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力的专题复习力的专题复习 专题一专题一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 重力和弹力 重力和弹力 1 1 力的本质 力的本质 1 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 施力物体和 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 力的相互性 力是成对出现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 是等大 反向 共线 属同性质的力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 力的矢量性 力有大小 方向 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 线上的两个方向 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 不代表力的大 小 4 力作用的独立性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 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 2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 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 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 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 3 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4 4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5 5 力的分类 力的分类 1 性质力 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 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电场力 磁场力 分子 力等 2 效果力 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如 拉力 压力 支持力 张力 下滑力 分 力 合力 动力 阻力 冲力 向心力 回复力等 1 下述各力中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有 A 重力 B 拉力 C 动力 D 支持力 E 弹力 答案 AE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用力把乙推倒 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 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 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C 任何一个物体 一定既是受力物体 也是施力物体 D 在力的图示法中 线段长短与对应力的大小成正比 答案 CD 6 6 重力 重力 1 1 重力的产生 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2 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 由 G mg 计算 g 为重力加速度 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 g 取 9 8 米 秒 2 表示质 1 量是 1 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 8 牛顿 由弹簧秤测量 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2 3 3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即与水平面垂直 不一定指向地心 重力是矢量 4 4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 效果上 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 这 1 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 物体的形状有关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 2 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 5 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 的向心力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 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 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即 mg GMm R2 除两极和赤道外 重力的方向并 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 例如 发生超重和 失重的现象时 重力的大小仍是 mg 关于物体的重心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该物体上 B 形状规则的物体 重心就在其中心处 C 用一根悬线挂起的物体静止时 细线方向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D 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5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B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它的方向指向地心 C 在同一个地方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D 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必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7 7 弹力 弹力 1 1 产生条件 产生条件 1 物体间直接接触 2 接触处发生形变 挤压或拉伸 2 2 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具体情况如下 1 轻绳只能产生拉力 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 3 轻杆既可产生压力 又可产生拉力 且方向沿杆 3 3 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弹簧的弹力 由胡克定律 F kx k 为劲度系数 由本身的材料 长度 截面积等决定 1 x 为形变量 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 L 与原长 Lo 的差 x L L0 不能将 x 当作弹簧的长度 L 一般物体所受弹力的大小 应根据运动状态 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计算 2 例 2 小车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2 关于弹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有弹力作用 B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又发生弹性形变的两物体之间 C 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D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成正比 答案 BC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只有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B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一个力既有施力物体 又有受力物体 C 一个物体先对别的物体施加力后 才能受到反作用力 D 物体的施力和受力是同时的 如图所示 小车上固定一根折成 角的曲杆 杆的另一端一固定一质量为 m 的球 则 当小车静止时和以加速度 a 向右加速运动时杆对球的弹力大小及方向如何 4 4 摩擦力摩擦力 1 1 产生的条件 产生的条件 1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 接触面不光滑 3 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 滑动摩擦力 