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_第1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_第2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_第3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_第4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1 页 共 12 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资料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一 宇宙的知识 1 宇宙的特征 最基本天体最基本天体 恒星和星云 天体系统如下图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2 2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海王星天王星 远日行星 土星木星 巨行星 火星地球 金星 水星 类地行星 八大行星 HG FE DCBA 有许多相同之处 星 行星 水星 金星和火结构特征 与其他类地 同一平面上共面性 轨道面几乎在 道近似正圆近圆性 绕日公转的轨 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 绕日公转方向 运动特征 普通性 2 2 地球特殊性地球特殊性 存在生命存在生命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液态水的存在 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 适宜的温度条件 自身条件 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补充 补充 我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成因 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天气晴朗 大气 能见度好 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我国年太阳辐射最贫乏地区为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成因 地形闭塞 气 体不易扩散 多云雾 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2 2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 外部太阳大气结构外部太阳大气结构 由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 色球 日冕三层 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 耀斑 太阳风三种 黑子的爆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爆发 作为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的爆发影响地球气候中的降水 与纬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耀斑爆发扰动 地球上空的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和地球的磁场 使小磁针不能指示正确方向 高能带 电粒子流 太阳风 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 产生极光 三 地球的运动三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北天极上 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角速度平均 1 日各地相等 每小时 15 两极 为 0 线速度平均 30 千 米 小时 近日点 1 月初 快 远日点 7 月初 快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1670KM 小时 两极为 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 23 26 2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2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更替 2 地方时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3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 昼长夜短 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 赤道全年 冬半年 昼短夜长 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2 页 共 12 页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 由 23 26 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 23 26 S 向南北降低 23 26 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 26 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4 4 光照图的判读 光照图的判读 1 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俯视图 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 从 南极看为顺时针 2 判断节气 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 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 是赤道 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太阳直射 点为北纬 23 26 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 26 3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 12 点 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 分的中间经线为 12 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 18 点 依据每隔 15 时间相差 1 小时 每 1 相差 4 分钟 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同侧相减 异侧相 加 再转换成时间 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 计算出地方时 5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 同一半球 取两地纬度之差 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 取两地纬度之和 再用 90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5 5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 北极圈内为昼 可判断这一天为 6 月 22 日前后 北半球为夏至日 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 北极圈内为夜 可判断这一天为 12 月 22 日前后 北半球为冬至日 北半球为冬季 南半球为夏季 6 6 区时 区时 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 四 地球的结构四 地球的结构 1 1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划分 划分 莫霍面 地壳和地幔分界面平均深度 17 千米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 地幔和地核分界面 平均深度 2900 千米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消失 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物质组成物质组成 岩石岩石 按成因为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三种 岩浆岩 岩浆冷凝形成 如花岗岩 玄武岩 安山岩 流纹岩 沉积岩 风化物经外力 流水或风力 堆积 最后固结成岩形成 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和常含有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和常含有 化石化石 如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 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页岩变成板岩 砂 岩变成石英岩 花岗岩变成片麻岩 2 2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 三大类 岩石转换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1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板块运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 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划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 裂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 名称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 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 块 南极洲板块 特别注意亚 洲的西亚和南亚属于印度洋板 块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3 页 共 12 页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地震等 消亡边界 常形成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 形成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当大陆与大陆板 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 常形成海岭 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和红海 3 3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1 褶皱褶皱 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 背斜 未受外力侵蚀地貌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形成山地 判 断方法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向斜 未受外力 侵蚀地貌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形成谷地或盆地 判断方法 中心部分岩层年龄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如右图 受到外力侵蚀地貌 