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实验报告_第1页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_第2页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_第3页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_第4页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本科科生生实实验验报报告告 实实验验课课程程 电电路路分分析析 学学院院名名称称 信信息息科科学学与与技技术术学学院院 专专业业名名称称 物物联联网网工工程程 学学生生姓姓名名 葛葛小小源源 学学生生学学号号 2 20 01 15 51 13 30 06 60 01 11 14 4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阴阴明明 实实验验地地点点 6 6B B6 60 02 2 实实验验成成绩绩 二二 一六年一六年 三月三月 二二 一六年一六年 六月六月 实验一 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 摘要 实验目的 1 学会识别常用电路元件的方法 2 掌握线性电阻 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 3 掌握实验台上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 1K U R mA V 1K U R mA V 测量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按图接线 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 U 从 0 伏开始缓慢地增加 不得超 过 10V 在表中记下相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R 为各个值时所测得数据如下 R 1K 时 U v 012345678910 I mA 0 0 9922 983 994 995 996 978 028 989 98 R 900 时 U v 012345678910 I mA 01 102 223 344 425 556 677 778 899 9810 1 R 800 时 U v 012345678910 I mA 01 22 43 756 37 58 910 111 312 6 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下 白炽灯时 U v 012345678910 I mA 000 31 10 90 711 31 81 82 伏安特性曲线如下 为 IN4007 时 正向 U v 00 20 4 0 5 0 55 0 6 0 65 0 70 73 I mA 0 00 0 1 0 4 1 3 3 7 111 1 反向 U v 0 2 4 6 8 10 12 I mA 0000000 001 为 2CW51 时 正向 U v 00 20 40 50 550 60 650 70 73 I mA 023 4 49 3 63 7 72 4 82 5 92 9 102 9 109 4 反向 U v 0 2 4 6 8 10 12 I mA 00 35200000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下 实验思考 1 线性与非线性电阻概念是什么 答 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 其伏安特性曲线为直线这类电阻称为线性电 阻 其电阻值为常数 反之 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不是线性关系称为非线性电 阻 其电阻值不是常数 一般常温下金属导体的电阻是线性电阻 在其额定功率内 其伏 安特性曲线为直线 象热敏电阻 光敏电阻等 在不同的电压 电流情况下 电阻值不同 伏安特性曲线为非线性 2 电阻器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有何区别 答 电阻器流过的电流 正比于施加在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画出的 V A 曲线将是一条直 线 所以称之为线性元件 二极管流过的电流 会随施加在两端的电压增长 但是增长的倍数是变化的 电压越高 增长的倍数越大 画出的 V A 曲线将是一条曲线 类似于抛物线或者 N 次方线 所以 称之为非线性元件 3 稳压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有何区别 其用途如何 答 普通二极管一般都是作为整流 检波使用 耐压值较高 而稳压管一般都是用于稳压 故耐压值较低 正常使用时 要工作于反向击穿状态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 摘要 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方法 关键词 支路 回路 网孔 KCL KVL 利用基尔霍夫电压 电流定律建立方程求解各个电压 电流与实验所测数据相 比较验证 实验电路图如下 实验测得与计算结果如下表 I1 mA I2 mA I3 mA E1 V E1 V UFA V UAB V UAD V UCD V UDE V 计算量1 4152 3433 798122 83 7 0413 762 1 1961 415 测量值1 4072 373 788 0612 142 80 7 003 81 1 221 42 相对误 差 3 63 4 91 0 20 1 15 2 37 1 12 2 27 3 24 3 46 2 87 计算过程如下 I1 I3 I2 0 I1 1 415 mA 8 2000I1 1000I3 1000I1 0 I2 2 343 mA 12 510I2 1000I3 3000I2 0 I3 3 79 mA 由 U IR 可分别求出各部分的电压 UFA I1R1 2 83V UAB I2R2 7 041V UAD I3R3 3 762V UCD I2R5 1 196V UDE I1R4 1 415V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 在一定的实验误差范围内 基尔霍夫定律是正确的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二 摘要 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方法 关键词 验证 基尔霍夫定律 计算过程如下 U1 U4 U3 U1 0 I1R1 I1R4 R3I3 0 U2 U5 U3 U2 0 U2 I2R5 I3R3 I2R2 0 I3 I1 I2 0 I3 I1 I2 0 解得 I1 1 92mA I2 5 99mA I3 7 89mA UFA 0 98V UAB 5 99V UAD 4 05V UDE 0 98V UCD 1 97V 实验结果如下 I1 mA I2 mA I3 mA E1 V E2 V UFA V UAB V UAD V UDE V UCD V 计算值 1 925 997 896120 98 5 994 030 98 1 97 测量值 1 965 707 846 1111 711 03 5 94 051 02 1 96 相对误差 2 88 4 88 0 63 1 8 2 1 5 1 1 5 0 49 4 1 0 5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可以得知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利用节点电流和回 路电压进行对多支路电路进行分析并求解 综上所述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基 