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静摩擦力 2 2 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即与引起该摩擦力的弹力的方向垂直 与物体相对运动 或相对 运动趋势 的方向相反 例如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 斜面 向 上 3 3 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的大小 1 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 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 平 衡或加速 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 最大静摩擦 力 即物体将要开始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2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即 f 为动摩擦因数 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N 度有关 N 指接触面的压力 并不总等于重力 6 如图所示 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 外力 F1 F2沿水平方向作用在木块上 木 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 F1 10N F2 2N 若撤去力 F1 则木块受到的摩 擦力是 A 8N 方向向右 B 8N 方向向左 C 2N 方向向右 D 2N 方向向左 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 m1和 m2的木块 1 和 2 中间用一原长为 劲度 系数为 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 如图甲所示 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 2 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 离是 如右图所示 质量为 m 的木块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沿不同 方向以不同速度 Vl V2 V3滑行时 小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 大 斜面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大 已知动摩擦因数为 8 在水平力 F 作用下 重为 G 的物体匀速沿墙壁下滑 如图所示 若物体与墙壁之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A F B F G C G D 22 GF 专题三 力的合成与分解专题三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1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利用一个力 合力 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 分力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而做的一种等 效替代 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物体的同一性和力的同时性 1 合力和分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个力 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即一个力若分解为两个分力 在分析和计算时 考虑了两个分力的作用 就不 可考虑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了 反过来 若考虑了 合力的效果 也就不能再去重复考虑各个分力的 效果 2 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 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 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如图 a 所示 为一金属杆置于光滑的半球形碗中 杆受重力及 A B 两点的支持力三 个力的作用 N1作用线过球心 N2作用线垂直于杆 当杆在作用线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 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 这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于一点 所以重力 G 的作用线必过 N1 N2的交 点 0 图 b 为竖直墙面上挂一光滑球 它受三个力 重力 墙面弹力和悬线拉力 由于球 光滑 它们的作用线必过球心 3 力的合成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共点力 F1 F2的合力 可以把表示 F1 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 1 四边形 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如图 a 三角形定则 求 F1 F2的合力 可以把表示 F1 F2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 从 F1的起 2 点指向 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 如图 b 2 2 合力的计算 合力的计算 正交分解 3 3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1 在分解某个力时 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或按问题的需要 进行分解 2 有确定解的条件 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有唯一解 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 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有一组解或两组 解 已知合力 一个分力 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 F2的方向 求 F1的方向和 F2的大小 有 两个或唯一解 3 力的正交分解 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利用力的正交分 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 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 运算 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 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接着就转化为一个 根据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1 两个共点力 F1 10N F2 4N 的合力 F 的取值范围为 F 三个大小分别为 6N 10N 14N 的力的合力最大为多少牛 最小为多少牛 方法 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 放一质量为 m 的光滑小球 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 则球对 斜面的压力为 12 从正六边形 ABCDEF 的一个顶点 A 向其余五个顶点作用着五个 力 F1 F2 F3 F4 F5 图 已知 F1 f 且各个力的大小跟对应的边长成 正比 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方向 分解一个力 若已知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以 下正确的是 A 只有唯一组解 B 一定有两组解 C 可能有无数组解 D 可能有两组解 改 1 知道合力 及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知道合力 及两个分力的大小 3 知道合力 及两个分力的方向 专题七 实验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专题七 实验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2 2 验证原理 验证原理 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 F F 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 