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 陈静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七颗钻石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该故事描述: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是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预示着爱心的永恒。2.教材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来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 本课课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内涵比较深刻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2)水罐的变化爱心的变化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3)题目中的内涵 本课以七颗钻石为题,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这是为了让爱洒满人间,送给每一个人。2从课文的语言表达上来看(1)本课在结构上的特点 a.文章内容所隐含的内涵上是前后对比的。故事的一开始是大旱灾,是在悲惨中开始的。但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了水流,这将带来的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啊!文章内涵的前后对比,引起读者思考,是什么使地球发生这样的变化?是爱心。因此,爱心这个主题也就生成了。 b.以水罐的五次变化为思路叙述故事。这五次变化层层递进,爱的主题逐渐深化。(2)本课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七颗钻石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一句话中,出现了三个描写大旱灾的词语“干旱、干涸、干枯”,这三个词语写出了这次旱灾的严重,水源没有了,地球上的一切都干枯了,很多的人和动物都已经死了。此时人们非常需要水,水是人们活下去的关键。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围绕大旱灾这一个主题,生动具体地表述出旱灾之大,也为故事中人物一次次让水这种精神的可贵做了铺垫,从而更感受到了爱得力量的伟大。(3)本课在写作上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非常神奇,随着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非常符合读者的愿望,所以使人感到,这一切都是可能、而且是应该发生的。教材位置1.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组教材是三年级下册是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专题的文章,统揽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这样的专题不止一次出现:一年级下册第二组是“家庭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是“关爱他人”二年级下册第二组是“奉献与爱”三年级上册第八组是“献出我们的爱”四年级上册第六组是“人间真情”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是“父母之爱”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是“心灵之爱” 低年级初步感知认识“爱”,中年级了解发现身边的“爱”,高年级学会感受和奉献“爱”。可以说,整个关于“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的学习,是一个认识感知奉献的过程。2.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组导语提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中是否想到过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二是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合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拓展“爱与真情”的含义。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四篇课文。第一篇感悟“回报父母的爱”,第二篇体会“朋友间的友谊”,本篇进一步从“爱亲人,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七颗钻石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关于博大的爱的。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段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时的学生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童话、故事兴趣盎然。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阅读方法,但运用起来还比较生疏。虽然以前在本册中从未学过童话,但在课外学生已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 在本单元的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要回报父母的爱和体会到朋友间的友谊,学生已经能初步感悟到人间真情,但是,学生在想象、联想的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在引导学习文本时进行指导。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围绕一个意思表达的写作方法,但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选词的精炼性,因此,本节课将重点关注学生运用精炼语言表达的训练。(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课课件设计结合了声,图,文字,需要多媒体教室支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通过精练语言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手法。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这篇童话蕴涵的思想意义。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体会作者写作与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精练语言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手法。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课前: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爱心帮助的画面。配音乐。【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并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一、 语言渲染导入,创设“爱”的情境。一幅幅画面,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去感受一份这样伟大的爱!齐读课题七颗钻石。二、自主合作探究,体会“爱”的真谛。1. 通过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在一场罕见的大旱灾中,一个女孩为妈妈寻找救命之水,手中的水罐神奇地发生了几次变化,请同学轻声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边读边想,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用画出描写水罐变化的句子。 学生预设汇报: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水罐的变化。学生预设汇报:(板书)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钻石星星2.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默读,用波浪线把描写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句子画下来。3. 学生交流汇报,着重指导第一个句子。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想象一下,小姑娘可能去过哪儿?朗读指导点:小姑娘去过这么多地方,这是多么辛苦啊,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份辛苦吗?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朗读指导点:喜出望外,你什么时候喜出望外?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赶紧,跑:读出你所感受到的焦急。真想喝个够:读出焦渴。4. 小组合作运用这种学法,理解水罐第二、三、四、五次变化。5.汇报交流自学成果。【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探究出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感受旱灾之大,体会“爱”的伟大。1.小女孩找到水,先后想到的是妈妈,小狗,过路人,难倒她真的不需要水吗?从课文的的哪儿你能体会到此时此刻水的重要? 2.那么这场大旱灾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是一场大旱灾?(预设:河流水井干涸,草木丛林干枯,人,动物焦渴而死)3.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4.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5.瞧,这就是当时的情景,(出示旱灾图片)所有的生命都乞盼着水呀,此时,只有水,人类和动植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万物的就是死亡。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段话。(齐读)【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提供丰富资源,学生通过对旱灾图片的观看,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四、体会作者写法,迁移运用。1.作者用简练的三句话,写出了这场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大旱灾。我们也试着用这样写法来描绘一下天气的寒冷。2.你认为从那些方面可以写出天气的寒冷?学生答案预设:树,风,人,雪3.都哪些词可以表现天气的寒冷?(学生汇报后,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词语)呼啸 瑟瑟发抖 颤抖 刀割一样疼 扎进骨头里 漫天飞舞 厚厚的一层 怒吼 凛冽 滴水成冰 4.请你运用作者的写法,选用精炼的词语,用3,4句话描写出天气的寒冷。5.自由写。6.同桌互相交流。7.全班交流,评议。【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读写结合,习得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五、总结全文体会课题。1.多么懂事而善良的一个小姑娘,为了妈妈,我们看到小姑娘2.当找到水后,即使她自己是如此的焦渴,可是3.水是如此珍贵,可对待可怜的小狗,小姑娘4.当妈妈无私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小姑娘,我们又看到5.正是这蕴含着美好的孝心,爱心,母爱,同情心,让我们看到6.有了这股水7.最后,我们看到8.此时,你看到这一闪一闪的七颗星星,是什么让它们如此明亮?9.你能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以七颗钻石为题目吗?【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取回读的方式,加上教师相机点拨,适时引导,既不枯燥乏味,又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达到学生与作者、编者、教师和谐对话的目的。同时,在回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更使文本的价值取向得以升华】六、感受童话表达方式。1.同学们,当回顾整篇童话,在这几个故事情节中吗,哪个最让你感动?(母亲),是啊,亲情是人类最本能,最原始,最直接的爱,所以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这一部分,那其他部分是不是就可以不写了呢?(不可以)2.我么看到这篇童话的开头,作者描写的这场大旱灾,为后文埋下的伏笔,起到铺垫作用,干旱越严重,人们越需要水,也衬托出小女孩的心灵越美。(铺垫)3.而小狗和过路人的故事,使本篇童话故事的情节越发的生动 ,曲折,(情节),吸引了读者,更体现出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