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的作者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让同学充沛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同学读诗的趣味。 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学习这首诗,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志向。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协助同学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发明,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讨论点拨法。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示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志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身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指导同学朗读,力求使同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的读音。掌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 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学练读。 全班齐读。 、同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要求同学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同学明确:首联写自身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身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叹。颈联写自身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身,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哀迷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难过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示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同学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 之感,但其中包括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同学考虑,自由发言。 生: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时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同学齐背这首诗。指导同学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和背景介绍: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 ),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同学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峦:小而尖的山。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同学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身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惊涛骇浪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同学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只写活了山水,而且烘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爆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迟疑。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迟疑”“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悟诗: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学考虑,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繁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同学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同学背诵这首散曲延伸拓展(多媒体显示)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 这首诗借咏物来抒发感情,请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读诗,理解诗意。 同学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散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明朝正德年间(公元),宦官权势极大,气焰嚣张,无恶不作,经常坐官船到作者故乡一带搜刮民财,陷害好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们的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