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策划健康顾问.doc_第1页
天健策划健康顾问.doc_第2页
天健策划健康顾问.doc_第3页
天健策划健康顾问.doc_第4页
天健策划健康顾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健策划健康顾问 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 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古人认识世界是从全局出发的,看到的是事物的全部状态,所以乾之首德为元,元就是古人对宇宙人生的大一统观念,这与释迦牟尼佛诠释的宇宙观是一致的,时空一元论,心物一元论恰恰就是上古师承天道中医解释人体,解释自然的有力工具,元字由 二、儿组成,二字的上一划是阳,下一划是阴,这阴阳涵盖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在最初的造字概念里是天地父母心神身和合生育子女的意思,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天地之规律也,元在天为太阳、月亮星辰,在地为水土,日月合为明,在人为夫妻合子女生,天为君地为臣,君臣同心,百姓温馨,元就是一的意思,万事万物都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因由不同的因缘而千奇百怪,既然是同一种物质,那么我们没有理由区分别,你、我、他,也没有理由说动物是给人吃的,这样仁大爱就具足了,仁心在肝胆好,四肢强健有劲道。 亨着通也,通就是没障碍,也就是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利字由禾和刀组成,禾就是一切能够提供食品的植物的总称,这些食物是众生的,我们某些团体个人没有资格占为己有,这样利是大家的,如果有了私心就有了刀,刀就是战争利器,只要出现争夺,就没了仁,没了仁肝胆和四肢就会生病,最后出现全身麻木而不仁(没有知觉);贞正而固,正则地水火风四大合和,五行相对平衡,五脏六腑各得其所,何病之有?而当今之众生不知此理,戗伐自然,自以为是,唯利是图,荼毒生灵饱其无信之肠胃,结果百病横生。 如此就可以理解康字的意思了,康,广、隶(属于),也就是没有广大之心就没有康健之体。 莲师七句祈祷文藏语(汉字拼音)汉语吽欧坚耶杰呢向灿吽邬金刹土西北隅贝玛给萨东波拉莲茎花胚之座上雅灿巧格欧哲尼稀有殊胜成就者贝玛炯内义色札世称名号莲花生括德喀卓芒布果空行眷属众围绕且杰吉色达哲杰我随汝尊而修持辛吉洛协夏色所为赐加持祈降临格热贝玛色德吽格热贝玛色德吽普获悉地祈祷文智波格热灿嘉当化现八名莲花生智波仁怎钦波嘉八大成就持明者向森涅沃这嘉当八大菩萨随佛子哲庆嘎嘉拉措拉八大法行本尊众所瓦得所辛吉洛祈请赐予胜加持协囊桑沃瓦恰所内外密障悉消除三巴耶因哲巴当如意成就诸所望巧当屯孟欧哲作垂赐共不共悉地第一章辩证与治则临床辩证,先辨伤寒,百病皆因寒而起,伤寒伤风就两宗,再辨温病与热病,湿温脏腑功能弱,不从厥阴难受功,自酿白醋或果醋,激发免疫最顺情。 先观神气(精化之气)之有无,望为四诊之首,次察中气之盈亏,再辨六经也就是称量精血津液的盈亏而选择发散、温润、与收敛之法。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温病歌诀一温病定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温病。 脉阴阳浮又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难汗出身灼热,是为风温诊不难,此为津亏精气虚,理中滋阴方不误。 二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诊断1.伤寒病伤寒病起之荣卫,终于脏腑细酌参。 荣腑皆热卫脏寒,寒热虚实应详辨;脉象紧数按明爽,神色清明真伤寒。 2.温病温病亦起之荣卫,终于气血皆属热。 荣卫气血热不寒,皆虚不实是明征,脉象洪、小按躁急,神色晦暗是温病。 二病机、论治阴主成形精津液,阳主化气精为根,阴气生津又收敛,阳气疏泄动相火;疏泄太过气不足,温病之机在外越,上行就是汗和吐;下行就是尿和泄。 温病之治戒汗下,保养阴液阳根摄。 第二章六经阴阳(精血津液)辨证法第一节太阳病太阳概论太阳,在外为肤表与毛窍,在上为头、颈肩背,在背部贯五脏六腑之俞,在内为手太阳小肠(标热)、足太阳膀胱(本寒)及其经络所过。 心为胸中之太阳。 太阳之功能分清泌浊,敷布阳气。 因此太阳为一身之主气,太阳病则气机敷布异常。 全身体表之毛窍属于太阳所属,具有推陈致新,吐故纳新之功,春夏宜常开,开则清气敷布体表,润肌肤,营关节,濡筋腱,秋冬宜常敛。 太阳之开把体内的阳气输注于体表与外界大气进行能量交换,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 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人身皮毛汗窍之功用,在交通阴(太阳寒水)阳(内生之火热),也就是吸入外来的寒气,来中和体内的热气,形成太阳寒水(汗液、小便)排出体外,使人体始终处于阴平阳秘状态。 凡风、雨、寒、暑之邪,乘人气(水火所化之气)之虚而外中伤于皮毛,留止经络、筋骨者、肌肉者,皆为太阳病。 灵枢五变篇“百疾之始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 仲景所谓太阳病有六“中风、伤寒、温病、痉病、中湿、中暍是也”。 总论寸关尺三部俱浮者,太阳伤寒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足太阳经脉在人体背部为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之俞穴之连线,所以太阳为一身精气的总汇。 六气伤人,气勇(体质壮实之人)者,气行则已(正气驱邪外出),气怯(精气亏)者则著(留注)而成病。 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小肠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化太阴、阳明之气敷布体表,寒邪难以入侵,太阳为开,即便入侵,也是郁而化热(太阳不开),内经言“在外者发而越之”,麻黄汤主之。 寒伤太阳,寒性凝滞,太阳不开,玄府(毛窍)闭塞,少阴气化不升,外不得化汗而出,小便(属浊气)难下。 