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 2019 20202019 2020 学年高一历史学年高一历史 1010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每小题一 单选题 每小题 1 1 分 共分 共 4040 分 分 1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 在 家国一体 的古代社会中 中华民族就已形 成了重血缘 重亲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2 它使 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 并向真正意义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它 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3 礼记 礼运 记载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 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大夫有采以处其 子孙 是谓制度 该文中的 制度 是指 a 礼仪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井田制 4 西周实行分封制 其根本目的是 a 削弱功臣 贵族的权力 b 建立军事屏障 防止外族入侵 c 巩固周王朝统治 d 排斥异姓诸侯 团结同姓诸侯 5 荀子 富国 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 诸侯玄裷衣冕 大夫裨冕 士皮弁服 与这 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封建礼制 6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 封国制 b 设立郡县 c 分封制 d 皇帝制度 7 陛下 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但秦以后 陛下 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 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8 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 秦朝丞相的具体职责是 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执掌群臣奏章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 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名义上掌管兵权 实际上由太尉 掌武事 a b c d 9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 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 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 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 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 政务繁杂 10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 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a 节度使 b 御史大夫 c 提刑按察使司 d 刺史 2 11 毛泽东有诗云 劝君少骂秦始皇 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政法 中有一项重要举 措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12 全球通史 记载 新皇帝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 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 西周推行分封制 b 秦朝推行郡县制 c 西汉实行郡国制 d 美国实行联邦制 1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 其依据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c 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 官吏不能世袭 14 易中天在 帝国的终结 中说 秦虽死犹存 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 秦 虽死 犹存 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 货币 b 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开创皇帝制度 15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16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情况 这一朝代应是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元朝 17 汉武帝时 规定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 郡统辖 这种做法叫 a 推恩令 b 削藩 c 行省制 d 禅让制 18 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 外朝和中朝 b 待中和承相 c 中朝和外朝 d 尚书令和太尉 19 据 汉书 记载 某一官员 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 黜陟能否 断治冤狱 该官员 属于 a 十三部刺史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20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 不识书 举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 怯如鸡 直如弦 死道边 曲如钩 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3 a 世官制的沿革 b 察举制的弊端 c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d 门第成为选才标 准 21 中书负责起草政令 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执行 下设六部 此项制度出现于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22 如图所示中央机构的作用是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提高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 加强皇帝的权力 提高宰相的地位 a b c d 2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察举制 科举制 世官制 b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c 科举制 世官制 察举制 d 世官制 科举制 察举制 24 唐代中央设三省 唐初 三省的最高长官者是宰相 后来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员 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官员地位 完善中央集权 b 扩大民主 让更多人参政 c 分散相权 强化皇权 d 分散相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5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 分治大藩 节度使辖区 纵皆 贪浊 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 设通判 监督知州 b 设枢密使 管理军事 c 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 d 派文臣做知州 管理地方行政 26 北宋设立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 参知政事 b 三司使 c 转运使 d 枢密使 27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其政治作用是 a 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 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d 防止人民反抗 28 我国的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29 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 分别设置了 a 中书省 伊犁将军 b 宣政院 中书省 c 伊犁将军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30 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突出特色的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建立以来 不断发展演变 至明清达到顶峰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统治形式 其中属于元朝的是 4 31 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a 宋太祖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康熙帝 32 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33 明代 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 a 都察院 b 监察御史 c 科道 d 按察使司 34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 可以拒绝草拟 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 回重拟时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可以拒绝重拟 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 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35 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 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 负责日常事务 c 参与政务 没有决策权力 d 掌握军权 担任安全保卫 36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材料中的 军需房 后来被称为 a 兵部 b 内阁 c 军机处 d 门下省 37 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 往往不经过内阁 由军机处封缄严密 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 抚 这种做法 a 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5 c 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8 清朝中央设立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 礼部 b 吏部 c 土司 d 理藩院 39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 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因而受制于母后 外戚 宦官 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 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 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君权至上的后果 c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0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 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 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 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 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 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扩大地方的独立性 b 维护百姓的利益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 家天下 为核心的王权 二 综合题 每题二 综合题 每题 1010 分 共分 共 1010 分 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房宫赋 六王毕 四海一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 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 参与国家 大事决策 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 记载 宰相之职 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 其 任重矣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 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 军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