独这一因素上非 常显著 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重的人际孤独感 在专业 差异方面 邓丽芳 王瑞和郑日昌的研究发现理工类大学生体 验到更多的爱情孤独及社交孤独 在孤独感与网络的关系方面 刘加艳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卷入度越高 孤独感越强 但是 Shaw 等人认为网络使用能够降低孤独感 孤独者可以利用网络 来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张晓琴等人对 84 名经常使用网络的大 学生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证实了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的直接作 用 在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方面 邹赐岚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 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目前 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 定性研究不 够深入 二是 对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的研究结果 尚存有分歧 三是 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对生物 文化因素缺 乏分析和研究 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将担负国家建设和民 族复兴的重任 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心 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 注 而在大学时期个体心理和人格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克服 孤独感并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最 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心理要素是孤独感 孤独感是从人际交往 中产生的 而人际信任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孤 独感的产生也是缺少社会支持的结果 因此人际信任和领悟社 会支持与孤独感三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但将这三者联系起 来进行的研究较少 本次将对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以便发现人际信任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影响程度和预测作 用 为构筑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的 与健康生活方式相 结合的理论和运作体系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 有利于帮助大学 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 济南大学 二 研究内容与目标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一方面拟揭示大学生社会支持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 另一方面拟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 持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 2 研究假设 1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 负相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2 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 显著负相关 3 人际信任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 在显著正相关 4 领悟社会支持在人际信任与孤独 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 三 研究方法与手段 对济南大学大学生采用随机挑选被试 个别施测的方法 分别让被试依次填写人际信任量表 ITS 领 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 EVSLS 对回收的 问卷统一编号 以备以后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问卷利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t 检验 非参数 检验 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数据 四 参考文献 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 2005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3 3 304 306 黄才炎 严标宾 2006 大学生手机 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 3 255 257 蒋艳菊 李艺敏 李新旺 2005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28 3 690 693 寇宇 2007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河 西学院学报 23 6 98 101 刘加艳 2004 大学生孤独感 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 3 286 287 庞彤彤 宋凤宁 2006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 社会 心理科学 21 1 63 66 全宏艳 叶茂林 何资桥 周恒彩 龙芬 2007 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 6 598 600 尚丽娟 2003 大学生内外控倾向 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18 4 19 21 田可 新 唐茂芹 吴昊 李雪静 王秀梅 2005 大学生人际信任 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4 7 657 659 徐含笑 2007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 持对人际交往中孤独感的影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6 10 62 64 杨中芳 彭泗清 1999 中国人人 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社会学研究 2 2 济南大学 1 21 于绪丽 2008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 与自尊 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0 143 144 王艳芝 2007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 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8 3 235 237 唐民 2007 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中国 健康心理学杂志 3 229 230 韦耀阳 2005 高中生人际 信任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菏泽学院学报 27 2 79 82 邹赐岚 2005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郑信军 1997 青少年 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63 66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 5 614 620 Baron RM David DA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6 1173 1183 Kessler RC Price RH Wootman CB 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ial suppor and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ogy 1985 36 531 572 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1 26 443 452 五 指导教师评语 3 济南大学 六 审核意见 4 济南大学 篇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红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开 题报告 别栏应填 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 艺 术设计 程序软件开发等 篇三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 一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 教育爱 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 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 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 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 女性教师 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 学前幼儿的身心特 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 需要 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 理解 教育幼儿 教育爱要源于母爱 但又区别于母爱 它需要教师 理智地去爱 而非溺爱 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 恒常地 爱 二 研究的意义 1 教育爱对教育 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 教育爱 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 教 育爱 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 它不是狭隘的情感 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 它超越了亲情 友情 甚至是爱 情 它是一种自觉的 真诚的 无私的 而且是普遍持久的 它是理智的 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 教育爱 正是这些品质的 综合体 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 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 尤其是现代教育 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 