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一、占 69。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都可以引起植物叶部病害。二、症状类型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各种叶斑病、煤污病、叶畸形、变色等症状。,三、侵染循环特点 初侵染来源:病落叶 再侵染来源:初侵染形成的有病植物 潜育期: 一般较短 ,715d 传播动力及媒介:风、雨、昆虫、人(被动) 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几种。,四、园林叶花果病害的防治原则 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减少侵染来源:注意场圃卫生,如收集病落叶并处理,剪除有病部分等;使用无病的种苗、接穗等;在园林种植规划设计工作小,避免易感染某种病害的多种奇主植物的混植;有病地段秋季深翻,或覆盖塑料膜等。在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等也能减少再侵染的来源。喷药保护:化学防治成为基本的措施。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水肥的科学管理、通风透光等是主要的预防方法。,一、白粉病 :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常见的重要病害,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兰花等类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茶、玉兰等)以外,许多观赏植物都有白粉病。 白粉病是子囊菌门菌核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的病害。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壳属(Sphaerotheca)、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病症初为白粉状,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茵丝层,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扮抱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初为白粉状,近圆形斑,扩展后病斑可联结成片。秋季时白粉层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闭囊壳。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 不同的白粉病症虽然总体上相同,但也有某些差异。如桑、板栗等叶部都有2种白粉病,一种白粉层在叶背面,另一种生在叶正面。黄栌白粉病的白粉层主要在叶正面,臭椿白粉病在叶背。一般发生在叶正面的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小而不太明显生在叶背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大而明显。,紫薇白粉病 危害症状 :黄色透有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 ,病斑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 。病原菌:,白粉病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 秋冬季结合清园扫除枯枝落叶,或结合修剪整枝除去病梢、病叶,并集中烧毁或填埋,以减少侵染来源。,白粉病的防治措施,(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性。 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使用氮肥;种植不要过密,适当疏伐,以利于通风透光;营造混交林、剪去分蘖条可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及时清除感病植株,摘除病叶,剪去病枝,是减少棚室花卉白粉病发生的一条有效措施;加强温室的温湿度管理,特别是早春保持较恒定的温度,防治温度的忽高忽低,有规律地通风换气,使湿度不至于过高,营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白粉病的防治措施,(3)喷药防治。 发芽前喷施34Be的石硫合剂(瓜叶菊上禁用);生长季节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喷雾;在温室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250克,也可在夜间用电炉加热硫磺粉(温度控制在1530)进行熏蒸,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叶锈病类 锈病是园林植物中的一类常见病害,据统计全国有80余种园林植物锈病。 园林植物受害后常造成提早落叶、花果畸形,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的观赏性。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叶锈病主要由担子菌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 园林植物锈病中常见的病原菌有柄锈属(Puccinia)、单胞锈属(Uromyces)、多胞锈属(Phraymidium)、胶锈属(Gymnosoporagium)、柱锈属(Cronartium)等。,症状:锈病的病迹一般光于病状出现。感病植株病状初期不太明显,黄色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初期的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锈斑常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发病严重时常在病部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的粉状物。当幼搬组织受到锈菌侵柒时,病部常肿大。有些锈菌不仅危害叶部,还能危害果实、叶柄或嫩梢,甚至枝干。,例1: 玫瑰锈病症状特点:锈粉。 病症先于病状。病状部明显,病症主要是黄粉状锈斑。叶片上的锈斑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病原:引起玫瑰锈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国内已知有3种均为多胞菌属 。