尔霍夫定律是成立的 实验四 叠加原理验证 摘要 实验目的 1 验证线型电路叠加原理正确性 加深对线型电路叠加性与齐次性理解 2 通过实验证明 叠加原理不能通用于非线型电路 关键词 验证 叠加原理 1 当 U1 单独作用时 用网孔分析法可得 U1 I1R1 I3R3 I1R4 0 I2R5 I2R2 I3R3 I3 I1 I2 U1 I1 R1 R3 R4 I2R3 I1 8 642mA I3 6 245mA 0 I1R3 I2 R2 R3 R5 I2 2 397mA 所以计算可得 UAB I2R2 2 397V UCD I2R5 0 791V UAD I3R3 3 184V UDE I1R4 4 407V UFA I1R1 4 407V 2 当 U2 单独作用时 方法与 1 相同 求得 I1 1 98mA I2 3 593mA I3 2 395mA UAB I2R2 3 593V UCD I2R5 1 186V UAD I3R3 1 221V UDE I1R4 0 611V UFA I1R1 0 611V 3 当 U1 U2 共同作用时 方法与 1 相同 求得 I1 7 44mA I2 1 198mA I3 8 642mA UAB I2R2 1 198V UCD I2R5 0 395V UAD I3R3 4 407V UDE I1R4 3 796V UFA 3 796V 4 当 2U2 单独作用时 方法与 1 相同 求得 I1 2 395mA I2 7 184mA I3 4 791mA UAB I2R2 7 985V UCD I2R5 2 371V UAD I3R3 2 443V UDE I1R4 1 2V22V UFA I1R1 1 222V 5 当 R5换为二极管时 计算较复杂 可以根据二极管的类型假设其正向导通电压 UD 如 1N4007 为 0 7V 按照上述方法 如果 UCD大于 UD 则 UCD恒等于 0 7V 可以求得各个电流和 电压值 否则 I2支路截止 I2就为 0 330 电阻时的理论值表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AB V UCD V UAD V UDE V UFA V U1单独作用12 08 6 2 46 22 40 803 24 44 4 U2单独作用0 6 1 23 62 4 3 6 1 21 25 0 62 0 62 U1U2共同作用12 67 421 228 63 1 18 0 39 4 53 773 77 2U2单独作用 012 2 47 24 8 7 2 2 37 2 48 1 25 1 25 330 电阻实验数据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AB V UCD V UAD V UDE V UFA V U1单独作用1208 641 2 3956 2462 3950 793 1854 4064 406 U2 单独作用06 1 193 572 38 3 57 1 1781 213 0 606 0 606 U1U2共同作 用 1267 4511 1758 626 1 175 0 3884 3953 83 8 2U2单独作 用 01 2 2 387 144 767 14 2 3562 426 1 212 1 212 二极管时的理论值表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U1 V U2 V I1 mA I2 mA I3 mA UAB V UCD V UAD V UDE V UFA V U1 单独作用 1208 67 2 52 6 13 2 560 623 184 44 4 U2 单独作用 060000 6 04 000 U1U2 共同作用 1267 8407 84 0 1 97 4 073 983 98 2U2 单独作用 0120000 12000 实验思考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 要令 Ul U2 分别单独作用 应如何操作 可否直接 将不作用的电源 Ul 或 U2 短接置零 答 要令 Ul 单独作用 应该把 K2 往左拨 要 U2 单独作用应该把 K1 往 右拨 不可以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 Ul 或 U2 短接置零 因为电压源内阻很小 如果直接短接会烧毁电源 2 实验电路中 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 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 K K 还成立吗 为什么 答 实验电路中 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 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 不成立 因为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二极管是非线性 元件 使实验电路为非线性电路 所以不成立 实验五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摘要 实验目的 1 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 戴维南定理 验证 叠加原理的应用 等效戴维南电阻 电压 计算值如下 UOC V ISC mA R UOC ISC 17 0832 8519 88 实际测量值 UOC V ISC mA R UOC ISC 17 1132 8521 65 分别对图 a 和图 b 进行测量 图 a RL 02004006008001000 无穷大 U V 04 026 37 768 7813 714 46 I mA 27 920 015 81311 11 80 2 图 b RL 02004006008001000 无穷大 U V 04 026 37 768 7813 714 46 I mA 27 920 015 81311 11 80 2 实验总结 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可以得知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可以将有源二端网 络电路等效为一个独立源与电阻的串联或是并联 简化电路的过程 2 在计算过程 中 对于只有独立源的电路 计算戴维南等效电阻时 只需把 独立源置零即可 若有受控源 将端口加以电流源或是电压源再进行计算 通 过电阻电路的分压原理 叠加原理 基尔霍夫定理可以求出戴维南等效电压 实验六 典型电信号的观察与测量 摘要 实验目的 1 熟悉实验装置上低频信号发生器 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布局 各旋钮 开关的 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波形 定量测出正弦信号和脉冲信号的波形参 数 3 初步掌握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关键词 熟悉 装置使用 掌握仪器 调节各个设置开关 得到以下的表格中的数据 正弦波信号频率的测定项目测定 定 频率计读数 50Hz 1500Hz 20000Hz 示波器 t div 位置 5 000ms200us 10us 一个周期占有的格数 43 25 信号周期 s 0 020 0006680 0005 计算所得频率 Hz 50149720000 正弦信号幅值的测定项目测定 交流毫伏表读数 0 2v 1 5v 3v 示波器 v div 位置 100mv500mv2v 峰 峰值波形格数 6 64 84 6 峰值 330mv1200mv4600mv 计算所得有效值 233 35mv848 53mv3252 7mv 方波脉冲信号的观察和测定 1 将电缆插头换接在脉冲信号的输出插口上 选择信号源为方波输出 2 调节方波的输出幅度为 3 0VP P 用示波器测定 分别观测 100H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