的背景下 教育爱 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 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 也就不会去爱儿童 教师和儿 童也就不能融合 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 所以说 教 育爱 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生 将来要面 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 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 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 队伍建设就会失 去活力 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 这关乎儿童的未来 甚至 是国家的将来 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 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 常重要的 2 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 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 体罚 幼儿 精神责罚 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 曾报道过一些案例 浮现出教育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 如 幼儿不听话 老师剪断指 一 6 岁幼儿 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 老师体罚出新招 竟 逼学生吞苍蝇 如此体罚学生 正表明她 他 们缺乏 教育 爱 观念 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 教育爱 的理解 而 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 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 爱 正 所谓的 爱之深才恨之切 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 皇的借口 真是自欺欺人啊 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 面临毕业 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 能否做一 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 就要首先看他 她 具不具备当一名教 师的基本素养 爱 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 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 对改进学 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 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 教师 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 教育幼儿的重任 对他 她 们进行角色塑造 确立教师职业 情感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 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 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 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 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 大学教 师用自己的 教育爱 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 生 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 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 的培养 4 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 是相比国外 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 教育爱 虽然有过提及 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 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 之上 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 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 教 育爱 问题 也作过一些研究 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 论上 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 业班学生的 教育爱 观念的研究 采用多种方式 访谈 问 卷调查 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 方面的不足 5 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 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 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 包括学前教育本 科生 五年一贯制毕业生 高职毕业的谈话 和发问卷请她们 填写 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 教育爱 的重要性的途径 也 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 以新 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 他指出 最要紧的是要建立 学生 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 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 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 而且在教育实践中 以身作则 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 阿图尔 布律迈尔指出 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正是这种 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 促使他在逆境中奋 起 百折不挠 克服重重困难 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 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 却没有对教育 爱进行系统的研究 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 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 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 而是教育所必需的 其次 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他指出 凡不能为爱他人而 活着的人 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再次 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 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 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最后 他已触及到了教 育爱的本质问题 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 也意识 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 即有可能会出现 好 心办坏事 或称 毒害性教育 的现象 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 具备 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 的同时 也强调教育 者必须 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 的研究 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 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 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 最终揭示了教 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 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 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 深 入地研究 首先 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 将其视为教育的 根 他认为 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其次 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 实现 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 最后 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 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 积极方面 并不意图 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 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 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 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 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 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 题 首先 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 人们认为 教育爱太明显了 以至于无需研究 2 人们认为 教育爱太复杂了 以至于无法研究 3 这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20 世纪初期 儿童教师渴望被人 视为专家 虽然照顾与爱 caring and love 非常好 但它们并 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impressive 因此 爱 的研究被忽视了 其次 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 她以 