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_第1页
某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_第2页
某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_第3页
某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_第4页
某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rofessional 密级 编号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本报告针对 1 8T 汽油机 4HP20 自动变速器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B35 1B35 1 车型整车设计开发车型整车设计开发 项目代码 项目代码 B35 1B35 1 编制 日期 校对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 年 01 月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I 目 录 1 概述 1 1 1任务来源 1 1 2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1 1 3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1 1 4计算目的 1 2 制动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 1 2 1制动法规基本要求 2 2 2整车基本参数 2 2 3制动系统零部件主要参数 2 3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3 3 1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3 3 2制动减速度及制动距离校核 10 3 3真空助力器主要技术参数 11 3 4制动主缸行程校核 11 3 5制动踏板行程和踏板力校核 12 3 6驻车制动校核 12 3 7应急制动校核 13 3 8传能装置部分失效剩余制动力校核 14 3 9制动器能容量校核 14 4 数据输出列表 16 5 结论及分析 16 参考文献 17 版本版本日期日期作者作者更改记录更改记录批准批准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 1 6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 1概述 1 11 1 任务来源 根据 B35 1 整车开发要求 按照确认的设计依据和要求 并依据总布置 的要求对制动系统的选型并作相应的计算 1 21 2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1 8T AT 车型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 前制动器为带有双制 动轮缸的通风盘式制动器 后制动器为单制动轮缸的实心盘式制动器 制动 踏板为吊挂式踏板 带真空助力器 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 X 型 布置 采 用 ABS 以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发生车轮抱死 驻车制动系统为杠杆式 作用于后轮 ABS 控制系统以及匹配计算由供应商完成 本文计算不做讨论 1 31 3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如图 1 1 带制动主缸的真空助力器总成 2 制动踏板 3 车轮 4 轮速传感器 5 制动管路 6 制动轮缸 7 ABS 控制单元 图 1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1 41 4 计算目的 制动系统计算的目的在于校核前 后制动力 最大制动距离 制动踏板 力及驻坡极限倾角等是否符合法规及标准要求 制动系统匹配是否合理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2 16 2 2制动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 2 12 1 制动法规基本要求 1 GB 12676 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2 GB 13594 2003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 3 GB 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表 1 1 是对相关法规主要内容的摘要 表 1 1 制动相关法规摘要 序号序号项项 目目要要 求求 1 试验路面 干燥 平整的混凝土或具 有相同附着系数的其它路 面 2 载重满载 3 制动初速度 80km h 4 制动时的稳定性不许偏出 3 7m 通道 5 制动距离或制动减速度 50 7m 或 5 8m s2 6 踏板力 500N 7 驻车制动停驻角度 20 坡度双向停驻不小于 5min 8 驻车制动操纵踏板力 500N 2 22 2 整车基本参数 表 1 整车基本参数列表 项 目代 号数 值 空载 满载质量 kg u m l m 1712 2170 空载 满载轴距 mm L 2620 