发病规律: 单主寄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组织内或以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在嫩芽、嫩叶上产生橙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在叶背产生橙黄色的夏孢子,经风雨传播后,由气孔侵入进行第一次侵染,有多次再侵染。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1。一年中以67月发病比较重,秋季有一次发病小高峰。防治方法:参考锈病的防治法。,三、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禾草病部越冬。夏孢子可以远距离传播,随气流、雨水飞溅、人畜机械携带等途径在草坪内和草坪间传播。夏孢子在适宜温度下,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当温度在20至3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适宜条件下,一般610天后显症,1014天后产生夏孢子,继续再侵染。四、防治方法: 抗病品种;喷药处理,一般7-14天喷一次。,叶锈病的防治措施,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庭园清理和修剪,及时除去病枝、病叶、病芽并集中烧毁。体眠期清除枯枝落叶,喷洒3Be的石硫合剂,杀死芽内及病部的越冬菌丝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芽或病叶。 2、栽培养护方面。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是防止转主寄生的锈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为了预防海棠锈病,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要避免海棠和桧柏类针叶树混栽;如因景观需要必须一起栽植,则应考虑将桧柏类针叶树栽在下风向,或选用抗性品种。 在酸性土壤中施入石灰等能提高寄主的抗病性。在温室中要重视控制温度(一般20左右)和湿度。锈菌一般都有生理小种的分化,因此抗病育种是防治锈病的基本方法。,叶锈病的防治措施,3、药剂防治。生长季节喷洒25的1500倍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喷洒250300倍敌锈钠液,1015天喷一次,或喷石硫合剂也有很好的防效。 4、用茶籽饼(油茶树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饼)50g,加水少量,浸泡一昼夜,滤去渣滓后,加5kg水喷雾,可防治锈病。 5、生物防治。 锈菌的夏孢子堆在不同时期常被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 s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等真菌所侵染,以致夏孢子被消解,这类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减少侵染的作用,但其利用可能性尚有待研究。,三、炭疽病类 炭疽病是园林植物上的一类常见病害。 炭疽病主要是由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有的也能为害嫩枝。 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共同症状: 炭疽病发生时会在感病部位形成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坏死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常在叶片上产生界限分明、稍微下陷的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疮痢或溃疡,造成枯梢。 主要症状是产生明显的轮纹斑,后期在病斑处形成的于实体分生袍子盘往往呈轮轮状排列,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粘孢子团出现,这是诊断炭疽病的主要标志。,兰花炭疽病病原:炭疽菌属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假鳞茎上越冬。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一般自伤口侵入,嫩叶可直接侵入。有多次再侵染。每年311月均可发病,46月梅雨季节发病重。株丛过密、蚧虫为害严重有利于病害发生。 春末夏初天气潮湿多雨,病菌开始侵染,有伤口和急风暴雨更易感染,温度2228 ,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老叶一般于4月份开始发病,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症状:发病初期,叶尖呈现红褐色病斑,病斑下延致使叶片成段枯死。叶片中部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叶缘病斑呈半圆形。叶脊染病,病斑连成一线,形成条斑。在叶基部发生,病斑连成一片,可致叶片枯断。后期病斑颜色变浅,中央偶有褐黄色轮纹,并散生小黑点,是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病斑可以相互愈合成大斑,有时纵向破裂,致使叶片形成穿孔.病斑大小不一,直径120mm均有。,上半年一般是老叶发病,下半年多为新叶发病。,山茶炭疽病山茶炭疽菌有无性态及有性态之分。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比较少见。无性态为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枯枝落叶内,在叶芽、花芽鳞片基部、溃疡斑等处越冬 。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但在自然界,病原菌可以从春季落叶的叶痕侵入,或从叶背茸毛处侵入。潜育期1020天,从卷叶虫咬食的伤口侵入潜育期短,只有35天。 511月份均 可发病。 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炭疽菌的发生。高温烈日后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爆发。土壤贫瘠、粘重容易发病。