爱的三角理论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 即亲密 承诺与热 情 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 此时的爱便是一种 完美之 爱 consummate love Sternberg Goldstein 通过具体的实 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 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 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 她的研究 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 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 匮乏的 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 中的重要性 也提出教育要 因材施教 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 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 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 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她指出 热爱教育工作 必须 热爱学生 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也是我们当教师的 神圣职责 我们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 力量 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未 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 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 究 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她提出的 母爱教育 是非 常有价值的 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 教育爱正开始越 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 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 但是 迄今为止 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 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 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 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 土 在家庭和学校里 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 有了爱 环境再困苦 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 失去爱 即使是富裕的 境遇 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 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 量 其次 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 自己 他提出 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 是教师最 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 看出每一个孩 子的特质 予以启发 教导和训练 再次 他认为教育 爱是无条件的 他说 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 它的 特质是给予 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 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 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 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 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助 于我们全面 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 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 查阅 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 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 步深入和发展的 其次 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 实践的过程 再次 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 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 最后 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 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 而国外 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 来 了解 她 他 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 问卷调查法 自己设 计问卷 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 从而得出他 她 们的教育爱观念 3 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四 进度安排 1 2015 年 6 月 27 2015 年 9 月 毕业论文选题 2 2015 年 9 月 2015 年 12 月 20 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 告 3 2015 年 12 月底 2015 年 3 月底前 完成毕业论文 的撰写 五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 教育爱 的缺失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 如何培 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 尤其是 教育爱 六 参考文献 1 古罗马 昆体良著 任钟印选译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 阿布律迈尔主编 尹德新组译 杜文棠审校 裴斯泰 洛齐选集 第一卷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2 页 第 67 页 3 德 乔治 凯兴斯坦纳著 郑惠卿译 凯兴斯坦纳教 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135 页 4 Eduard Spranger 著 查岱山 余文堂译 孙志文主编 人的条件 台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72 年版 第 11 页 5 台 王文俊 人文主义与教育 台 五南图书出版 公司民国 72 年版 第 335 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二 1 文献综述 1 1国外研究进展 1 1 1关于品牌 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析品牌的发展 在19 世纪的早起美国 产生了品牌的萌芽 一些药品生产商从那时就开始对于自己的 产品命名 并且以此作为产品的标识来提高声誉 而在欧洲 也产生了有如 西门子 等一些经久不衰的国际大品牌 20 世 纪是品牌的大发展时期 然而人们对于品牌的关注也并不是始 终如一 在 20 世纪初期 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 同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 消费者青睐那些代表着高质量 优良 服务的品牌 另一方面 商家对于品牌越来越重视 品牌的推 广手段越来越广 越来越专业化 广告的一度繁荣很好的反映 了当时人们对于品牌的认识 然而 两次世界大战是的品牌理 论的陷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高效率 低成本的产品当时 商业的主流倾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恢复和继续发展 物质 产品的日渐丰富 人们对于消费产品的要求不再简单的局限于 价格和质量 对于精神层次的要求也逐渐的体现出来 美国人 大卫 奥格威首次提出了高于传统品牌的概念 他认为品牌是一 个综合的概念 是一个复杂的表达着企业内涵的象征 从此人 们对于品牌的概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世界各国的学者也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品牌的研究领域中 并且在很多方面取得 了重要成果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1 1 2品牌的定义 著名学者麦克唐纳对于品牌的定义是 一个成功的品牌能 帮助顾客识别产品 服务 人员或地方 把品牌加载产品 服 务 人员或地方身上 能使购买者或使用者最好地满足他们需 要的相关的独特的增加价值 而且 品牌的成功源于其在竞争 环境下 能持续地保持这些增加的价值 大卫 奥格威对于品牌 的界定打破这种传统认识 这也可称为现代品牌理念的启蒙思 想 现代相关理论学者逐步形成了对于品牌内涵的基本共识 品牌是质量的表达 并且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现代品牌 理论中主要包含了六个内涵 主要是指特征 利益 文化 个 性 价值以及消费者选择 1 1 3理论发展 学术界对于品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涉及到各个领域 营销 学 市场学 心理学以及价值工程学的发展也给品牌理论的成 长注入了活力 品牌价值的确定 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等等都 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关注研究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布朗在1995 年提出 在信息社会里 由于信息的传递途径 和成本非常低 所以在品牌的建设和传递过程中 起到核心作 用的是信息的质量而不是以往所强调的数量问题 鲁宾斯基对 于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的传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 强调了 企业内部对于品牌价值的理解 着重于从员工入手 遵循着人本位的核心思想进行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价值传递过程 美国学者切纳特十分关注新技术革命对于企业品牌理念和建 设的影响 强调了 品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品牌 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麦克唐纳对于不同行业的 