2620 空载 满载质心高 mmgu h gl h 660 672 空载前 后轴轴荷 kgfu m ru m 1004 708 满载前 后轴轴荷 kgfl m rl m 1110 1060 空载前 后轴到质心水平距离 mm u a u b 1084 1536 满载前 后轴到质心水平距离 mm l a l b 1280 1340 车轮滚动半径 mm R347 2 32 3 制动系统零部件主要参数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3 16 表 2 制动系统系数零部件主要参数表 项 目代 号数 值备注 前 后制动器制动半径 mmf r r r 118 120 5 样车测量 前 后制动器摩擦片摩擦系数f f r f 0 38 参考值 前 后制动器效能因数f BF r BF 0 76 参考值 制动主缸直径 mm m d 25 4 供应商提供 制动主缸总行程 mm m 30 7 供应商提供 前 后轮缸直径 mmf d r d 42 9 38 2 供应商提供 前 后制动器摩擦片间隙 mm 两边之和 f r 0 7 0 7 参考值 真空助力比 s i 7 5 供应商提供 制动踏板杠杆比 p i 4 3 供应商提供 3 3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3 13 1 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3 1 13 1 1 地面对前 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地面作用于前 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如图 2 所示 图 2 制动工况受力简图 由图 2 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3 1 gz h dt du mGbLF 1 式中 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N 1z F G 汽车重力 N b 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m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4 16 m 汽车质量 kg g h 汽车质心高度 m L 轴距 m 汽车减速度 m s 2 dt du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 得 3 2 gz h dt du mGaLF 2 式中 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N 2z F a 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 m 令 z称为制动强度 则可求得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zg dt du LzhbGF gz 1 LzhaGF gz 2 3 3 若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 前 后轮都抱死 不论是同时抱死还 是分别先后抱死 此时或 为同步附着系数 地面作 GFFXb g dt du 用于前 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为 2 1 gz gz ha L G F hb L G F 3 4 3 1 23 1 2 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及 线 3 1 2 13 1 2 1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在附着系数为 的路面上 前 后车轮同步抱死的条件是 前 后轮制 动器制动力之和 21 FFFu 等于汽车与地面附着力 21 FFF 并且前 后轮制动器制动力 21 FF 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 21 FF 即 22 11 21 z z FF FF GFF 3 5 或 2 1 2 1 21 z z F F F F GFF 将式 3 4 代入上式 得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5 16 g g ha hb F F GFF 2 1 21 3 6 根据式 3 4 3 5 及 3 6 式 消去变量 得 2 4 2 1 11 2 2 F h Gb F G Lh b h G F g g g 3 7 由 3 4 式 得 前制动器制动力 11g hb L G FF 3 8 后制动器制动力 22g ha L G FF 3 9 由此可以建立由 1 F 和 2 F 的关系曲线 即 I 曲线 3 1 2 23 1 2 2 线 为了沿用样车的部分制动系统零件 我们采用以下方案 前 后制动器的主要参数沿用标杆车 前 带有两个制动轮缸的通风盘 式 后 带有单个制动轮缸的实心盘式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泵总成的主要参数 助力曲线沿用标杆车 制动踏板参照原件重新造型设计 常用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来表明分配比例 称为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制动力分配系数 21 1 1 FF F F F u u 3 10 1 1 