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辅导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_第1页
备考辅导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_第2页
备考辅导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风格一词既简单又复杂,一个人有说话风格、虑事风格和办事风格等,一个地方有城市风格、建筑风格等,这些相对简单;文学的风格就复杂了,有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文体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即使同一种风格里面,也有单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问题流派与风格相关,有相同的风格才有同一流派。本文的次序是先讨论风格后讨论流派,流派问题可以说是风格问题的延伸、扩展、深化。一、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丰富含义?关于文学风格,我们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定义:“风格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对于这一定义,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特点”,二是“综合性”。前者是说,风格显示作家作品的有别于他人他作的特异之处;后者是说,风格一般就整体特点而言,当我们说某作品风格的时候,总是指这一作品的总体风格;当我们说某一作家风格的时候,总是指这一作家的总体风格倾向。我们有时说某部作品的叙事风格,有时说某作家的语言风格,这仍是就整体风格而言的,因为这里说的是作品叙事的总体风格,以及作家的总体语言风格。由此可见,考察和讨论风格需要宏观把握、整体感知。考试大与伴你同行风格一词在古今中外的著述都有,但意义有所不同。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汉魏时期,用“体”来表示,如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体”就含有风格的因素。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体性”篇,这里的“体”就基本上指风格了,“性”指作家气质、创作个性。在千百年来的古代文学理论词汇里,风格概念以各种词语出现,如气、体、风、神、味、调、风气、风力、风神、体性、体势、兴味、格调等,其中意义所指既有相通处又有不同点,但大体上都是围绕风格这一核心概念运用发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和体会古人言论时,应该把握“一义多词”这一特点和规律。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来也同样不断变换说法,在英文、德文、法文和俄文中,都有修辞、笔调、韵致、文风、文体等多种既相近又区别的表述。所有风格当中,作家风格是最重要的风格。二、促使文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促使文学形成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又称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又称外部因素)和文体因素(又称形式因素)三大方面。就主观因素而言,有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素养、生活经历、气质性格、学识才华、语言功力等,这些因素本身不是风格,但它们从各自的角度影响风格的形成,而且它们不是单个地而是综合地发挥作用的。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谈话录)在他看来,作家主观因素促使作家风格形成,作家风格使得作家主观因素得以外现,二者互相印证。就客观因素而言,如鲁迅说风格“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其中“因事而异”是说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不同,导致写作风格不同,如写秀美之物会不自觉地体现阴柔之风,写壮美之物也会透出阳刚之气;“因时而异”是说社会时势、历史发展影响作家作品风格的选择和变化,如古人所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大序)。另外,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风俗习惯、文学传统、地域环境等也会或隐或显地影响文学风格的形成。至于说文体因素,风格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文体本身就有规范,也自有风格,作家选择文体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文体规范和文体风格。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如曹丕典论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又如李广田对现代散文文体特点的阐述:“散文的特点就是散。”“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谈散文)李广田说到了散文的总体风格和语言、结构的风格,这是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三、文学风格的标志有哪些?1独创性文学创作贵在独创,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但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了准确地理解风格的独创性,要把握好三点:其一,风格的独创性是建立在风格继承性基础之上的。任何优秀的作家作品的独创性风格都自有渊源,继承了多方面的丰厚滋养而自成一家,好比树高百尺而根伸十丈,山矗千仞而足立大地。没有继承性就没有真正的独创性,那样的“独创性”风格必然陷于狂怪、丑陋,可能喧嚣一时,但旋即速朽。如“*”时期文学创作的“假、大、空”文风,可以说是一种“横空出世”的稀有的“独创”,遭到普遍的痛恨,最后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其二,风格独创性遍见于优秀作家的全部创作,成为一种照耀当时、影响历史的伟大创造。一般作家能在规则范围内变换风格,这已经有了独创性风格了;而伟大作家则能自定规则,独创文体规范和文体风格。遍观中外历史,那些风格卓异的伟大作家都创造了某种文体和文体风格,如楚辞在屈原手中发扬光大,人们提到楚辞风格必然提到屈原风范;近体诗七律一格在杜甫手中闪现辉煌,人们提到律诗必然提到七律圣手杜甫,提到杜甫必然想到他的沉郁顿挫的诗风;中国杂文在唐代已兴起,经久不绝,而提到现代杂文就不能不提到鲁迅,提到鲁迅又自然想到那思深无穷、犀利无比的文风。其三,风格独创性的表现,必然伴随作家个性痛快淋漓的展示。优秀作家的艺术个性往往比常人发展得更充分,这种艺术个性表现充分与否,决定了作品风格魅力的大小、风格表现的强弱,即以鲁迅杂文为例,处处见出独特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杂文读得多了,可以看见和感受到一个独立、伟岸、正直、英勇的作家形象和战斗者风范。2多样性在风格的尺度下,所有作家作品都应该具有独创性,这必然意味着所有作家作品汇合起来形成风格的多样性;在风格的创新性原则指导下,同一个作家既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还要表现个人风格的多面性。就像布封说的:“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文学园地应是百花齐放的,万紫千红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阻碍多样性风格的呈现而定某种风格于一尊的努力,都是在扼杀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的生机。3稳定性文学风格如同人的作风一样,人的作风不会轻易改变,文学风格也不可能说改就改的。风格一经形成,就在长时间内基本上稳定不变,除非作家遭遇特殊事变。风格的稳定性便于把一种风格发展到底,便于卓然独立区别于他人。法国理论家丹纳说:“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艺术哲学)大家都知道,鲁迅笔名甚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文网繁密,政府对进步文艺残酷打压,鲁迅不得不更换笔名,但行文风格不能改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写给黎烈文的信中说:“夜里又做一篇,原想嘻皮笑脸,而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真是呜呼噫嘻,如何是好。换一笔名,图掩人目,恐亦无补。”(鲁迅书信集)也就是说,为着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需要,鲁迅想一时改变文风,却未能轻易做到。以上所述风格三特点或三属性,应是合成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学风格的三性最终所归,就是成熟作家的成熟性标志,也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四、文学风格有哪些主要形态?文学风格的类型很难逐一界定,自古以来有八分法、二十四分法、三十六分法,简约的有两分法(阳刚与阴柔),即使几十种分法也难以包容风格的全部类型,因为文学创作的风格表现是极其复杂的,欲归其类谈何容易,况且还有很多风格的交叉和变式。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把风格分为八种:“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同时又把八种风格合为相互对立的四组:“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其实这里的八种四组风格只是总体倾向,其间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种风格来。不过刘勰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还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描述风格类型。现代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风格的八种四组: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1简约与繁丰。简约就是文辞简明扼要,辞达而已,惜墨如金;繁丰就是不计篇幅,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痛快淋漓。简约作品如左传,繁丰作品史记;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作品简约,杰克伦敦作品繁丰。试看下面两篇古文: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