品牌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区分了产品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品牌 建立 传递和管理的不同途径和主要问题 美国学者大卫 爱格 曾一度是这一领域的领头人 在他的著作中 对于品牌的内涵 建设和传递过程都做了系统的阐述 其中关于品牌维度构成的 透彻分析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 品牌理论的发展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品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 心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品牌理论的进步不仅仅 来源于学术界的系统研究 也来自于企业的自身经验的总结和 知识的创新 几乎绝大部分国际大企业都十分注重品牌的建设 和管理 其中 可口可乐 公司对于品牌的认识和成功经验值 得所有企业借鉴 可口可乐 雄踞福布斯世界品牌价值榜三甲 之列 并连续多年获得品牌价值估算桂冠 其公司的成功经验 也在实践中检验了相关理论并极大的推动了品牌建设和管理理 论的发展 1 2国内研究进展 1 2 1核心理论 品牌理论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 随着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市场对于品牌的需求 凸现出来 消费者选择品牌 企业需要品牌 日益激烈的国内 甚至国际化竞争需要品牌 学者黄富昌认为 品牌是一个系 统 包括了产品和服务功能要素 是企业 产品和消费者三者 的结合 艾丰则明确指出了品牌所应该具有的五个特征 其 中包括无形与有形的统一 简单与复杂的统一 结实和脆弱的 统一 以及实体与精神的统一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郑昭认为 品牌可以被分层次来认识 分为标识层 信息层 概念层和文 化层 近些年 我的品牌快速发展 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张 学引认为 我国目前的品牌还普遍存在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缺 乏规模 缺乏国际影响力 康晓光认为 由于我国 代工 贴牌 产业的普遍存在 导致产业弱化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也就使得品牌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了 而且 在实践过程中 我国的品牌建设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建 设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李正良认为 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 中 普遍存在 轻视自身能力 品牌理念谬误 偏重产品生产 以及夸大品牌作用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品牌的推广和发展 中小型企业我国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品牌对于 提高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何 忠保强调了 企业需要建立正确的品牌观念 走出去 引进来 吸收先进经验 才能保障品牌建设的顺利实施 徐丽瑛认为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2 2 品牌建设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众多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千 载难寻的好机会 而品牌就像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规 模小 家族化经营 资本流通速度慢以及管理经验和手段严重 滞后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品牌建设以及长远发展 许多学者也 在致力于研究相关的内容 希望能为广大西部中小企业提供智 力支持 谢付亮提出的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 品牌就是一种 投资 品牌建设的环节必须是可控的 做品牌不意味着大投资 事 市 势 结合 策划人本身的素质 这就为企业品牌建 设拓宽了思路 为实践环节打好了预防针 2 课题背景及开展研究的意义 2 1课题背景 品牌战略对于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面对着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对 于企业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能否把握机会 在商战中屹 立不倒 品牌的对于企业的意义尤为重要 相对而言 在国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得西部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 机 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越来越多的融资机会并不能完全开发西 部企业的能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 企业就更需要有长远的品牌战略 日积月累才能最终成就一个 真正的品牌 XXXX 公司正式在这种环境下日益成长一个西部民 营企业 其主要产品是 XX 公司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 为先进的制造技术 并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西部 地区的同类企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 日益加剧的竞争 包括资金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 甚至一些小规模的国际企业都 加入了市场竞争环境来 传统的依靠低成本和便捷的售后服务 的竞争优势 在人力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对手规模化经营的策略 下荡然无存 企业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所处的形式后 不断的进 行改革 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意识越来越浓 只有一个深入人 心的品牌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 XX公司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当地多家企业 包 括部分 国改民 的大型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如何探索 出一条适合当地企业的品牌化之路 是这些企业迫切需要解决 的任务 2 2课题意义 在具体分析了XXXX 公司所处的案例环境之后 本文旨在能够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并在此建议的基础上希望 能够总结出模式化的初步策略 如此一来 a 能够使 XXXX 公司的状况有所改善 为得企业将来的进一 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甚至是注入强大的前进动力 b 能够与周边企业进行对比 在可行性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模 式化成果 为其他企业提供咨询帮助 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c 从实践中检验品牌理论的效果 通过对于企业的改造和所 取得成果进行比较 总结失败环节的经验教训 对于理论实践 化具有现实的指导的作用 d 在实践过程中更为真切的了解到此类西部企业的现状和其 行业所处的环境 发现一些非理论化的成果 找出具体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为理论模板 对于相关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e 对于整个地区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合本地区的 情况 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起到一 定的推动作用 f 培养了自身实践调查 分析 计划和沟通的能力 对以后 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历 3 主要研究方法 内容和预期目的 3 1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 观察法 访谈法 实地调查法 3 2主要内容 本文以XXXX 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深入访谈 实地调查的 方式收集企业品牌的现状 企业所在行业的品牌现状结合目前 中国整体的企业品牌状况 分析研究企业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及 企业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 从品牌化决策 品牌使用者决策 名称决策 品牌战略决策 品牌定位决策等方面入手对企业品 牌建设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3 3预期目的 a 收集 整理并理解品牌建设相关知识 b 科学的收集 整理并加工 分析案例企业的相关数据 c 对企业提出可行性建议 d 如条件允许 实践部分可行性建议 e 在可行性建议基础上形成模式化成果 如分析流程 数 据采集标准等等 f 总结实践环节中的失败经验 形成备忘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三 本毕业论文 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 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 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 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 质量关系非常重要 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 则说明工作团队 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 因此 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 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 三点 首先 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 例如 Burrisetal 2015 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 激发其表现 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 其次 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 值得考量 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 为 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 予肯定 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 最后 组织开展面 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 