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_第1页
第三次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_第2页
第三次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_第3页
第三次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_第4页
第三次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2,掌握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2.中医护理的原则熟悉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教学目标,3,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一、中医学思维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二、思维方法 (1)比较(2)演绎(3) 类比 (4)探讨(5)以表知里(6)有果析因,5,一.整体观念(Holistic Conception)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系统。 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正是从这一观念出发,将其研究对象“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完整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掌握,6,中医整体护理,整体观念,7,(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结构上是不可分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的联系与沟通,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紧密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帮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2、功能上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心主血和肝藏血的关系,人体的血液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3.病理上相互影响,人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如:目的病变,既可是肝血肝气的生理功能失调,也可能是五脏精气功能失常的表现。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时,不仅肝脏本身出现病变,而且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12,(二)人与外界坏境有密切的联系,1.人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木-火土金-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衣物)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体的四季脉象)季节气候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昼夜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昼夜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使人紧张、焦虑,从而影响心身功能,危害心身健康;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变, “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变。,(三)中医整体护理,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中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16,二.辨证施护(Nursing Determin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由辨证和施护两部份组成。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掌握,“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 证,又称证候,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瘀阻等都属于证候的概念。,“病”、“证”、“症”的区别,辨证,施护,前提、依据,手段、方法,19,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掌握,20,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一、扶正祛邪,扶正(Supporting the Healthy),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和护理手段,如药物、气功、药膳、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原则,疾病治疗和护理的根本原则。 扶正主要适用于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患者,即所谓“虚则补之”。,21,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常用祛邪方法:解表,攻下,利水、消导、破血、豁痰,祛邪(Eliminating the Evil),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的。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即所谓“实则泻之”。,(一)扶正与祛邪单独使用 1.扶正法2.祛邪法(二)扶正与祛邪合并使用 1.扶正兼祛邪2.祛邪兼扶正(三)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1.先扶正后祛邪2.先祛邪后扶正,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正邪矛盾主次:,23,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二、调整阴阳,是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损其有余(二)补其不足,二、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是指阴或阳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应当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护理。如用“热者寒之”清泻阳热的方法治疗护理,如病室选择宜凉爽通风,服药温度宜凉服,饮食上辅以西瓜汁、梨汁、绿豆等清热生津之品,共泻阳热之火。(二)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指阴或阳一方偏衰不足的病证,应当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护理。对阳虚、阴虚、阴阳两虚的病证,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来补其不足。,第三节 中医护理原则,三、护病求本 所谓护病求本是指在护理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护理。,正护法(Routine Nursing),反护法(Contrary Nursing),第三节 中医护理原则,正护法(Routine Nursing),正护法又称为逆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施行的治疗护理方法。“逆”指的是逆其证候性质和表象而治疗护理。,27,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方法来治疗护理它,称为“寒者热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方法来治疗护理,称为“热者寒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方法治疗护理,称为“虚则补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方法来治疗护理,称为“实则泻之”。,常用正护法:,第三节 中医护理原则,反护法(Contrary Nursing),又称为从护法,是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护理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及方法与疾病证侯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称为从治(护)。,29,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护理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及方法治疗护理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简称为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使用补益的药物和方法治疗护理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适用于真虚假实证。,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及方法治疗护理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常用反护法:,30,第三节 中医护理原则,四、标本缓急,1. 急则护其标,2. 缓则护其本,3. 标本兼护,31,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应该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种病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而治疗及护理也不同,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相同证侯,采取同样的方法治疗护理,称为异病同护。,32,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六、三因制宜,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保健、养生、用药、护理的原则。,33,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七、预防为主,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34,小 结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护理的原则,“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 证,又称证候,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瘀阻等都属于证候的概念。,“病”、“证”、“症”的区别,比较(即考察对象之间的不同之处):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揆(kui2)度奇恒”(衡量异常与正常),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以进行鉴别,(1)比较,从一般(共性)到个别的思维方法。,(2)演绎,比较两种事物,根据两者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以推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 是一种由一事例推到另一事例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中医学中素问示从容论称类比法为“援物比类”,而被历代医家所广泛使用。,(3) 类比,即是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措施。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说:“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难食也”。)东汉张仲景用小承气汤试探有无燥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