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中政治哲学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古诗词选择题集 1 王安石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诗句 题咏菊花 苏东坡则 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 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 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 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 事上 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 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 认识受时间 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 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 对同一对象的认识 不同的人会得出不 同的结论 2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中所梦 3 按图索骥 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 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 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能消极等待 D 要重视实践 不能思想僵化 4 下列看法中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 也看不见 5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 子不语怪 力 乱 神 B 天不变 道亦不变 C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D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6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 D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更 深刻 7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 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 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8 下列选项中 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A B C D 9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 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 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10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揠苗助长 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 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1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表明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 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2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 旋风 瞬息万变 2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是杜甫 月夜忆舍弟 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 月 是故乡明 这表明 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 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 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 定的 14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 B C D 15 恩格斯说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都具有由它的 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这说明 A 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 与社会生活无涉 B 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 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 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16 两千多年前 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 和谐 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 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 该遵循的准则 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在这里 和而不同 体现着 A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 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回答 17 18 题 17 明清之际的叶昼说 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 既然趣了 何必实有其事并 实有其人 若一一推究如何 岂不令人笑杀 意思是说 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 事实上的真实 这是因为 A 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 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 的 C 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18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正如王夫之所说 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坎 这表明 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认识来源于实践 D 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 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回答 19 20 题 19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 题画 中说 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这说明 A 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 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 的 3 C 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20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清代文学评论 家金圣叹说 天下妙士 必有妙眼 渠见妙景 便会妙手写出来 无他 只 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若眼未有见 他决不肯放手便写 此良工之所永异 于俗工也 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1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 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 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 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今年是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发表 40 周年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 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 这句话说明 A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 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C 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 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 鲁迅说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到底 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 鬼 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了神思 所谓 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 出来的 也不过是三只眼 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 增加了眼睛一只 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表明 A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24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句话反映了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5 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 是因为 A 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 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 极作用 26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说明 A 想象是突发的 B 想象是随意的 C 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27 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 主张 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这种价值取向依然 具有积极意义 是因为它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 B C D 28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 论 衡 中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 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 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B C D 29 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我们需要 4 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迎接挑战 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 B C D 30 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 绊脚石 又是前进路上的 垫脚石 这种看法 A 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 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 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31 哲学上讲的 一分为二 与 合二为一 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32 甲说 我在故我思 乙说 我思故我在 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 B C D 33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 只有服从真理 才能具有权威 34 下列名言中 与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B 一叶落 而天下知秋矣 C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D 一客失了信 百客不登门 35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36 下列说法中 与 牵一发而动全身 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勿疏小善 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37 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 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 这句话说明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 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 B C D 38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9 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是 A 目不识丁 B 目不见睫 C 目不窥园 D 目无全牛 40 草萤有耀终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 观察事物要 A 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 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 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41 有人认为 趋福避祸 趋利避害 是一切动物的本能 人也是动物 由此得 出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 是因为 人性本善 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人性本恶 后天可以为善 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5 趋群体 他人之利 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 B C D 42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对社会 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 基础 A B C D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回 答 43 44 题 43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 化 A