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_第1页
婴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_第2页
婴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_第3页
婴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_第4页
婴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婴儿期的发展,第四章 婴儿期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身体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主要内容,明确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把握婴儿气质特点把握婴儿情绪发展特点把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类型把握婴儿自我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 在婴儿期,个体的心理社会性方面也在快速发展,其情绪、自我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为其社会适应做着准备。,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任对不信任”, 年龄从出生至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 的实现。婴儿如果得到温情而具响应性的照顾,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就会获得一种信任感或信心,即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也就是说,他们发展了“希望”这种品质相信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婴儿得等很长时间才获得所需的照顾,或者受到苛刻的对待,就会产生不信任,即怀疑感。这样一来,婴儿会认为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对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会带来困扰。,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二阶段是“自主对羞愧和怀疑”,年龄为1-3岁。这时候婴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 的实现。在第一阶段建立了信任感的基础上,儿童通过利用新的心理技能和活动技能,想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如果父母允许合理的自由选择,并不强迫或者羞辱孩子,那么自主就能够培养起来。这期间,婴儿喜欢大声喊“不”,就是其抗拒权威、表现自主的反应。这是婴儿正常的自我意志的表现,是健康的、对独立的追求。父母对此应该给孩子合适的指导和合理的选择。婴儿的这种“否定论”通常在2岁时开始,3.5-4岁达到顶峰,6岁时消退。,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气质” 是较早出现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它被认为是由人的基本生物结构决定的,气质的差异形成了个性的核心,使每个人在情感、思维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对一致的模式,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一)婴儿气质的表现类型1、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等特点确定其在养育过程中容易或困难的程度而划分的类型:,容易-困难,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其一,“容易型”,大约占40。这些婴儿性情温和,有满足感,快乐,对新的经验(比如,接触陌生人)非常开放和具有适应性。他们大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有好奇心。他们有定时吃东西和睡眠的习惯,他们也能够忍受挫折和不适。其二,“困难型”, 大约占10。这些婴儿活跃,易怒,习惯没有规律。他们常常对生活常规的变化做出消极反应,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并倾向于退缩。他们经常大声哭啼,遇到挫折时(比如,受到限制,或尿布湿了未换)常常发脾气。,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其三,“慢热型”,大约占15。这些婴儿相对不太活跃,有点闷闷不乐,每天的生活常规有一点规律。他们像困难型的婴儿一样,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他们的反应仍然是消极的,但是相对温和。剩下35的婴儿,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并不符合某一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在几种类型气质的婴儿中,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这些儿童非常可能出现适应问题,,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一)婴儿气质的表现类型2、根据婴儿在面对陌生人和陌生情境时的行为抑制来划分的类型。行为抑制: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极端害羞、拘谨、忧虑的倾向。凯根估计,大约15%的婴儿是行为抑制型的气质;同时10%的婴儿是极端的非抑制型。行为抑制受到遗传的影响。,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一)婴儿气质的表现类型3、根据婴儿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来划分的类型。玛丽罗斯巴特提出了一个两个维度的气质结构。反应性维度: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和坚持性、恐惧的忧伤、易怒的忧伤、积极情感。气质的自我调节:付出努力的控制。,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二)气质的稳定性气质看来主要是先天的,可能是遗传的,是比较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气质会随着各种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出现而变化,会在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做出反应中发生变化。2-3岁易怒气质的婴儿,如果他们得到父母耐心而有支持性的照料,他们也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水平。但是,儿童的气质很少会从一个极端变为另一个极端。,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婴儿期的气质(二)气质与教养方式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一个拟合度模型来解释气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如何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们认为,要创设一种养育环境,既承认每一个孩子的气质,同时也鼓励他们表现出更具有适应性的行为。拟合度模型提示我们,婴儿有其独特的气质,成人必须接受,父母可以改变儿童问题的环境,使之变为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环境。拟合度问题也涉及文化差异。,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基本情绪的发展通过婴儿的面部表情和其它的外显行为,我们可以捕捉到婴儿基本情绪发展的轨迹。婴儿一出生就会表现出满足、兴趣和痛苦。在6个月内,其它的具体情绪都会从这三种情绪中衍生出来。,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基本情绪的发展到3个月左右,满足变成了快乐,或者激动这表现在婴儿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时(比如妈妈的脸);兴趣变成了惊奇,比如在玩躲猫猫游戏中发生他们意料之外的情况时;痛苦很快会演变成厌恶和悲伤,比如,如果尝到已经变味的食物,他们的反应是厌恶;如果母亲不和他们玩了,婴儿就会悲伤。,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基本情绪的发展微笑:自发性微笑(0-5周)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生来就有的笑的反应,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区分人和其它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容易引起其微笑,但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区分熟悉人的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微笑。