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 常被侵 蚀成谷地 受到外力侵蚀地貌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如右图 2 2 断层断层 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 地垒 岩层发生断裂后 两侧突起的部分 常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 泰山 庐山 地堑 岩层发生断裂后 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常形成盆地或谷 地 如吐鲁番盆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等 如下图 3 3 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的应用 如下图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太阳能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戈壁等 风力堆积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的形成 沙丘 沙垄等 流水侵蚀 流水冲蚀 流水冲蚀 瀑布 峡谷 多为 V 型谷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等 主要分布在湿润 和半湿润地区 流水溶蚀 流水溶蚀 漏斗 地下暗河 溶洞 石林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等 主要分布在 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岩 分布地区 如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流水堆积 流水堆积 山前冲积扇 绿洲地区 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 角峰 U 型谷 冰蚀平原 冰蚀洼地 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 中 欧 东欧平原 千湖之国芬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二 大气环境二 大气环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 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吸收 选择性散射散射和反射反射 2 2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 属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属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称大气辐射 另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 大气逆辐 射 使大气增温 属长波辐射 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 玻璃温室育苗等 2 秋冬季节 北方农民 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 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1 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 2 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 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空气的水平运 动 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4 页 共 12 页 1 1 温压关系 温压关系 如上图中甲 乙 丙三地所示 2 2 风压关系 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 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 处风向所示 3 3 判读和应用判读和应用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 导致在垂直方 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 PA PC PB PD 因地面冷热不均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同一水平面上 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 下凹者气压低 即 PC PD PB PA 同一垂直方向上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 高空则为低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风 1 1 形成的直接原因 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 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带 风带与气候 气压带 风带与气候 1 1 成因 成因 高低纬度间因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 产生热量差异 2 2 分布分布 3 3 季节移动季节移动 规律 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气候 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 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 动 寒冷干燥炎热多雨炎热干燥炎热湿润 特点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亚洲东部和俄罗斯太 平洋沿岸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常见的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 1 1 冷锋与天气冷锋与天气 过镜后过镜时过镜前 冷气团控制冷锋控制暖气团控制 气温温度降低 气压升高 天 气转晴 多阴雨 大 风 降温 雨雪等天气 雨区在锋后 气温较高 气 压较低 天气 晴朗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5 页 共 12 页 2 2 暖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 低压 气旋 低压 气旋 高气压 反气旋 与天气 高气压 反气旋 与天气 1 1 概念 概念 气旋与反气旋是指大气的运动状况 而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 低压与 气旋对应 高压与反气旋对应 2 2 低压与高压 气旋与反气旋比较低压与高压 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低压 气旋 高压 反气旋 气压分布气压中心值低 四周高气压中心值高 四周低 气流 形成 北 半球 北 半 球 逆时针向 中心辐合 东部 偏北 风西部 偏 北风 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 东部 偏北 风 西部 偏南 风 水 平 气 流 与 风 向 气 流 状 况 及 风 向 南 半 球 顺时针向 中心辐合 东部 偏北 风西部 偏 南风 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 东部 偏南 风 西部 偏北 风 垂 直 气 流 与 气流 形成 天 气 天气多云雨天气多晴朗 干燥天气 过镜前后 气压变化 曲线 我国天气 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 的台风天气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 秋季 我国北方秋高气 爽的天气 三 水循环和洋流三 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水循环 2 2 类型与环节类型与环节 1 1 类型 类型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 可分为乙海陆间循环 包括 A C B D 和 E 环节 甲陆 上内循环和丙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2 2 环节 环节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地表径流 E 地下径流 F 下渗 G 蒸腾 洋流洋流 洋流类型洋流类型 1 1 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 特殊海域 特殊海域 北印度洋洋 流因受季风影响 冬季逆 时针 受东北季风影响 夏季顺时针 受西南季风 影响 说明 说明 图中实箭头代表暖流 虚箭头代表寒流 图中字母代表洋流名称 过镜后过镜时过镜前 暖气团控制暖锋控制冷气团控制 气温升高 气 压降低天气转 晴 多连续性降水 或雾 雨区在 锋前 气温较低 气压 较高 天气晴朗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6 页 共 12 页 太平洋海域 太平洋海域 D 日本暖流 E 北太平洋暖流 F 加利福尼亚寒流 G 东澳大利亚暖流 H 秘鲁寒 流 I 千岛寒流 大西洋海域 大西洋海域 J 墨西哥湾暖流 K 北大西洋暖流 L 拉布拉多寒流 M 加那利寒流 N 巴西暖流 P 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海域 印度洋海域 Q 厄加靳斯暖流 R 西澳大利亚寒流 3 3 按性质分 按性质分 暖流 寒流如下图 北半球为例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 水温逐渐降低的洋流 如图中 A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 水温逐渐升 高的洋流 如图中 B 等温线凸向即是洋流流向 南北半球寒 暖流流向相反 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 1 对沿岸气候影响 对沿岸气候影响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 用 2 2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 纽 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 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上升形成 3 3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着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 速度快 寒暖流 交汇形成海雾 对海上航行不利 洋流携带冰山对海上航行有较大 威胁 4 4 对海洋污染物影响 对海洋污染物影响 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生 三 地球表层差异性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三 地球表层差异性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 3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1 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以热量热量为基础 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 随纬度随纬度 南北方向 变化 南北方向 变化 如右图 2 