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不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均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缘或叶尖部着生褐色斑,扩展后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浅褐色,斑缘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粒,近斑缘有轮状皱缩线纹。枝条发病:在叶柄基部及分枝处有凹陷溃病斑,绕枝一周后其上枝叶枯萎。,炭疽病类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 冬季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剪除枯枝(应从病斑下5cm的健康组织处剪除),挖除严重感病植株。 (2)加强栽培管理,营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控制栽植密度或盆花摆放密度,及时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温度;改进灌水方式,以滴灌取代喷灌;多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提高寄主的抗病力。,炭疽病类防治措施(3)选用抗病树种和品种。 (4)药剂防治。 当新叶展开、新梢抽出后,喷洒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 10 天喷1 次,连续喷3 4 次,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也可混合用药。 在温室内可以使用45 百菌清烟剂,每667 平方米用药250克。,四、叶斑及叶枯病类 叶斑病是叶片因组织受病菌的局部侵染而形成各种类型斑点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这里指的斑点病只是指半知茵中丝孢纲和腔孢纲球壳孢目及部分子囊菌的病菌所致的斑点病类。大部分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叶部,所以有叶斑病这一名称。叶斑的大小、形状多种多样,如圆斑、角斑、条形斑等;颜色也不同,如褐色斑、黑斑、红斑等;种类较多,但是有一部分既在叶上,也危害枝干、花和果实等部位。斑点聚集时引起叶枯、落叶或穿孔,以及枝枯或花腐等。,因此,叶斑病又可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等种类。有的病斑因组织脱落而形成穿孔。 这类病害的后期往往在病斑上产生各种小颗粒或霉层。叶斑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果,并导致叶片的提早脱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效果。,月季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为害十分严重,病菌为害叶片,引起大量落叶,致使植株生长不良。 病原菌属蔷薇放线孢菌 。发病规律: 黑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月季在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不断发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25,在饱和湿度条件下,即可侵染发病。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多雨的季节。寄主植物发病严重。特别是新移植的植株,根系受损、长势衰弱极易发病。一般浅色花、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种易于感病。,症状:叶片受浸染后,叶面出现圆形紫黑色病斑,或不规则状斑,病斑边缘呈红褐色或紫褐色,放射状。逐渐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周围叶肉大面积变黄。病叶易于脱落,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叶片全部脱落,变为光干状。,大叶黄杨叶斑病病原:真菌,半知菌门丝孢纲丝孢目坏损尾孢菌Cercospora destructiva Rav.。发病规律:病原在树上的和落地的病叶内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在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多雨、潮湿、春季遭受冻害或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往往发病严重,造成落叶。,症状: 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叶正面出现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mm14mm,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常引起早期落叶。,菊花褐斑病,又名菊花斑枯病,是菊花栽培品种上常见的重要病害。病原是菊壳针孢菌,属半知菌门、腔孢菌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 发生规律 :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器吸水涨发溢出大量的分生孢子,由风传播;分生孢子器从气孔侵入,潜育期约2030天。温度高潜育期较短,抗病品种潜育期较长。病害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28。褐斑病的发生期是411月份,810月份为发病盛期。 秋雨连绵、种植密度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均比较严重。,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片。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生,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叶斑病类的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 适当控制栽植密度,及时修剪,芍药株丛过大要及时进行分株移栽,以利于通风透光;改进灌水方式,采用滴灌或沟灌或沿盆沿浇水,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实行轮作;及时更新盆土,防止病菌的积累。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选种抗病品种和健壮苗木。 