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用四逆汤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佐之,事半功倍。 太阳开之太过(疏泄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啬啬恶风、淅淅恶寒。 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滋阴补阳温润中上二焦,灌溉阳气于四肢,其方剂配伍辛甘化阳,苦甘化阴,阴阳合一,温气一团。 太阳为六经之首,一身阳气聚集于此,太阳为三阳,水火所化之气,阳气敷布体表,周流全身,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六十四卦为水火既济。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也为一身之藩篱。 太阳为三阳,因为阳极,所以阴寒最易生,伤寒占大多数。 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之功。 太阳经证可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脊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伤寒直中少阴,少阴坎阳被寒邪所侵不能化气入膀胱,膀胱为之不利,小便难下,这在常人看来就是瘀阻膀胱,哪知这是太阳不开!这时麻黄开太阳,附子入肾助肾阳,细辛直搜寒邪,再配合四逆汤助少阴化气,血得热而行,湿得温而化,膀胱病变如癃闭(西医属于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只要药量足效如桴鼓。 太阳为寒邪所伤,玄府不开,水道闭塞,小便全无,则水走大肠,大便为之溏泄,此病夏天见之太多,而西医认为是什么细菌病毒感染,妄用抗菌素、抗毒素,而在中医治法仅三个字开太阳。 辩证应用麻黄汤、葛根汤立竿见影。 营血素虚之人,感受风邪(太阳伤风),自汗、乏力。 此为太阳开之太过,应合之,桂枝汤之类可用,加附子效更佳。 在此说说麻黄,麻黄用药取其茎,中空而多节,按照象数理论,物以类聚,所以走皮肤窍道,因此体表病变,关节病变,用之捷效,又因为其中空与膀胱同象,所以也可治疗膀胱病变。 时人只知见瘀血即活血化淤,不知玄府宜开,开则气血畅达,不知阳气虚则血行迟缓,助阳则血行无阻。 证治太阳伤寒(太阳不开)病人恶寒轻发热重,头项脊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苔薄白,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此时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则为太阳伤寒证。 宜开太阳,麻黄汤类。 或直取手、足阳明、足厥阴肝经经筋以指代针即用金刚禅指拨之,则患者立刻出汗痊愈。 太阳伤寒以无汗、疼痛为首要认证。 歌诀太阳本是阳之大,小肠膀胱是属辖,寒水伤之毛窍闭,体实之人热易发,头痛项强微恶寒,麻黄汤方急急煎,麻黄汤中用麻黄,意在毛窍被闭伤,辛温合桂来开达,杏仁入肺滋太阴,以防辛温肺叶伤,炙草补中助气化,清升浊降气机通,咳嗽腹满效堪夸。 太阳伤风证(开之太过,或阴阳两虚)则有头痛、项强、身痛、发热、出汗、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小便也清;治宜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燮和营卫。 太阳伤风以有汗、恶风、头项强痛为首要认证。 方用桂枝汤或者桂枝加附子。 歌诀风伤于卫阳气伤,气伤营阴不归藏,外泄变汗营也伤,和调营卫桂枝汤,桂枝汤中桂草姜,作用辛甘来化阳,芍药甘草加大枣,苦甘化阴去和阳,阴阳合一化成气,营足卫强体健康。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太阳病营虚伤寒颈项强(温病)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咽喉疼痛,葛根汤主之。 营血素虚(伤精之人),出汗后伤寒,寒束毛窍,项背强急,用桂枝汤燮和营卫,麻黄开毛窍散寒邪,葛根辛甘生津解肌热。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歌诀汗出伤寒精气伤,毛窍闭塞颈项强,恶风无汗咽喉痛,葛根汤方来煎尝。 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营血素虚之人平时必多汗,畏风,感寒之后气虚不足亦抗邪化热出汗而解,必自下利(大便稀),葛根汤主之。 蓄水证(阴证饮停膀胱)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腹胀满小便不畅,脉浮。 治宜化气行水,兼解表邪。 方用五苓散。 指针疗法阳明、厥阴、少阳经筋。 太阳少阴合病伤寒之后,太阳不开,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口不渴,无汗,恶寒、咳嗽,水停膀胱,小腹胀满,小便难下。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歌诀恶寒热少病少阴,寒束太阳气不升,少阴虚寒太阳寒,麻黄附子细辛痊,再加四逆增效验。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蓄血证太阳伤寒之后,少腹急结或硬满、狂躁、小便自利、脉沉涩、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宜泄热通阳、活血化瘀。 方用桃核承气汤。 歌诀少腹硬满或躁狂,瘀停膀胱热气伤,泄热化瘀通阳气,方用桃核承气汤。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厥阴经筋。 津亏伤寒(里热表寒)太阳病伤风(营虚津亏内热之人)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风伤卫,寒伤营,营血素虚之人极易出汗,再伤寒之后,毛窍闭塞,所以无汗身痛,伤寒身痛恶寒,伤风出汗恶风。 大青龙汤麻黄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杏仁石膏营虚伤寒咳喘营血素虚之人,卫气不足,经常自汗,再伤于寒风,则身痛咳喘而无汗或微汗,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麻黄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45)五味子20半夏28干姜45上方八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600,去滓,温服200ml,一方无干姜。 