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 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 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 度 第二 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 建立员工对团队的 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 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 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 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 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 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 重要的 Hogg 2001 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 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 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 了锅定作用 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 管理者也不要忘 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 这时 开展团队集体活动 设置 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 Mael Ashforth 1992 第三 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 现实组 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 安全感 Kahn 1990 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 只有当个体感知 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 才可能经历少的 自我审查过程 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 为了激发团队内的 抑制性进谏行为 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 与众不同 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 其理 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 工作流程或者是 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 虽然私底下他 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 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 在领导者面前 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 Milliken et al 2015 员工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不能驱动他们形成进谏的意愿和 行为 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 讨 计划行为理论 Ajzen 1991 自从提出以来 对于个体 计 利 行为发生的机理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作为一 个理性人 个体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 不仅取决于个体对于这 种行为的态度 同时 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也会 同时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和最终行为表现 具体到抑制性进谏 行为本身 虽然员工清楚的知道进谏是一种对于组织可能有利 的积极行为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很可能帮助组织改 正问题 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出 但是抑制性进谏是否能够最终 发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 还取决于员工感知到的主观 规范 动机线索 是否要求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 同时他们是 否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进谏结果和进谏对自己的影响 风险 线索 因此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认为员工 的团队认同 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线索 将和 LMX 作为风险 线索的表征 一道影响员工的抑制性进谏意愿和进谏行为 研 究结论验证了整合 动机线索 和 风险线索 之后研究模型 的解释力 同时也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打下 了 好的基础 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对于抑制性进谏前因机 制的探索中 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以往仅从 风险 或仅从 动机 角度关注的局限性 通过整合考虑计划行为理论框架 中所提到的三方面因素 态度 主观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 来系统挖掘能够促使员工进谏的前因变量和促进因素 其次 本研究也为曰后对其它 亲社会 的员工角色外行为 的探索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框架 抑制性进谏行为 作 为一种典型的员工角色外行为 VanDyne et al 1995 具有 亲社会 即对组织有利 而 不亲自我 即对员工个人的 积极效用并不明显 的特点 这样的特点使得员工的 亲社会 动机 在驱动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变得至关重要 正如前文所述 员工的亲社会动机能够改变员工在投入这些行为之前的利益关 注点 改变他们以往的更为关注个人利益而并不关注团队利益 的格局 也只有当他们真正将组织的目标或者追求放在心上 组织才能期冀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对组织有利 但是组织却很难 给出相应回报的角色外行为 Ellemers et al 2015 本研究验 证了员工的亲社会动机 团队认同 对于抑制性进谏行为的影 响 虽然研究结论并没有验证团队认同对进谏行为的直接影响 但是仍然支持了团队认同在 LMX 和抑制性进谏行为中所扮演的 调节作用 团队认同水平的高低 改变了员工对于抑制性进谏 的义务感 当员工认为自己对进谏行为付有越多的责任 他们 越有可能因为风险水平的降低而进谏 如果员工从根本上就认 为进谏是和自己无关 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行为 那么即使他们 和领导者的关系再好 这种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也很难对他们的 抑制性进谏行为产生预测力 这种结果表明了团队认同这种动 机因素对于抑制性进谏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提示曰后研究 在 对员工亲社会的角色外行为进行关注时 需要对员工是否具有 亲社会的工作动机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 更加具有生态效度的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对抑制 性进谏的共同作用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研究中局限于风险 线索的分析框架 过往进谏研究 较多的从风险线索出发 分 析直接上级对于降低个体感知到的社会风险 并且发现其对进 谏行为产生的促进作用 例如 Detert Burr is 2015 Liu et al 2015 然而 考虑到抑制性进谏的结果不确定性 单单从 风险线索出发 研究的解释力不 够充分 对抑制性进谏来说 尤为如此 这是因为抑制性进谏对个体的结果难以事先判断和 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 只有当个体的 内在动机认为有实现团 队目标的责任时 个体感知到的低水平风险才能显著的促进进 谏行为 但是当个体的动机不足时 他不会花费时间投入到对 自己毫无好处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上 所以 本研究中 基于计 划行为理论的框架 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这两个并行通道 分析两者对抑制性进谏的共同作用 研究结果不仅说明整合风 险线索和动机线索对于抑制性进谏发生机制超越风险线索的解 释力 更说明了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讨论的合理性 最后 在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的基础上 引入了自我审 作为进谏与否的决策过程解释机制 本研究整合风险线索和动 机线索的两个并行通道 探索 LMX 和团队认同两种因素对抑制 性进谏作用的心理过程机制 由于与抑制性进谏相伴产生的是 巨大的社会风险 同时进谏之后的收益结果难以预知和存在较 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提出 自我保护 导向的自我审查可 能会是解释员工为什么不敢进谏的内在心理机制 我们的研究 支持了这种设想 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抑制性进谏行为难以发生 的过程机理 自我审查作为更为近端的影响抑制性进谏行为的 心理因素 将其纳入到抑制性进谏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 研究中应该更多的开展相关探讨 篇四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1 篇 计算机科学技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论文 设计 选题来源 1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 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 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 崭新的时代 尤其是 20 世纪后 10 年 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 展为契机 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 息为中心 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 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 始依赖网络 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 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 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 