园林植物特别是花卉的栽培品种很多,各栽培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可选用抗性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不同的培育方式的苗木抗病性也存在差异。如香石竹的组培苗比扦插苗抗病,选用组培苗可减轻叶枯病的发生。,叶斑病类的防治措施(3)清除侵染来源。 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及病死植株,并集中烧毁。芍药可在秋季割除地上部分并集中烧毁,可减轻来年病害的发生。每年进行一次花盆土消毒。休眠期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洒3Be的石硫合剂,或在早春展叶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发病期喷药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加强检疫。 松针褐斑病等是检疫性病害,要防治病害的蔓延,注意不要从疫区购进松类苗木,也不要向保护区出售松类苗木。,五、叶畸形类 叶畸形病主要是由子囊菌门的外子囊菌和担子菌门的外担子菌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引起。 寄主受病菌侵害后组织增生,使叶片肿大、皱缩,加厚,果实肿大、中空成囊状,或者叶片变小皱缩。引起落叶、落果,严重的引起枝条枯死,影响观赏效果。 如桃缩叶病、杜鹃叶肿病、山茶叶肿病(饼病) 等。,桃缩叶病,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为子囊菌门、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外囊菌科、外囊菌属。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当桃芽展开时,孢子萌发侵害嫩叶或新梢。子囊孢子能直接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芽孢子还有接合作用,接合后再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病菌侵入后能刺激叶片中细胞大量分裂,同时细胞壁加厚,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以后在病叶角质层及上表皮细胞间形成产囊细胞,发育成子囊,再产生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子囊孢子及芽孢子,不作再次侵染,就在芽鳞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夏越冬。所以,桃缩叶病一年只有一次侵染。,桃缩叶病,症状: 主要危害当年生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花、幼果和嫩枝。春季刚展叶时,病叶变厚,呈皱缩波纹状,叶尖和叶缘反卷,叶面凹凸不平。病叶出现不久,逐渐变为紫红色。春末夏初时,叶片表面生成一层白色粉尘(真菌孢子),不久,病叶变黑,枯萎脱落;嫩枝感病后短缩、肿大,呈灰绿色或黄色,病枝上叶丛生,严重时枝条枯死;病果发育畸形,有光亮、隆起、瘤状突起物,果面龟裂,果毛脱落;感病的花和果实常早落,但也有病果维持到采收时。,杜鹃叶肿病,杜鹃叶肿病又叫饼病。担子菌的日本外担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 Shirai.)或杜鹃外担子菌(E. Rhododendri Cram .)。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次年春天产生担子孢子,经风吹雨水飞溅传播,侵染幼嫩组织。潜育期7-17天。病害一年发生两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见,3-5月较严重。温度较低,月平均气温在15-20摄氏度时,相对湿度为8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植株生长柔嫩,病害容易流行。高山杜鹃发病最重。,症状:杜鹃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主要为害花芽、嫩叶和新梢。叶片正面初为淡黄色 杜鹃叶肿病半透明的圆形斑,后为黄色,下陷;叶背面淡红色,肥厚肿大,随后隆1起呈瘿瘤,瘿瘤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层,如饼干状,叶枯黄早落。严重时叶柄病斑连片,畸形肥厚。嫩梢发病时,顶端产生肉质莲状叶,或为瘤状叶,后干缩为囊状。花瓣感病后,异常肥厚,呈不规则的瘿瘤。花芽受害成为肉质变厚变硬。这些嫩叶和花芽感病后异常的呈肉质增厚,产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农称之为“杜鹃苹果。,叶畸形类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 生长季节发现病叶、病梢和病花,要在灰白色子实层产生以前摘除并烧毁,防止病害进一步传播蔓延。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种植密度或花盆摆放不宜过密,使植株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选择弱酸性且土质疏松的土壤栽培杜鹃,不要积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在重病区,休眠期喷洒35Be的石硫合剂;新叶刚展开后,喷洒0.5Be的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0.5%的波尔多液,或0.20.5%的硫酸铜液。,六、灰霉病类 灰霉病是草本观赏植物的最常见真菌病害,对保护地栽培植物为害最大。 灰霉病的病症很明显,在潮湿情况下病部会形成显著的灰色霉层。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是最重要的病原菌,该菌寄主范围很广,几乎能侵染每一种草本观赏植物。,仙客来灰霉病 病原: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霉发病规律: 暖、湿润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一般北方冬春季,温室大棚温度提不上去,湿度又大时,病害很重。灰霉病病菌生活力很强,一般雨季至10月以后的花期发病较多,在6至7月的阴雨天如植株软弱徒长,老化叶有伤口等,病菌便会侵入,通常老叶的叶柄处先发病。10月以后如果温室密闭,温度高也可发病。 病组织、病株残体上越冬,风雨传播,直接或伤口侵入,温度20度、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发病。一年中有二次发病高峰。