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docx_第1页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docx_第2页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docx_第3页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docx_第4页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灸法技术灸法,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面灼也。可见灸法是一体温计用艾炎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竹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器灸四。适应症:胃炎 腹泻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2:物品准备 3:患者准备 4:选穴,施灸 5:观察患者情况 6: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7:记录注意事项:1用艾条施灸的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发热,属于正常现象,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禁忌症:凡属实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过饥过饱及醉酒者,不宜施灸,。外感、阴虚发热者,孕妇腰骶部、临近面部五官、动脉的穴位,不宜施灸。敷药法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1.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2.目标: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3.禁证皮肤过敏者慎用。4.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5.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6.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0.9 %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8.护理及注意事项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紧适宜。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9.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及衣被。10.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11.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一、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3.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此项操作的信任度。二、目标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如头痛、牙痛、胃痛、腹胀、便秘、失眠等证候的临床症状。三、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四、物品准备治疗巾。五、操作程序1.向患者讲明穴位按摩的作用、方法,以取得合作。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尿。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冬季注意保暖。4.准确取穴,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而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5.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7.洗手,必要时记录。六、效果评价1.所选穴位及按摩手法与临床症状是否对应;取穴准确度。2.体位是否合理;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目标达到程庋。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3.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皮肤破损处、瘢痕等部位,忌用此法。耳穴埋籽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操作方法。一、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二、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三、禁忌症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2)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或棉签、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穴治疗点。(3)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治疗点(穴位)。3.核对穴位后,要严格消毒,先用碘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l-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可留臵l-3天,冬季留臵7-10天。5.按压时,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宜。6.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六、效果评价1.选穴准确度及操作方法熟练度,局部是否严格消毒。2.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患者的感受。七、护理及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豆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