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_第1页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_第2页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_第3页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_第4页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12 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一 行业介绍一 行业介绍 一 行业定义 一 行业定义 该行业属国民经济行业 A 类行业农 林 牧 渔服务业中 农业服 务业下分 4 个子行业之一 分类代码为 0512 棉花加工行业是指以籽棉为 原料利用机械设备将棉花和棉籽分离 分离为皮棉和棉籽 再通过剥绒将 棉籽分为光籽 棉短绒 清弹棉等产品的加工活动 该行业技术水平要求 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 棉花加工行业与棉纺织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者 是初级加工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加工 二 二 工艺简介 工艺简介 棉花加工行业主要工艺流程包括 籽棉 重杂物清理 籽棉卸料器 自动 喂料控制器 烘干 籽棉清理 配棉 轧花 皮棉清理 集棉 加湿 打包 扦取棉样 测皮棉回潮率 套包 称重 产成品 一般来讲有以下几 个主要阶段 1 1 生产准备生产准备 将收购或加工的原材料 籽棉 清理杂物并且进行烘干 2 2 生产加工生产加工 1 将籽棉通过轧花机剥离出皮棉和毛棉籽 2 将毛棉籽进一步加工 通过脱绒机将毛棉籽上残存的短绒脱掉 加工 出光棉籽和棉短绒 光棉籽销售给榨油厂榨油 没有脱绒机的企业直接将毛棉 籽销售 3 将棉籽中的不孕籽加工出回收棉和清弹棉 3 3 产品包装销售产品包装销售 将加工好的皮棉通过打包机包装成棉纺织企业生产需要的标准件 棉包 即锯齿棉硬件 一般有两种规格 一种规格为 1740CM 530CM 700CM 重量约 227 公斤 正负误差 10 公斤 一种规格为 40CM 60CM 80CM 重量约 85 公斤 正负误差 5 公斤 二 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及涉税管理难点二 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及涉税管理难点 一 行业生产经营规律 一 行业生产经营规律 1 1 棉花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每年的收购和加工集中在 9 月至 12 月份 这期间购进大于销售 进项税额较大 企业一般以每年的 9 月至来年的 8 月做为一个核算期 2 2 棉花加工企业其原材料随国际国内棉花价格波动而发生同向波动较为 明显 但企业生产成本具体变动程度还要取决于籽棉收购的价格 加工机械的 新旧程度 单位能耗 运输费用 打包辅助材料等 3 3 棉花加工企业销售的副产品 棉籽 棉短绒 由于购买方不索取发票 或者开具收购发票的 这为棉花加工企业不开发票 隐瞒收入创造了条件 4 4 棉花加工企业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收购和加工 其收购价受银行监 管控制 但在货源紧张的情况下 存在提高等级收购的现象 直接造成企业实 际收购数量少于按平均收购价计算的数量 二 涉税管理难点 二 涉税管理难点 1 1 棉花加工企业原材料收购数量 价格及交易的真实性在税收管理上存 在一定困难 企业就有机会 虚购 原材料 甚至有将支付的运输费 手续费 超支的招待费等挤入收购价格现象 给企业留下了虚抵进项税金和产成品帐外 销售的可能 从而形成偷税 2 应税收入核算滞后现象较普遍 企业账面上大量的反映 预收账款 而产品已发出 却迟迟不作销售 并且企业在购货方未索要发票之前 不会及 时结转销售并核算相应的税金 造成税款申报缴纳滞后 3 副产品收入控管难度大 棉花加工企业销售的副产品 棉籽 棉短绒 由于购买方不索取发票或者开具收购发票的 且由于副产品计量 估算 上存 在漏洞 企业往往会采用生产不入帐的方式隐瞒销售收入 进而逃避纳税义务 4 进项税额监控难 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在原材料遭受雨 雪 火等非正常 损失时不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 不做进项税额转出 而是直接结转成本 三 三 纳税评估方法纳税评估方法 一 投入产出分析法 一 投入产出分析法 1 1 原理描述 原理描述 投入产出分析法 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 辅助材料 包装 物等的数量 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 结合库存 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 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 