,症状 初发病时植株外侧老叶柄腐烂出现黑色霉菌,随后邻近的叶柄、花梗也相继发病,很快传染整个植株,最终导致球茎腐烂,整株死亡。在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生有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灰霉病类的防治措施 (1)控制温室湿度。 为了降低棚室内的湿度,应经常通风,最好使用换气扇或暖风机。 (2)清除侵染来源。 种植过有病花卉的盆土,必须更换掉或者经消毒之后方可使用。要及时清除病花、病叶,拔除重病株,集中销毁,以免扩大传染。 (3)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园艺操作。 定植时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要避免在阴天和夜间浇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浇水,浇水后应通风排湿。一次浇水不宜太多。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应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在植株上造成伤口,以防病菌侵入。,灰霉病类的防治措施 (4)抓准时机进行药剂防治 : 喷雾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具有封闭条件的在棚和温室,可以试施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10速克灵烟雾剂,每次每667米2250克;3噻菌灵烟雾剂每100立方米50克,于傍晚分几处点燃后,封闭大棚或温室过夜,七、花木媒污病,煤污病又称煤烟病 。子囊菌门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半知菌门的一些真菌,如杨、柳煤污病、油茶煤污病、山荼煤污病。媒污病与蚜虫防治蚜虫、介壳虫等等小虫的为害关系密切,与寄主自身的分泌物也有关系,影响了寄主的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生长,降低植物的观赏性。症状:其症状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由于煤污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花木媒污病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加强室内的通风透光2、防治传播害虫 及时杀灭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刺吸性害虫,减少发生煤污病的虫媒 喷洒10-20倍的松脂合剂及50硫磷乳剂15002000借液以杀死介壳虫 (在幼虫初孵时喷施效果较好); 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杀蚜虫。1.0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杀菌效果也较好。,花木媒污病防治方法,3、人工物理防治 少量植株,可用湿布轻轻抹去煤污层,也可用湿布沾低浓度的洗衣粉水擦洗去煤污层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的四硫悬浮剂倍液,或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枝叶,有效好的防治效果,八、细菌性病害,园林植物的细菌性病害中,最普遍的是在叶、茎、花和果实上表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坏死斑点。其中有些发展迅速j众多侵染点相合并,最后导致整株萎蔫的斑点病,称为疫病。 几乎所有的细菌性斑点病都是由黄单胞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同所引起的,而真正的疫病则是由欧氏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的部分细菌所致,少数棒状杆菌可以引起斑点性溃疡。 斑点一般为圆形,在双子叶植物上有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单子叶植物上则常呈条斑或条纹。该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斑点为油渍状半透明,有的还有带黄色的晕团,有的因病理反应成为穿孔。在潮湿条件下,斑点上常溢出大量细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清除侵染源:加强检疫及时清除病叶、病枝、有病球茎等病残组织;要从无病地、无病母株上采无病繁殖材料,杜绝病源。2、栽培管理:对感病地实行轮作,温室或盆栽者可更换新土;控制种植密度,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注意温室的通风,灌水应选在白天,不使晚间湿度过高,不使土壤过湿;不过多地偏施氮肥防治枝叶徒长;有计划地隔离种植对一些斑点病也很有效。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对细菌性病原以抗菌素喷雾效果较好,同时要注意避免在花期喷药,以防药害。,九、病毒病类(主要为变色型) 病毒病在园林植物上普遍存在且严重。寄主受病毒侵害后,常导致叶色、花色异常,器官畸形,植株矮化。 病毒从机械的或传播介体所造成的伤口侵人。传播介体是蚜虫、叶蝉及其他昆虫;其次是土壤中的线虫和真菌。其他传播途径还有种子、菟丝子、花粉等。 病毒病防治较困难,主要措施有;加强检疫,繁殖无毒苗木;将有病种苗进行热处理;消灭传毒昆虫;选育抗病品种等。,郁金香碎锦病症状 病毒侵害叶片及花冠。受害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或灰白色的条斑;受害花瓣畸形,原为色彩均一的花瓣上出现淡黄色、白色条纹或不规则斑点,称为“碎锦”。病鳞茎退化变小,植株生长不良、矮化;花变小或不开花。病原 引起郁金香碎锦病的病毒为郁金香碎锦病毒 发病规律 该病毒在病鳞茎内越冬,由桃蚜和其它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播。寄主范围广,能侵害山丹、百合、万年青等多种花卉。,香石竹病毒病常见类型,香石竹斑驳病毒病(CaMV):新叶褪色,形成斑驳,老叶卷曲,花呈杂色,病叶多呈卷状。香石竹潜隐病毒病(CaLV):香石竹上产生轻微症状或呈隐症。当与脉斑驳病毒复合侵染,其子叶上产生严重花叶。香石竹环病毒病(CaERV):染病后叶部产生环状或轮纹状或宽条状的色坏死斑,严重的坏死斑融合成大型块状病斑。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病(CaNFV):染病株中部叶片出现灰白色至浅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条斑或条点,下部叶片多呈紫红色斑点和条斑。