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 盘式制动器的计算用简图如图 3 所示 假设衬块的摩擦表面与制动盘接 触良好 且各处的单位压力分布均匀 则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为 fNrTf2 3 11 式中 摩擦系数 f N 单侧制动块对制动盘的压紧力 2 4 1 dpN p 轮缸液压压强 MPa r 作用半径 取平均半径 m R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6 16 Ri R0 R d p NN 图 3 盘式制动器的计算用图 2 2 制动器效能因数的计算 由 汽车设计 清华大学 刘惟信主编 知 制动器效能因数可定义为 在制动盘的作用半径上所产生的摩擦力与输入力之比 即 Pr f T BF 式中 f T 制动器的摩擦力矩 r 制动盘的作用半径 取平均半径 m R P 盘式制动器两衬块上的压紧力的平均值 N 对于钳盘式制动器 设两侧制动块对制动盘的压紧力均为P 则制动盘 两侧工作面的作用半径上所受的摩擦力为 fP2 f 为制动盘与制动衬块间的 摩擦系数 如图 4 钳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器因数为 f P fP BF2 2 3 12 典型值 0 8 图 4 盘式制动器的受力简图 3 3 作用半径的计算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7 16 常见的扇形摩擦衬块其径向尺寸不大 取r为平均半径 m R 或有效半径 e R 则计算其平均半径为 2 21 RR Rm 3 13 式中 1 R 2 R 扇形摩擦衬块的内半径和外半径 由公式 3 10 3 11 代入 3 12 式 得 0 rrrfff fff BFrdpBFrdp BFrdp 2 2 2 1 2 1 2 2 3 14 计算过程 0 1 F 1 F 2 F 1f T 1f T 2f T 22 2 221111rff rNfrNfrNf 4 1 4 1 2 4 1 2 2 2 2 1 2 1rrrffffff rdpBFrdpBFrdpBF 4 4 同步附着系数 线和I曲线在图中交于一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系数 该系数是由汽车 结构参数决定的 反映汽车制动性能的一个参数 式 3 10 又可表达为 1 1 2 F F 3 15 将式 3 6 代入上式 得 同步附着系数 g g ha hb 0 0 1 g h bL 0 3 16 式中 L为汽车轴距 baL 将表 2 2 所给参数代入以上公式得 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0 0 712 同步附着系数 空载时 ou 0 5 满载时 l0 0 78 根据以上计算 可绘出空满载状态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I 曲线 和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线 如图 5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8 16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0 200040006000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前制动力 N 后制动力 N 满载 I 曲线空载 I 曲线 线 图 5 I 曲线和 线 由上可知 实际上满载的同步附着系数 0 78 而我国目前的道路路 面状况有较大改善 一般可达 0 8 左右 因此 0 78 满足一般设计的 要求 在 0 78 时 前 后轮同时抱死 在此之前如无 ABS 系统作用总是 前轮先抱死 由于样车采用 ABS 调节前后制动器的制动力 故在任意附着系 数路面时 实际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是近似符合 I 曲线的 因此设计方 案合适 3 1 33 1 3 制动力及管路压力校核 前 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公式 R r BFn d pF R r BFn d pF r rr r u f ff f u 4 2 4 2 2 22 2 11 3 17 式中 1 F 2 F 前 后轮制动器制动力 N 1 p 2 p 前 后轮缸液压压强 MPa f d r d 前 后轮缸直径 m f n r n 前 后制动器单侧油缸数目 仅对于盘式制动器而言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9 16 f BF r BF 前 后制动器效能因数 f r r r 前 后制动器制动半径 m R 车轮滚动半径 m 取制动管道压强为 f p r p 10MPa 可得 前后制动器提供的制动力为 1 F 14765N 2 F 5978N 此时的制动力分配系数为 0 0 712 在满载 0 78 时 前 后轮同时抱死 由式 3 8 3 9 可计算出 此时前 后轴的地面附着力为 1 F 11802N 2 F 4785N 由 3 17 可以推导出管路压力公式 rBFndRFp 2 2 3 18 由上式计算在满载时 前 后轮同时抱死的管路压强为 f p 7 902MPa r p 7 914Mpa 制动器提供的制动力大于满载 前后轮同时抱死时的前后轴制动力 因 此 选用的制动器满足整车制动要求 液压制动系统管路的一般工作压力要求小于 10 Mpa 因此本系统管路压 力符合要求 3 1 43 1 4 前 