销售收入 并 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 2 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 1 投入产出率及损耗率 评估期进项税额 评估期收购金额 13 评估期收购金额 评估期收购数量 综合收购价格 评估期产成品产量 评估期收购的原材料数量 投入产出率 皮棉按企业收 购平均认分计算 其他产品可根据具体企业的设备生产情况予以合理确定 分 别计算 评估期产品数量 皮棉 评估期收购数量 评估期收购平均衣分 评估期产品数量 棉籽 评估期收购数量 1 评估期收购平均衣分 评估期销售额 评估期销售量 单位产品售价 评估期销售量 期初产成品库存量 评估期产成品产量 期末产成品库存量 评估期产成品产量 皮棉 棉籽 不孕籽 棉短绒 清弹棉 损耗率 评估期产成品实际产量 评估期产成品产量 评估期产成品产量 2 税收差异测算 评估问题值 评估产成品产量 1 合理损耗率 评估期产成品实际产量 单位售价 适用税率 注 一般情况下 由于企业加工短绒环节不同 有剥 1 道绒的也有剥 2 3 道绒的 出绒率不能一成不变 由于短绒均是从棉籽中剥离的 在评估中可把 不孕籽 棉短绒并入棉籽数量中计算 清弹棉计入皮棉中 3 3 标准值参考范围 标准值参考范围 1 现行棉花行业指标经验值范围 平均衣分率为 39 41 2 一般情况下进厂棉花在收购环节企业均已扣除了含水率 杂质等 在 加工环节中可能会有少量损失 比例不超过 4 为合理损耗率 4 4 数据获取途径 数据获取途径 1 从行业管理部门取得国家棉花行业标准 2 从企业原材料收购部门取得各种原材料入库数量 3 从企业财务部门的账簿中采集各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量 期初期 末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单价 4 从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中采集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数据 5 从税务版棉花收购开票系统中获取各种籽棉 收购金额 以及已结 算的收购金额 5 5 疑点判断 疑点判断 1 若皮棉 细绒棉 损耗率大于 4 的 皮棉 长绒棉 损耗率大于 1 5 的 籽棉损耗率大于 4 的 棉籽损耗率大于 2 的 企业可能存在未做 销售收入 或是非正常损耗未进项税额转出 2 若测算产量差异值大于零 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产品销售收入 加 工费收入等问题 3 若测算产量差异值小于零且差异较大 企业可能存在原材料核算不 准确虚抵进项税等问题 6 6 应用要点 应用要点 1 应用本方法的重点在于核实评估期内棉花的收购数量及测算其评估期 内产成品数量 对测算分析的结果 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工艺 原材料和库存 明细账等多方面核实差异存在的原因 2 在原材料数量真实的情况下 经过评估模型的测算 可推算出评估期 产量 将评估测算的产品产量与企业帐载的产量核对 测算出损耗率 将评估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与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核对 找出问题值 3 棉花加工企业在销售短绒 棉籽等副产品时存在隐瞒销售产品收入的 可能 在核实企业副产品数量时 需要结合企业的电耗做进一步分析 4 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核查相结合 对测算分析的结果 必须深入核查 从企业仓库保管帐 库存明细帐 辅助原材料等多方面进行印证 二 电耗分析法 二 电耗分析法 1 1 原理描述 原理描述 电耗分析法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电量的耗用情况 利用单位产品电耗定额 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 销售数量 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 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对核算相对不完善 无法确认账载原材料投入真实性的企业实施评估时 利 用来自第三方的电耗指标测算税收差异为首选方案 2 2 评估模型评估模型 生产用电量 总耗用电量 1 非生产用电比例 或 各生产环节耗用电量 测算产品产量 生产用电量 单位产品电耗定额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 期初库存数量 测算产品产量 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 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 测算销售收入 实际申报销售收入 适用税率 征收率 3 3 标准值参考范围 标准值参考范围 单位产品电耗限额限定值 非生产用电量比例皮棉电耗标准短绒电耗标准 占总电量 1 10 120 140 度 t700 800 度 