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水熊军_第1页
大气降水熊军_第2页
大气降水熊军_第3页
大气降水熊军_第4页
大气降水熊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纳总结 等温线的一般规律 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 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的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表明该地气温受影响显著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 表明该地气温受影响显著等温线密集说明 等温线稀疏说明 如冬季等温线较夏季密集 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 平原与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平直说明下垫面性质 反之 如南半球40 60 处的等温线较平直 说明海洋面积大 性质均一 纬度因素 海洋 地形 各地气温差异大 各地气温差异小 单一 复杂 读图 归纳信息 北半球 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 7月 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 中高纬度 夏季气候只有十几度 纬度较高 海陆交界 等温线弯曲 下垫面不均一 寒流 沿海等温线往低纬凸 课堂精练 读某地等温线图 回答1 2题 1 影响图中A 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 洋流A B C D 读某地等温线图 回答1 2题 2 形成C岛东侧气候的因素有 纬度较低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受东南季风影响 受东南信风影响 受暖流影响 受寒流影响 位于迎风坡A C D 3 16分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望 俯视太行诸山 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图中等温线的走向 并说明其原因 1 10 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 与纬线平行 主要受纬度 太阳辐射 因素影响 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 西南走向的太行山 黄土高原东缘 影响 呈东北 西南走向 2020 4 5 6 例十 2010年成都二诊断 材料一 世界两地区域图 2020 4 5 7 材料二 M N两地气候资料 根据材料 比较M N两地的气温差异 参考答案 最高气温N地大于M地 最低气温M大于N地 气温年较差N地大于M地 年均温M地大于N地 原因 M地气候海洋性大于N地 Friendshighschool 成都 西安气候统计资料 分析西安和成都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8分 西安冬季气温较成都低 2分 西安比成都纬度高 太阳高度较小 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 3分 西安接近冷空气源地 易受冷空气活动影响 成都受 秦岭 山地阻挡 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小 3分 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 1 降水的形成条件2 降水的类型3 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4 降水的成因分析5 等降水量线的判读6 降水的综合解题应用 一 降水的形成条件 1 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 水汽凝结 云滴 云滴增大 降水 2 降水的形成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10 9 20 17 30 0 30 克 米3 单位体积水汽含量 温度 过饱和 未饱和 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示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 温度愈高 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 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 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 叫饱和空气 二 降水类型 1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强度大 历时短 范围小 赤道附近 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知识拓展 2 地形雨 湿热空气受地形阻挡上升 强度较大 时间较长 山地迎风坡 知识拓展 3 锋面雨 冷暖气团相遇 暖空气被抬升 历时长 范围广 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知识拓展 4 气旋雨 锋面气旋雨 温带地区 热带气旋雨 台风雨 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 三 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 答题套路 描述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 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例1 2008年全国卷 D湖泊 图6a 的湖面海拔约3800m 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 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 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 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 人工水渠 图6c 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2 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4分 年降水量约600 580 620之间皆可 毫米 2分 集中于夏季 1 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 四 我国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 我国的降水 时间规律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5 9月 空间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 世界的降水 时间规律 五种降水类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100 200 300 400 500 0 湿润型 四 我国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 世界的降水 空间规律 两个多雨带 两个少雨带 五 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答题套路 有关降水成因分析的问题一思 水汽来自哪里 二思 水汽靠什么输送 三思 怎么降温 1 大气环流 气压带与风带 季风环流 2 海陆因素 海陆位置 3 地形因素 迎风坡与背风坡 4 洋流因素 寒流与暖流 5 天气系统 气压系统 锋面系统 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 除了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外 则一般还要从洋流角度分析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 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1 据图可知 A B C三地降水量差异较大 试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1 A地受副高和信风的影响 B地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C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试比较以下两地的降水状况 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 海陆位置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 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置较近 且降水差异较大 则一般从地形角度去分析 图2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 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 图3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 据此完成1 3题 1 造成甲 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大气环流C 地形D 洋流 例2 图为某地气温 单位 降水 单位 毫米 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对比分析虚框内所在半岛1月与7月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分布 1月东多西少 或东南多西北少 7月西多东少 或西北多东南少 原因 1月 盛行东北风 东部为迎风地区 太平洋水汽受地形抬升 降水多 西部背风 降水少 7月 盛行西南风 西部为迎风地区 印度洋受地形抬升 多降水 东部为背风地区 降水少 例3 图中M N两地降水资料 单位 毫米 根据图表信息 分析M N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 并简述M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原因 M地降水冬季多于夏季 N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M地位于本州岛西部日本海沿岸 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 加上地形抬升 形成地形雨 降水丰富 而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降水少 六 等降水量线的判读与综合解题应用 1 读数值与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 密集 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稀疏 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2 读弯曲 延伸 闭合判断降水的影响因素 1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 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 2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闭合多雨区 说明降水量受地形 山脉 影响 根据多雨与少雨的状况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 3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 降水少 说明地形闭塞 深居内陆 描述图中C地区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0分 分布特点 向西北 北 方向凸出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等降水量线与山地走向一致 2分 分布密集 降水差异大 2分 原因 C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 受夏季风 2分 和山地地形抬升 2分 的影响 降水充沛 夏季风越往西北势力越弱 降水越少 使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明显 2分 山区地形相对高度大 坡度大 导致降水量的垂直差异明显 使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密集 2分 任答三点得6分 2010 黄冈质检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 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下面是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1 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5分 1 冬季西北多东南少 夏季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 冬季该国的西北岸为迎风坡 多地形雨 东南岸为背风坡 降水少 夏季东南岸为迎风坡 多地形雨 西北岸为背风坡 降水少 简述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特点 并解释原因 思考 A B两地都处在水域附近 两地年降水量有何差异 试分析形成原因 总量大小 时间分配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等 例1 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祁连山 1 读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 分析图示地区降水的分布特征 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山区降水增多 例1 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祁连山 2 图中字母B代表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 分析该线闭合区域降水出现差异的原因 东南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400mm 2011年福建文综 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