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 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 相对集中学习新诗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 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 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 纵论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 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 议论和抒情为一炉 意境壮美 气势恢宏 感情奔放 胸 襟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 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让 雨 对生活在中国 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 倾诉真情 使人感受到 雨 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 诗人笔下 雨 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成为一种十分美好 神奇 有情有意的 存在 使人觉得亲切可爱 活泼欢快 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 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 以 星星 为主要意象 并以假设为前提 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 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它以情境的变换来 丰富 星星 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 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因而是一首 名副其实的 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 和 夜 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 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 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 蛐蛐 的歌儿 来赞美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 犹如一首小夜曲 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 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作者安适 宁静的心境 二 学习目标 1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熟读 背诵诗歌 在熟读 背诵的过程中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美和意境美 体会 诗歌的魅力 重点 3 了解借景抒情 象征 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难点 4 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 三 教学建议 教学诗歌 不宜多讲 教师只须在关键处点拨 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感受形象 通过联想 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自行感悟诗意 可以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 认识诗歌的具体内容 感情意蕴 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等方面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 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 要通过诗歌 教学 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并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具 有 诗 的审美意识 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是从 雨说 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 试图通过让学 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 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 体验大自然的 韵味 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 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本单元教学拟用 8 个课时完成 四 课时设计 1 沁园春 雪 1 课时 2 雨说 1 课时 3 星星变奏曲 1 课时 4 外国诗两首 1 课时 5 复习课 2 课时 6 检测课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 课题 沁园春 雪 二 课型 教读课 三 学习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 体会意境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2 学习写景 议论 抒情的表达方式 3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四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资料助读 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 长短句 沁园春 词牌名 三 诵读感知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3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各写什么 4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 纵论历代英雄 四 研讨释疑 探究词意 1 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 作者以 望 统领下文 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 黄河 山脉 高原 这些景 观大势磅礴 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 是实写 3 哪几句是虚景 4 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 原驰蜡 象 5 在下片中 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 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 有雄壮之气势 豪放的风格 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 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的含义 2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结 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3 结句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 今朝 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 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 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 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 背诵这 首诗 教学札记 第 2 课时 一 课题 雨 说 二 课型 教读课 三 学习目标 1 学习拟人 比喻 反复等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 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 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 绘和歌颂 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 通过学习诗作 培养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的感情 四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资料助读 作家的有关情况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本名郑文韬 祖籍 河北 1933 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 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 诵读感知 1 有 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提问学生 雨说 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 诗作结构 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 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 雨的 到来 b 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 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 雨的 来意 d 第四部分 九节 雨的祝福 3 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 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 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 雨说 因此全诗都是 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 直接抒情 四 研讨释疑 探究诗意 1 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 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 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 牧场 鱼塘 小溪 2 说明诗作开篇点题 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 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 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 种子禁锢 牧场枯黄 牛羊绝迹 鱼塘低浅 游鱼缺水 小溪干涸 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 体会春雨来临所 带来的生命气息 3 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 概括雨来 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 牧场新苗添绿 池塘鱼儿欢腾 溪水叮咚流淌 4 齐读第 1 5 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 那么在诗人笔下 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 学生从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 声 和朱自清的 春 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 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 一起 表现雨的细密 听觉上 走得很轻 而且温声 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 触觉上 亲一亲 表现雨的轻柔 5 在大地的期待中 雨悄然来到 为万物带来了勃勃 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它是在 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 领会 白云 和 笑着 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 雨在白云中孕育 自由 幸福地成长 6 提问 雨做了这 一切 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 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 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 自由自在 快乐地生活 7 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 了柳条儿 石狮子 小燕子 旗子见到春雨后 笑 的场面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 笑弯了腰 石狮子 笑出了泪 小燕子 笑斜了翅膀 旗子 哗啦啦地响 8 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 只要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就有 了 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 雨是自 由和快乐的代言人 因此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 快乐的愿望 大地就有希望了 9 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 再回去 快乐地安息 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 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 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 吃着苹果擦着嘴 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11 理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 赋予雨以象征意义 牺牲自己的 生命 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 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五 课堂练习 精选 同 步学习与探究 中的相关题目 六 课堂小结 本诗于 1979 年创作的自由体新 诗 全诗共九节 以题目 雨说 开篇 并通过 雨说 的反复 贯穿诗篇 形成前后呼 应的结构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 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 塑造 了 个温柔亲切的 爱的使者 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 清新活泼的气息 七 布置作业 教学札记 第 3 课时 一 课题 星星变奏曲 二 课型 自读课 三 学习目标 1 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 理解 变奏曲 的含义 3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 珍惜美好生活 四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 义 五 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 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 写了热闹自由的天 上街市 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 星 星变奏曲 这一首诗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资料助读 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 利用诗歌 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 是变革时代的中国 新文学史上的 朦胧诗 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 诵读感 知 1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 象 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 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 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 从第五行看 有变化 用 谁不愿意 和 谁愿意 四 研讨释疑 探究诗意 1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 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 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 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 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 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 意味发生了变化 如用 谁不愿意 和 谁愿意 就不同了 句式 词语 这种情形如同 音乐 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 诗中多用比喻 理解 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 课堂练习 精选 同步学习与探究 中的相关题目 六 课堂小 结 教学札记 第 4 课时 一 课题 外国诗两 首 二 课型 自读课 三 学习目标 1 体会写景诗的意境 重 点难点 2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 培养生活的情趣 四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 蝈蝈与蛐蛐 一 指导助读 1 指名 朗读这首诗 正音 2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 教师补充 济慈 1795 1821 英国诗人 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 9 岁时父亲去世 母亲改嫁 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 岁时母亲又病故 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 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 他喜好文学 但对医学并不厌弃 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 照 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 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 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 诗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 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 其他的考虑 这就是他的 天然接受力 的思想 他曾说 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 中去 同样可以 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 他的 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 唯美派诗人 意象派 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 时年才 25 岁 3 学生朗读 整体把握 诗歌的基调 注意处理朗读语调 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二 研讨主旨 1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 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 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 意境优美 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 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 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 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 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 永不停息 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 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 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 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 点明中心 从来不会死亡 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 的诗歌 学习 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 俄罗斯诗人 他的诗感情真挚 格调清新 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指导自读探究 赏析 归纳这首 诗的内容 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 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第三节 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 节 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意境静谧 美丽 三 课堂练习 精选 同步学习 与探究 中的相关题目 四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诵这首诗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教学札记 第 5 6 课时 一 课题 第一单 元复习课 二 课型 复习课 三 学习目标 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 纳总结 复习巩固 四 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教师和学生于课前各将本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 然后教师以讲义形式下发 知识点梳理 至少应包括字词 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 文章的内容 作者的思路 情感体验 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