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开发-(2).doc_第1页
旅游资源与开发-(2).doc_第2页
旅游资源与开发-(2).doc_第3页
旅游资源与开发-(2).doc_第4页
旅游资源与开发-(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资源与开发结课论文 喘息的雄浑美之黄土高原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学 号2010506061学生姓名杨青青指导教师马玉香提交日期2012年04月11日喘息的雄浑美之黄土高原内容摘要黄土高原有着千姿百态的黄土景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景观,有着极富旅游开发潜力的自然风景区,有着浓郁的人文景观,有着独具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她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遗产,她壮美,她雄浑,可是,她也在剧烈的喘息,她已经不堪重负了。关键词:高原地貌与资源;高原保护与破坏;高原景色与文化;高原旅游资源与开发高原地貌与资源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因此植被表现于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高原东西落差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m。黄土高原壮丽雄浑,有丘陵、高塬、阶地、平原、沙漠、干旱草原、高地草原、土石山地等宏观地貌,其中山区、丘陵区、高塬区占2/3以上。东南部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北部主要为风沙、干旱草原和高地草原区,还有地形相对平缓的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黄土的厚度普遍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并且,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其煤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中国第一,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中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长庆油田,也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中国的“锅炉房”。据调查,黄土因为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而有了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其在黄土剖面颜色于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高原保护与破坏在新生代早期,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黄土高原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而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为了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这些相关研究资料都表明了,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而是经过了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变脸”转换。 历史上,黄土由于颗粒细、土质松软等优势,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因而利于耕作,其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是,黄土高原“变脸”了,其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从此,黄土高原走上了一条难以回头的路,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加之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难以避免的形成了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等雄浑的景致。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她的特殊地理面貌让其得到了应该有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激烈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其观点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具体原理则是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便会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则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无边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我们曾经破坏了她,历史考证: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和“移民实边”开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其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第三次大垦荒则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现在我们要保护她: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其中,颇有成效的是“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高原景色与文化黄土高原的雄浑还在于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直接入黄支流有48条;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多湖泊、沼泽,降雨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广,形成的洪水洪峰小,涨落平缓,含沙量小;兰州至河口镇区间两岸多为沙漠地带,无大的支流汇入,气候干旱,降雨量小,洪水过程更趋平缓;河口镇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频繁、洪峰高、含沙量大、历时短、陡涨陡落。该区间有三大暴雨中心,相应形成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三大洪水来源区,常常形成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危害极大。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黄土高原恢复的植被区,是自然旅游的一大亮点,可以体验到新的气息。根据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黄土高原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 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高原旅游资源与开发 人们一提到黄土高原,首先想到的就是千姿百态的黄土景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景观,殊不知在这黄土“海洋”中还耸立着许多“绿岛”,这就是在黄土堆积之前早已存在的一系列完全由基岩构成的石质山地。它们的自然景观与黄土景观截然不同。青山秀水、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等景观的结合使得这些山地日益成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极富旅游开发潜力的自然风景区。并且还孕育着浓郁的人文景观,如道教名山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于世;麦积山石窟已有1600年历史,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一地区石质山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黄土高原的另一特色则是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也是人类居住最原始的方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最吸引外国人的建筑之一。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它的产生既是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在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窑洞得以延续至今。窑洞不仅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窑洞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代表性,而且形式多样。窑洞可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遗产。黄土高原我们一直需要,我们需要她壮丽的景色,我们需要她博大的胸怀,可是我们更需要她一直存在着,一直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