t 表中电耗限额非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是棉花加工行业平均电耗的上限值 4 4 数据获取途径 数据获取途径 1 各生产环节装有分电表的 直接从供电部门取得各生产环节表示用电 量相加 即得评估期生产用电量 2 各生产环节没有分电表的 可从当地供电部门取得评估期总耗电量 再减去非生产用电量比例 即得评估期生产用电量 5 5 疑点判断 疑点判断 1 评估期测算产品产量与企业帐载产品产量进行比对 如测算产量大于 帐载产量 企业可能存在生产产品不入帐 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如测算 产量小于帐载产量 企业可能存在虚抵进项 多结转成本的问题 2 将从当地供电部门取得的供电信息与金税工程稽核系统纳税人专用发 票抵扣供电信息核对 看是否存在存根联滞留票的问题 6 6 应用要点 应用要点 评估期单位产品电耗标准值是指每生产一吨皮棉从棉花进入生产车间开始 到皮棉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电量 由于企业机器设备及生产规模不同 单位耗电量也不尽相同 在运用这一指标时 要合理确定标准值 三 包装 三 包装物物分析法分析法 1 1 原理描述 原理描述 该方法是通过纳税人评估期内包装物 铁丝和包装布 的耗用量 测算评 估期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 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包装物的耗用量 扣除 包装物正常损耗 按照单位产品包装物标准 结合库存产品数量 销售数量 销售单价测算纳税人实际产销量并与企业实际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的方法 2 2 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 评估期包装物耗用量 期初包装物数量 评估期包装物购入数量 期末包装物 库存数量 测算评估期产品产量 评估期包装物耗用量 单位产品包装物耗用定额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 期初库存数量 测算评估期产品产量 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 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 测算销售收入 实际申报销售收入 适用税率 征收率 3 3 标准值参考范围 标准值参考范围 品名铁丝 小包 铁丝 大包 包装布 小包 包装布 大包 参考范围 0 7 1 公斤 1 8 公斤 2 7 米3 6 米 大包规格为 1740CM 530CM 700CM 重量约 227 公斤 正负误差 10 公斤 小包规格为 40CM 60CM 80CM 重量约 85 公斤 正负误差 5 公斤 4 4 数据获取途径 数据获取途径 1 从企业包装部门取得各种包装物入库 领用的数量 2 税收管理员从企业财务账采集各品种产销量 期初期末库存及销售单 价以及包装物期初期末库存量 3 从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中采集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数据 5 5 疑点判断 疑点判断 评估期测算产品产量与企业帐载产品产量进行比对 如测算产量大于帐载 产量 企业可能存在生产产品不入帐 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如测算产量 小于帐载产量 企业可能存在虚抵进项 多结转成本的问题 6 6 应用要点 应用要点 1 企业生产所耗用的辅助原材料 铁丝和包装布 因为耗用量不大 且价值较低 企业容易隐瞒 损毁 采用此方法时可以与电耗分析法相互印 证 2 在运用包装物分析法进行评估时 应充分考虑企业产成品入库后 长 时间未销售等原因引起包装物风化 破损而再次耗用包装物 在评估中应剔除 这部分耗用 四 印证案例四 印证案例 一 一 A A 棉花加工公司纳税评估案例棉花加工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1 1 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该公司拥有 MY98 MY96 型锯齿轧花机各两台 配套的脱绒机 16 台 其 中脱一道绒机 2 台 脱二道绒机 8 台 脱三道绒 6 台 400 型棉花打包机 1 台 200 型短绒打包机 1 台 库存皮棉 2887 吨在良种场加工基地存放 2 2 案头分析 案头分析 1 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增长对比分析 销售收入增长率为 70 64 销售成本增长率为 71 75 两者比较接近 符合逻辑 未发现疑点 2 近两年税收和财务指标分析 在两年收购籽棉数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分析财务费用上升的原因 2006 2007 轧期管理费用率 840831 84 118147275 44 0 71 2007 2008 轧期管理费用率 850930 65 34683114 37 2 45 管理费用变动率 