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协商与重置_第1页
身份的协商与重置_第2页
身份的协商与重置_第3页
身份的协商与重置_第4页
身份的协商与重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份的协商与重置美术学院 美术学国画 20140481 林利佳 指导老师:王英暎【摘 要】: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原生态味道的民间技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出不同的类型。但除了由于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冲击、渗透及融合外,有一点隐藏在背后的原因被人们所忽视-民间技艺传承人在民间技艺流传过程中继承其精华并加以传播的人的后继乏人,使得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对于以传统的亲情方式所代代相传的技艺在面对“父”与“子“的家庭伦理时,它们所暴露出的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技艺传承中处于相对不平衡位置的父与子进行反复的协商和调整。【关键词】: 藤椅 技艺 传承 父与子 协商 重叠 1、 技艺传承中的“流”父与子 很多人年级小的时候都讨厌背语文课文,然而,如今偶然翻到朱自清的背影会哽咽,甚至会泪流满面。不可逆转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家陪父母的时间在递减,却总能听见父亲说眼睛老花啦不戴眼镜没办法看书啦;颈椎疼得厉害有时候手臂都抬不起来;以前搬家里旧电视都毫不费力的双手,现在已经不敢提重物怕扭到腰;以前吃排骨咬得咔咔响的牙齿也开始过敏无力。生命一点点从他们身上渗透出去,这是每个儿女最无奈的事实。 父与子的关系变得异常的特殊,甚至可以说得上的忧心,特别是在民间老艺人的传统家庭中它涉及到了技艺的传承与意愿。“技艺”从字面而言是意为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然而,在这些难以界定的范畴中,没有独一的形式可以凝结出一种对于技艺的崇高想象。这种想象是伴随着年代与经验所存积下来,也便是所谓的传承。它们都是时间性的存在,时间赋予他们联系,在它们之间凿开一条生命之“流”,一种以血缘关系继以维持,一种传统历史方式而又具有客观历史存在的“流”父与子。 当代人们已经逐渐开始重视民间技艺文化的发现和保护,也有不少的学者对这些传承近千百年的技艺进行报道,呼吁大众对这门渐渐被遗忘的技艺重视。但“重视”一词在传承面前就好比嫩婴学走路,远远只是初步罢了。换而言之,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个可靠稳定的载体,外加遵守传统的“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规矩,老师傅的儿子似乎是载体最合适不过的候选人。显而易见,面对当今的生活背景和经济条件,会选择继承家中父亲,甚至是祖父辈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财产吗?二、 治疗的技艺 “我自己有眼睛,我会看会观察他过得好不好,他过得比我好,我也就不强迫了。” 柯师傅 顺着问题,还是来到了福州上下杭。如今的上下杭房屋面临征收,许多住在这些古朴房屋里大半辈子的老艺人面临着搬迁,心中充满了回忆与不舍。其中便有柯藤伯老师傅。两年前,为了完成中国民间美术史的实地考察作业,遇到了柯藤伯的老店。斑驳的房屋墙上和门前空地上摆着七八把样式不一的藤椅,有婴儿和老人专业的,也有摇椅和躺椅。第一次拜访柯藤伯时,他坐在门前空地手持刀片,将刚从水中泡出的藤条一分为二。我站在他身后观察许久之后,他方才发现。而这次来的是搬迁后的苍霞新店,由于藤伯上了年纪,天气也逐渐转冷,如今退休,他把店交给了他的二儿子柯法金。柯法金是柯家技艺第三代继承人,从小看着父亲编织藤椅藤床。对于这次的采访,他耐心真诚的讲述了关于他父亲柯藤伯与他以及他儿子之间关于藤椅技艺的传承与矛盾。 柯师傅回忆起小时候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敲敲打打后再编来缠去,很是好奇。由于物质的匮乏和家里兄弟多,以做手工活所赚的钱来作为家庭生活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初中便开始边读书边帮着父亲做事。手工活的细节和步骤很多,零零碎碎的看着帮忙,比如打架子。多数时候是父亲讲一下,他看一下,然后自己再想一下,动手尝试着去编。“父亲对我要求是非常严厉的,好手艺才是根本,不学好怎么生活,编错了,他会纠正我重新编。”柯师傅回想到,当时福州有两个藤椅厂,一个在文化宫,一个在仓山,当时父母都是文化宫的洋中藤椅厂的职工。