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_第1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_第2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_第3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_第4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8 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字词 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 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 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鱼我所欲也 选自 孟子告子上 题目是编 者加的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 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 孔子 后世常以 孔孟 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 烈的战国中期 政治主张 法先王 其言论和行动 的记载 保留在 孟子 一书中 孟子 一书 汉书 艺文志 著录十一篇 现存七篇 跟 论语 一样 也是用语录体写的 但 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 篇 第 2 页 共 8 页 幅比较长 论证也很充分 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不过仍在章首冠以 孟子曰 一语 鱼我所欲也 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 在辩论中经常设譬 以小喻大 逻辑性很强 有极大的说服力 其文气势 磅礴 笔带锋芒 又富于鼓动性 对后世散文有很大 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只要不 使这些 善心 丧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备 仁义理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 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 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 舍生取义 的主张 孟 子认为 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 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本文行 文流畅 论证严密 引譬设喻 生动形象 排比铺陈 气势恢弘 体现了 孟子 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 注意读音节奏重音 要读得流畅 朗朗上口 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 比 更重要 如使 第 3 页 共 8 页 假如 假使 由是 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 由此可见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丧失本心 3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 古代盛饭或其它食 品的器皿 蹴尔 用脚践踏着不屑 因轻佣 豢辖邮 nbsp 4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 钟 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四斗为一 钟 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得通 德 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 向 以前 全句 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 此 这的意思 已 停止 放弃 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第 4 页 共 8 页 辟通避 躲避 例 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 辨别 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 感激 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 语气词 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 从前 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 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 虚词 五 作业 1 完成课内练习二 2 熟读课文 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 预习 1 朗读课文 熟读成诵 2 思考课后练习一 二 三题 二 导入 上节课 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 疏通 了文意 这节课 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 正课 第 5 页 共 8 页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 提出论点 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 孟子 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 沛 感情强烈 富于鼓动性 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 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 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论点提出以后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 的 明确 提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 则舍生取义 的 论点后 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 舍生取义 是因为人皆有 欲生不为苟得 恶死有所不辟 的思 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 那么 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 义 超过了 生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 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 人人皆有 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 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 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 食 嗟来之食 的人 最后 文章陡然一转 乡为 身死而不受 现在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又 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 义 可以 舍生 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 义 这 第 6 页 共 8 页 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 这段文章是说 能做到 舍生取义 是人 有羞恶之心 如果不顾羞耻 不辩礼义而受 万钟 则失掉了 本心 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 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 运用了比喻 对比 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 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 喻 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 时兼得的情况下 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 一豆 羹 也是比喻 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 但不合 乎礼义也宁死不食 从而证明了 义 重于 生 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 死与 不义比 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 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 不食嗟来之食 与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作对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精神 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 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 又能 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 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 第 7 页 共 8 页 就提出 鱼 和 熊掌 都是好吃的东西 但如果两 样不能同时得到 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 提出 生 和 义 两样都很贵重 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显出两类不同的人 有的能保持本心 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 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 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 然后得出结论 使读者心悦诚 服 3 总结 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 然后 进行分析论证 运用推理的方法 分辨证 假设 因 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 逻辑严密 善于借题发挥 因 势利导 最后用层进式作结 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进行论证 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 要学习这 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 作文题 浅谈义与利 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 义大于利 还 是 利大于义 的电视辩论大赛 质疑 附板书 第一段 提出论点 分析论证 1 起始 提出论点 舍生取义 设喻 所 欲 鱼 熊掌 取熊掌 引出生 义 取义 2 展开 分析论证 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 方法 一步 辨证分析 正 第 8 页 共 8 页 生 欲 甚于生 故不苟得 故不避患舍生 二步 假设分析 反 由是则生 不用 有甚于生者 由是避患 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 因果分析 所欲 莫甚于生 何不为 所恶 莫甚于死 何不用 3 结论 层进法 非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 勿丧 四 延伸思考并布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