850930 65 840831 84 840831 84 1 2 疑点一 疑点一 销售收入变动率为 70 64 小于管理费用变动率 两者比值为 0 7064 0 012 58 86 小于 1 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计费用的问题 3 应纳增值税指标分析 疑点二疑点二 同期销项税金变动率为 32 08 进项税金变动率为 38 82 留 抵税额 8037166 81 元 分析籽棉收购数量 价格和收购业务的真实性 4 销售成本与出库数趋势分析 疑点三 疑点三 2006 2007 轧期出库数推算值小于或者接近销售成本 属于正常 的月份有 2006 年 8 月 12 月 2007 年 1 月 2 月 4 月 6 月 出库数推算值 大于销售成本 属于非正常的月份有 2006 年 9 11 月 2007 年 5 月和 7 月 2007 2008 轧期出库数推算值小于或者接近销售成本 属于正常的月份有 2007 年 11 月 2008 年 1 3 月 出库数推算值大于销售成本 属于非正常的月份有 2007 年 8 10 月 12 月 通过对包布和耗电量的测算 得出了产品数量差 具 体计算过程 按皮棉吨成本测算出企业应纳税款 1 按 1 吨皮棉耗用籽棉数量 1000 37 41 2673 公斤计算 其副产品数量应 为 2673 1000 1673 公斤 减去 5 的杂质后为 1673 1 5 1589 公斤 副产 品价格 4199378 85 1675953 85033 99 5966 2 831 202 47 168 5960365 84 6844 57 870 82 元 吨 副产品金额 1589 0 87082 1383 73 元 籽棉金额 2673 4 46026 元 11922 27 元 吨 皮棉吨成本 11922 27 1383 73 704 35 11242 89 元 小于企业实际生产成本 差额 11295 62 11242 89 52 73 元 应调增的产品销售成本应调增的产品销售成本 52 73 52 73 元元 4475 01 235967 28 4475 01 235967 28 元 元 按企业轧期实际耗用原材料测算出企业产成品数量 2 2006 年度包布平均单价是 2 4 元 米 折算出耗用包布数量为 267461 08 2 4 111442 12 米 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 产品耗用包布数量 19725 件 3 5 米 10073 件 538 件 2 7 米 97687 2 米 差额为 111442 12 97687 2 13755 米 皮棉占用包布的比例 19725 19725 10073 538 19725 30336 65 02 以此测算出皮棉数量差 65 02 13755 米 3 5 米 2550 件 短绒数量差 10073 30336 13755 米 2 7 米 33 2 13755 米 2 7 米 1691 件 不孕籽数量差 538 30336 13755 米 2 7 米 90 件 考虑测算时使用的数据均为最大值 减除 10 的误差和 3 的损耗进行 修正 包布数量差具体分配如下 皮棉分担包布数量 2550 220 87 488 07 吨 短绒分担包布数量 1691 85 87 125 05 吨 不孕籽分担包布数量 90 85 87 6 7 吨 合计 619 82 吨 以此计算 2006 2007 年度轧期产品总量 4475 01 5966 2 831 22 47 16 619 82 11939 41 吨 小于企业购进原料数量 11962 609 吨 测算结果成立 电耗分析法计算 按照同行业加工一吨皮棉耗电 220 240 度 加工一吨 3 短绒耗电 900 1200 度计算 当年皮棉数量差 262 240 4475 01 240 410 吨 短绒数量差 1412 1200 831 1200 147 吨 合计 557 吨 采用相同方 法计算 2006 2007 年度轧期产品总量 4475 01 5966 2 831 22 47 16 557 11876 59 吨 小于企业购进原料数量 11962 609 吨 测算结果成立 2007 轧期按照同行业加工一吨皮棉耗电 220 240 度 加工一吨短绒耗 4 电 900 1200 度计算 当年皮棉数量差 265 240 4185 240 435 吨 短绒数 量差 1234 1200 901 1200 26 吨 合计 461 吨 不孕籽忽略不计 以此计 算 2007 2008 年度轧期产品总量 4185 22 5500 05 901 2 77 28 461 11124 75 吨 小于企业购进原料数量 11501 235 吨 测算结果成立 根据企业提供的棉花销售结算码单和棉花收购检验磅单 收购籽棉回潮率 在 9 左右 水杂 2 5 左右 码单上回潮率在 7 5 左右 水杂在 2 5 左右 公 定折合率均大于 1 以批号 83071707075 码单为例 一个批次公定重量比毛重 多 130 公斤 比净重多 2362 公斤 说明销售的棉花是涨秤的 印证了前面产品 数量差的计算结果 5 进项税金控制数趋势分析 疑点四 疑点四 2006 2007 轧期进项税金控制数大于进项税金的月份有 2006 1 年 8 月 12 月 2007 年 3 月 6 月 进项税金控制数小于进项税金的月份有 2006 年 9 12 月 2007 年 4 月 5 月 7 月 通过计算 2006 2007 轧期投入产 出比为 94 628 损耗 5 372 行业标准损耗为 1 3 超出 2 372 2007 2008 