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病(CaVMV):染病后幼叶的叶脉上生深浅不均匀的斑驳或坏死斑,有的出现不规则褪绿斑。,病毒病类的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 防止病苗和带毒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地区,切断病害长距离传播的途径,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2)培育无毒苗及抗病育种 选用健康无病的枝条、种球作为繁殖材料;建立无毒母本园以提供无毒健康系列材料;采用茎尖脱毒法通过组织培养繁殖脱毒幼苗。 选育抗病品种。,(3)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对园林工具的消毒,修剪、切花等的园林工具及人手在园林作业前必须用3%5%的磷酸三钠溶液、酒精或热肥皂水反复洗涤消毒,以防止病毒通过园林操作传播。及时清除染病植株。对于菊花矮化病要注意圃地卫生,及时清除枯落叶,因为类病毒能在干燥病落叶中存活。,病毒病类的防治措施,(4)及时防治剌吸式口器昆虫(详见剌吸式口器害虫防治办法)。 (5)药剂防治。 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病毒A、病毒特、病毒灵、83增抗剂、抗病毒1号等对病毒有效的药剂。,病毒病类的防治措施,线虫病,危害严重的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的根茎部,在叶上主要是菊花线虫叶枯病和珠兰叶枯线虫病。,菊花线虫叶枯病,症状:该病为害叶片、叶芽、花芽及生长点。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缘下部背面出现黄褐色斑点,扩展受主脉及大侧脉限制,病斑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重时叶干枯早落。生长点受害生长发育不良,株矮。叶芽、花芽受害叶小、花小、畸形。,菊花线虫叶枯病,病原:该病为线虫病害,由芽叶线虫Aphelenchoidesritzemabosi(Schwartz)Steiner引起。属线虫纲滑刃线虫目滑刃线虫属。虫体细长,尾端尖,其末端通常有2-4个微小的针状突起。侧区有侧线4条,口针基部球明显。,菊花线虫叶枯病,发生规律 :线虫在病株上、病残体上、土壤中或野生寄主上越冬;由风雨、水滴滴溅或主动爬行传播;从气孔侵入。病苗、病切花随运输也可作远距离传播。多雨、温暖(2025)或梅雨季节,或植株表面有水膜、病残体多、植株栽种密度大等均利于该病发生。,菊花线虫叶枯病防治,1、检疫 非病区不能从病区引种、调运苗木;加强地区间的检疫。 2、栽培技术防病 (1)及时摘除田间的病叶及其他部分,彻底清除病残体,均作深埋处理,不从病株上采条繁殖。 (2)病土及盆钵消毒处理。夏季进行太阳能热消毒或暴晒数日,使土壤干透可杀死线虫,禁止喷淋式浇水。 (3)采条母株休眠期热处理。50温水中浸泡5分钟,或在44.4温水中浸泡30分钟等可杀死母株所带线虫。 3、药剂防治发病后立即防治,常用药剂有克线磷1000倍液、杀螟松1500倍液等。710天1次。,第八章 园林植物茎干病害,园林植物茎干病害虽不及叶部病害那么普遍,但危害非常严重。因为茎干是整个植物的“中心枢纽”,茎干旦感病,会影响到整个植物的存活。无论是草本花卉的茎还是木本花卉的枝条或主干,受病后往往直接引起技枯或全株枯死。 茎干病害在园林植物病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引起松树枯萎的松材线虫病,是园林和林业上的头号病害。菊花和香石竹的枯萎病,水仙、唐葛蒲、郁金香的茎线虫病等,均是世界性的花卉病害。另外,杨树的腐烂病、溃疡病,泡桐丛枝病等也都是园林、林业重要病害。,非生物性病原与生物性(高温、低温等;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线虫等。 症状:腐烂及溃疡、枝枯、肿瘤、从枝、带化、萎蔫、立木腐朽、流胶流脂等。感病植物病斑、病株残体、转主寄主以及土壤内越冬。(侵染来源) 侵入途径:各种伤口、皮孔和叶痕。 传播:风雨和气流,两种类型病原物: 根据这些生物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即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和寄生性弱的病原物。 病毒、植原体、线虫、锈菌和部分细菌属于寄生性强的类型。它们在自然界分布不很普遍,寄主范围也较窄。这类茎干病害的发生与腐原物的存在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真茵和部分细菌属于寄生性弱的类型。它们的专化性一般不强,寄主范围也比较广;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一跋在树干或树皮上营腐生或兼性寄生生活。植物生长健壮时不能造成危害,但当植物生长衰弱时,病菌就可以进一步扩展,形成溃疡或腐烂斑。所以这类病害的发生与植物的生长势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茎干病害的一般特点(寄生性弱),(1)病菌的侵染途径一般为伤口成自然孔口 (2)病菌大多有潜伏使染特性 (3)病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势有关,茎干病害的防治,对寄生性强的而言:(1)植物检疫 (2)建立无病苗圃(3)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对寄生性弱地而言:(1)加强管理,提高技物生命力(2)如强管理,减少各种伤口,一、真菌引起的茎干病害,由真菌引起的园林植物茎干病害种类很多,除了常见的溃疡、腐烂和干锈病外,真菌还可以引起枯萎、丛枝等病害。 溃疡病和腐烂病大多是由于囊菌门和半知菌门的真菌引起的。这类真菌种类很多,寄生的植物也很杂。 引起干锈病的种类也很多但主要是柱锈菌属,引起松类干锈病。另外,胶锈菌属、硬层锈菌属、单孢锈菌、内柱锈菌属等均能在枝干上引起锈病。 引起枯萎病的真菌不多,主要有长喙壳属、轮枝孢属、镰孢菌属等。长喙壳属引起著名的柳树和栋类枯萎病。轮枝孢属和镰孢菌属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和扩展,可以侵染很多种植物,引起各种植物的枯萎病。轮枝孢属经常可侵染的有黄栌、槭树、橡树、鹅掌揪、刺槐等;镰抱菌属寄主范围很广,香石竹、水仙、郁金香、唐百蒲、合欢等均可被寄生。 由真菌引起丛枝病的并石多。瘤座菌属引起的竹丛枝病,微座孢属引起的枫杨丛枝病等均表现为典型的丛枝症状。,(一)杨树腐烂病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出诊子,危害杨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大量枯死。