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ppt课件_第1页
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ppt课件_第2页
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ppt课件_第3页
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ppt课件_第4页
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如何构建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 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7年9月 1 内容简介 贞观君臣开创的治世局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典范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成就 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其中上下一体 同心同德的良好君臣关系 是一个关键因素 君臣相遇 千古难事 贞观时期能够拥有一个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 绝非偶然 本次讲座将重点解读贞观君臣的为政之道以及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2 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3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1 直面核心问题 主动提出困惑贞观二年 太宗问魏徵曰 何谓为明君暗君 徵曰 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 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君道 4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1 直面核心问题 主动提出困惑天下大乱之后 造次不可致治 武德九年 近代君臣治国 多劣于前古 何也 二年 贞观四年 太宗问萧瑀曰 隋文帝何如主也 帝王之业 草创与守成孰难 十年 如何向下级有效提问 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 5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2 隋炀帝的教训贞观二年 上谓侍臣曰 朕观 隋炀帝集 文辞奥博 亦知是尧 舜而非桀 纣 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徵对曰 人君虽圣哲 犹当虚己以受人 故智者献其谋 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 骄矜自用 故口诵尧 舜之言而身为桀 纣之行 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 前事不远 吾属之师也 6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2 隋炀帝的教训且夫尧 舜之是 彼且是之矣 吾恶得以尧 舜进之 桀 纣之非 彼且非之矣 吾恶得以桀 纣戒之 彼固曰 使我而为人臣 以称说干人主 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更辩于此也 彼诚不我若 而爱我若父 责我若子 为笑而已矣 天下虽大 贤人君子虽众 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 故人不已若 危亡之媒也 谓人不已若 而其危亡必矣 太宗君臣之知此也 是以兴也 不然 太宗之才 当时之臣无有能相项背者 唯予言而莫违 亦何所不可乎 王夫之 读通鉴论 卷二十 7 一 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隋炀帝的教训 在一个组织中 能力超群的人做最高领导风险很大 自认为是能力最强的人 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魏徴的解释 恃其隽才 骄矜自困 以至覆亡 王夫之的解释 然则炀帝之奥博 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 不己若 诚不若己矣 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王夫之的结论 故人不已若 危亡之媒也 谓人不已若 而其危亡必矣 8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1 充分认识个人的局限贞观元年闰三月壬申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 得良弓十数 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 乃曰 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 工曰 木心不直 则脉理皆邪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尽 况天下之务 其能遍知乎 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数延见 问以民间疾苦 政事得失 资治通鉴 9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2 有效倾听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 皆失举措 上知之 每见人奏事 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见其形 必资明镜 君欲自知其过 必待忠臣 苟其君愎谏自贤 其臣阿谀顺旨 君既失国 臣岂能独全 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 炀帝既弑 世基等亦诛 公辈宜用此为戒 事有得失 无毋尽言 资治通鉴 10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3 充分沟通贞观四年六月乙卯 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 以为 陛下初平洛阳 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 曾未十年 复加营缮 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 且以今日财力 何如隋世 陛下役疮痍之人 袭亡隋之弊 恐又甚于炀帝矣 11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张公遂有回天之力上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 何如桀 纣 对曰 若此役不息 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 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朕以洛阳土中 朝贡道均 意欲便民 故使营之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 宜即为之罢役 后日或以事至洛阳 虽露居亦无伤也 仍赐玄素綵二百匹 资治通鉴 12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唐太宗的经验 能力超群者做最高领导 必须具备建立在充分自信基础上的谦虚品格 具备对人际冲突的包容能力和化解能力 不能任情喜怒 要慎所好 慎言语 要意识到自己的气场太强随时都可能伤害到他人 无法做到随事纳谏 随时都能听到不同意见 倾听是一种能力 更是自信的表现 不怕在倾听中添堵 不会一言不合就情绪爆发 13 二 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5 听取不同意见要成为领导者一种习惯太宗后尝谓侍臣曰 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 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 昔惟魏徵 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 虽过莫彰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 而皆是于兹日 故亦庶僚苟顺 难触龙鳞者欤 所以虚己外求 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 朕所甘心 用而不言 谁之责也 自斯已后 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 直言无隐 贞观政要 卷二 任贤 14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1 进谏的法令规定凡谏有五 一曰讽谏 讽之以言 谓之讽谏 二曰顺谏 谓其所不可 不敢逆而谏之 则顺其君之所欲 以微动之 三曰规谏 谓陈其规而正其事 四曰致谏 谓致物以明其意 五曰直谏 谓直言君之过失 必不得已然后为之者 大唐六典 15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2 太宗畏魏征徵状貌不逾中人 而有胆略 善回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甚 徵神色不移 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 还 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 外皆严装已毕 而竟不行 何也 上笑曰 初实有此心 畏卿嗔 故中辍耳 资治通鉴 贞观二年 16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怀鹞敬贤上尝得佳鹞 自臂之 望见徵来 匿怀中 徵奏事固久不已 鹞竟死怀中 17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3 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贞观六年 太宗幸九成宫 