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_第1页
呼吸道病毒_第2页
呼吸道病毒_第3页
呼吸道病毒_第4页
呼吸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道病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目标,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防治原则2.掌握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3.了解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4.学会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前 言,呼吸道病毒感染,9095%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病毒侵犯上、下呼吸道粘膜并在其中增殖,破坏局部上皮、纤毛运动停止,产生各种呼吸道症状,易继发细菌感染感染力强、传播快、所致疾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后免疫力不持久,本章内容,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us)多次造成世界范围大流行,1918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极易变异,成为当前防疫难题,单股RNA球形或丝状80120nm,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内层:核衣壳,核心含RNA、核蛋白、 RNA多聚酶,基因组分7-8个片段结构 中层: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P) 外层:包膜外层,膜上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呈放射状突起称刺突,具抗原性,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1. 分型:NP和MP免疫原性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据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2. 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HA及NA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3. 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甲型变异频繁、易引起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形相对稳定,一、生物学性状,(二)分型与变异,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与流感大流行,一、生物学性状,(二)分型与变异,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1.传染源:病人发病前后2日传染性最强,病程一般37天2.传播途径:呼吸道、借飞沫传播3.所致疾病:流感 局部粘膜充血、水肿 流感V 飞沫 呼吸道粘膜内增殖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产生毒素样物质入血 发冷、发热、头疼、全身肌肉酸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4.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型特异性免疫力,可持续1-2年,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血清中的中和Ab(IgM、IgG) 呼吸道局部的SIgA,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1.预防为主: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接种流感灭活疫苗 / 减毒活疫苗 / 亚单位疫苗 公共场所如医院、网吧、电影院、宿舍应通风换气或每100m3空间用24ml乳酸加10倍水混匀,加热熏蒸 2. 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中草药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 总之尚无特效疗法,三、防治原则,第二节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属于副黏病毒科。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易合并细菌和其他病毒感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第二节 麻疹病毒,1.形态结构:球形、单股RNA、有包膜病毒、直径80120 nm 包膜刺突有血凝素和融合因子(F蛋白) ,后者与多核巨细胞形成有关 病毒在感染细胞核和胞浆内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2.抵抗力:较弱56 30min灭活,-20可保存数月、对紫外线敏感3. 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一、生物学性状,第二节 麻疹病毒,1.传染源:病人(出疹前23天传染性最强、潜伏期912天,病后4天出疹)2.传播方式: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3.所致疾病-麻疹;口颊粘膜处出现灰白色外绕红晕的Kopliks斑,对临床早期诊断有意义。“疹齐热退”4.免疫性: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细胞免疫有很强保护作用,特异性IgG在体内可持续多年,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二节 麻疹病毒,5.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典型慢发病毒感染 原发性麻疹感染后,绝大多数病人随免疫力的出现而病毒被消除。只有1/100万患者病毒隐匿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细胞中,多年(平局7年)后继发SSPE,死亡率95%,SSPE患者对麻疹病毒抗原呈特异性耐受状态,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二节 麻疹病毒,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对儿童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提高儿童免疫力。1.人工自动免疫;六个月以上儿童接种减毒活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30mg/kg或胎盘球蛋白、健康成人血清,三、防治原则,习题练习,1.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C.异型流感病毒D.副流感病毒2.下列属于正黏病毒的是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风疹病毒D.轮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一)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80160nm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抵抗力弱,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较差引起的人类疾病有两类,呼吸道感染,引起普通感冒;肠道感染引起腹泻或胃肠炎,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二)SARS冠状病毒,1.生物学特性与普通冠状病毒形态基本一致直径约60220nm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形如花冠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对脂溶剂敏感,不耐热或酸,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SARS冠状病毒模式图N:衣壳蛋白 M:跨膜蛋白S:刺突糖蛋白 E:包膜蛋白,(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我国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其控制措施按甲类传染病执行,(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SARS病毒主要经过紧密接触传播,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传播,不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护人员、过度疲劳、抵抗力低下者为高危人群,(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起病急,潜伏期一般约210天全身症状:发热(体温一般高于38)、乏力、头痛、关节酸痛等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胸闷、呼吸困难,(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严重者可出现气促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X线胸片可见片状或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状改变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3. 防治原则:“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二)SARS冠状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图为正压医用安全防护头罩,使用这种头罩,外界空气不经净化将无法进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在2003年全国防治“非典”的战役中被使用,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1.生物学特性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单股负链RNA,球形病毒有包膜,其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因子刺突仅含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和加热均可使其灭活,二、腮腺炎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人是腮腺炎病毒的惟一宿主病毒通过飞沫或污染物品直接传播。学龄儿童为易感者,好发于冬春季节,潜伏期23周病 侵入 呼吸道上皮细胞 血 腮腺及毒 面部局部淋巴结 流 其它器官,二、腮腺炎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发热,乏力,肌痛等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病毒性脑炎,获得性耳聋等导致不育症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二、腮腺炎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3.预防原则:隔离患者,防止传播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多用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二、腮腺炎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1.生物学特性引起风疹的病原体球形、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惟一自然宿主,三、风疹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呼吸道传播儿童是主要易感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麻疹样出疹,但症状较轻,伴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随之面部乃至全身出现浅红色斑丘疹成人感染后症状较重孕妇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可垂直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孕妇血清抗体有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作用,三、风疹病毒,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3.预防原则:对风疹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接种疫苗加强对孕妇进行风疹病毒感染的监测,三、风疹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