与只用一个力 F 作用于 橡皮筋的结点上 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橡皮条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 那么 F 就 是 F1和 F2的合力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共点力 F1和 F2的合力 F 的图示 应与 F 的图示等大同向 3 3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 白纸 弹簧秤 两只 橡皮条 细绳套 两个 三角板 刻度尺 图钉 几个 细芯铅笔 4 4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把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 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 两个细绳套 固定点 A 在纸面外 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 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使橡皮条伸长 结点到达某 一位置 o 如图 1 133 所示 位置 0 须处于纸面以内 用铅笔描下结点 0 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从力的作用点 位置 o 沿着两条绳套的方向画直线 按选定的标度作 出这两只弹簧秤的拉力 F 和 F 的图示 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F 的图示 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 的位置 o 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用刻度尺从 点按同样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 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 F 的图示 比较力 F 的图示与合力 F 的图示 看两者是否等长 同向 改变两个力 F1和 F2的大小和夹角 再重复实验两次 5 5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 可拴一短细绳再连两细绳套 以三绳交点为结点 应使结点小些 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 O 的位置 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 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 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 拉伸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秤读数有无变化 A 点应选在靠近木板上边中点为宜 以使 点能确定在纸的上侧 结点 O 的定位要 力求准确 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 0 必须保持不变 弹簧秤在使用前应将其水平放置 然后检查 校正零点 将两弹簧秤互相钩着水平 拉伸 选择两只读数完全一致的弹簧秤使用 施加拉力时要沿弹簧秤轴线方向 并且使拉力平行于方木板 使用弹簧秤测力时 拉力适当地大一些 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度 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 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 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 特别说明 实验采用了等效的方法 实验中 首先用两只弹簧秤通过细绳互成角度地拉一端 1 固定的橡皮条 使细绳的结点延伸至某一位置 O 再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 并使其结点 位置相同 以保证两只弹簧秤的拉力的共同作用效果跟原来一只弹簧秤的拉力的效果相同 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跟第二次一只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完 全相同 或者误差很小 这就验证了互成角度的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 在做到两共点力 F1 F2与 F 等效的前提下 准确做出 F1和 F2的图示 用平行四边 2 形定则做出其合力 F 的图示 以及 F 的图示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为此 要求 F1 F2的 大小方向 须记录准确 做图示时要选择合适的标度 以使所做平行四边形尽量大 画平 行四边形的平行线时 要用两只三角板或一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 严格作图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分析 3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 还出现读数误差 作图误差 因 此 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 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 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 两 个分力 F1 F2问夹角越大 用平行四边形作用得出的合力 F 的误差F 就越大 所以 实验中不要把取得太大 本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是 力的大小F 5 F F 与 F 的夹 角 70 例 16 在做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时 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 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 O 点 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 O 位置允许变动 B 实验中 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 实验中 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 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 的大小和方向 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 0 点 D 实验中 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点时 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 90 以便于算 出合力大小 第四章第四章力与运动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 要点 要点 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它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 原因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惯性 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大小 惯性不是力 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力是物体对 物体的作用 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但是 A 运动时的惯性比静止时的惯性大 B 运动越快 物体的惯性越大 C 物体受力越大 惯性越大 D 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 关于惯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基本属性 B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C 物体运动快 惯性就大 D 惯性大小用物体的质量大小来量度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 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 发现仍落 回到车上原处 这是因为 A 人跳起后 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 