杨树腐烂病病害症状 :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两种类型。,(一)杨树腐烂病,干腐型 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一)杨树腐烂病,枯梢型 主要发生在1-4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杨树腐烂病病原 病菌的有性阶段是子囊菌的黑腐皮壳菌,其无性阶段为金黄壳囊孢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渐缓,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杨树烂皮病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培育健壮苗木。(3)适地适树。 (4)营造混交林,重病株要及时清除掉 。二、化学防治 10% 浓度的碱水液、煤焦油、沥青、不脱酚洗油、多菌灵25 倍液、托布津、福美砷100倍液、代森锌100倍液、1%浓度的波尔多液。57天后,在病斑周围再涂浓度为5010-610010-6的萘乙酸液 等。,二、杨树溃疡病溃疡病病害症状:其症状有枯干型和溃疡型两种。 枯干型 症状为当年定植的幼树主干上出现不明显红褐色小斑点,23日后病斑迅速包围主干,致使上部梢头枯死。剥开病斑树皮,里面已腐烂。溃疡型 症状为感病植株的主干上出现灰色或褐色近圆形水泡状病斑,用手压之,渗出带有酒糟味的褐色粘液。两种症状的共同点为病斑连成一片,包围树干一周时,引起枯干死亡。,二、杨树溃疡病,病原:由子囊菌茶子匍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引起,其无性型为半知菌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发病规律:3月下旬开始发病,45月为发病高峰,68月减弱,9月再次发展,10月后停止。病菌在枝干病斑内越冬。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移植后水分失去平衡,病害便易于发生。干旱瘠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该病害轻者会降低树木长势,严重时使病斑以上枝干枯死。,杨树溃疡病防治1营林措施:起苗、假植、运输、栽植时都要尽可能的减少根系的损伤和不碰伤树干;适地适时,随起随栽,栽后浇水,避免假植时间过长和长途运输。2. 选用抗病树种或品系,白杨派系树种。 3定植幼树感病后,出现枯干时应立即早截干,使其根际重发新条,并清除烧毁病枝,减少病菌来源。4药剂防治:感病较轻的,可用1波尔多液或用25多菌灵500倍液防治,10倍的食用碱液、100倍的代森铵液、50退菌特100倍液以及稀释的焦油等均有一定效果。,香石竹枯萎病防治 1、栽培管理 建立无病母本园,种植时要选择无病插条、无病菌的土壤、及时摘除病叶进行焚烧 ;实行轮作;控制浇水量,注意防涝。 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予以烧毁,并将根际土壤挖除,换填未受传染的土壤。在花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健株根部。 温室栽培有条件时采用换土或蒸汽灭菌 。 2、药剂防治 每周喷施一次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共用药35次 。淋灌70敌克松5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杀菌剂 也可。,四、细菌引起的茎干病害,引起的园林植物茎干病害不多,但有些病害还是非常重要的。细菌同样也可以使植物茎干出现溃疡、丛枝、枯萎和肿瘤等症状。 能引起溃疡和腐烂症状的主要是黄单脑杆菌属和欧文氏茵腐的一些种,这两个属的细菌均可引起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细菌也能引起丛枝病,日本报道的茶树丛枝病是由假单脑杆菌属的一个种引起;韧皮部杆菌属(以前称类细菌)也能使很多种植物出现从枝症状。 由节杆菌屑和短杆菌属等引起的枯萎病也很常见,在园林和林业方面非常重要。 在植物枝干上引起肿瘤症状的主要是假单脑苗属的一些细菌,如油檄相肿瘤病、苦探肿瘤病等。,五、植原体引起的茎干病害,植原体病害为系统性病害,病原侵入植物的筛管细胞,随输导组织移动。所以多产生枝条丛生、黄化、萎缩、变形等症状。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丛枝病较常见。,泡桐丛枝病,病原:植原体丛枝病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可由茶翅蝽(HalymorphaPicus).烟草育蝽(Crytopeltistenuis)带病传播。带病的种根和苗木可借助人类生产活动而传播。用病株上种子育苗,则极少发病。,泡桐丛枝病的防治,1、检疫 。2、选用抗病树种。 培育无病壮苗 ,采用种子培育实生苗,不易发生丛枝病 。环剥预防。3、防止侵染源:树枝初发病时及时修除 。4、治虫防病。在57月间,可喷洒乐果、敌百虫等杀虫剂杀死媒介昆虫,阻止传病 。5、药剂防治:发病幼树,用药剂注射抑制;l2年生的发病树,用10000单位的硫酸四环素或土留素注射,但这种方法对大树效果较差。此外,截枝法、断根吸收法、500倍液的托布津或百苗清喷叶面和打针吸收法均有一定的效果。,六、线虫引起的茎干病害,危害观赏植物茎干的线虫病害种类虽然不多,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病原物。寄生在松树上的松树线虫,危害多种花齐块茎、鳞茎和球茎的鳞球茎线虫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病原物,均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并被很多国家列为检疫对象。,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在我国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是它的主要传媒昆虫。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症状(病害发展过程分个阶段): (1)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见天牛补充营养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及其它甲虫侵害的痕迹; (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到天牛及其它甲虫的蛀屑; (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此时树体一般有许多次期害虫栖居。