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由公式 g z r g z f hza L z F F hzb L z F F 1 1 1 2 2 1 1 3 19 式中 f 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r 后轴利用附着系数 a 前轴到质心水平距 b 后轴到质心水平距 z 制动强度 可作出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如图 6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0 16 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强度曲线 0 0 5 1 1 5 2 2 5 3 0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11 1 制动强度 利用附着系数 k z 0 07 0 96k z 0 05k z 空载前轴曲线空载后轴曲线满载前轴曲线 满载后轴曲线 图 6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比较以上图表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不装 ABS 的情况下 空满载 利用附着系数满足 GB12676 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要 求 3 23 2 制动减速度及制动距离校核 3 2 13 2 1 地面附着系数和整车参数决定的制动减速度 按照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规定的路面进行满载和 空载制动试验 路面附着系数要求 0 7 因此 计算 0 75 无 ABS 时的 制动减速度 满载时 路面附着系数 0 75 小于满载同步附着系数 0 78 在满载时前 轮先抱死 后轮后抱死 可能得到的满载最大总制动力为 FB2 G2b2 b2 o hg2 3 20 制动减速度 2 2 2max m F j B g hb b g202 2 空载时 路面附着系数 0 75 大于同步附着系数为 0 5 空载制动时后轮 先抱死 前轮后抱死 可能得到的空载最大总制动力为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1 16 101 11 1 g B ha aG F 3 21 制动减速度 1 1 1max m F j B g ha a g11 1 0 计算结果如下 满载时制动减速度 2max j 7 24m s2 空载时制动减速度 1max j 8 67m s2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要求 满载乘用车辆平均减速 度应大于等于 5 9m s2 空载乘用车辆平均减速度应大于等于 6 2m s2 空满 载制动减速度符合要求 以上制动减速度计算值是在没有 ABS 控制的情况下 所得值 3 2 23 2 2 制动距离的计算 制动距离公式为 max 2 2 92 25 2 6 3 1 2 j V VS 3 22 V 制动初速度 km h max j 最大制动减速度 m s2 2 2 制动器起作用时间 0 2s 0 9s 取 s35 0 2 2 2 法规要求 在 0 75 无 ABS 时 计算结果如下 制动减速度按 3 2 1 计算 当 V 80 km h 由式 3 22 得 满载 u s 41 9m 空载 l s 36 3m 当 V 50 km h 由式 3 22 得 满载 u s 18 2m 空载 l s 15 98m 按 GB12676 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规定 车辆在 7 0 的试验场进行制动试验 制动初速度为 80km h 制动距离不得大于 50 67m 制动距离满足法规要求 设计方案合适 按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 车辆在 7 0 的试验 场进行制动试验 制动初速度为 50km h 满载制动距离不得大于 20m 空载 制动距离不得大于 19m 制动距离满足法规要求 设计方案合适 以上制动减速度及制动距离计算值是在没有 ABS 控制的情况下所得值 仅供参考 3 33 3 真空助力器主要技术参数 真空助力器采用双膜片式 前膜片直径为 230mm 后膜片直径为 205mm 3 43 4 制动主缸行程校核 根据 2 4 1 dV 得 d 前后轮缸直径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2 16 前轮缸工作容积 1 V 2 3 14 42 9 42 9 0 7 4 2022 6 mm3 后轮缸工作容积 2 V 3 14 38 2 38 2 0 7 4 801 8 mm3 考虑软管变形 主缸容积为 m V 1 1 2 1 V 2 V 6213 7 mm3 主缸实际行程 S0 4 1 2 mm dV 6213 7 3 14 25 4 25 4 4 12 3 mm 主缸实际行程为 12 3mm 小于主缸总行程 30 7mm 满足设计要求 3 53 5 制动踏板行程和踏板力校核 忽略各种间隙和泄露 制动踏板工作行程为 mp i Sp 3 23 ip 制动踏板杠杆比 4 3 m 主缸活塞工作行程 Sp 4 3 12 3 52 89 mm 踏板总行程 S ip m 4 3 30 7 132 01mm 踏板设计最大行程为 132 01mm 远大于所需要的行程 52 89mm 踏板工作行程与总行程的比值为 42 3 满足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 