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片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25页 9100字数+论文说明书+19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CAXA图纸.rar
上垫板.dwg
上模座.dwg
下垫板.dwg
下模座.dwg
冲废料凸模.dwg
冲方孔凸模.dwg
凸模固定板.dwg
凹模板.dwg
凹模镶件1.dwg
凹模镶件2.dwg
凹模镶件型芯.dwg
卸料板.dwg
压包凸模.dwg
型冲加强套.dwg
导正销凸模.dwg
折弯凸模.dwg
落料凸模.dwg
隔离片多工位级进模装配图.dwg
隔离片多工位级进模设计说明书.doc
隔离片零件图.dwg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1前言……………………………………………………………………………1
2制件分析……………………………………………………………………2
2.1制件结构分析 ………………………………………………………………2
2.2制件工艺分析 ………………………………………………………………3
3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3
3.1排样的设计计算 …………………………………………………………………4
3.2冲压力的计算 ………………………………………………………………5
3.2.1凸模厚度 …………………………………………………………………5
3.2.2计算冲裁力 ………………………………………………………………6
3.2.3压包力的计算 ……………………………………………………………6
3.2.4弯曲力的计算 ……………………………………………………………6
3.2.5 制件与版料分离 …………………………………………………………7
3.3模具压力中心的计算 ……………………………………………………………7
3.4弯曲回弹的计算 …………………………………………………………………9
4模具设计计算……………………………………………………………………9
4.1凸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10
4.1.1 一区凸凹模的刃口尺寸确定……………………………………………10
4.1.2 二区凸凹模的刃口尺寸确定……………………………………………12
4.2弯曲凸模工作部分的尺寸计算…………………………………………………13
4.3凸凹模的结构设计 ……………………………………………………………15
4.3.1 凸模结构设计……………………………………………………15
4.3.2 凹模结构设计……………………………………………………16
4.4定位、导向、推荐、卸料装置的设计……………………………………………16
4.4.1 导正销……………………………………………………17
4.4.2 浮动导杆……………………………………………………17
4.4.3 导向零件……………………………………………………17
4.4.4 卸料推件装置……………………………………………………18
5模具闭合高度的计算和校核及压力机的选择…………………………………………18
5.1模具闭合高度的计算 ……………………………………………………………19
5.2压力机的选择及校核 ……………………………………………………………19
6结论………………………………………………………………………………………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21
摘 要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现在模具设计应满足自动化、精密化等要求。级进模比单工序模具和复合模更有利于实现冲压件生产的自动化,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率。而级进模的好坏依然取决于模具的结构。多工位级进模要求具有高精度、长寿命,模具的主要工作零件常采用高强度的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硬质合金等材料。模具的精加工常采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或成形磨削。在多工位级进模中,常有很精细的小凸模,必须对这些小凸模进行精确导向和保护。因此要求卸料板能对小凸模提供导向和保护功能。卸料板上相应的孔必须采用高精度加工,其尺寸及相互位置应准确无误。
本毕业设计是对隔离片的工艺进行整体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一付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设计计算。此级进模工艺主要有压包、冲孔、切弯、落料;模具设计主要包括排样设计,凸凹模刃尺寸的设计计算、冲压力的计算及模具压力中心的确定、模具非标准件的设计计算、压力机的选择及其校核。
关键词: 级进模; 压包; 冲孔; 切弯; 落料
前言
模具作为特殊的工艺装备,在现代制造业中越来越重要。有了模具,企业有可能向社会提供品种繁多、质优价廉的商品,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消费需要。有了模具,人们的衣、食、住、行,可直接或间接地变得丰富多彩。说具体一点,人们日常接触的发:汽车、手表、手机、电脑、空调器、电话、传真机等,可以说一切用品,大到飞机、轮般、火车,小到一根缝衣针,都离不开用模具加工或生产其中某个零件。模具的广泛应用,不仅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识,同时,模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大力提高制造模水平,是提升模具技术档次的关键。
多工位级进模是冲压模具中的一种,它是在单工序冲压模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工序集成模具,在一副模具中可以完成压包、冲孔、切弯、落料等多种冲压工序,它可以将复杂的制件外形或型孔,经分解变成简单的冲压。相对而言,多工位级进模的单个工位的冲压难度比单工序模要简单多了,因而能够将复杂的零件用一副级进模冲压而成,并且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进行高速冲压。模具可以采用优质、高强度、高耐磨材料制造,模具的加工采用先进的CNC制模设备和合理工艺。因此,多工位级进模具有高效、高精度、长寿命的特点,它已成为实现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佳选择。因此深受人们重视,被指定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模具之一。
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比较复杂,模具制造精度要求高,在进行模具设计时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多,要求模具设计师的水平也高。能够设计与制造精度、高功能、长寿命的多工位级进模,一般需要经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具专业人才和较为配套的先进精密制模设备才能有保障。当前,设计与制造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一定基础,个别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有较高水平,但大部分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总量供不应求,进口较多。
2 制件分析
2.1 零件图
制件名称:隔离片
零件简图:如图2.1所示
材 料:45号钢
制件厚度:t=0.3mm
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5 模具闭合高度的计算和校核压力机的选择
5.1 模具闭合高度的计算
选取上模座厚度H1=40mm
选取下模座厚度H2=40mm
凸模固定板厚度H3=16mm
选取凹模板厚度H4=20mm
选取卸料板厚度H5=16mm
选取上下垫板厚度H6=8mm
模具闭合高度为:
H=175.3mm
5.2 压力机的选 择及校核
整副模具的总压力F=41KN,故选择压力机的公称压力应大于41KN。
选取J23-16型开式可倾斜式压力机,其技术参数如下:
初选公称压力为160KN的压力机,最大闭合高度为220mm,最大装模高度180㎜而模具的闭合高度必须与压力机的闭合高度相适应,应介于压力机最大和最小闭合高度以之间,一般是可以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H最大-5≥H模≥H最小+10 180-5≥174.8≥180-45+10,所选压力机适合要求。
6 结论
本次多工位级进模具的设计由于以前接触的知识不多,所以借了许多这方面的书,吸取了以前的盲目计算的经验,在做整个的设计前我先对设计题目进行了分析了解,大致确定了设计方案。在充计计算过程中,我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树勋.典型模具结构图册「M」.华南理式大学出版社,2005.4
[2] 周继强.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3] 肖祥芷、王孝培.中国模具工程大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
[4] 牟林、胡建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北就大学出版社,2008.8
[5] 陈炎嗣.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高军、李熹平、修大鹏.冲压模具标准件的选用与设计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 鄂大辛.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9.1
[8] 马朝兴.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9] 刘化刚.冲压工艺与模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
[10]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11] 赵孟栋.冷冲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
[12] 杨玉英.实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13] 彭建声、秦晓港.目送技术问答[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4] 陈克飞.支架簧多工位级进模设计[J].模具工业,2007,33(12):29-33
[15] 马正元.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6] 陈永滨.冲压模具设计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1-16
[17] 朱张校.工程材料[M]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
[18] 章跃.机械制造专业英语[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11-257
[19] 施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20] 徐学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1:9-53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从选题、撰写到定稿,陈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及时且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我在论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陈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段时间让我体会到设计人员一定要认真、仔细,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偷懒,更不照搬照抄,要脚踏实地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