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 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 车在继续向前运动 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 只是由于时间很短 偏后距离太小 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 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二 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定律 二 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定律 1 定律内容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 a 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 m 成反比 F合 2 公式 公式 Fma 合 因果性 是产生加速度 a 的原因 它们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存在 同时F合 消失 方向性 a 与都是矢量 方向严格相同 F合 例 2 如图 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 与弹簧接触 从它接触弹簧开 始 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小球的速度 加速度 合外力的变化情况是 怎样的 例 4 将金属块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 如图所示 在箱的上顶板和下 顶板安有压力传感器 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 当箱以 a 2 0m s2的加速度作竖直 向上的匀减速运动时 上顶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 6 ON 下顶板的传感器显示 的压力为 10 ON g 取 10m s2 1 若上顶板的传感器的示数是下顶板的传感器示数的一半 试判断箱的运动 情况 2 要使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 O 箱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可能是怎样的 例 5 如图所示 质量为 m 的入站在自动扶梯上 扶梯正以加速度 a 向上做 减速运动 a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例 6 如图 1 所示 在原来静止的木箱内 放有 A 物体 A 被一伸长的弹簧拉住且恰好 静止 现突然发现 A 被弹簧拉动 则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加速下降B 减速上升 C 匀速向右运动D 加速向左运动 专题三专题三 第二定律应用第二定律应用 如图所示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长为 L 的均匀直棒 用 水平向左的拉力 F 作用在棒的左端 则棒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沿棒 长向左的变化规律是 如图 质量 M的小车停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在小车kgM8 右端施加一水平恒力 F 8N 当小车向右运动速度达到 3m s 时 在 小车的右端轻放一质量 m 2kg 的小物块 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 因数 假定小车足够长 问 02 1 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停止与小车间的相对运动 2 小物块从放在车上开始经过所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g 取 ts 0 30 10 2 m s 如图所示 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和弹簧质量均不计 盘内放一个质量 的静止物体 P 弹簧的劲度系数 现施加给 P 一个mkg 12kNm 800 竖直向上的拉力 F 使 P 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 已知在头 0 2s 内 F 是变力 在 0 2s 以后 F 是恒力 取 求拉力 F 的最大值和最gm s 10 2 小值 10 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 37 皮带以 10m s 的速率运动 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所示 今在传送带上端 A 处无初速地放上一个质量为 m 0 5kg 的小物块 它与传送带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 5 若传送带 A 到 B 的长度为 16m g 取 10m s2 则物体从 A 运动到 B 的时间为多少 7 如图所示 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 1 和 2 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如果它 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 F1和 F2的作用 而且 F1 F2 则 1 施于 2 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A F1B F2 C F1 F2 2D F1 F2 2 3 重物 A 和小车 B 的重分别为 GA和 GB 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如图所 示 已知 GA GB 不计一切摩擦 则细线对小车 B 的拉力 F 的大小是 A F GA B GA F GB C F GB D GA GB的大小未知 F 不好确定 2 一支架固定于放于水平地面上的小车上 细线上一端系着质量为 m 的小球 另一端 系在支架上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 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此时放在小车上质 量 M 的 A 物体跟小车相对静止 如图所示 则 A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 Mgsin 向左 B Mgtan 向右 C Mgcos 向右 D Mgtan 向左 质量为 m 2 kg 的木块原来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 现在第 1 3 5 奇数秒内给 37 A B A 12 F1F2 B v A 物体施加方向向右 大小为F1 6 N 的水平推力 在第2 4 6 偶数秒内给物体施加方向 仍向右 大小为F2 2 N 的水平推力 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 1 取g 10 m s2 问 1 木块在奇数秒和偶数秒内各做什么运动 2 经过多长时间 木块位移的大小等于 40 25 m 如图所示 在倾角 37 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上 有 一质量 m 1 kg 的物体 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 0 2 物体 受到沿平行于斜面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 9 6 N 的作用 从静止 开始运动 经 2 s 绳子突然断了 求绳断后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 小达到 22 m s sin37 0 6 g 取 10 m s2 例 1 如图所示 质量为 2m 的物块 A 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可忽略不计 质量为 m 的物 块 B 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在已知水平推力 F 作用下 A B 作加速运动 A 对 B 的 作用力为多少 一个木块沿倾角为 的斜面刚好能匀速下滑 若这个斜面倾角增大到 90 则木块下滑加速度大小为 A gsin B gsin C g sin tan cos D g sin tan 如图 A 物体放在 B 上 A 和 B 之间摩擦系数 u B 和地面 之间没有摩擦 在 B 上作用一个水平向右的力 F 现在要使 A 和 B 一起运动不产生相对滑动 则 F 的最大值为多少 改 若力 F 是作用在 A 上 则力 F 的最大值为多少 专题五专题五 牛顿第三定律 超重和失重牛顿第三定律 超重和失重 1 1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而平衡力不一定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 