,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基本情绪的发展哭:自发性的哭:自发性的哭指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哭,不具有社会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指不适宜的内外环境引起的哭,也是向抚养者表达个体某种需要的信号,是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性活动的哭。,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基本情绪的发展愤怒:愤怒表现最早出现在4个月时。恐惧:5-7个月婴儿会出现恐惧的表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大脑发展与认知能力增加记忆):在1岁末,婴儿通常会发展出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指婴儿在遇见不熟悉人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通常发生在第一年的后半年。分离焦虑是当婴儿熟悉的照顾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的紧张情绪,是各文化背景中普遍现象,通常开始于七八个月时,大约在十四个月左右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代表了社会性上的重要进步,它们反映了婴儿的认知进步以及他们与照顾者之间与日俱增的情绪和社会联结。,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二)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除了基本情绪,人类也能体验到派生的、更高级的情绪,包括窘迫、羞耻、嫉妒、骄傲、内疚。这些情绪也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因为它们都涉及到我们对自己的感受自我意识情绪出现在18-24个月,婴儿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分离、独特的个 体。在他们做了自己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情之后,他们会感到窘迫或内疚,他们会低下眉、垂下头、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第一次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会感到骄傲。嫉妒出现在快到3岁时。,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二)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窘迫是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绪,婴儿能够进行自我识别以后就会出现,而羞耻、内疚、骄傲则既要求婴儿能够自我识别,也要求他们对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或标准有所理解。当然,自我意识情绪的获得也有赖于成人的指导。并且,自我意识情绪对儿童与成就有关的行为和道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三)情绪的识别与解读婴儿的情绪表现与其解读他人情绪线索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在4个月时,婴儿就对面对面交往的结构和时机变得敏感。大约在5个月时,婴儿能够把面部表情视为有组织的模式,并能够把声音中的情绪与说话者的相应表情相匹配。婴儿1岁时就会使用“社会参照”。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他们会主动从最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来解释该情境。,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四)情绪调节的萌芽对婴儿情绪调节的关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调节的的起源;二是情绪调节与社会能力的关系。情绪调节的发展 情绪调节很明显是在婴儿期开始的,4-6个月时,婴儿会使用简单的策略调节自己的行为。12个月时,婴儿获得了其它的策略。,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四)情绪调节的萌芽在18-24个月时,婴儿会尝试控制那些让他们烦恼的人和物体的活动;他们也能通过玩玩具、分心来应对因等候食物和礼物而受到的挫折。他们甚至会皱起眉头或抿住嘴唇以压抑自己的愤怒或悲伤。到2岁时,感到痛苦的婴儿,其面部表情主要是表现为悲伤,而不是恐惧或者愤怒,这是因为这时候婴儿已经懂得悲伤的表情是吸引母亲注意和支持的最好办法。到3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一点点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四)情绪调节的萌芽对婴儿情绪调节的关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调节的的起源;二是情绪调节与社会能力的关系。情绪调节的内容 婴儿发展了能帮助他们调节自己情绪的行为婴儿可以使用语言来促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他人的要求会扩展婴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也促进情绪的自我调节,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一)依恋的发展鲍尔比认为,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始于他们发出的一系列先天的信号,以召唤成年人来到婴儿的身边。比如,他们的微笑、咿呀学语、抓握、哭泣、盯着成年人的眼睛等。,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二)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以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依恋评估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陌生情境的情节序列,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二)依恋的类型其一,“安全型依恋”其二,“回避型依恋”其三,“反抗型依恋”其四,“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依恋是最不安全的。在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表现出混乱矛盾的行为,母亲抱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躲开目光,或者是带着忧伤的情绪去接近母亲。,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三)依恋的影响个体的早期依恋状况与后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目前来看,人们认为婴儿的依恋质量会形成一种趋势,之后会受到幼儿期、青年期及以后获得的经验的修正。照料行为的连续性才是决定安全依恋与后期发展之间关系的因素。早期安全依恋的影响却是有条件的,即有赖于婴儿未来的关系质量。,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四)依恋的影响因素养育质量婴儿依恋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受到的关注,母亲的特点会影响孩子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具有的特征是:对婴儿的需要敏感、对婴儿有积极的态度、与婴儿有互动、与婴儿一起做相同的事、为婴儿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经常激励婴儿导致回避型依恋的教养方式有两种:母亲对孩子缺乏耐心,也不敏感;父母则过分热情,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四)依恋的影响因素养育质量反抗型依恋的婴儿,其父母的教养方式经常是不一致的,大多数时候不能很好地响应孩子。婴儿面对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情绪支持,他们要么粘在父母身上,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以失败告终,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混乱型依恋常常发生在曾经被忽视或被身体虐待的婴儿身上。这些婴儿不知道趋近照料者是否会得到安慰,还是远离她们更为安全。