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2、 掌握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现象。3、 学会通过不同的推断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借用多媒体,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活动一:知识准备一、 考点阐释: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如果把古文比作房子,那么实词就是砌房的砖头,没有砖头,如何砌房?实词的拥有量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成正比。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获取理解和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实词不仅总量大,而且相当多的“露镜率”较低,加之有些意义、用法,在现代汉语早一已消亡,学习难度要大得多。二、解题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和着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 ( “信义” 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信,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 (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 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在判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律: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当然,这需要考生对教材的熟练。(全国)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B、齐人未附。 附:归附。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登上)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例如:(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例如:(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九)构字推断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实词的词义。1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分析: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分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分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3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分析:“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具体向抽象引申。 例:(董)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分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为“随即”之义,由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十)字音推断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分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分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活动二:实例探究一、语境分析法:1、士类益以此多之 ( 称赞 )【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 使安定 )人4、河内凶( 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5、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恨(遗憾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7、君子疾(厌恶,憎恨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 )江河二、结构分析法:1、不念居安( 安逸,安乐 )思危,戒奢以俭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族灭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通五经,贯( 通晓 )六艺 4、信而见( 被 )疑,忠而被谤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安乐 )可以亡身 6、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朝见(天子) ) 7、前太守臣逵察( 推荐,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8、穷(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 语法分析:1、据殽函之固(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拥雍州之地 2、亦以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沛公军( 谓语 名词作动词,驻扎 )霸上4、若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5、不意( 动词,料想 )乃在朝列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使动用法,使承担)秦曲7、且夫我尝闻少(意动用法,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意动用法,以为轻)伯夷之意8、吾得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事之四、联想推断法:1、单父人吕公善(与较好)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哪里)足辞! 安得广厦千万间 3、引次(驻扎)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举世非(非难,责怪 )之而不加沮 非攻5、将军身被(同“披”)坚执锐 (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6、肉食者鄙(见识短浅),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7、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 只是,不过)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8、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责备 ) 无乃尔是过与五、邻字帮助法:1、今又一人,入人园圃(园:种树的地方;圃:种菜的地方。可以知道这里偏在“园”上),窃其桃李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偏在“作”,劳作。)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进入)与非常也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复词,偏在异)5、此诚危急存亡(偏义复词,偏在亡)之秋也6、去来(偏义复词,偏在去)江口守空船7、即具以北虚实(偏义复词,偏在实)告东西二阃8、死生(偏义复词,偏在死),昼夜事也六、成语对应法:1、斩木为兵(兵器),揭竿为旗 短兵相接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欲盖弥彰3、此诚(确实,的确 )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4、臣以供养无主,辞(推辞 )不赴命 在所不辞5、匪来贸丝,来即(接近,靠近)我谋 若即若离6、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一蹴而就7、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文过饰非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违背 )德也 背信弃义七、古今比照法:1、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2、明年:古义是第二年。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4、颜色憔悴:古义是脸色,面容。5、形容枯槁:古义是形体,容貌。6、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用兵。7、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是访求,盘查的意思。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古义是心腹,亲信的意思。八、字音推断法: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zhi):债务。2、无内(n)诸侯军:接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ng)与秦相较:同“倘”,如果。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bi)德也:同“背”,背叛。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lin),涂(t)有饿莩而不知发:同“敛”,收敛,积蓄;同“途”。7、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gu)于单于:同“媾”,媾和,讲和的意思。8、举筑朴(p)秦皇帝:同“扑”,击。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称:例:中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反复: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练】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例】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公司人才招聘及考核制度
- 渔业智能化养殖装备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含油果作物种植高效施肥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城镇私人住宅翻建方案(3篇)
- 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测试卷设计
- 提升小班教学讲解效果
- 学校开学疫情防控全方位方案
- 特价花卉批发销售方案(3篇)
- 汉语拼音声母教学活动方案
- 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 2025年河北单招七类考试题库
- 2024年西藏米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PMC知识培训课件
- CJJ82-2019-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个人信息(模板)
- 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工作底稿模板
- 婚育情况登记表
- (完整版)水电工安全技术交底
- 骨科学研究生复试真题汇总版
- 久日新材料(东营)有限公司 年产87000吨光固化系列材料建设项目环评公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