太阳病尿血太阳病(太阳不开,毛窍被寒所闭)失治,寒气陷少阴,少阴清气不升,尿血不止,大便稀溏,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内经?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脉“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属于足太阳经的经脉病候。 太阳腑证中的少腹急满、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之故。 太阳暑病暑为热邪,其性炎热,易伤津液,只在暑季(或极热之环境)发病,此病是由少阴虚寒,心肾阳虚,阴寒内存导致虚阳外越于外,及至夏日暑热与外越之阳二阳合一煎灼津液,导致大汗亡阳而虚脱,法宜积极回阳救阴,处方四逆汤加生晒参治之。 灸关元,命门。 指针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上经筋。 太阳痹证(厥阴太阴合病)项背强急疼痛,关节肿大甚至变形,汗出、恶风,如现代的肩周炎、关节炎、类风湿、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均属此类。 此由营血素亏再感于寒,寒伤营,湿滞营中之气,风伤卫,营卫俱伤,导致血脉不能周流,使痰饮流注关节所以肿大疼痛甚至变形。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颈项僵硬加麻黄葛根适量,关节肿大变形,加麻附辛,威灵仙、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以补脾祛湿。 处方如下桂枝45生白芍45生甘草30干姜60大枣12枚生附子30麻黄20葛根10细辛10白术30陈皮30茯苓30威灵仙30佩兰30肉桂10薏苡仁30血虚久痹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体虚自汗,头昏乏力,关节疼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宜当归四逆理中汤化裁治疗。 处方当归15桂枝45白芍药25干姜25细辛5通草10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10党参15川附子25生川乌(打粉)10生姜10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说说桂枝,桂枝其用全在皮,而诸书说去皮,是传写之误,桂枝气轻善走上肢,故上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太阳病证八卦解太阳主开,开则气机敷布,背部阳气充足,耐寒。 太阳病就是太阳(乾)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乾为头、颈肩、背,骨节,凡太阳经所过均包含在内。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 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太阳病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太阳伤寒(太阳不开)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兑为秋,瑟瑟秋风,习习凉气),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热未里传,所以小便清澈或者淡黄。 发散风寒(开太阳)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伤风证(太阳开之太过)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而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 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阴和阳,敛津液,营卫调和则腠理致密。 太阳腑证少阴虚寒,坎阳素虚,太阳寒邪直传(中)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五苓散,兼太阳表证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 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四逆汤、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第二节阳明病阳明阳明为中空之器,卦象离(中虚),水谷之海,手阳明大肠传导之官,主液,足阳明胃,腐熟之官,六腑之部位,内经.本脏篇“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手足阳明所过所出现的病全为阳明病。 素问六节脏象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难经第三十五难“小肠者,受盛之腑也。 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 胆者,清净之腑也。 胃者,水谷之腑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谓青肠,胃谓黄肠,膀胱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阳明为合(阖),难经第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阳明之官能主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养身,七门以闭为常,故曰阖”。 六气之中燥气主之。 水谷乳糜经肠胃而成糟粕者,由阳明燥气之所化也。 若燥气太过(合之太过),则大便鞕,燥气不及(合之不及)则便溏泻。 