轧期进项税金控制数大于进项税金的月份有 2007 年 11 月 2 2008 年 2 月 3 月 但数值都比较接近可以忽略 进项税金控制数小于进项税 金的月份有 2007 年 8 10 月 12 月和 2008 年 1 月 2007 2008 年度轧期投入产 出比为 92 72 损耗 7 28 行业标准损耗为 1 3 超出 4 28 3 3 税务约谈举证 税务约谈举证 针对疑点企业财务人员做出解释 其中疑点一 三无法提供证据做出相应 的说明 疑点二 疑点二 企业有 2887 吨皮棉尚未销售 增值税留抵税额属于正常范围 疑点四 疑点四 2006 2007 轧期投入产出比为 94 628 损耗 5 372 行业标准损耗 为 1 3 超出 2 372 应当转出的进项税金 2 372 11962 609 吨 4460 26 13 164529 63 元 2007 2008 年度轧期投入产出比为 92 72 损耗 7 28 行业标准损耗为 1 3 超出 4 28 由于企业 2007 年 10 月发生火灾造 成 493 349 吨棉花损失 价值 3011447 32 元 在检查前已作进项税金转出 4 4 实地核查 实地核查 评估人员对企业无法说明的疑点和已做出解释的疑点做实地核查 1 针对疑点一疑点一的检查发现 该公司有 D 棉花加工厂和 E 棉花加工厂两个分公司 D 棉花加工厂与总公司合并记账 总 分公司 2006 2007 年发生的管理费用全 部在良种场棉花加工厂反映 根据企业所得税配比原则 管理费用应当按收入 比例进行分配 D 棉花加工厂 2006 年度收入比例 118147275 44 118147275 44 41587688 92 73 96 年度收入比例 34683114 37 34683114 37 51341001 94 40 32 2006 年度应承担的管 理费用 840831 84 73 96 621879 23 元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840831 84 840831 84 621879 23 218952 61621879 23 218952 61 元 元 2007 年度应承担的管理费用 850930 65 40 32 343095 24 元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850930 65 343095 24 507835 41 850930 65 343095 24 507835 41 元 元 针对疑点三疑点三因税务机关无法取证 企业无法举证 可作为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 深入检查 另外通过对收购发票的实地检查 发现非农业生产者销售籽棉应当 转出进项税金 69 544 5974 665 13 54015 27 元 以上应当调减留抵税额 218544 9 元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726788 02 元 5 5 评估处理结果 评估处理结果 责成纳税人及时调整账务处理 在 2008 年五月份自行依法补充申报 其 中增值税 当月增值税进项税额中转出 218544 9 元 企业所得税 企业 2006 年亏损额为 1923062 82 元 2007 年亏损额为 1850916 25 元 企业所得税自查 调增 726788 02 元 其中 2006 年调增 218952 61 元 2007 年调增 507835 41 元 调整后企业 2006 年度实际亏损为 1704110 21 元 2007 年度实际亏损 1343080 84 元 6 6 评估建议 评估建议 1 税源管理监控偏位 在管理监控中就事论事 偏重以票管税 缺少对 企业实际税源的管理 偏重依据纳税申报信息进行税源管理 缺乏运用企业实 际生产经营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税源管理 偏重对税负率的监控 忽视对税基 的监控 2 此案对棉花加工企业常年无税起到了示范作用 应当进一步加大税法 宣传辅导力度 对财务人员以业务辅导为主 对企业负责人以宣传服务为主 3 税收管理员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收集掌握行业指标 与纳税人 申报数据进行比对 增强税收分析和管理能力 4 要加强对企业报表的审核 特别是对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付款 预收 账款等科目应予以关注 5 加强预警分析指标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提高税收管理科技含量 拓 展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监控深度 二 二 B B 棉花加工公司纳税评估案例棉花加工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1 1 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B 棉花加工有限公司 登记注册类型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行业 农 林 牧 渔服务业 生产经营范围 棉花收购 加工 棉花良种培育 种植 纺纱 织布 成衣制作 2006 年 10 月 1 日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投资额 