而对于一对平衡力 其中一个力 变化不一定引起另外一个力变化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公式可 写为 FF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区别 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 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相互依存 不可 单独存在 无依赖关系 撤除一个 另一个可依 然存在 只是不再平衡 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 不可叠加 不可求合力 两力运动效果可相互抵消 可叠加 可求合力 合力为零 形变效果不能 抵消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不是同性质 的力 2 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是指 N G 或 T G 加速度 a 向上 失重现象是指 G N 或 G T 加速度 a 向下 完全失重是指 T 0 或 N 0 加速度 a 向下 大小 a g 例 15 弹簧下端挂一个质量 m 1kg 的物体 弹簧拉着物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 弹簧 的示数 g 10m s2 1 弹簧秤以 5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或下降时 示数为 2 弹簧秤以 5m 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 示数为 3 弹簧秤以 5m 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时 示数为 4 弹簧秤以 5m 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时 示数为 5 弹簧秤以 5m 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时 示数为 例 17 电梯地板上有一个质量为 200 kg 的物体 它对地板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 所示 则电梯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 在 7 s 内上升的高度为 多少 物体静止在一固定的斜面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 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一个人在加速度为 5 米每平方秒的电梯中加速上升时 能举起质量为 50kg 的物体 问 当电梯以 5 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向下加速时 他能举起多重的物体 专题四 受力分析及其共力点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专题四 受力分析及其共力点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1 1 受力分析的依据 受力分析的依据 1 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 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 这 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接触力 接触力 弹力和摩擦力 2 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3 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有些力存在与否或者力的方向较难确定 要根据物体的 运动状态 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断 2 2 受力分析的程序 受力分析的程序 1 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 2 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 3 每分析一个力 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体是谁 按顺序 重力 拉力 弹力 摩擦 力 电场力 磁场力 4 画完受力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 看一看根据你画的受力图 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 给的运动状态 检验原理 平衡条件下 匀速 静止 不平衡 有加速度 3 3 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 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 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 每分析一个力 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 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4 4 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和整体法 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和整体法 1 隔离法 为了弄清系统 连接体 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 状态 1 将某个研究对象 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2 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3 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4 2 整体法 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 一般可采用整体法 运 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1 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2 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3 13 如图所示 C 是水平地面 A B 是两块长方形物块 F 是作 用在物块 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 物体 A 和 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 运动 由此可知 A B 间的摩擦力和 B C 间的摩擦力可能是 如图所示 质量为 m 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 ABC AB 边靠在竖直墙面上 F 是垂直于斜面 BC 的推力 现物块静 ABC 止不动 则摩擦力的大小为 如图 两物块叠放在水平面上 水平力 F 作用在 A 物体上 A B 两物体一 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试分析两物体的受力情况 如图所示 A B C 三物块叠放在水平面上 水平力 F 作用在 B 上 三物体一起向右 做匀速直线运动 试分析三物体的受力情况 2 如图 3 8 5 所示 物体 m 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F 作 A C B F A F B F C 用下沿斜面匀速下滑 此过程中斜面仍静止 斜面 质量为 M 则水平面对斜面 A 无摩擦力 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支持力为 M m gD 支持力小于 M m g 5 5 共点力的判别 共点力的判别 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各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是 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 而不是 同一作用点 当物体可视为质点时 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外力均可视为共点力 力 的作用线的交点既可以在物体内部 也可以在物体外部 6 6 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对质点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转动的物体是指静止状态或匀 速转动状态 