凡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六腑失和者,皆为阳明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于六腑。 太阴阳明论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其受病之部有口、张路玉千金方衍义“齿者,骨之余,属肾,而实阳明所司”。 总论寸关尺三部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此言太阳之热传阳明。 阳明合之不及,也就是开则大便溏泻,又分阴阳。 太阳阳明合病见上。 阳证腹泻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稀溏,口渴饮冷,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阳证便秘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证,宜增液承气汤。 手太阳小肠所化生的热量是阳明之火的根本,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 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 这叫做“二阳合明”。 阳明病证八卦解二阳合明为阳明,阳明主合,合则五谷得以腐熟,二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卦象为兑,兑为口,宜合,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热一团的(卦象离)。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阳明食积暴饮暴食,食积阳明腑气不通,或积而疼痛,或郁而发热,其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发热往往兼有体痛,而食积发热是腹痛伴有发热,或者贪凉饮冷,或者寒滞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压。 治疗方法通用方陈皮、生山楂、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可加适量红糖。 分治法肉食积滞,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米面积滞,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鱼虾蟹子紫苏、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乳食积滞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贪凉饮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红糖汤食疗。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权宜设计,动物食品是在为细菌、病毒提供营养。 阳明阳虚与太阴虚寒同治,以其表里相通,表寒则传里。 饮食生冷则直中。 法宜温中散寒,理中汤或者生姜红糖汤调理,或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素问?热论篇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灵枢?经脉篇云“足阳明之脉“腹胀狂、疟、温淫、汗出”。 手阳明之脉“口干”。 这是阳明病的。 阳明在手经属大肠,在足经属胃。 灵枢?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在生理上,胃与大肠相连,在病理上也息息相关。 故阳明经感受热邪,极易产生胃肠腑气不通的病变。 阳明病经证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上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 主要证候(阳证实热)身热,出汗,口渴喜冷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治宜泄热存津。 白虎汤类主之。 指针疗法取太阴、阳明经筋。 阴明腑证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主要证候(阳证阴虚)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鞕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有力或滑数脉。 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 方用大承气汤或用增液承气汤。 阳明病歌诀(一)阳明病经证太阳不解入阳明,二阳邪热交成病。 发热面赤脉洪大,出汗心烦苔黄燥。 渴喜冷饮无燥粪,泄热存津白虎煎。 (二)阳明腑实证邪陷阳明津被灼,便结腹满痛拒按。 潮热汗出燥谵语,舌红苔黄或燥黑。 脉沉迟实或滑数,泄热通便急存阴。 此是阳明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第三节少阳病少阳少阳者,手少阳三焦之部位,行于上肢中侧,足少阳决断之官胆所过之经络部位,在下肢外侧中部,凡是少阳所过之病变皆属于少阳病。 素问疟论“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又曰“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魏念庭曰三焦者,无形而以躯壳为郛郭,是躯壳即其形也。 本一气而分三,亦以躯壳之上、中、下分之也。 肺与心居上焦之中,肝、胆、脾、胃俱居中焦之中,肾与大小肠、膀胱居下焦之中。 上、中二焦分界处,有上连心主包络之大膜为护卫。 中、下二焦分界处,有傍连两胁下,后连脊骨,辅裹肾之脂膜为周布。 截然三界,原有天、人、地之义也。 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说,正于无形中取象也。 如雾者,拟之天气之正象,论人身温热之气浮而上也。 如沤者,气在水上,论人身中段气在血中之象也。 如渎者,气凝于血中,如水之在地而水中莫非气也”。 少阳为枢,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其气内外贯通,上下交流,具开阖出入之功能,相火之所在,故为枢。 