也是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放学后家中兄弟吃饭写作业也都在厂里,父亲见他闲着,便会喊来帮忙。作为父亲的柯藤伯曾经在采访中回忆到“小孩子每天要读书,那就晚上回来坚持做,两个小时,日积月累,手艺才会变好变熟练。小孩子贪玩,应付了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会叫他们重做,直到真正做好。只有认真才能让顾客满意,只有满意才会出名,这就叫品牌。” 柯师傅指着榕树下的一张藤椅说到,当时编这种类型的藤椅使他印象最为深刻。父亲对藤椅的弧度是有要求的,要慢慢斜弯上来,然后两天编进来,三条编进来,藤椅扶手的位置也是有技巧的。因为难度大,所以反复编了很多次,记忆深刻。毕业后的柯师傅并没有继续跟随父亲做这手工艺活,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文革时期政府要求上山,回来没多久又被招收到当地的单位里面,另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年轻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年轻的儿子是个富有感情的梦想型青年,而技术工出身的父亲更强调实际和理性。“我很尊敬我的父亲,但同时也总感到我们中间有一个深深的代沟,这或许是每个父亲与儿子之间在这某个时间段里存在的问题,一种既亲近又陌生的感觉。父亲是没读多多少书的人,后来也不会强迫我去做什么,只要我们觉得什么好便由我们自己去发展。”柯师傅顿了会,又遗憾的说”父亲还是舍不得的,舍不得由自己父亲传承下来的技艺到了自己儿子这代便丢失了。这些东西都是和他最亲近的人有过密切的联系,也是和他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有关。虽然技艺这东西是隐形的,但就好比陈旧不堪,灰尘满面的旧水桶,曾经用它来泡过多少根密密麻麻的藤条,它仍然保留着亲人接触的痕迹和温暖。年轻时的我也无法了解父亲所谓的舍不得,值到自己有个儿子以后,才方能明白父亲当时的不舍无奈的纠结情感。” 下岗后的柯法金师傅并没有直接重拾老本行,褪去了年轻稚气的他学会了观察与商量。他先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其他家藤椅店都和自家的编发做法不一样,外加许多家店都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长期学做手工艺这活儿,因为辛苦,需要很能耐吃得了这苦,冬天不论多冷,零下一两度手都要放在水里面,一天坐下编藤椅就要长达八到十个小时。而自己功底好,经历得多,什么苦没吃过。这样一想便觉得没什么竞争力,能赚点钱养家糊口。经过了可靠的市场调查之后,他回到家中与父亲商量。“父亲听到我想做藤椅的想法后非常开心,他说原来一起工作的老同事都已经退休了,他们的儿子也都不干这个了。父亲还叮嘱我去哪一家买藤比较嫩,哪一家买材料漆,我都会把这些记下。虽然清漆价格比较便宜,但聚酯的凝固性好,不容易褪去。客人如果反应味道问题,就到化工厂跟厂家商量。这些都是父亲一直交代的,做事不能太固执,要多听取客人的反馈,要人性化,这样品种才会丰富。”柯师傅笑着说,父亲平时是不太爱说话的,一听到儿子要继承自己的行当,在激动之余又显得担忧。 根据以上对柯法金师傅生活的追溯,我们可以把技艺的“传承”概念化为一个自传性的叙事。构成这个性质的也是两个因素。第一个关系到手工技艺的私人性和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第二个关系到民间技艺传承与保留的整体的关系。三、 家庭伦理与传承的谐和 由于快速发展中的商业化和全球化对于传统的家庭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来32开大小的旧相簿一年便可以装满家人的合照,如今却被搁置角落。或许,对于柯法金师傅与他儿子之间因为技艺的传承多了分特殊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改进,原来所保存下来的某种东西的实际意义基本上消失了,儿子不需要像父亲那样考虑任何问题都是针对着自己家庭的特殊状况。 柯师傅略显无奈的告诉我们,他儿子认为做这项手工活又劳苦又赚不了什么钱。“现代的年轻人都是这样,喜欢科技的电脑网络之类的。我儿子也上过大学,读了这么多书,他更想利用自己的文凭去做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他的想法也是对的,现在买个房子都需要一百来万,如果单靠做藤椅,利润薄,得积存到何年何月。” 在与柯师傅聊天的过程中,虽然他一直说对儿子继承者门技术抱着“不强迫”的态度,但是不难看出,柯师傅正体会着与当年自己父亲一样的不舍。“说了也不怕你们笑话,我这儿子在超市里工作过,也发过传单,做过服务员。我对他说,你先去尝试,多经历些,在社会上闯个一两年,先尝到工作的不容易后再考虑自己往后的人生方向。他现在选择了在一家典当行工作,也结婚快当爸爸了。我看他现在生活过得还不错,也不强迫他去继承者门技艺。”柯师傅真诚的述说着。