2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 因 同一纬度地带内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以 水分水分为基础 沿海沿海 内陆内陆 沿海沿海 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大致沿经度方向 东西方向 变化 二 主要陆地自然带二 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 4 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特点影响分布的原因 平原 沿海 沿湖 沿河的 平原地区城市密集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 道路等基础 设施建设 节省投资 周围土地平 坦利于农耕 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山区沿谷地或低地分布海拔低 利于农耕 地形平坦 高原 热带的高原 城市分 布较多 地势低处湿热 不适宜居住 高原 上较为凉爽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第二讲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7 页 共 12 页 1 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 煤 石油和天然气 大面积砍伐森林 尤其是热带雨林 2 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 改变能源结构 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等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第一讲 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 人口增长一 人口增长 2 2 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因素 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概念 概念 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公式 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二 人口增长模式二 人口增长模式 三 人口合理容量三 人口合理容量 3 3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1 1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 特点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2 2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定地区 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 3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 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 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 经济规模的大小 4 4 三者之间关系三者之间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第二讲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判断人口的空间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判断人口的空间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一般有三个标准 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 住所不变更 的空间移动 即是人口流动 如季节移动 短期旅行 上下班 二是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 如 右图 A B C 是三个不同行政区 则从 A1 到 B1 C1 到 A2 属于人口迁移 而 A1 到 A2 C1 到 C2 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 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 永久性 或 长期 改变的人口移动 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城市与环境城市与环境 第一讲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 三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三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 2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1 1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 主要取决 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解读 商业区商业区位于市中心 原因是最大 程度接近消费人群 商业付租最高 住住 宅区宅区靠近市中心处 原因是既利于工人 上下班 又方便购物 工业区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处 且接近住宅区 原因是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 地租成本比例高 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3 3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1 西方有上图中 A 同心圆 B 扇形和 C 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 2 2 城镇体系特点 城镇体系特点 城市 等级 城市 作用 城市 数目 城市 距离 服务 范围 职能 种类 服务 功能 高大少远大多强 低小多近小少弱 第二讲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城市化一 城市化 2 2 标志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最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8 页 共 12 页 三 城市化特点三 城市化特点 国家 类型 城市化特点原因 起步早 目前速度缓慢工业化早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带动了城市进程 发 达 国 家 出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设施完 善 起步晚 发展快国家独立晚 随着民族经济发展 城市人 口增长快速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 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 反差 发 展 中 国 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快 农村劳 动力过剩 具有 虚假城市化 南美洲 国家 和 滞后城市 印度 孟加拉 印尼 2 2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下降 趋于恶化 地价房租昂贵 就业困难 社会不太安定 第一讲第一讲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讲第二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 农业区位因素一 农业区位因素 1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影响 光照 决定作物的地区分布 选择适当的农作物 品种 耕作制度 热量 影响农作物产量 种类 耕作制度 栽培 方法 土地 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壤肥力影响土 地生产力 水分 多少和时空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类型 降水 量少于 250 毫米地区农业应布局在灌溉条 件便利的地区 地形 坡度大于 18 一般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山 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3 3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围形成以生 产肉 禽 蛋 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础 交通运输 保鲜和冷藏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 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如园艺业 乳畜业 等 政府政策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农产品消费状况 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 价格就会上升 供过于求时 价格就会下降 二 农业地域类型二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特点典型地区区位优势 水稻 种植业 劳 动密集型农 业 自给农 业 小农经营 单位 面积产量高 商 品率低 机械化 水平低 水利工 程量大 科技水 平低 东亚 南亚 东 南亚 高温多雨的气候 地势平坦 土壤肥 沃 劳动力充足 种植经验丰富 历 史悠久 人们喜爱 的粮食 大牧场 放牧业 畜 牧业 商品 农业 干旱 半干旱气 候区或温带天然 草场 阿根廷的潘帕斯 草原 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方人稀 工业发 达 先进的科技 商品 谷物农业 种植业 商品农业 生产规模大 机 械化水平高 面 向市场 美国中部平原 中国东北 西 北地区的国营农 场 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交通运输 地 方人稀 工业发达 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 商品农业 将饲养牲畜和谷 物生产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墨累 达令盆地 中国 珠江三角洲的基 塘生产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 态系统 农民可以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 农活 农业生产具 有灵活性和对市场 适应性 乳畜业 商 品农业 种植牧草 饲料 作物 放牧或饲 养 北美五大湖周围 地区 西欧 中 欧及澳大利亚 新西兰及我国北 京 上海周围地 区 市场 饲料供应 热带种植园以大种植园和农拉美 东南亚 高温多雨 土壤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9 页 共 12 页 农业 商品 农业 场为主 专门生 产热带经济作物 产品大量进入国 际市场 专业化 和商品化程度很 高 南亚 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 沃 长期殖民统治 地中海式农 业 商品农 业 是种植业和畜牧 业并重的混合农 业 优势农作物 有小麦 大麦等 葡萄 柑橘 橄 榄等 分布于南欧 西 亚 北非地中海 沿岸及其他地中 海气候区 