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 王珪 魏徵 往事息隐 臣见之若仇 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 魏徵往者实我所仇 但其尽心所事 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 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 不许我为非 我所以重之也 徵再拜曰 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 臣亦何敢犯龙鳞 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 进谏的艺术 坚持原则与讲究实效的统一 18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3 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贞观十五年 太宗问魏徵曰 比来朝臣都不论事 何也 徵对曰 陛下虚心采纳 诚宜有言者 然古人云 未信而谏 则以为谤己 信而不谏 则谓之尸禄 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 懦弱之人 怀忠直而不能言 疏远之人 恐不信而不得言 怀禄之人 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所以相与缄默 俯仰过日 贞观政要 求谏 19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4 长孙皇后的隐忍与明智长乐公主将出降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 特爱之 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 魏徵谏曰 上然其言 入告皇后 后叹曰 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 不知其故 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 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 曲承恩礼 每言必先候颜色 不敢轻犯威严 况以人臣之疏远 乃能抗言如是 陛下不可不从也 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 绢四百匹以赐徵 资治通鉴 贞观六年 20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4 长孙皇后的隐忍与明智上尝罢朝 怒曰 会须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 上曰 魏徵每廷辱我 后退 具朝服立于庭 上惊问其故 后曰 妾闻主明臣直 今魏徵直 由陛下之明故也 妾敢不贺 上乃悦 资治通鉴 贞观六年 21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附 主明臣直魏文侯燕饮 皆令诸大夫论己 或言君仁 或言君义 或言君之智也 至于任座 任座曰 君 不肖君也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 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说 知于颜色 任座趋而出 次及翟黄 翟黄曰 君 贤君也 臣闻 其主贤者 其臣之言直 今者任座之言直 是以知君之贤也 任座入 文侯下阶而迎之 终座以为上客 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 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 其唯翟黄乎 吕氏春秋 卷四 自知 22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魏徵进谏的启示 1 真心佩服领导 提意见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 做到随事而谏 2 批评领导要以表扬为前提 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 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 要给领导留足面子 有必要驳领导面子的时候 也让人觉得是在成就其纳谏的美名 23 三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魏徵进谏的启示 1 真心佩服领导 提意见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 做到随事而谏 2 批评领导要以表扬为前提 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 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 要给领导留足面子 有必要驳领导面子的时候 也让人觉得是在成就其纳谏的美名 3 充分自信 切中要害 简明扼要 尤其把后果要分析清楚 4 要真正出于公心 表明自己的立场 耻君不及尧舜 这一点要让领导班子成员都明了 24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1 决策形成过程中的阿旨顺情是一种惰性贞观三年 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 门下 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 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 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唯唯苟过 遂无一言谏诤者 岂是道理 若惟署诏敕 行文书而已 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 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 必须执言 无得妄有畏惧 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 政体 25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2 对于上级的错误决策 下级有责任予以匡谏贞观四年 太宗论隋日禁囚 魏徵对曰 枉杀二千禁囚事 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 遂不执奏 并杀之 太宗曰 非是炀帝无道 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 不避诛戮 岂得惟行谄佞 苟求悦誉 君臣如此 何得不败 朕赖公等共相辅佐 遂令囹圄空虚 愿公等善始克终 恒如今日 贞观政要 君臣鉴戒 26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3 上下级之间过分看重形象是互相戒备贞观六年 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徴 言其阿党亲戚 居数日 太宗问徴曰 昨来在外 闻有何不是事 徴曰 前日令 温 彦博宣敕语臣云 因何不存形迹 此言大不是 臣闻君臣同气 义均一体 未闻不存公道 惟事形迹 若君臣上下 同遵此路 则邦国之兴丧 或未可知 太宗瞿然改容曰 前发此语 寻已悔之 实大不是 公亦不得遂怀隐避 贞观政要 直谏 27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4 下级对上级的愚忠到头来是两败俱伤徴乃拜而言曰 臣以身许国 直道而行 必不敢有所欺负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 勿使臣为忠臣 太宗曰 忠良有异乎 徴曰 良臣使身获美名 君受显号 子孙传世 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 君陷大恶 家国并丧 独有其名 以此而言 相去远矣 太宗曰 君但莫违此言 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二百匹 贞观政要 直谏 28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5 忠臣如何事君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忠臣之事君如之何 晏子对曰 有难不死 出亡不送 公曰 裂地以封之 疏爵而待之 有难不死 出亡不送 何也 晏子曰 言而见用 终身无难 臣何死焉 谏而见纳 终身不亡 臣何送焉 若言不见用 有难而死 是妄死也 谏不见纳 出亡而送 是诈忠也 贞观政要 君臣鉴戒 贞观十四年魏徴上疏 29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5 忠臣如何事君夫委大臣以大体 责小臣以小事 为国之常也 为治之道也 今委之以职 则重大臣而轻小臣 至于有事 则信小臣而疑大臣 信其所轻 疑其所重 将求至治 岂可得乎 又政贵有恒 不求屡易 今或责小臣以大体 或责大臣以小事 小臣乘非所据 大臣失其所守 大臣或以小过获罪 小臣或以大体受罚 职非其位 罚非其辜 欲其无私 求其尽力 不亦难乎 30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5 忠臣如何事君小臣不可委以大事 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任以大官 求其细过 刀笔之吏 顺旨承风 舞文弄法 曲成其罪 自陈也 则以为心不伏辜 不言也 则以为所犯皆实 进退惟谷 莫能自明 则苟求免祸 大臣苟免 则谲诈萌生 谲诈萌生 则矫伪成俗 矫伪成俗 则不可以臻至治矣 贞观政要 君臣鉴戒 贞观十四年魏徴上疏 31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6 房谋杜断的启示玄龄明达吏事 辅以文学 夙夜尽心 惟恐一物失所 用法宽平 闻人有善 若己有之 不以求备取人 不以己长格物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 常如不及 至于台阁规模 皆二人所定 上每与玄龄谋事 必曰 非如晦不能决 及如晦至 卒用玄龄之策 盖玄龄善谋 如晦能断故也 二人深相得 同心徇国 故唐世称贤相者 推房 杜焉 资治通鉴 贞观三年 32 四 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贞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