然而,当我们提及到招收徒弟,将藤艺传承下去的想法时,柯师傅坚定的说,这门技艺肯定只传自家人,这是大几十年随着时间不断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方法,就像是从他爷爷到他爸爸,在再到他,这门手工活是通过血脉关系所传下来的。说到这,柯师傅告诉我们他的想法是自己还可以再干十几年,也不担心技艺传承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儿子有想学这项手艺活,有努力,他便会毫无保留的教授给他。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当我们问及有什么话是想对儿子说的吗,柯师傅不自然的在镜头前调整了下坐姿,说到:“我现在也不强求你做什么,哪一门好你就选择哪一门专工,我不会去问,我有眼睛,我会看会观察你过得好不好,你过得比我好,我也就不强迫了。藤椅是我为你保留的最后一条退路。”或许父亲的话没那么超拔,但平实得让人可怕。对于柯师傅而言,他所希望的是百年技艺能传承下去,换而言之,希望儿子可以重复自己的人生轨迹身份的重叠。而对于许多学习艺术的人们而言,父与子的问题一直是不可触及的话题。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与对艺术的接受态度不同,但之间所包含的关怀是一致的。我们所看到的是两个在年龄和经历都不一样的人和他们之间无可置疑的血缘纽带。当代艺术家宋冬,其父亲就对于儿子这些“前卫”的艺术实验不甚理解,认为只是浪费他的才能。他尤其不同意自己的儿子话费了许多积蓄。但当闭展后,父亲依旧默默骑了辆三轮板车,把展中的道具拉回家。 父亲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大致是一样的:虽然不把爱挂的嘴头上,但他实际上一直默默地关怀着儿子。男性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因此,在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沟通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可能更为质朴和深刻。或许,在叛逆期因某件事情意见分歧而与父亲起过争执,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便更能懂得父亲的责任感和理性思维方式,就像柯法金师傅对自己父亲柯藤伯的理解。 艺术家宋冬曾经做过一次录像行为抚摸父亲,整个艺术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里他在一间黑暗的空屋里对自己的手进行了录像,他想象着自己在触摸父亲的身体。在经过父亲的允许后,第二阶段里,他将自己手的录像投放的父亲真实的身体上。令他感动的是,虽然录像是虚幻的,但父亲好像真的感受到被触摸,将自己原本穿着的马甲脱去,任由儿子的“手”触摸自己穿着背心的身体。这段录像重叠和混融了父亲与儿子的身份和生活,像是以平缓的语调讲述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经历。抚摸父亲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父与子之间的代沟问题,但更加强调了代沟的存在。在父与子之间,“同”与”异”的张力足以大至有交集,在这些难以界定的张力范围,本身便具有了“协商”的要素:妥协和对立,商量和调和。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与子之间隐形的互动。四、结语 当问题重新回到传承上的时候,人们衍生出了在背后所隐藏的无奈,从“难道技艺就如此难以延续吗?”到“为什么老师傅不收徒弟,将技艺教授于他们呢?”种种的疑问、推测以及考究将答案推向最难以捉摸的或许我应该说是最隐伏的以父子血缘关系来维持的技艺传承。它包罗了隐私、矛盾、融合、理性,甚至是附体。在历史的“流”中,这种私人化关系的转化,从起初的“子不教,父之过”到现在“子不学,父为难”的尴尬。如果父亲是一位艺术家,那么他所制作的这件作品的时间是“一辈子”。试图将自己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传承的问题,又有谁舍得将自己花了大半辈子竭尽全力所保留下来的技艺授于他人呢?如果将父亲角度放在“为人父”的角度去分析,他难道又舍得将儿子封在自己建造的“茧”里,不将她释放出来去选择其它的生活方式吗?”父与子之间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任然主宰着中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他们之间介入技艺传承的因素后,从客观角度而言,从更抽象的层次上来看,被看成是对“愿望”的暗喻和虚幻的触摸及认知儿子作为“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