灌溉水源充足 夏 季光热充足 第三讲第三讲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 工业区位因素一 工业区位因素 3 3 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位的选择 从经济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从经济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 类型 工业 特点 部门 举例 区位选 择理由 原料指 向型工 业 原料不便于长 距离运输或原 料运输成本较 高工业 甜菜制糖厂 甘蔗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厂 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 地 市场指 向型工 业 产品不便于长 距离运输或产 品运输成本较 高工业 啤酒厂 汽水 饮料 厂 家具厂 印刷 厂 石油加工 厂 面包厂 接近消费市 场 动力指 向型工 业 需要消耗大量 能源的工业 钢铁 冶金 炼铜 炼铝 化学 接近能源供 应地 火电 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 动力指 向型工 业 需要投入大量 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 电 子装配 皮革 加工 制伞 制鞋 包带等 接近具有大 量廉价劳动 力的地区 技术指技术要求高的集成电路 卫接近高等教 向型工 业 工业星 飞机制造 精密仪器 育和科技发 达地区 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区位选择 污染空气 水泥厂 酿造 厂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 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 向 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污染水源 印染厂 造纸 厂电镀厂 皮 革厂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 河流上游 污染空气 污染水源 化工厂 炼油 厂 综合以上两条 污染空气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发电厂 钢铁 厂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 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 向 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5 5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转移与工业区域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转移与工业区域 的关系的关系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 工业区域又分为开发区和专业化产区 第四讲第四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交通运输一 交通运输 3 3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和管道 5 5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 空运 空运 贵重 急需 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 公路 短途 量小及容易死亡 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铁路 铁路 远程 量大及容易死亡 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水运 水运 大宗笨重 远程 不急需的货物 综合考虑运输距离和运费确定运输方式综合考虑运输距离和运费确定运输方式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 环境问题的概念 类型与产生一 环境问题的概念 类型与产生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10 页 共 12 页 2 2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 的再生速度 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第二讲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概念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观念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公平的观念代际之间的公平 区际之间的公平 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 互为因 果 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 每个国家和地区 每个人都享 有过健康 富裕的生活的权利 享有正 当的环境权利 第九单元第九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讲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发展阶段 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界线有实有虚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第二讲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 二 南方与北方二 南方与北方 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表现如下表所示 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表现如下表所示 区域特征限制因素发展方向 北方 跨越暖温带 中 温带和寒温带 平原面积广阔 森林 煤炭 石 油 铁矿等资源 丰富 水资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严重 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对外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界线秦岭 淮河一线 南方 多山地丘陵 热 量丰富 水分充 足 有色金属矿 产 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 丰富 洪涝灾害 环 境污染 山地 丘陵区地形破 碎 产业升级 推 进工业化和城 市化 治理污 染 第三讲第三讲 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联系 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影响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影响 工程效 益环境问题 南水 北调 社会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 资环境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 好的社会条件 缓解城乡争 水 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有 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供水区经 济发展 可产生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增加供水区城 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美 化环境 缓解地下水位大幅 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 大趋势 控制地面沉降 水源区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 影 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 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 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 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 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容 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 东线 长江下 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 输水沿线有油田 煤矿 及工业发达的城镇 大 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 质 西气 东输 工程建设破坏沿线环境 导致水土流失 生态破 坏等 西电 东送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 况 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改 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和大气 环境质量 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 带动相关 产业发展 对调出地来说 面临着 煤炭资源减少 地面沉 降 产业层次偏低等直 接或间接问题 并产生 大气污染 废渣处理等 环境问题 第十单元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 荒漠化的含义一 荒漠化的含义 2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第 11 页 共 12 页 三 荒漠化的防治三 荒漠化的防治 5 5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的防治措施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的防治措施 过度樵采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增加农牧民收入 过度放牧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开垦 调整农 林 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分配 利用水资源 第二讲第二讲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 2 雨林的生态效益 雨林的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 湿地资源问题三 湿地资源问题 2 2 我国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我国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四 保护湿地四 保护湿地 案例措施案例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 退田还湖 退田还沼泽 退耕还林还草 防止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 禁止滥捕滥猎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 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