500 万 元 折旧方式 平均年限法 存货计价方法 加权平均法 该纳税人是 XX 棉业 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控股公司 实行独立核算 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者 为关联企业 2 2 数据采集 案头分析 发现企业疑点 数据采集 案头分析 发现企业疑点 根据企业 2006 年 1 12 月 2007 年 1 12 月申报表及附表数据 比较分析 这两年主要税收和财务指标 1 税负对比分析 通过行业税负 销售收入对比分析 该企业 2006 年 2007 年度增值税税负率一直为 0 而同期行业税负 2006 年度为 0 11 2007 年 度为 0 07 并且 2007 年度应税销售额收入较 2006 年度增长了 770 4 同期 行业应税销售额收入增长为 4 26 该企业在应税销售额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同 行业增长速度 但税负却一直为 0 应纳增值税应税销售额税负率 项目 纳税人行业纳税人行业纳税人行业 2007 年0 00800401 7285515218 981188876779 440 000 07 2006 年0 001244440 019824655 061140249794 730 000 11 疑点 税负偏低 可能存在少申报销售收入或者虚开 代开发票多抵扣进 项税额的问题 2 企业会计指标变动率分析 项目2006 年2007 年变动率 主营成本利润率9 60 9 83 2 39 存货38081627 1568817363 3280 71 主营业务成本9435560 9884028965 07790 56 预收帐款57318072 0098939291 4472 61 根据 2006 2007 年度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显示的有关数据 运用评估指标 对企业成本 存货 预收帐款的变动情况进行了配比分析 结合该企业 2007 年 末各项库存 发现涉税疑点 该企业 2007 年资产负债表反映当年库存发生额为 30735736 17 元 根据该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其销售对象固定 产品直接发往 控股公司销售 通过往来帐结算 2007 年年末库存量过大 而成本利润率控制 较为稳定 可能存在产品已发出 销售 但未计收入 未提销项税或未及时结 转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3 根据初步分析产生的疑点 评估人员采集更多数据进行进一步全面分 析 4 投入产出分析法 2006 会计年度 本期皮棉产量 评估期生产耗用籽棉数量 籽棉衣分 4791 721 38 4 1840 021 吨 测算当期皮棉销售量 期初库存皮棉数量 本期皮棉产量 期末库存皮棉数量 1840 02 0 861 6 978 42 吨 测算当期销售收入 当期销量 销售单价 978 42 11128 82 10888660 06 2006年B棉花加工 有限公司数据采集情况表 单位 吨 米 元 期初 结余 本期发生 期末结余 借方贷方 品名单价 数量 金额 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数量金额 原材料 籽棉 会计年度 4339 500650010701 271546735786 074791 72121091287 855909 5525644498 22 籽棉 棉花年度 4273 344380011628 52750309024 7911628 52750309024 7900 铁丝0027 18140000 包布0066680260000 库存商品 皮棉 会计年度 11128 82001742 719024152 02881 109435560 98861 69588591 04 皮棉 棉花年度 9063 1509004465 35546351431 183608 86538588930 261718 0917351091 96 棉籽900003038 9412735047 63003038 9412735047 63 元 而该企业 2006 年皮棉账面产出数为 1742 7 吨 测算数比实际账面数多 1840 021 1742 7 97 32 吨 账面销售收入为 9824655 06 元 测算收入比账 面数多 1064005 元 疑点 测算产量比账面数大 可能存在账外销售或虚开收购发票的行为 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均比依据账面数测算值小 可能存在隐 瞒销售收入或销售产品少记应税收入 少提销项税的行为 5 进项税金抵扣计算 2006 会计年度 该企业申报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进项税款 6983508 55 元 收购金额 53719294 62 元 共开具收购发票 4226 份 据此测算 当期收购量 收购金额 收购单价 53719294 62 1 13 4339 50065 10954 9928 吨 而企业账面反映收购量为 10701 2715 吨 测算数比账面数多 109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