1 二力平衡时 两个力必等大 反向 共线 2 三力平衡时 若是非平行力 则三力作用线必交于一点 三力的矢量图必为一闭合 三角形 3 多个力共同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 这些力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必为零 4 多个力作用平衡时 其中任一力必与其它力的合力是平衡力 5 若物体有加速度 则在垂直加速度的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3 3 平衡力与作用力 反作用力 平衡力与作用力 反作用力 一个力可以没有平衡力 但一个力必有其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 对于一对平衡力 其中一个力存在与否并不一 定影响另一个力的存在 4 4 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 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 正交分解方向的确定 1 运运动方向及其垂直方向 2 受力最多的方向 3 水平和竖直方向 5 5 牛顿定律下受力分析的结论 牛顿定律下受力分析的结论 2 如图所示 物体质量为 m 靠在粗糙的竖直墙上 物体与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要使物体沿 着墙匀速滑动 则外力 F 的大小可能是 CD 11 如图所示 质量为 m 的人站在自动扶梯上 扶梯正以加速度 a 向上减速运动 a 与水平方向 a 的夹角为 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课后优化训练全解全析课后优化训练全解全析 我夯基我夯基 我达标我达标 1 如图 3 4 9 所示 已知物体 A 的重力为 G 外加压力大小为 F 试确定各支持面的正压力 的大小 图 3 4 9 解析解析 以 A 为研究对象 将 A 隔离出来 分析其受力即可得到 答案答案 G G F F 2 如图 3 4 10 所示 三个木块 A B C 在水平外力 F 的作用下 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匀速 运动 则木块 A 受到 个力作用 木块 B 受到 个力作用 木 块 C 受到 个力作用 图 3 4 10 解析解析 此题应采用隔离法 只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不分析物体施给其他物体的力 注意不要 漏了力 答案答案 4 2 6 3 如图 3 4 11 所示 两个木块 m1 m2重叠在一起以初速度 v0竖直向上抛出 不计空气阻 力 抛出后 m2的受力情况是 图 3 4 11 A 只受重力作用 B 受重力和 m1的压力作用 C 受重力 m1的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 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一致 解析解析 由于两物体运动状态相同 它们只是接触 并无相互作用的弹力 也可假设存在弹力 则两物体不可能一起上升 答案答案 A 4 如图 3 4 12 所示装置中 A B C 三木块质量分别为 M m 和 m0 绳子不可伸长 且绳 子和滑轮的质量 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 若 B 随 A 一起沿水平桌面做匀速运动 则可以判 定 图 3 4 12 A 物体 A 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 大小为 m0g B 物体 A 与 B 之间有摩擦力 大小为 m0g C 桌面对 B 及 A 都有摩擦力 两者方向相同 合力为 m0g D 桌面对 B 及 A 都有摩擦力 两者方向相反 合力为 m0g 解析解析 把 A B 看成整体 由平衡可知 A 与桌面之间摩擦力大小为 m0g 假设 A B 间有摩 擦力 则 B 不可能匀速运动 故 B 错 摩擦力是接触力 桌面不可能与 B 有摩擦力 故 C D 均错 答案答案 A 5 A B 两物体分别放在水平和倾斜的传送带上随带一起匀速运动 如图 3 4 13 所示 则 图 3 4 13 A A B 都受到与运动方向反向的静摩擦力 B A B 都受到与运动方向同向的静摩擦力 C A 不受静摩擦力 B 受到与运动方向同向的静摩擦力 D A 不受静摩擦力 B 受到与运动方向反向的静摩擦力 解析解析 A 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同 两物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根据摩擦力的 产生条件 A 与传送带间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物体 B 有相对于传送带向下运动的趋势 两 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挤压 符合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存在摩擦力 答案答案 C 6 如图 3 4 14 所示 木块在斜向上的推力 F 的作用下静止在墙上 木块受力的个数可能是 图 3 4 14 A 3 个 B 4 个 C 5 个 D 6 个 解析解析 木块可能有向上运动的趋势 可能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也可能没有运动的趋势 故木 块可能受三个力 也可受四个力 答案答案 AB 7 福建厦门模拟 如图 3 4 15 所示 在竖直双线悬吊着的斜木梁 质量为 M 上 放着一 个质量为 m 的物体 保持静止 分析斜梁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画出受力图 图 3 4 15 解析解析 以斜梁为研究对象 受重力 Mg 两根线的拉力 T1 T2 均沿细线竖直向上 物体 m 的 压力 N 垂直于斜梁向右下方 和静摩擦力 f 沿斜梁向下 因物体 m 沿斜梁有向下滑动的 趋势 M 对 m 的静摩擦力斜向上 五个力作用 如图所示 我综合我综合 我发展我发展 8 如图 3 4 16 质量均为 m 的三木块 A B C 其中除 A 的左侧面光滑外 其余各侧面均 粗糙 当受到水平外力 F 时 三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 画出各木块的受力图 求出各木块 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 图 3 4 16 解析解析 将 A 隔离开来即可求 A B 间的摩擦力 将 A B 看成整体即可求出 B C 间的摩擦力 将 A B C 看成整体即可求出 C 与接触面的摩擦力 或将 A B C 分别隔离开来 答案答案 如图所示 fBA fAB G fCB fBC 2G f 3G 9 如图 3 4 17 所示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三角形木块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 上分别放两个质量为 m1 m2的小木块 已知三个木块均静止 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图 3 4 17 A 有向右的摩擦力 B 有向左的摩擦力 C 有摩擦力 但方向不能确定 因为三角形木块的倾角未知 D 支持力大小为 M m1 m2 g 解析解析 采用整体法 利用平衡条件即可得到 D 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火门消防安全评估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商用车辆转让协议书规范范本全新出炉
- 城东小学2025年度个性化窗帘纱窗定制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智能穿戴设备代理销售合同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吊装工程劳务分包风险评估合同
- 医疗行业2025年人才发展策略与流动路径研究报告
- 2025年共享办公空间增值服务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研究
- 2025年金融AI伦理与监管政策协同推进研究
- 提升办公效率的OER策略探索
- 2025年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热泵技术鉴定分析报告
- 2025海域价格评估技术规范
- 2020-2025年中国船用发动机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 煤矿多工作面平行交叉协调作业措施
- JTG H30-2015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NB∕T 10096-2018)
- 房地产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 备课组长培训
- 基础护理生命体征测量
- 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水务施工合同
- 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