这些婴儿的母亲很多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容易导致她们虐待或忽视自己的孩子,这些母亲经常表现出令人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行为。,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婴儿期的依恋(四)依恋的影响因素婴儿的特征那些早产儿、一出生就患病的婴儿、充满压力和贫穷的家庭如果父母有时间和耐心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并对孩子有积极的看法时,那么,这些新生儿也会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更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并不具有遗传性,研究发现2/3的孩子与父母建立了相似的依恋模式,而他们之间在气质上往往是不同的,这表明大多数父母会尝试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适应每个孩子的需要。,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一)自我的产生婴儿从出生到生命的头半年,主要是忙于调节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这反映在婴儿与照料者的互动中婴儿拥有了“前自我”(pre-self),它是婴儿对自己身体永久性、身体与他人的分离以及人际联系的规律的早期模糊认识。,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一)自我的产生6个月以后,婴儿逐渐通过发出一些信号来让照料者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婴儿为控制照料者而做出的努力是成功的,他们就会体验到最初的“自我效能感” 。这时婴儿的自我系统就开始形成了。这期间婴儿表现出的分离焦虑,也反映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照料者是分离的。依恋能够给婴儿带来安全感和一种乐观,所以,婴儿会以照料者为安全基地去探索环境,而最初的自我价值感就从中产生了。在视崖研究中,母亲的面部表情会影响婴儿对情境的反应,比如他们是否会爬过视崖。婴儿通过母亲的反馈而做出的反应调节,就是“社会参照”的反映,也表明了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分离。,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一)自我的产生在婴儿1岁以后,认知的发展开始在自我系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这在婴儿建立联合注意的能力中可以反映出来。,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二)自我识别自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大概出现在18个月左右,这时候婴儿在看镜子里的自己时,会表现出“自我识别”给婴儿鼻子上抹上红点,把他放在镜子前;如果婴儿对自己的脸有心理表象,并识别镜像就是自己,他们就会注意到红点,并摸自己的鼻子或擦它,而不是摸镜像。有一部分15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识别自己,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婴儿则表现出清晰的自我识别。15个月以上的婴儿也能够在录像带中把自己从其他同年龄的婴儿中认出来。,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二)自我识别在婴儿的自我识别出现以后,他们的自我评价、自尊也就开始出现了。自我识别也表明婴儿开始形成有意识的自我概念,随着语言的发展,他们开始自我描述。他们也就形成了“分类自我”。18个月时,婴儿能够从性别或年龄上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但是在照片上还不行;到2岁时可以做到。18-24个月时,大多数婴儿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谁至少有独特的外貌、性别和年龄上所属的类型。,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期的自我(二)自我识别这期间婴儿对自己的能力也开始有所意识。婴儿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其自我识别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实验1 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一、实验目的 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二、实验过程 阿姆斯特丹(1972)借用动物学家盖勒帕在黑猩猩研究中使用的点红测验(以测定黑猩猩是否知觉“自我”这个客体),从而使有关婴儿自我觉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实验1 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三、实验结论阿姆斯特丹对研究结果经过总结得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他自己。第二个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第三个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实验2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一、实验目的 依据前人的实验思路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儿童的自我意识。二、实验过程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1979)借用了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的镜像研究,另外还利用观看录像和相片的方法对婴儿的自我意识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们提出婴儿认识自我形象的根据或线索有两条:一是相倚性(镜像动作与婴儿动作一致),二是特征性(镜像与婴儿身体特征的一致性)。,实验2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他们选取了924个月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方式进行。实验结果是在小于24个月的婴儿中,只有25的儿童立即用手去摸或擦自己的鼻子。可是24个月的婴儿中,有88的儿童会立即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 第二阶段的实验是让儿童观看特制的录像:在第一部录像里,被试婴儿就在当时所在的环境,这时一个人走进屋;第二部录像的内容是该儿童一星期前正在玩玩具,此时有一个人正走进屋;第三部录像则是另外一个儿童在玩,有一个人正走进屋子。结果发现,915个月的婴儿都能够很快从第一部录像中认出自己,并转头向门口看,次数多于后面两种情境。对第二种情境和第三种情境中婴儿的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只有15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区分这两种情境,这说明婴儿已经能够区别自我与他人的形象,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实验2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第三阶段的相片实验中,研究者向被试婴儿提供了许多照片,包括婴儿自己的和其他婴儿的照片。1518个月的婴儿,当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能够指出自己的照片,并看着它对它微笑。三、实验结论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三部分的实验结论与阿姆斯特丹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岁前的婴儿不能区分作为主体的自己和外部的客体,他们还没有自我意识。2岁左右的儿童才能抹掉不属于自己的“红点”,他们具备了自我意识。,实验应用,通过众多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在感觉上不一样,说明他已意识到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可以认为是儿童自我意识最初的形态自我感受;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称的转变,儿童会用第一人称“我”来代替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此时他们已能区分有别于自己的外部客体;当儿童2岁以后,就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力和状态,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解决一个问题;到了四五岁,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