B C D 44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 更 在为与不为的行 A B C D 45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 当他晨起 看竹 时 产生了 眼中之竹 然 后胸中涌起 画意 此乃 胸中之竹 最后 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 形成 了 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 眼中之竹 不同于 胸中之竹 从哲学上看 这是 因为 前者是感性的 后者是理性的 前者是直接反映 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前者有局限性 后者无局限性 前者是肤浅的 后者是深刻的 A B C D 46 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国安全 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 反之 则可能殃及他国 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 显现出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的特点 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 是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 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47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 联系当前社会问题 面向中 华民族未来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材料说 明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 B C D 48 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 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因为 思所以危则安矣 居安思危 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 B C D 6 49 以 木无本必枯 水无源必竭 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 A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 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0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 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 一个献身科学的 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 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 但他也能得到常 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 他的话表明 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 A B C D 51 思所以危则安矣 思所以乱则治矣 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52 下列成语中与 见微知著 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 一叶知秋 B 盲人摸象 C 坐井观天 D 管中窥豹 53 著名心理学家奥瑞 利欧斯说 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 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 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 你就可以在 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 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54 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 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 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 古老的哲学命题 福兮 祸之所伏 这个命题表明 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 的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 B C D 55 兵者 诡道也 故能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 近 孙子兵法 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 按客观规律办来 B 透过现象看本质 C 准备走曲折的路 D 坚持从实际 出发 56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 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 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 相一致的是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功能 57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 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 在认 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 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 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 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 为基础 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恩格斯这 个论断的根据是 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7 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 B C D 58 黑格尔认为 世界的发展是 绝对精神 的自我运动 总体上看 黑格尔哲 学体系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9 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 动不含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 符的是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D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60 谚语 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 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 这一谚语符合 A 二元论 B 两点论 C 实践论 D 重点论 61 赫拉克利特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 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 62 大智若愚 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63 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 货殖列传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 道理 A 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 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 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64 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 我们往往 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时候需要通过 别人的评价 才能真正认识它 这说明 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 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 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 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 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 B C D 65 一人富了不算富 大家都富才叫富 的观点 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 A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 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C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66 夸美纽斯说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 那便不是进 步而是退步 这说明 A 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 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 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 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67 两千多年前 孔子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产 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 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 阶级性 B 包容性 C 民族性 D 地域性 68 人生譬如滑雪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这句格言说 明事物是 A 相互依存 B 相互转化 C 相反相成 D 相互渗透 8 69 歌德的一首小诗 少年 我爱你的美貌 壮年 我爱你的言谈 老年 我 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 点 70 有一则寓言 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 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 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 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事物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 B C D 71 在下列成语中 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B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72 荷兰上世纪 50 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 气为主业的国家 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 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 其他工业部 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 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 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 经济现象 称为 荷兰病 荷兰病 现象印证了 福兮 祸之所伏 的哲学道理 体现了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 B C D 73 贾岛的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诗人把 鸟宿 和 僧敲 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 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 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 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 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74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表明 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想问题 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 B C D 75 下列说法中与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蕴涵相同哲理是 A 春江水暖鸭先知 B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C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D 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76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 心外无物 B 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C 理在气先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77 哲学史上的 两个对子 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 A B C D 78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 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 于是有人认为 物是感觉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 A 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9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79 孟子 云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 用也 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80 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81 下列选项与 我思故我在 观点相一致的是 A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B 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 C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 绝对精神 82 王安石提出 形者 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 