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 林业 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 快捷 准确 合理 系统 的采集 处理 分析 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 实的问题 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 信息好比货物 我们需 要将这些货物 信息 进行合理的处理 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 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 信息 交流的公路和 处理厂 我做这个题目 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 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 其一 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 企业 具有集团化的特点 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 其二 它 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 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 然而 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 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 化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讲 信息的种类多 各种信息的采集传 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 的地域布局 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更新观念 大步向前 我相信 在导 师的精心指导下 经过我的努力 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 宽阔的高速公路 1 论文 设计 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 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 基本需求 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 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 法 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 论文 设计 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 论文的撰写 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 软件整 合合理化 网络性能最优化 资金应用最低化 工程周期最短 化的目标 3 论文 设计 研究的内容 三 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 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四 论文 设计 包含的部分 1 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 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 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 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 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 企业网络窗口 企业外信息交流 设计 7 企业网络中心 服务平台的设计 8 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 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 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五 论文 设计 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详尽 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 也不是十分可行的 那么我 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 第一步 通 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 第二步 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 局网络模拟环境 第三步 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 测试 六 论文 设计 实施安排表 1 论文 设计 阶段第一周次 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 阅读 参考文献资料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准备试验用网络硬 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 论文 设计 阶段第二周次 开始第一轮实验 进行小型 网络构建试验 模拟网络服务中心 模拟区域板块 模拟远程 及移动网络 3 论文 设计 阶段第三周次 进行接口模拟试验 测试软 件应用平台 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 论文 设计 阶段第四周次 完成第一轮实验 提交中期 成果 实验报告 1 5 论文 设计 阶段第五周次 进行第二轮实验 模拟环境 干扰仿真 实验 提交实验报告 2 6 论文 设计 阶段第六周次 完成结题报告 形成论文 七 论文 设计 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 模拟干扰环境 软件平台 吴企渊 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 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丹青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 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 软件的说明书 1 论文 设计 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 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 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 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 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 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 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 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于是进行 企业网络设 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 具有现实意义 第2 篇 设计策划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研究的是如何 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 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 在设 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 我 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 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 需要的步伐 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 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 方面 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 以期为设计 类学生深入理解 设计 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 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大至国家事务 小至个人 日常生活 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 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 项目 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 实施了相应的计划 活动 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 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 我们可以发现 计划同样有极大 的发展空间 如何设计 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 这都需要科学 的调查研究 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 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 需 要合理的组织安排 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 风格的赋予 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 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 而如何 正确进行设计计划 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在学科间的交 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 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 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 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 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尤 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 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 出现了一些 有效的方法 如技术预测法 科学类比法 系统分析设计法 创造性设计法 逻辑设计法 信号分析法 相似设计法 模拟 设计法 有限元法 优化设计法 可靠性设计法 动态分析设 计法 模糊设计法等 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 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 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