安全技术条件 的规定 液压型车制动在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时 制动工作 行程不得超过踏板全行程的 4 5 可见使用原车总泵 缸径及行程满足要求 踏板的杠杆比 4 3 1 制动踏板踏板力 sp m ii pd 4 F 2 3 24 踏板机构及液压传动效率 0 9 is 真空助力比 ip 踏板杠杆比 dm 主缸直径 mm p 管路压力 MPa 管路压力 p 10MPa 计算所需踏板力 F 3 14 25 4 25 4 10 4 4 3 7 5 0 9 174 5N 由以上计算可知 制动踏板力 F 500N 符合 GB 12676 1999 汽车制动 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的规定 设计方案合适 3 63 6 驻车制动校核 3 6 13 6 1 极限倾角 根据汽车后轴车轮附着力 Ff与制动力相等的条件 汽车在角度为 的 上坡路和下坡路上停驻时的制动力 分别为 ZU F dZ F 3 25 sincos Fz gu ha L mg mgsinFf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3 16 3 26 sincos Fz gd ha L mg mgsinFf 可得汽车在上 下坡路上停驻时的坡度倾角 u d 分别为 g hL arctan a u g hL arctan a d 因此满载时汽车可能停驻的极限上 下坡倾角见表 3 表 3 满载汽车可能停驻的极限上 下倾角 maxu maxd 0 515 6512 22 0 619 114 25 0 722 6316 19 0 826 1917 97 按照 GB 12676 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规定 驻 车制动必须使满载车辆在 18 10 2o 的坡道上停驻 设计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3 6 23 6 2 手柄力校核 由于后制动器为钳盘式制动器 驻车制动促动机构在制动钳内 现在没 有相关参数 为此 这里不做详细的计算 待厂家确认后 进一步校核计算 3 73 7 应急制动校核 计算单回路制动系统的应急制动减速度 单回路制动时 总制动力为双回路制动的 1 2 因此 制动减速度计算 公式为 满载 max2单 j g hb b g202 2 5 0 空载 max1单 j g ha a g101 1 5 0 制动距离计算公式同式 3 22 计算结果如下表 4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4 16 表 4 单回路制动系统计算输出表 项目数值法规要求值 单回路空载制动减速度 m s2 4 33 2 9 单回路满载制动减速度 m s2 3 62 2 9 50km h 单回路空载制动距离 m 27 1 38 50km h 单回路满载制动距离 m 31 5 38 80km h 单回路空载制动距离 m 64 8 93 3 80km h 单回路满载制动距离 m 76 93 3 3 83 8 传能装置部分失效剩余制动力校核 在真空助力器失效之后 制动力将会明显减小 这样需要判断无真空助 力制动系统决定的制动力是否能够使前轮或后轮抱死 3 8 13 8 1 制动器提供的制动力计算 由公式 3 18 可得 液压系统压力 2 4 p m sp d iFi 其中 踏板力 F 为法规规定的最大踏板力 500N 真空助力比 is 取 1 计算结果 p 3 82MPa 由公式 3 17 计算得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别为 Fu1 5640 2N Fu2 2283 4N 3 8 23 8 2 按地面附着系数计算的制动力 由公式 3 8 及 3 9 计算出在 0 78 与 0 5 时前 后轮抱死的 地面制动力如下 F 1 空 5974 6N F 2 空 2414 2N F 1 满 11802 2N F 2 满 4785 3N 由以上可见满载时 前后制动器提供的最大制动力均小于地面制动力 前后 轮均不能抱死 制动减速度按以下计算 空1max j 2 m F 4 63m s2 满1max j 2 m F 3 65m s2 按照 GB12676 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 性能和试验方法 规定 制动 初速度为 80km h 时 满载平均制动减速度 满1max j 3 65m s2 1 7 m s2 空载 平均制动减速度 空1max j 4 63m s2 1 5 m s2 可见设计符合法规要求 3 93 9 制动器能容量校核 制动器能容量反映了制动器的磨损寿命 热容量性能 吸收动能的能力 Professional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15 16 等综合性指标 主要用来横向比较 通过与其它成功车型比较来判断制动器 能容量是否合理 制动器能容量就是前 后制动器单位摩擦面积 在单位时 间内 吸收的汽车的动能 计算式如下 f a f tA vvm e 2 2 1 2 2 2 1 2 W mm 3 27 1 2 2 1 2 2 2 1 r a r tA vvm e 2 W mm 3 28 j vv t 21 3 29 式中 ma 满载质量 kg V1 V2 制动初速度 终速度 对于轿车取 2 V0 汽车回转质量换算系数 紧急制动到 2 v 0 时 可近似认 为 1 1 V100km h 27 8m s j 制动减速度 取 2 j0 6g5 89m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