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83 2010 年高考 江苏卷 2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84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 一概而论 B 千虑一得 C 百感交集 D 三人成虎 85 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 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86 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天意从来高难问 人生由命非由他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A B C D 来源 Zxxk Co 87 天地之变 寒暑风雨 水旱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 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88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 法无不改 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89 下列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C 欲知山中事 需问打樵人 D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90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运动时无条件的 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91 经验告诉我们 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 甚至被灼伤 庄子 天下 中的 10 辩者却提出了 火不热 命题 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 可以使我们在一般 与个别 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一般的火 独立于 个别的火 前者不热 后者热 一般的火 寓于 个别的 火 之中 不能说 火不热 热 的感觉由 火 引起 但不存在于 火 中 所以 说 火不热 热 与 不热 因人而异 没有标准 所以可说 火不热 A B C D 92 中国的诗词歌赋 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 两 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93 古有一父 为解决家中鼠患 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 却也偷吃鸡 其子甚怨 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 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 而无猫 则会挨 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4 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A B C D 9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所 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看问题要一 分为二 矛盾 具有特殊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96 激湍之下 必有深潭 高丘之下 必有浚谷 蕴涵的哲理是 A 对立统一的关系 B 质量互变的关系 C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7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这说明 A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 之中 C 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98 孔子对不同问 孝 的人回答不同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子夏 问孝 子曰 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孝 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不孝 的表现大体相同 孝 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孝 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11 A B C D 99 民生厚 生厚 生活富裕 而德正 仓廪实 仓廪 仓库 则知礼节 衣 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 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 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100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 忘忧国 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 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A B C D 101 权为民用 纵然是清风两袖 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 利为己谋 即便有豪 宅千倾 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 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C 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 性 102 求真 向善 塑美 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 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 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费孝通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A B C D 答案分析 1 解析 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 苏东坡知错是 后来 的事 知错的原因在于在 不同地点 黄州见到秋菊落英 如果把 后来 与 黄州 转述一下即可说是 不 同时间 不同地点 B 是最好的选项 12 2 解析 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 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体现了唯物论 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说明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 体现了辩证法 应选 A B 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C 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 主要体现了内外 因的辩证法的思想 D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未体现辩证法 3 解析 图是指地图 图纸 是意识的东西 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 际而非主观 选 B 4 解析 什么是辩证法 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 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 不构成矛盾 B 中的 登 临 是指实践 知 是认识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中将 是 与 彼 等同 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光明 与 黑 暗 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比较而存在的 选 D 5 解析 B 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C 是有神论 D 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 展的观点 A 中的 子不语怪 力 乱 神 神 即神灵 是无神论 选 A 6 解析 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 认清 是主观 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 即客观存在 中国国情 中国革命 与主观认识 认清 相统一的问题 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使主观符 合客观 选 C 7 解析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其意思是 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社会情况 不同了 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 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选 A C 也可以 8 解析 善者 和 不善 从之 和 改之 是一对矛盾 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 转化 是形而上学 选 C 9 解析 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 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 不如无书 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A B D 是认识论 C 是辩证法 选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 都来源于实践 B 错 10 解析 庖丁解牛 包含的哲理是 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 律办事 就能获得成功 揠苗助长 包含的哲理是 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违背客观规律 只按主观愿望办事 就会遭到惩罚 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 理 选 C B 错 11 解析 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 橘 生长在不同的环境 淮南 淮北 下 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 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 选 B A D 理论上错 12 解析 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 不 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 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相对静止 从而导致了不可 知论 选 C 13 解析 月是故乡明 不是客观事实 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 审美活动也 是认识活动 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认识 意识 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 的 选 B 14 解析 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 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 变化 即不同的事物 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 错 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 偶然性 非重复性的现象 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 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 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 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 选 A 15 解析 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 不仅涉及社会生活 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 13 A 错 创新 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 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 D 错 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表明 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不是凭空臆造的 选 B C 说法 错误 16 解析 和而不同 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说明矛盾是普遍存 在的 选 D 17 解析 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 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 不 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 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 有特定规律 选 D 18 解析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 选 C 19 解析 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 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 识 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 可以加上创作者的 意 趣 这体现艺术创作 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 也有其特有的规律 选 D B C 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 关系的错误理解 选 D 20 解析 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表明 C 选 C 21 解析 登 临 是指实践 知 属于认识过程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选 A 22 解析 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雷锋的话强调两个 方面 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 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即个人与社 会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选 B 23 解析 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都不能 天马行空 都 离不开客观实际 A B D 不合题意 选 C 24 解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 但阻挡不了 这说 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25 