病死木的木质部往往由于有蓝变菌的存在而呈现蓝灰色。,松材线虫病防治,1、检疫措施2、农业措施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抑制病原的扩散是切实可行的。伐除后必须烧毁和或进行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感染源。设立隔离带,以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如此,可切断天牛的食物补给,可有效地控制天牛虫媒的扩散,以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松材线虫病防治,3、化学防治1)清除传媒松墨天牛:在晚夏和秋季(10月份以前)喷洒杀螟松乳剂(或油剂)于被害木表面(每平方米树表用药400-600ml),可以完全杀死树皮下的天牛幼虫 。原木处理可用溴甲烷熏蒸或加工成薄板(2cm以下)。原木在水中浸泡100天,也有80以上底杀虫效果。这些措施都必须在天牛羽化前完成。在天牛羽化后补充营养期间,可喷洒0.5杀螟松乳剂(每株2-3kg)防治天牛,保护健树树冠。2)防治松材线虫: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松材线虫病防治,4、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防治昆虫介体,也可用捕线虫真菌来防治松材线虫。 5、抗病品种 目前,日本主要利用马尾松、火炬松合日本黑松杂交,选育抗病品种。,第九章 园林植物根部病害,根部病害虽然较少,但造成的危害常是毁灭性的。一、病原及症状类型 病原:非侵染性病原(积水、施肥不当、土壤酸碱度不适等)和侵染性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等)(大多属于土壤习居性或半习居性微生物),症状:根部及根颈部皮层腐烂,并产生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颈部出现瘤状突起;病原菌从根部入侵,在维管束定殖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见大型子实体。地上部分也可反映出来,如叶色发黄、放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落叶、植株矮化等。,二、侵染循环特点越冬:土壤、病残体和球根上越冬;传播途径是雨水、灌溉水、病根与健根之间相互接触,根线虫及菌索的主动传播等。苗木交换、运输等。,三、防治一旦发生就防治困难。 选择适宜于土壤生长的立地条件,以及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预防措施) 检疫、病土消毒、球根挖掘及栽培前处理(栽培管理) 生物防治(利用菌根和木霉菌防治猝倒病;利用细菌放射形土壤杆菌84菌防治根癌病),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产生特征性的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病原菌从根部入侵,在维管束定殖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见有大型子实体等。植物的地上部分表现为叶色发黄、故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落叶、植株矮化等。,引起根病的病原真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球根上越冬,传播的途径是靠雨水、灌溉水、病根与健根之间的相互接触,以及菌索的主动传播等方式;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种苗的调拨。病原真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通过根部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层而侵入根内。,苗木立枯病,分布与危害 该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病害之一。寄主范围很广,1、2年生草本花卉如瓜叶菊、蒲包花、彩叶草、大岩桐、一串红等,球根花卉如秋海棠、唐葛蒲、萤尾、香石竹等,木本植物如雪松、五针松、落叶松、油松、黑松、白皮松、华山松、马尾松、杉木、泡桐、刺槐、榆、枫杨等,苗期都可发生立枯病。针叶树育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7090。,症状 该病害多发生在46月,因为发病时期不同,可出现4种症状类型: 1.种芽腐烂型:种子发芽前后尚未出土时,便在地下腐烂死亡。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不久,苗木径部尚未木质化之前,病菌自根茎侵入造成组织腐烂坏死,呈半透明状,苗木倒伏。该种症状自57月发展很快,苗床上常出现团块状缺苗。,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如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幼苗常茎叶粘结或出现白毛状丝,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时苗木已进入木质化,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磨矿岗位面试题及答案
- 物化复试面试题库及答案
- 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会计预算面试题及答案
- 高尔夫老师面试题及答案
- 艾灸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能源企业面试题及答案
- 教育扶贫考试题及答案
- 临床执业医考试外科试题及答案2025版
- 临床营养科技能操作试题及答案2025版
- 乡镇道路清扫合同范例
- 治安管理处罚法课件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母婴照护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住友变频器说明书-翻译
- 2024品牌服务合同范本
- 常见职业病危害和预防基础知识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办公耗材项目验收方案
- 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市调研摸底) 数学试卷(含答案)
- 《旅馆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 火龙果病虫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