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_第1页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_第2页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_第3页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_第4页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世界大战走向世界大战 练习资料练习资料 浙江省瑞安中学浙江省瑞安中学 林琦林琦 1 有学者在研究 20 世纪 30 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 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 族主义妥协的顶峰 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被这位学者称为 顶峰 的事件 A 便利了德国法西斯 向西进军 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2 2017 4 浙江高考 24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评述某一历史事件 一些大国为了自 保 平安 竟出卖了小国主权 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 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是 A 德国吞并奥地利B 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 3 2014 全国大纲卷 22 图 4 为一幅 20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形势图 该图反映出 图 4 A 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 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4 2014 天津高考 14 19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 年 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 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 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 结果 希特勒 最初只派 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 但是在 1938 年 3 月 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 利进军时 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 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 去 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 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 人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 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 对德国 的制裁 过于苛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约 140 万法国人死亡 在法国人看来 再重复这 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 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 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 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 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 要它屈 服 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的纵容下 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 伐克的条约义务 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 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对国人报 告说 他带来 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 现代世界史 1 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 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 指出这些行动对 国际格局的影响 5 分 3 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 结合材料二 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 分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4 分 5 2013 山东高考 37 10 分 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 年 7 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 读材料 回答问题 苏俄不会单独出兵 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 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 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 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8 分 2 概括指出当时苏 英 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分 6 2013 海南高考 31 12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 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 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 个试探气球 他说 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 现在蔓延开了 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 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 防止疫症蔓延 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 报上的评论 私人的来信 都骂他是战争贩子 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 这种口吻 太像威尔逊了 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 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 回头一看 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 真可怕啊 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 他不像丘吉尔那样 在 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 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 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 大 1941 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民众群情激愤 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 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938 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 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 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6 分 走向世界大战走向世界大战 练习资料练习资料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考点 走向世界大战 英 法 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 影响和历史教训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 它 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指的是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是 慕尼黑阴谋 这一事件意在推动了德国侵略苏联 即 向西进军 故 A 项正确 1939 年德国入侵波 兰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故 B 项错误 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使 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故 C 项错误 慕尼黑阴谋 承认了德国吞并捷 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现实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考点 走向世界大战 英 法 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 影响和历史教训 解析 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武装占领 不是大国出卖小国主权 故 A 项错误 慕尼黑 协定是英 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 签订 慕尼黑协定 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 区的一项绥靖政策 故 B 项正确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慕尼黑协定的结果 不是 事件本身 故 C 项错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是苏德之间签订的 与材料的内容不 符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轴心的形成与德意日三国有关 而从题干地图来看并未涉及 日本 三国轴心的最终形成 在地图中没有体现 故 A 项错误 从题干地图上方黑色 区域来看德国和奥地利已经联在一起 结合题干关键词 20 世纪 30 年代 和所学知识 可知此时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故 B 项正确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是捷克斯洛伐克 的苏台德地区被德国吞并 发生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 但是从地图来看此时德国并未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故 C 项错误 德国进攻波兰是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克之后 但从题干地图来看德国当时并未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 考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希特勒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行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英法绥靖政策 4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解析 1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 希特勒决 心向奥地利进军 进行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希特勒 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 作为一种试探 当英法没有作出反应后 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 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 们的反对 变得肆无忌惮 第三小问希特勒的行动在于摆脱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强加 给德国的种种束缚 3 第一小问材料三 慕尼黑阴谋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第二小问材料二中英法 推行绥靖政策 一方面是受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认为 对德国 的制裁 过于苛刻了 希望维持现状 更重要的是牺牲小国利益 祸水东引 将矛头引向意 识形态对立的苏联 第三小问这一政策导致世界局势日益恶化 最终二战爆发 4 综上所述 遏制法西斯势力 维护和平 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绥靖政策等姑息 纵容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答案 1 行动 出兵莱茵非军事区 进军奥地利 2 分 变化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1 分 影响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 分 3 政策 绥靖政策 2 分 原因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 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 牺牲弱小国家 利益以自保 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 分 后果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 分 4 启示 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 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 和平需 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 要警惕历史重演 4 分 5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解析 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第一问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做出预测的依据 需要对这 一时期的大国关系有清晰的梳理和认识 第二问问的是绥靖政策对远东的影响 强调概 括不要展开 答案 1 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 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 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的依据 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 实行 中立政策 的依据 从 国联制度设计缺陷 英法控制国联 实行绥靖政策 国联不能 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 任一角度作答 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 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 恶化了远东局势 6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一问 日本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 因 注意分析材料 第二问 包括两个小问 1938 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罗斯福对法 西斯侵略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