解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A B C 错误 选 D 26 解析 想象属于意识 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 主观的 选 C 27 解析 因果型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是否 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 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选 A 28 解析 题干中提示是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选 A 错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回答 30 31 题 29 解析 矛盾是具有普遍性 人生也充满矛盾 考查怎样对待矛盾 选 B 30 解析 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 选 A 31 解析 一分为二 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 相互对立的 不能混为一谈 合二为一 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密不可 分的 一分为二 与 合二为一 两者合起来 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A B 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 没有说明对立 D 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 选 C 32 解析 甲 乙的话中的 在 与 思 分别是指哲学上的 客观存在 和 思想意 识 甲 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选 D 33 解析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选 B 34 解析 A 体现抓主要矛盾 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 B 是现象反映本质 14 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 体现因果联系 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D 体现量变与质变 35 解析 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 如今进入百姓家 这说明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选 B A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C D 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6 解析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D 体现量变与质变的 关系 C 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 37 解析 机遇是外因 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 关键在于内因 看你是懒惰 还是勤劳 选 D 38 解析 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A C 是片面的 D 不 是哲理 选 B 39 解析 目不识丁 比喻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 尤指不能读 写 从哲学角度上就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 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目不见 睫 是眼睛见不着睫毛 比喻为人不明智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目无全牛 典出 庄子 养生主 是说 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 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 牛 全牛 三年之后 技艺大进 动刀时只看见皮骨的间隙 而看不到全牛 比喻技艺精湛纯熟 选 D 40 解析 说明草茧与火 荷露与珠是不同的 选 D 41 解析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个人与社会 集体 的关系中去理解 因此 错误 选 D 42 解析 诗句指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正确 本身表述错误 选 C 43 解析 恶与善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名言本身体现了量的积累 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 主 次方面 转化 从而导致质变 即量变 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选 B 44 解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 没有永 恒的道德准则 与题意无关 选 B 关键词是 现实意义 勉励我们 恶小 不应为 善小 要为 45 解析 眼中之竹 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 是对具体事物 竹子 的直接反映 是一种肤浅的反映 胸中之竹 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 是经过 了人脑的加工 形成了构思 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 比前者更深刻 眼中之竹 与 胸中之竹 均是对 园中之竹 的认识 均带有局限性 选 D 46 解析 注意本题是反向选择题 材料表明联系的观点和因果联系 国际环 境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也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选 A 47 解析 从理论上说法是错误的 材料都有所体现 选 B 48 解析 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 相互贯通 相 互转化 选 C 49 解析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 的反映 BD 错 50 解析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们的贡献大量地表现在平凡 工作的默默奉献之中 错误 51 解析 通过思考 弄清事物变化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进而采取措施 加以 15 克服 促进事物的发展 选 D 52 解析 见微知著 是说通过一些细小的细节进而判断 把握事物的发展趋 势 盲人摸象 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 孤立的观点 管中窥豹 比喻把对事物局部的认识作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选 A 53 解析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A 错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 用 人的自身感受不属于理论范畴 B 排除 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 观需要的关系 并非完全取决于人自身 C 排除 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心理 学家要求的自我调整 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选 D 54 解析 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统一性说明 错 选 D 55 解析 不能 不用 远 近 都是事物的假象 选 B 56 解析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材料体现的是学哲学对人 们做事情和搞研究的指导作用 B C 错误 选 D 57 解析 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 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能力 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 综合分析能力 说法错误 选 B 58 解析 把客观精神 如理念 绝对精神 看作世界的主宰 认为现实的物 质世界 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这属于 B A 59 解析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ABC 是错误的 选 D 60 解析 谚语体现了一分为二 两点论 的观点 选 B 61 解析 世界是一团火的观点 说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即主张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 这里的物质是运动不息的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 上熄灭 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材料不涉及 选 A 62 解析 大智若愚 意思是 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 愚笨 从哲学角度看 它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差异 题意讲事物的内在本质与 外在表现的关系 AC 与题意无关 选 D 63 解析 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 主要阐明了物价涨落与贵贱的变 化 从哲学上看 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A 错 CD 与题意无关 选 B 64 解析 题目中个人有时难以明确认识事物 主要在于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 其中尤其是感性经验的限制 通过别人评价得以认识 体现了周围事物的影响 联系 转换视角 变化发展 等辩证法观点 选 D 65 解析 大家都富才叫富 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表明该党支部书记自 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BC 与材料无关 D 不符合题意 选 A 66 夸美纽斯的话侧重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 用 选 D 67 解析 和 指和睦相处 齐心协力做事 不同 是说不盲从苟同 有自己的 见解 和而不同 是说既能齐心协力做事 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选 D 68 解析 格言比喻人生应有张有弛 有静有动 张与驰 静与动是对立统一 的矛盾关系 它们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因此说明事物是相反 对立 相成 统一 的 69 解析 人的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时期 少年 壮年 老年 有不同的特 点 选 D 70 解析 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 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材料体 16 现了两点论 没有重点论 说法本身有误 与材料无关 选 D 71 解析 A 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 律办事 就能获得成功 B 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C 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 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选 B 72 解析 福兮 祸之所伏 是说福祸相倚 互相转化 伏 即蕴含 包含 体 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荷兰病 则体现了发展优势向发展障碍的转化 选 C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联结 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的说法是错误的 73 解析 鸟宿 和 僧敲 这一动一静在自然界中肯定有类似的原形 诗人对 这些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 写出了更富有文学价值 美学价值的诗句 选 B 74 解析 从唯物论角度要求去研究 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嬉 随 从辩证法看 勤 嬉 是业 精 荒 的条件 思 随 是行 成 毁 的条件 在这样的 条件下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从认识论角度 认识 行 从实践 勤 中来 认识 思 对实践 行 有反作用 从人生观角度 理想 业精 行成 要靠 艰苦奋斗 勤 思 才能变成现实 选 A 75 解析 诗句以动写静 以有声 动 写无声 静 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 一的辩证关系 D 表达了 生命 与 死亡 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选 D A 体现 了联系的观点 C 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6 解析 心外无物 理在气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属唯心主义 而 B 项符合 题意 故 B 项正确 77 解析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不符合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产假顶岗教师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8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福州产发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招聘紧缺急需专业人员2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聘用制人员B岗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025贵州黄平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单位纸房乡卫生院招聘2名护理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4)教学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2
- 2025黑龙江鸡西市融媒体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1.1 开放互动的世界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基层应急管理培训课件
- 基于2025年市场趋势的中药材种植与康养旅游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
- 抗肿瘤药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
- 品质测量员试题及答案
- 洁净灯具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册第一次月考数学学情检测试题
- 二零二五年度版学校合作协议范本: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协议
- 《水的组成说课课案》课件
- 无人驾驶车辆在医疗物资运输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