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整理-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doc_第1页
自整理-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doc_第2页
自整理-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doc_第3页
自整理-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doc_第4页
自整理-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整理by 09级Mokie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围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高度重视围术期的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急症手术(急诊手术):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并争分夺秒进行的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如外伤性肠破裂、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清洁切口(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可能污染切口(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污染切口(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化脓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血的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被检测相互的阴离子的量称阴离子间隙,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质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内HCO3原发性的增多,称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停滞于毛细血管床以及储存在肝脾等血窦中的血量。其维持与三个因素有关:充足的血容量、足够的心排血量和适宜的外周血管压力。休克(Shock);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CVP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休克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 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 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氧供依赖性氧耗: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二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致的休克。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温暖干燥休克指数: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和轻重。指数0.5多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心脏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称心脏指数,正常值为2.5-3.5L/(min*m2)心脏骤停:心脏因急性一过性的原因突然终止搏血而致的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 。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血浆增量剂: 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血浆替代物,如右旋糖酐。自体输血(自身输血):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分为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新鲜冰冻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于2030保存的血浆冰冻血浆: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除去冷沉淀成分冻存的上清血浆制品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因故得名,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天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应激性溃疡(SU):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临床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非少尿型急性肾衰: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无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超过8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相比,其升高幅度低。其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较少,预后相对为好。主要由于肾单位损伤的量和程度以及体液动力学变化的不一致所致。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即急性呼吸迫综合征,是一种可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共同特点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肺部浸润性病变的X线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ARF:acute renal failure,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控制性降压: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主动控制病人的血压在一较低水平,以减少手术失血或为手术创造条件,称为控制性降压。基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进生产方式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处理。这种麻醉前处理称为基础麻醉。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 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合并或配合使用不同药物或(和)方法施行麻醉的方法。局部麻醉(部位麻醉、区域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响应区域痛觉丧失,运动障碍,而病人意识清楚。全身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抑制,病人的意识和痛觉丧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血/气分配系数:指麻醉药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低温麻醉:有意降低病人的体温以提高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区域阻滞: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神经阻滞:是在神经干、从、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其受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高敏反应:使用小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选择性的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阻滞部分脊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重比重液:比重较脑脊液高低比重液:比重低于脑脊液。硬膜外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一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而产生麻醉方法。静脉复合麻醉: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全身辅助药物而满足手术要求的全身麻醉方法。ICU:是集中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重症病例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和积极治疗的专门单位。复苏(resuscitation):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电除颤(defibrillation):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强调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SIRS: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外毒素等和它们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链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在严重创伤或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真菌性脓毒症:多发生在原有细菌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总的说来,其临床表现酷似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病人突发寒战、高热(39。540。C),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出现神志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病人有消化道出血,周围血象常可呈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可达25x 109/L。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常见的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肝菌、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指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条件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 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指在医院内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后和烧伤后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疖病:是指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疖。气性坏疽: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切口并发感染。感染;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人体组织对该细菌极其毒素产生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映。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以内。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慢性感染之间。软组织感染:是指发生于皮下、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结、肌间隙极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等处软组织的外科感染。疥(furuncle):和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和表皮葡萄求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痈(carb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极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疥融合而成。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皮下、经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丹毒(erysipelas):是由P-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极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脓肿(abscess):是在身体个部位发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脓液积聚,其周围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将脓液包绕。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致病菌菌经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的严重全身性反映,主要包括败血症和脓血症。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引起严重全身性症状。脓血症(sepsis):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隙的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菌血症(bacteremia):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速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映。毒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所引起剧烈的全身反映。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急性特意性感染。热力烧伤: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烧伤,如火焰、热液、热金属等。电烧伤(electric burn):电流通过人体可以造成全身电击伤和局部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较出口处重。皮瓣移植:是自体皮肤移植的一种类型,适用于修复软组织严重缺损,肌腱、神经、血管裸露,创底血液循环差的深度创面,特别是功能部位,可概括为带蒂皮瓣移植和游离皮瓣移植两类。刃厚皮片:是最薄的一种皮片,含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在成人厚度约0.150.25,移植容易存活,但存活后易收缩,耐磨性差,适用于修复肉芽创面及皮源不足的病人中厚皮片:包括表皮和真皮的1/21/3,在成人厚度为0.30.6mm不等,弹性与耐磨性均较刃厚皮片为佳,适用于关节、手背等功能部位。取皮用鼓式取皮机,调节至要求的厚度,整张取下全厚皮片:包括皮肤的全层。存活后色泽、弹性、功能接近正常皮肤、耐磨性好。适用于手掌、足底、面颈部的创面修复非冻结性冷伤: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等。烧伤休克期:是指伤后48小时内,此期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烧伤创面脓毒症:指大面积的侵入性感染,痂下组织菌量经常超过105/g,并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创面表现晦暗,糟烂,凹陷,出现坏死斑,可致死。套袖式坏死:电接触烧伤时,电流通过人体,因为骨骼的电阻大,局部产生的热能也大,在骨骼周围的组织可形成环形坏死,呈袖套样,故称为套袖式坏死。跳跃式烧伤: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肢体时,引发肢体强烈挛缩,关节屈面常形成电流短路,所以在肘、腋、膝、股等处出现不连续的多处深度烧伤,称为跳跃式烧伤。血色素尿:当血管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大大增加,大大超过触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未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血红蛋白尿,使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称为酱油尿。间生态组织:烧伤局部伤口中,介于正常组织和坏死组织之间的状态的组织称为间生态组织。在肌肉可表现为颜色改变,切割时收缩性减弱。中国新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内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浅烧伤:伤皮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的上皮增生。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深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和之间,深浅不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但常有瘢痕增生。烧伤:是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碳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层凝固性坏死后形成焦痂,触之如皮革。痂下可显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因皮肤及其附件已全部烧毁,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必须靠植皮而愈合。只有很局限的小面积烧伤,才有可能靠周围健康皮肤的上皮爬行而收缩愈合。轻度烧伤:烧伤面积10%以下 中度烧伤:烧伤面积11%30%,或烧伤面积不足10%重度烧伤:指烧伤总面积达31%50%或烧伤面积11%20%;或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烧伤面积20%以上;或存在较重的吸入性损伤、复合伤清创术:将开放污染的伤口经过伤口清创后变成为接近无菌伤口,从而为伤口闭合与组织修复创造条件暴露疗法:交界性肿瘤(或临界性肿瘤):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经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TNM分期法:T指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指表达或表达水平与肿瘤相关的分子,如蛋白质、酶、DNA、RNA姑息手术:指通过创伤性不大而病人又能耐受的手术治疗方法,以达到解除或减轻症状,手术后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进而可争取综合治疗机会,改善生存质量。根治手术:指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并应用不接触技术阻隔肿瘤细胞沾污或扩散,结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