转侧不利责之少阳。 总论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凡三阳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阳病;或厥阴病的阳气来复,也可能转属少阳病。 总之少阳病阳气转枢不灵。 以疏解邪气、调和阳气为基本治法,简称和法。 少阳病主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呕。 往来寒热。 证治少阳病阳证湿热(伤阴)胸胁胀满而疼,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口渴喜冷饮,目眩,苔黄脉弦。 治宜疏调气机,和解少阳。 方用小柴胡汤类。 指针疗法阳明、少阳经筋少阳病阴证痰饮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两边有齿痕,或水滑质青,脉多弦象。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主之太阳少阳合病少阳病兼太阳主证伴发热、微恶寒、自汗,肢体疼痛。 治宜和解少阳、调理营卫。 方用柴胡桂枝汤,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风门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少阳太阴合病太阴湿困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化谷腐食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舌两边有齿痕,舌苔水滑,食不下,脉弦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泽泻白术饮或加四逆汤或理中汤化裁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少阳病兼阳明证,主证伴日晡潮热、大便不通、脘腹胀满。 治宜和解少阳,通调腑气。 方用大柴胡汤。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 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口苦心胁疼汗出振寒、疟”。 这是组建少阳病的依据。 主要由于手足少阳经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布于胸胁之故。 少阳枢机少阳经气沟通联系着躯体两侧胸胁,是人体的表里通道。 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郁于里则发热,换言之,邪凑少阳,阳气不能助太阳阳气之开则寒,反入里益阳明阳热之合则成热。 邪留于此阳气游离转枢之处,不能全塞,又时不通,正邪分争,时而能枢泄阳热,热泄则身凉,邪气不爽而复作恶寒,因而寒热往来。 这是阳气转枢在表与里、开与合之间的障碍。 太阳主阳气敷布于外为开,开之不利太阳病则发热重、恶寒轻。 阳明主聚合阳气于内,阳明病恶热,是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由于邪阻少阳,津液不能敷布转枢,反成饮邪郁阻于胆,胆气上逆,故见口苦、咽干、目眩。 口苦、咽干、目眩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 邪阻经络,结于胁下,或郁于胸中,三焦失于枢转,故胸胁苦满。 本病尚可出现经脉所过的各种症候,这些就是我们临床辨证的依据。 少阳与它经合病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阳气转枢不利的小柴胡汤证。 若兼太阳伤风证,是柴胡桂枝汤证;若少阳病迁延,兼伤风且腹中胀满食不下,邪气滞留,气液不枢,痰饮结于胸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少阳病,痰热扰心而兼胸闷烦惊,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若少阳邪热耗伤阳明之阴液,兼见潮热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若少阳热邪传阳明致胃家传导阻滞者,是大柴胡汤证;若热邪下迫大肠致下利腹痛,是黄芩汤证;若邪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凉血之剂,随证治之。 柴胡气香能开太阴,味苦能助少阳枢转经气体液。 少阳病歌诀三部俱弦少阳病,枢机不利阳不升;便溏溲浊阴不降,口苦咽干目眩晕,往来寒热喜呕吐,泄火滋阴“和”为贵。 阳证湿热小柴胡,阴证痰饮柴桂姜。 表里通道风寒阻,津液不敷少阳枢,少阳诸经同合病,柴胡汤方加减施。 第四节太阴病太阴太阴者,一身之阴液之总汇,是人体最大的营养系统。 其气则营卫、津液,其质则肌肉、脂膏,皆其所属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五癃津液别论“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人之所赖以生者,天气与水谷。 天气入鼻,由肺而传于周身;水谷入口至胃,由脾行其精气津液”。 近世生理学谓之淋巴液,其精气曰淋巴球,入脾化为白血球,入肝化为红血球,为荣养人身之要素,故曰荣气。 卫气即脂膏中津液,其气之盛衰,上应月光之盈虚,以其为卫护人身之要素,故曰卫气。 荣养系统在阳明部位者曰乳糜腺,在少阳部位者曰淋巴腺,在太阳位者曰脂肪腺。 太阴为开,太阴营养系统,主为阳明行其精、气、津液,故曰开。 六气之湿气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 王启玄曰“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 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凡内伤外感失治,而致营养系统元气之湿不化者,皆为太阴病。 随其脏腑阴阳之偏,而有虚实寒热之分。 湿之质即水也。 肺为水之上源,湿郁于里则化而为痰。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解惑论谓此吐当是吐痰。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